第7章 曾國藩做人準則:三九流亦友
- 學曾國藩做人準則 學胡雪巖做事之道
- 翟建輝
- 6627字
- 2018-09-10 14:54:10
【曾國藩箴言】
見得天下皆是壞人,不如見得天下皆是好人。鄉間無朋友,實是第一恨事。
【箴言解讀】
認為天下的人都是壞人,不如認為天下的人都是好人。
鄉里沒有朋友,實在是人生的一件值得遺憾的事情。
一、廣開言路,集眾人之智
曾國藩是一個善于使用下屬的人。他認為:“人生在世,須借他人之力以成自己之事。越善于注重與人交往,個人的人際關系越好,人脈資源越豐富。這就意味你做事情所得到的機會和資源就會越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做到這一點,要注意在廣交朋友的同時選擇朋友,學會借梯登高,寬和得眾,不占人半點便宜。”
曾國藩是一個很會任用人才的人。有史學家這樣評價曾國藩:他自己指揮軍隊的話,就會打敗仗,但是用人指揮軍隊,就會打勝仗。事實上也確是如此,他所統領的湘軍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初期幾年中,所打的幾次敗仗都是他本人親自指揮的。從而可見曾國藩本人的臨陣指揮能力并不高,當然他對此也很有自知之明,所以后來凡是重大的戰役,他都會盡量避免親自指揮。就連1863年到1864年湘軍在攻打太平天國的首都南京時,他都沒有親臨前線,只是派人過去作戰。但沒有站在戰爭的最前沿,一點也沒有影響到曾國藩的威信。湘軍的將帥,自胡林翼以下,每個人,即使地位與他差不多的,都對他畢恭畢敬,始終尊他為主帥,把他當做是自己的老師和伯樂。譬如,心高氣傲、成就卓著、才華橫溢的李鴻章就一輩子都對曾國藩非常敬崇,他曾對別人說:“過去我跟過幾位大帥,糊糊涂涂,不得要領;現在跟著曾帥,如同有了指南針。”除他之外,左宗棠也是如此,雖然兩人政見不和,但是他也非常尊敬曾國藩。
畢竟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因此,虛心傾聽別人意見,廣開言路,集眾人之智,避免失誤,才能成為一個好的領導。
一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為官者應當多聽手下人的意見,廣開言路,集眾人之智,才能充分發揮特長,成為一個好的領導。一說聽取部下意見也許有些人會不以為然,認為手下的人的智慧都不及自己,要不然自己怎么會是領導,他是小兵呢?其實不然,做官只能說明你在某些方面比他人強,并不代表事事都比別人強,所以說,聽取部下的意見還是有必要的,只能對自己有利。這也是為官者應當具備的素質。
縱觀中國歷史上的一些有作為的君主,無不是重視傾聽諫言、從善如流的。相反,昏庸暴虐之君,則往往一意孤行,拒納諫言,甚至殺戮直諫之臣,結果導致了自己的覆亡。唐太宗李世民是歷史上最能接納諫諍的明君。他有一句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李世民是歷史上最能接納諫諍的明君。他常以隋朝覆亡的歷史教訓警誡自己。唐太宗認為隋朝滅亡的重要原因就是恃其俊才,驕矜自用,不聽取臣下之言,不改正自己的錯誤,導致滅亡的結果,所以他特別重視納諫。他非常器重魏征,因為魏征總能對他直言敢諫。魏征死后,他常說他失去了一面鏡子。他還多次對臣下說:要多給他提意見,國家是眾人之智慧的結晶,不是一個人的。為鼓勵人們直言進諫,他還規定對諫言者進行獎賞。
一次,有一個觸犯刑律的官吏,唐太宗判處他死刑。臣子孫伏伽就直言相勸說:“量刑太重,按照刑律,他不應該死”于是唐太宗就聽了臣子孫伏伽的意見,沒殺這個官吏,還對孫伏伽予以價值百萬的望陵公主園做為獎賞。
在中國歷史上,很早就設有專司進諫的官,叫諫議大夫。為了讓人人都能放開膽子直言相諫,改正自己的過失,唐太宗還建立了一種新的制度,讓諫官和史官參加政事堂會議。這樣就起到一種監督作用。唐太宗長期認真接受下屬的批評和意見,使得他在位期間,國泰民安,深受百姓愛戴。
唐太宗為了能及時匡正自己的過失,還建立了一種新的制度,即讓諫官和史官參加政事堂會議。這樣,諫官可以直接了解情況,有權當面直諫。史官也可以直接掌握材料,實際上起到一種監督作用。像太宗這樣,能夠長期認真接受下屬的批評和意見,對身居尊位的帝王來說,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非得有超乎常人的忍耐力和寬宏的容人之量不可。歷史上不少帝王正是由于缺乏這種忍耐力和容人之量,而淪為臭名昭著的昏君,如歷史上著名的暴君夏桀王、商紂王和隋煬帝都是這類君主。
二、雞鳴狗盜亦成事
