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之前,要考慮清楚
精明的商人只有嗅覺敏銳才能將商業情報作用發揮到極致,那種感覺遲鈍、閉門自鎖的公司老板常常會無所作為。
——李嘉誠
“三思而行”,是我們現在常說的一句話,是勸人做事不要魯莽,要仔細考慮,然后行動,則成功的可能性會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會小一些。
不管是十思還是三思,都是告訴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必須要思考,思考了去做總比不思考去做好。
賣樓花是由霍英東于1954年首創的銷售高招。霍英東一反地產商整幢售房或據以出租的做法,在樓宇還未動工興建之前,就將其分層分單元預售,待得到預付款后,再動工興建。也就是說,賣家用買家的錢建樓,用這種方法,地產商還可以把地皮和未來的物業拿到銀行按揭(抵押貸款),這一招真可謂一石二鳥。不可否認,賣樓花能加速樓宇銷售,加快資金回收,彌補地產商資金不足。
繼霍英東后,很多地產商紛紛效尤。隨著銀行按揭制的進一步完善,售樓花的做法一時蔚然成風。在這種方式中,用戶只要付得起樓價10%或20﹪的首期款,就可以拿所買的樓宇向銀行按揭。銀行接受該樓宇作抵押,再將樓價余下的未付部分付給地產商,然后,按月收取買樓宇者在未來若干年內應向銀行交付貸款的本息。無疑,這其中銀行承擔了主要風險。
然而,面對地產界的這一主流風潮,李嘉誠作為一個新進者,并沒有盲目跟風。他認為,地產的利益與銀行休戚相關,地產業的盛衰又直接波及銀行,真可謂唇亡齒寒,一損俱損,因此過多地依賴銀行,并不一定就是好事。
依據高利潤與高風險同在的簡單道理,李嘉誠制訂了自己初入地產的進攻戰略,即資金再緊,寧可少建或不建,也不賣樓花加速建房進度,盡量不向銀行抵押貸款,也不會同銀行向用戶提供按揭,不牟暴利,物業只租不售。興建收租物業,盡管資金回籠緩慢,但他看好地價樓價及租金飆升的總趨勢。
李嘉誠認為,收租物業,雖不可能像發展物業(建樓賣樓)那樣牟取暴剩卻有穩定的租金收入,而且物業將漸漸增值,時間愈往后移,其效益就愈能顯現出來。只要物業在,就是永久的聚寶盆。
事實最后證明,李嘉誠的這一決策十分明智。1959年港府拍賣市區土地平均價統計出來后,地升樓貴了,李嘉誠后來可謂是“坐享其利”。他擁有的大批物業樓宇,儲備了大量土地,漸漸成為香港數一數二的地主。
由此可以知道,思考總是走在行動前面,沒有思考便不會有行動的產生。像我們在肚子餓時,想到美味佳肴一樣,此時,你一定會采取行動,想方設法把你想吃的東西搞到。
美國百萬富翁艾琳·福特在談到他們的經營歷程時,曾說道:“自己的命運要自己來開創。當你真正夢想一件東西時,就一定能弄到手。有了思考就必須馬上開始付諸行動,只要你想要做什么事,就一定要有無論怎樣都必須去完成的精神。”
如何將模糊微弱的“愿望”轉變成清晰強烈的“欲望”是相當深奧的一種學問。想獲得成功,最忌諱的就是沒有目標、終日無所事事。要知道,思考肯定能決定行動的方向。只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思考方向,你便可以創造出促使自己成就某事、獲得某事的欲望。
一個希望自己成功的年輕人去詢問富翁成功的秘訣。富翁只是拿出三塊大小不等的西瓜,讓年輕人先選擇。年輕人不假思索地選擇了最大的一塊西瓜,而富翁選擇了最小的一塊西瓜。當年輕人還沒吃完的時候,富翁吃完了第一塊西瓜,又拿起了第二塊西瓜,這樣富翁就比年輕人吃得多了。
讀了這個故事,我們不得不佩服富翁的高明。富翁目光長遠,對整個分西瓜的事情做出了全面分析,知道先吃小塊,就能先吃完第一塊,這樣對搶奪第二塊西瓜是極其有力的。而年輕人只貪圖眼前的一點兒利益,第一塊選擇了大的,好像是占了便宜,其實卻失去了爭奪第二塊西瓜的機會。
從這個故事,我們應該知道,做事情之前不能不去思考,把思考后的目光放得長遠一些,要對整個事情認真思索后,再做出行動,這樣才能少走彎路,才能獲得更多的成功機會。
有夢想,更要有行動
一切偉大的思想,都由一個行動開始。
——李嘉誠
行動是力量和成功的基石,一旦認真地行動起來,再大的困難都能克服,許多令人難以想象的障礙也能被你輕松突破。
一條小毛蟲朝著太陽升起的方向緩慢地爬行著。它在路上遇到了一只蝗蟲。
蝗蟲問它:“你要到哪里去?”小毛蟲一邊爬一邊回答:“我昨晚做了一個夢,夢見我在大山頂上看到了整個山谷。我喜歡夢中看到的情景,我決定將它變成現實。”蝗蟲很驚訝地說:“你燒糊涂了,還是腦子進水了?你怎么可能到達那個地方?你只是一條小毛蟲而已,對你來說,一塊石頭就是高山,一個水坑就是大海,一根樹干就是無法逾越的障礙。”
