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前的準備
北京,首都,多少個朝代的都城。
這里曾是自豪的天子腳下,這里依然有著濃郁的老北京味道。
曾經只能通過熒屏看到的景象,如今即將展現在您的眼前。
這久遠的歷史,這沉淀的幽香,您是打算走馬觀花地掃一眼呢?還是跟著導游跳躍性地瀏覽一番?抑或帶著文化游名城,將這一次相遇演化為一場您與老北京的久別重逢?
您是否了解北京獨特的歷史?您是否知道北京獨有的特色?您是否了解北京最佳的旅游季節?您是否知道北京少數民族的分布及其各自的風俗?您是否了解北京人一些常用的方言?
了解了這些,您將不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過客。
北京的歷史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是中國政治、文化、國際交往和科技創新的中心。其地處華北平原的東北邊緣,緊靠燕山,毗鄰天津市和河北省。如今北京城分為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區、海淀區、豐臺區、石景山區、門頭溝區、房山區、大興區、通州區、順義區、昌平區、平谷區、懷柔區、密云區、延慶區等16個市區。根據人口普查,到2015年末,常住北京城的人口已有2170.5萬之多。那么您了解北京城的由來嗎?
其實,北京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周王分封天下的時候,將召公封于今天的北京房山地區,在當時稱為燕;又將堯的后代分封于今天的北京西南地區,當時稱為薊。后來燕滅了薊,便統稱為燕京或燕都。
秦朝時設北京為薊縣,為廣陽郡郡治。西漢時期,漢高祖將秦朝時的薊縣劃入燕國轄地,在漢昭帝時期又恢復了廣陽郡薊縣的稱號,但當時屬于幽州治所所在地。東漢光武帝改制時,置幽州刺史部于薊縣。永元八年復為廣陽郡駐所。西晉時,朝廷又將廣陽郡改稱為燕國,并將幽州的治所遷到范陽(約在今北京市和河北省保定市北部)。十六國后趙時,幽州治所又遷回薊縣,并將燕國改為燕郡。隋朝時期,又改幽州為涿郡。唐初武德年間,又將涿郡復改為幽州。五代初年,軍閥劉仁恭在此建立了政權,稱燕王。后來此政權被后唐所滅。
宋朝時,宋曾與遼國在高梁河(約今北京市海淀區)發生了一場戰斗,最后宋軍大敗,從此幽州成了遼國的區域。公元938年,遼國在北京地區建立了陪都,號稱南京幽都府。元朝統一全國后,將都城定于北京,史稱元大都。元朝滅亡后,明朝起初的都城在南京,后來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后,又將都城遷回北京。明末清初,北京城又一度作為清朝的都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確定北京為首都,歷經建設形成了如今的北京城。
北京獨有的特色
北京特色眾多,有些儼然已經成為了北京的“符號”。這些“符號”主要可以分為建筑符號、古跡符號、地標符號和美食符號。
建筑符號中,自然又以四合院和胡同為代表;古跡符號有明十三陵和潭柘寺;地標符號有長城和天安門;美食符號自然少不了全聚德烤鴨和都一處的燒麥。
讓我們再進一步來了解一下這些北京的“符號”。
北京的建筑符號
◎ 北京的胡同
胡同是北京獨有的特色,因此這里也就形成了北京獨有的一種文化——胡同文化。胡同一詞的叫法,最早出現于元代,在蒙古語中叫“忽洞格兒”。因蒙古族地區水源相對缺乏,在蒙古族建立元朝后,這里的居民在自己居住的場所前幾乎都會挖一口水井,而這些“井”成為了當時人們居住的代名詞。一排排民間的街道被稱為“忽洞格兒”,“忽洞格兒”在蒙古語中就是井的意思。后來人們就把“忽洞”諧音為“胡同”,由此一來“胡同”一詞一直沿用到今天。
◎ 北京的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典型的民居,同時也是最能代表北京的一大特色。所謂合院,即是一個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為院,這就是合院。北京的四合院不單純是一種民居住所,它更多的是彰顯老北京獨有的一種文化。從四合院中不僅可以看出中國正統的封建思想,更能體會到老北京那獨特的韻味。
北京的古跡符號
明十三陵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明十三陵中共有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來北京旅游一定要去明十三陵,這里已經不單純是皇家陵墓,更多的是向游客們呈現中國歷史上那段不可遺忘的歷史——大明王朝的興衰成敗。