戰國時候,齊國的孟嘗君喜歡招納各種人做門客,號稱賓客三千。他對賓客是來者不拒,有才能的讓他們各盡其能,沒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嘗君率領眾賓客出使秦國。秦昭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相國。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來。不久,大臣們勸秦王說:“留下孟嘗君對秦國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齊國有封地,有家人,怎么會真心為秦國辦事呢?”秦昭王覺得有理,便改變了主意,把孟嘗君和他的手下人軟禁起來,只等找個借口殺掉。
秦昭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只要妃子說一,昭王絕不說二。孟嘗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應了,條件是拿齊國那一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報酬。這可叫孟嘗君作難了,因為剛到秦國,他便把這件狐白裘獻給了秦昭王。就在這時候,有一個門客說:“我能把狐白裘找來!”說完就走了。
原來這個門客最善于鉆狗洞偷東西。他先摸清情況,知道昭王特別喜愛那件狐裘,一直舍不得穿,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里。他便借著月光,逃過巡邏人的眼睛,輕易地鉆進貯藏室把狐裘偷出來。妃子見到狐白裘高興極了,想方設法說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嘗君的念頭,并準備過兩天為他餞行,送他回齊國。
孟嘗君可不敢再等過兩天,立即率領手下人連夜偷偷騎馬向東快奔。到了函谷關(在現在河南省靈寶縣,當時是秦國的東大門)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函谷關每天雞叫才開門,半夜時候,雞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時,只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鳴,接著,城關外的雄雞都打鳴了。原來,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是只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會跟著叫起來的。怎么還沒睡踏實雞就叫了呢?守關的士兵雖然覺得奇怪,但也只得起來打開關門,放他們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嘗君一行已經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追到函谷關,人已經出關多時了。孟嘗君就靠著雞鳴狗盜之士逃回了齊國。
雖然是雞鳴狗盜之輩,但卻能在關鍵時候幫助了孟昭君,當然這樣的幫助也要建立在對朋友的真感情上,如果只是運用計謀手腕去網羅,而不是付出真感情來結交朋友,那就可能事與愿違。
曾國藩所主持軍政期間,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人聚集在他的周圍并且至死不渝,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曾國藩很注重與人才之間的情感交流。所以,他與人才之間,慢慢地建立起了一條很牢固的情感紐帶。
曾國藩的手下勇將塔齊布,在一次作戰中寡不敵眾,又馬陷泥潭,還迷了路,幸好被當地的一位農民發現,將他帶回了自己的家中休息。次日早上,塔齊布的部下們因為主將一晚上都沒有回來,以為他肯定戰死了,都哭作一團,曾國藩也悲痛不已。正在這時候,塔齊布回來了,曾國藩聽說后,連鞋子都沒有穿,光著腳就跑了出去,抱住塔齊布大哭了起來。塔齊布說:“我餓極了,快拿飯給我吃吧。”曾國藩這才破啼為笑。
這一哭一笑,都是曾國藩的真情流露。然而,其發揮出來的功效可非常之大。試想,假如你是塔齊布,會不感動嗎?
可見,對朋友的情感一定要出自真誠。因為只有真實的情感才能真正地打動別人,虛偽的情感不但打動不了別人,反而會弄巧成拙。要知道,曾國藩用人是很講究“誠”字的,這個“誠”字,是領導者與人才進行情感交流時所必須要把握的。
三、善于看人,才能知人善任
《人物志》開篇寫道:“夫圣賢之所美,莫美于聰明;聰明之所貴,莫貴乎知人。”意思是說,最為至高的聰明,莫過于知人;善于知人用人的,才是真正的智慧。知人就是辨別人的誠偽、善惡、智愚、賢與不肖。中國人將知人看成是人際交往的先決條件。朋友之間,不知人而交往,常常讓人感到失望;同事之間,不知人而合作,往往矛盾百出;上下級之間,不知人而共事,容易產生齟齬乃至反目。因此,能夠在交往時正確認識對方,了解對方,才是至關重要的。
只有在了解對方品性、才干、能力的基礎上,才能根據其人的不同而委以不同的任務,這才稱得上善用人才。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做到知人呢?