但小毛蟲沒有理會蝗蟲的話。小毛蟲不停地挪動著小小的軀體。后來,蜘蛛、鼴鼠、青蛙和花朵都以同樣的口吻勸小毛蟲放棄這個打算,但小毛蟲始終堅持著向前爬行……
終于,小毛蟲精疲力盡。于是,它決定停下來休息,并用自己僅有的一點力氣建成一個休息的小窩——蛹。最后,小毛蟲“死”了。
山谷里,所有的動物都跑來瞻仰小毛蟲的遺體。那個蛹仿佛也變成了夢想者的紀念碑。一天,動物們再次聚集在這里。突然,大家驚奇地看到,小毛蟲貝殼狀的蛹開始綻裂,一只美麗的蝴蝶出現在它們面前,隨著輕風吹拂飛到了大山頂上。重生的小毛蟲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這個美麗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生哲理:人活在世界上,不能沒有夢想,但要實現自己的夢想,就得付出實際的行動,無論這過程是多么地艱辛。所以,不必和別人比高低,更不必瞧不起自己。既然你是一個完整的生命,你就應該擁有生命的輝煌。但是,那輝煌不是別人給予的,而是自己創造的。
歷經磨難的李嘉誠終于在茶樓開始了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雖然僅是個跑堂的小伙計,但他感覺很滿意,畢竟這是自己找到的第一份工作,還可以減輕母親的負擔,所以他非常珍惜這個難得的機會。每天天還沒有亮,李嘉誠便起床了,先掃地,再擦桌,然后幫客人倒茶。一整天拎著大茶壺,十多個小時來回跑,累得他腰酸背疼,但他對此毫無怨言。
光陰似箭,轉眼間,李嘉誠來到茶樓已一年有余。他誠懇敬業、做事麻利的作風贏得了老板的賞識。老板不僅給他加了工錢,還讓他享受像大伙計一樣輪流午休或早歸的待遇。薪水不斷上漲,工作負擔逐漸減輕,使得他工作得更加賣力了。
在茶樓里跑堂雖然很累,但是李嘉誠養成了觀察世事的習慣,具備了待人接物的高超本領,這也為他日后做推銷員與后來成立塑料花廠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
人們常說,有夢想才能有作為,有行動才能有成功。文學大師林語堂說:“夢想無論怎樣模糊,總潛伏在我們心底,使我們的心境永遠得不到寧靜,直到這些夢想成為事實為止。”一個優秀的人不是被動地等待別人告訴自己應該做什么,而是應該主動去做自己要做的事情,并且認真地規劃,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完成。
年輕人如果只知道浮想聯翩,就如停在鐵軌上的火車頭,甚至對一小塊木頭也無能為力。如果說成功是我們的目的地,行動就是通往那兒的車。我們要清楚地知道,任何一種成功只被有準備、有行動的人得到。呆呆地守望只能為別人喝彩。我們不能只對自己的未來做著打算,不要總以時間還早為理由拒絕行動。我們這個世界缺少實干家,卻從來不缺少空想家。行動可以摧毀眼前的冰山與憧憬中的海市蜃樓,可以讓我們看到真實的世界,讓我們從中獲得更多的歷練。
許多事情,當你還沒有行動時,你會嘆息它是多么困難;可當你行動起來,你又會突然覺得原來也不過如此;或許你會失敗,但失敗會鑄就你頑強的品格和堅忍的意志,最終把你推向成功。
熱愛生活,把激情引爆
要有旺盛的精力,面對突如其來的各種事情。
——李嘉誠
我們年輕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體會:當你充滿激情地去做一件事情,即使加班加點,甚至通宵達旦,也不覺得疲倦和勞累,反而很快樂,這就是激情的力量。
激情能使人樂此不疲,激情能夠創造靈感。激情讓人愛思考、愛琢磨,激情能催活工作思路。大凡工作出色、進步較快,而且生活快樂的人,都是對生活和工作充滿激情的人。因為擁有了激情,便有了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心態,做事情便有動力、有靈感。
激情能夠使一個人養成勤奮學習和思考的好習慣,讓你的心靜下來,思維活起來。《大學》中說:“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激情是愛。如果你熱愛一項事業,你就會樂意去做、去奉獻。怎樣才能知道是否熱愛和有激情呢?如果你接到一項工作便迫不及待想去完成它,那么證明你是有激情的;如果你為之付出了許多,而感到很快樂,那么證明你是熱愛的;如果你為之徹夜不眠,而不覺得疲倦,那么你是熱愛和有激情的。
激情是責任。在很多情況下,不是你喜歡就去做,不喜歡就可以不做,而是必須做,而且必須做好。這時候,激情就是一種責任。強烈的責任意識會讓你充滿激情地去做。所以,激情需要責任感,需要我們把每一件事情當做一項事業來做,用心做好每件事,認真對待每一天。
激情需要培養。如果你開始對所從事的工作并不怎么熱愛,更談不上激情,請堅持一條:既來之,則干之;既干之,則好之;既好之,則樂之。先把工作干好,感情是培養起來的。不要總想干自己喜歡的事,要學會喜歡自己所干的事。只要你充滿激情地去做,就一定會有豐厚的收獲。
關于做事要有激情,在李嘉誠的早期的打工生涯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也注定了他的成功。
1945年,17歲的李嘉誠辭去了茶樓跑堂的工作,來到舅父的鐘表公司上班。舅父做事歷來一視同仁,這次也并沒有因為李嘉誠是自己的外甥而讓他受到特別的關照。
李嘉誠依然要從最底層的小學徒做起,每天干一些掃地、倒垃圾、提水、跑腿的雜活。對此,他并沒有埋怨舅父。他認為自己初來乍到,對鐘表廠的情況一無所知,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日后才能擔當重任。
李嘉誠深知,舅父從小輟學就當了學徒,白手起家靠自己的奮斗才成就了現在這份家業。他把舅父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時刻鞭策著自己,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像舅父一樣的大事業。所以,他任勞任怨地干著自己的工作。由于在茶樓里的鍛煉,他做的每件事都井井有條,又快又好。
勤奮好學的李嘉誠在中南鐘表公司很快就受到了大家的好評,有的員工夸他說:“李嘉誠只要一看別人的臉色,就知道別人想做什么,他就會主動幫忙。”聽到員工們對他的贊揚,莊靜庵為有這樣出色的外甥而備感驕傲。莊靜庵回憶起少年時的李嘉誠,說:“阿誠的阿爺謝世太早,故阿誠少年老成。他的許多想法做法都像大人。”這是舅父對他的充分肯定。
鐘表公司打雜不像茶樓那么來回跑動,每當干完自己的工作后,李嘉誠總是靜靜地站在師傅旁邊,一邊學習,一邊模仿。由于他超強的記憶力和悟性,沒過多久,李嘉誠不僅知道了鐘表的構造和原理,而且還能進行簡單的修理。
沒經舅父的督促,李嘉誠便在空余時間主動學習修表技術,這讓莊靜庵大為震驚。他相信這個外甥絕非池中之物,將來必定超越自己。莊靜庵還不時地向姐姐莊碧琴夸獎李嘉誠。聽到兒子表現這么優秀,母親心里那個高興勁就甭提了。
從李嘉誠的成長中,我們要更加認識到什么是激情。
激情,是穿越寒冬綻放在枝頭的那抹新綠;激情,是走過泥濘遺留在身后的那行足跡。激情是人生深蘊的寶藏,是讓生命蓬勃的動力,激情是沉默中的爆發,是蟄伏后的蘇醒,是人類對整個大千世界的吞吐、張弛、沉浮、聚斂最敏感、最有力的回應。
激情源于夢想,引發動力。設想一下10、20年以后,當你端坐于高級經理的座位上思考著下一個10年計劃的時候,那時的你已然成為一名成功的人士,想到這兒,你的心頭是否會迸發出一種激情呢?激情來自心靈,出自行動。它需要積極的心態做沃土,不斷的努力做養料,辛勤的汗水做陽光、雨露,孕育最后的成熟。
我們年輕人要有這至高無上的激情,逐漸地,我們已不僅把它當成習慣,而是一種依戀。
當好勝之激情、奮斗之激情、堅持之激情、不甘人后之激情,一齊在我們的學習中、生活中迸發時,趕超任何人甚至超越自我的希望便會從一點星光變為一片光明,進步的速度必將會迅猛得不可思議。激情是一股無窮的動力,加快了我們的航速。
假如生活中的我們失去了激情,前途將一片暗淡,何談多姿多彩?我們渴望成長,因為激情催促我們不得停留在一個風景線上,因為激情,我們產生了許多許多美好愿望,激情在澆灌著我們心中理想的小芽,一天天地成長,逐漸開花,直到結成碩果。
決定的事情,先付出行動
你們不要老提我,我算什么超人,這條路是大家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李嘉誠
給你一張報紙,然后重復這樣的動作:對折,不停地對折。當你把這張報紙對折了51萬次的時候,你猜所達到的厚度是多少?一個冰箱那么厚或者兩層樓那么厚,這大概是你所能想到的最大值了吧?通過計算機的模擬,這個厚度接近于地球到太陽之間的距離。
沒錯,就是這樣簡簡單單的動作,是不是讓你感覺好似一個奇跡?為什么看似毫無分別的重復,會有這樣驚人的結果呢?換句話說,這種貌似“突然”的成功,根基何在?