三國時,蜀相諸葛亮根據自己的實踐和前人的經驗,總結出了識別人才的七種方法,他說:“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間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三曰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意思是說,在大是大非面前看他的志向;在山窮水盡時看他如何變通;在各種策略面前看他的抉擇;在災難臨頭時看他的勇氣;在喝酒時看他的本性;在金錢物質的引誘下看他的清廉;在分派他任務后看他的信用。
漢高祖劉邦就是一個知人善任的人。他善用天下奇才,聚攏天下之智,使其各盡所長,他知人善用的氣魄與才華,使他終于完成成就漢家霸業。他知人善用的氣魄與才華,值得現代領導者借鑒。漢高祖劉邦曾經與韓信聊天,談論將領們的才能高下。說完其他將領的不同情況后,高祖忽然問韓信:“像我能帶多少兵?”
韓信說:“陛下只能帶十萬人馬。”
高祖又問:“那你能帶多少?”
韓信說:“我是帶的兵越多越好啊!”
高祖笑起來,反問道:“你說越多越好,可是為什么你被我指揮了呢?”
韓信說:“陛下不善于帶兵,可擅長使用將領呀。這就是我韓信被陛下指揮的原因。”
劉邦聽了心花怒放,哈哈大笑起來。
楚漢爭霸終了,漢高祖劉邦戰勝,逼得西楚霸王項羽在烏江自刎,奪取了天下。建立漢朝以后,一日在洛陽南宮設酒宴,高祖說道:“今日設宴,各位列侯將領不用隱瞞我什么,都說說自己的真實看法吧。我奪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項羽失去天下的原因又是什么?”
高起、王陵沉思了一下,回答說:“陛下性情隨便而且愛羞辱人,項羽雖然仁慈而且愛護人,但是陛下使人攻占城池奪取土地,打下的城池土地就會封給有功的人,和天下人共同享受利益;而項羽嫉妒有才能的人,有功勞的就殺害他們,有才干的就懷疑他們,打了勝仗卻不給人記功,奪得土地卻不給人好處,這就是他失天下的原因。”
高祖說:“你們兩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說運用計謀策略,決定戰爭的勝利,我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應糧餉,不斷糧路,我不如蕭何;組織指揮百萬大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我不如韓信。這三位,都是人中的豪杰,我雖不才,但是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就是我得到天下的原因。項羽只有一個范增,卻不能給予他足夠的信任和重用,這就是他失敗的原因。”
其實,自古以來,一個人要成就一番事業靠一己之力是很難取得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懂得重用人才,知人善任。無論什么樣的朋友,只要你了解他,知道他的品行,賞識他的優點,便會在適當的時候為自己所用,甚至起到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
四、就算是三教九流,也要看人品
曾國藩曾說道,交結朋友務必要謹慎,首先要結交志同道合且有才華之人。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二十四日,他教導兒子曾紀澤說:“擇交是第一要事,須擇志趣遠大者。”這句話,亦是他的自箴之銘。
孔子是圣人,圣人也會犯錯,《論語》當中就記載了孔子好幾次自我檢討。有一次孔子說:“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以前別人說什么我就相信什么,現在發現這是錯的。不但要聽他怎么說,關鍵要看他怎么做。是我的子弟宰予讓我明白這個道理。宰予大概是孔子最不喜歡的學生,言行不一,屢教不改,孔子對他很失望,所以說對人必須要“聽其言而觀其行”。
識人,是一門大學問。孔子所說的,只是一個大致的原則,具體怎么操作,他并沒有說。在另外一個地方,孔子說,要徹底了解一個人,應該“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意思是要看一個人的所作所為,了解他的來龍去脈和走過的道路,考察他的愛好和行為動機,這樣才能有比較全面的了解。這比“聽其言而觀其行”稍微詳細了一點,可是還是過于抽像,不便實用。
戰國時候魏文侯的丞相李克(亦稱李悝),提出了五條識人的標準:“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為,貧視其所不取。”平時,要看他所結交、親近的都是些什么人;對于富人,要看他怎樣處理自己的財富;對于做官的人,要看他提拔、幫助的是哪些人;在身陷困境的時候,要看他的所作所為,如何對待困境;對于窮人,要看他是否能保持氣節,不取不義之財。這五條標準就比較詳細,而且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居視其所親。人人都有偽裝,人品不能寫在臉上,要想直接看出一個人的賢愚善惡,很多情況下是不可能的。而“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具有同樣品質、愛好、氣質的人,會自然地走到一起。所以識人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看他和什么人親近。如果一個人的朋友都是一些正直、善良、上進的人,那么可想而知他也不會差到哪里去;可是假如他周圍的人都是些雞鳴狗盜之徒,或者浮浪輕薄的無良子弟,那他十有八九也是此輩中人。
漢高祖劉邦晚年,打算廢掉太子,另立趙王如意。太子的母親呂后非常緊張,去找太子的老師張良出主意,張良告訴呂后,在商山有四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東園公唐秉、里先生周術、綺里季吳實和夏黃公崔廣,號稱商山四皓,如果能把他們聘請為太子的老師,就沒有什么問題了。呂后依計而行,花了很大的工夫,果然把他們請來做了太子的老師。有一天,劉邦與太子一起飲宴,他見太子背后有四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問后才知是商山四皓,劉邦大吃一驚。原來在西漢建國之初,劉邦就曾經請過這四位出山,他們沒有答應,現在太子居然能夠把他們請來,與他們朝夕相處,可見太子的德行和威望,再加上大臣叔孫通的直諫,于是就放棄了廢立太子的想法。
由此不難看出,一個人愿與什么人親近,表示他潛意識里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所以以此來識人,是不會有很大誤差的。
五、交友要看人品
俗話說的好:“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人要想做出一點事情,是必須要朋友們的幫忙的,否則他所走的路,就會越走越艱難。但這也不是說朋友越多越好,在人的一生中,可能會遇到三教九流的朋友,有學友,有玩友,有工友,這其中的關鍵就是在選擇,選擇一些人品好的朋友。要知道朋友最重要的是他人品,而不是他的地位或財富如何;交友要緊的是交心,而不能只是吃吃喝喝;交友要建立在共同的理想之上,而不應以自我的利害為目的;交友要尊重對方、理解對方,而不能強人所難。
那怎樣分辨你眼前的朋友到底是怎樣的人呢?其實只要注意他平時的言行就可以很好地作一個判斷了。
如果一個人平時說話喜歡對他人品頭論足,那就說明這個人心胸狹窄,嫉妒心重。這種人心中比較孤獨,甚至是別人不跟他主動打招呼等小問題,也會讓他的自尊心受到重大挫折。他平時最喜歡以領導的過失和無能為話題,這種人急迫想出人頭地的愿望非常強烈,他會為了出頭不擇手段,甚至是出賣朋友,所以對這種人遠離為上。還有一種人,他們常愛抓住別人的毛病小題大作,橫加指責。這種人對他人尖酸刻薄,自尊心較強,具有支配他人的愿望。
在生活中,如果一個人說話曖昧的話,就顯示了這個人太想迎合其他人,這種人為人處世圓滑,懂得很好地保護自己,同時也能很好地利用別人,可以說他是從不吃虧的人。所以這種人還是敬而遠之的好,因為他不會為了朋友損耗他哪怕是一分的利益。
如果有些人見面就和你談家常的話,就說明這個人想和你套近乎,他的用意是想通過家常話了解你的實力,你的情況,然后才會根據你的情況和你談話,這種人很有心機,如果沒有十足的把握,還是不要太接近為好。
有些時候,在和別人談話時,如果他一直有意避開某個話題,那就是這個人在這一方面有隱衷或者有格外強烈的欲望,不希望和他人談論。比如當一個人的心中對金錢、權利或某異性懷有強烈的欲望的時候,往往會避開此話題以掩飾自己的真實用意。
如果一個人他根本沒有自己的立場,非常容易見風使舵,在生活中做事也是“看人下菜碟”,這種人沒有絲毫信譽而言,不是可以推心置腹的好朋友。
如果一個人愛發牢騷,那說明這個人內心非常的驕傲自大,雖然這種毛病沒什么大的不妥,但這種人心眼小,在別人取得成功的時候,內心會不舒服。如“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這是典型的知識分子發牢騷者,大多自視清高,當現實中無法保持他們這種優越地位時,就借發牢騷宣泄。
其實一個人無論他是窮是富,他的人品決定他以后的路會是什么樣的。如果一個人的人品好,有上進心,他這一輩子也只是窮一時,若是交的朋友品行不好,一定會引起其他人的討厭,然后大家都會覺得你為什么會交這樣的朋友。從而導致你在別人心中的形象也大減。
因此,曾國藩在家書中格外教導子孫,交友是第一重要的事情,必須選擇人品好、志趣遠大的人當朋友,只有這樣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