秋千所蕩到的高度與每一次加力是分不開的,任何一次偷懶都會降低你的高度,所以動作雖然簡單卻依然要一絲不茍地去做。其實,這樣的動作和事情我們每個人都會做,但又不屑于做,它們貫穿于整個日常生活,甚至你完成了這樣的一個動作,自己都不記得。
“做事”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因為所有的事情都不是想一想談一談就可以的,關鍵是做。“做”是一個動作,是一個持續性的動作,這個動作需要一種腳踏實地的精神,要毫不抱怨地去實施。即使這件事情多么地簡單枯燥,但只要是你手頭上的事,你就最好埋頭好好地去做好它。這就是文中一開頭的例子,你重復地做疊紙的事情,能不能讓你成為一個萬人矚目的成功者不好說,但一定能說明你是一個實干型而非空想型的人。
1946年,為了尋求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年僅18歲的李嘉誠毅然離開了舅父的中南鐘表公司,來到一家名不見經傳、沒有任何名氣的五金廠做了一名普通推銷員。香港人把這一行業俗稱為“行街仔”。
李嘉誠在五金廠的主要任務是上門推銷鐵桶。剛到五金廠時,他仍然是全廠最年輕的工人,但他并不認為自己年輕就閱歷淺。心高氣傲的李嘉誠暗自發誓,在短時間內,一定要做得和其他老推銷員一樣優秀,甚至超過他們。然而,事情并沒有他想象的那么順利。剛開始的那段時間,他盡管使出了渾身解數,但屢屢遭到顧客的拒絕。時間一天天過去了,他推銷的鐵桶一個也沒有賣出去。
對此,李嘉誠作了深刻的反思,他認為在推銷前自己必須作好充足的準備,同時,在推銷過程中也要具備很強的應變能力。比如,調查客戶需求情況,把握客戶需求心理,激發客戶的購買欲望,建立并鞏固與客戶的關系。真正的推銷藝術書本里沒有講到,即使講到也未必人人都能學會。從事推銷工作,完全是靠在實踐中摸索、領悟。但有很重要的一個前提,就是必須讓客戶信任你,那樣才可能相信你推銷的產品。
李嘉誠覺得自己經驗不足,還得不斷學習、不斷觀察,從失敗中總結教訓,在教訓中循序漸進。因為做推銷員和當跑堂、當店員有所不同。
他覺得要想取得別人的信任,首先,你必須講真話、講實話;其次,你必須注重自己的形象,其中包括你的衣著和姿勢。形象好的人往往能給他人和藹可親的感覺,這是贏得他人信任的重要條件。
有一次,李嘉誠去一家新開業的旅館推銷鐵桶,但不巧的是,這家旅館的老板與另一家五金廠剛剛達成鐵桶購買協議。然而,李嘉誠還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與這個老板聊起了家常。從老板口中得知,他的兒子整天纏著他去看賽馬,但旅館開業在即,老板抽不出時間陪兒子。李嘉誠靈機一動,在小職員的安排下,自己掏錢帶那位老板的兒子去看了賽馬。
事后,那位老板對李嘉誠的這一舉動非常感動,毫不猶豫地從李嘉誠手中買下380只鐵桶。這不僅是李嘉誠做推銷員以來做成的最大一筆生意,也是五金廠眾多推銷員中做的最大一次。
不僅李嘉誠的例子可以說明“事情是做出來的”,看過《致加西亞的信》的人也許會覺得羅文所做的事情一點也不需要超人的智慧,只是一環扣一環地前進,但就是羅文的這種“一步一個腳印”的做事方式,踏踏實實地把信送給加西亞,才使美國贏得了戰爭。
不管怎么說,事情不是想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這不是說你只需要埋頭拉車,卻從來不抬頭問路,文中說“事情是做出來的”是需要有韌性而不失目標,時刻在前進,哪怕每一次都要前進很短的、為他人所不屑的距離,但也一定要前進。只有如此,才能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