◎ 潭柘寺
潭柘寺始建于西晉,距今已有1700年的歷史,整個建筑群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建筑的美學原理。其建筑大體可分為中路、東路、西路三部分。中路的主要建筑有牌樓、石橋、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大雄寶殿是中路的主體建筑,殿內的重檐大脊,兩端有大型琉璃鴟吻,相傳為元代遺物;東路有方丈院、延清閣、流杯亭、行宮院等,其中的流杯亭是沿襲古代“曲水流觴”的習俗而建造的綴景建筑;西路有觀音殿和石魚等,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兒妙嚴公主曾長期在觀音殿參拜禮佛,并留下后人稱誦的“拜磚”遺跡。潭柘寺內每年不論什么季節都會有眾多的游客來此燒香拜佛,在這里不僅可以感受到佛家文化的深厚底蘊,更能領略到北京這座繁華都市中的一種內在的美。
北京的地標符號
◎ 長城
長城是世界聞名的奇跡之一。它像一條蜿蜒盤旋的巨龍盤踞在中國北方遼闊的土地上;它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象征。長城始建于秦始皇時期,經過歷代的增補修建,如今我們見到的長城大多都是明長城,尤其是地處北京地區的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因此長城也成為了北京的一種地標符號。
◎ 天安門
天安門廣場位于北京城中心,是北京的象征之一,是當今世界上最宏大的城市中心廣場和最著名的旅游勝地之一,有中國第一風景名勝之譽。在廣場的最北端,雄踞著金碧輝煌的天安門城樓。天安門前,鮮艷的五星紅旗迎風招展,高高飄揚。巍峨的人民英雄紀念碑,聳立于廣場中央。碑南是莊嚴肅穆的毛主席紀念堂,再往南則是高大典雅的正陽門城樓與箭樓(俗稱大前門)。這些宏偉的古今建筑群,自北而南坐落在一條中軸線上,十分令人矚目。再加上廣場西側的人民大會堂、東側的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有力襯托,整個廣場構成了一幅氣勢磅礴、無比壯觀的動人畫卷。
北京的美食符號
◎ 全聚德烤鴨
全聚德,中華著名老字號,創建于清朝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歷經幾代人的創業拼搏獲得了長足發展,如今已經成為了北京美食的一種“符號”。來北京旅游一定要到全聚德吃一次這里的烤鴨。當然在吃全聚德烤鴨時也有很多的講究,其中最需要注意的是,吃全聚德烤鴨最好在春、秋、冬三季,因為春、冬二季鴨肉比較肥嫩,而秋天天高氣爽,無論是溫度還是濕度,都利于制做烤鴨。
◎ 都一處的燒麥
都一處是北京老字號店之一,開業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起初都一處并不是經營燒麥的,而是一家經營燒餅、炸豆腐的小店鋪。不過因乾隆皇帝光臨過的緣故,這里成為了京城一家有名的店鋪。后來經過幾代的人經營,都一處的燒麥成為了北京著名小吃之一。
北京最佳的旅游季節
9至11月的秋季是游北京的最佳季節,此時的北京秋高氣爽,楓葉漸紅,銀杏鋪路,景色是一年中最美麗的。尤其是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紅葉層林盡染,有幸還能趕上香山的“紅葉節”,不過那時的北京也是游人如潮。
北京的4月雖然多有風沙天氣,但中旬過后,滿城植物開始發芽開花,整個北京都充滿著朝氣與活力,一簇簇杏紅梨白將京城打扮得亮麗光彩。
北京的冬季是冷冷的,卻也是一個旅游觀光的好時機。冬季北京的旅行社、飯店和眾多景點都實行淡季價格,而且冬天的北京也別有韻味。北京的廟會都是集中在冬季的正月里舉辦,規模盛大,熱鬧非凡。冬季來北京游玩,還可以在北海滑冰,上西山觀雪,吃一鍋熱騰騰的涮羊肉,樂趣橫生。
來北京常聽到的方言
中國通行的普通話是以北京話為基礎語音,把北京話去掉京味兒,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就成了普通話。
但這并不是說北京話就等于普通話——北京話是北京方言,它只活動在老北京人這個圈子里,和其他地方的方言一樣也是一種方言。
北京建都數百年,人來人往,留下了各地方言,如蒙語、滿語、古漢語,再加上文化作品如元曲、傳奇、《紅樓夢》《兒女英雄傳》中的土語,融匯成如今的北京方言。因此,想要理解北京方言,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現在,我們先來認識一些簡單常用的北京方言。
砸窯——把好吃的放在一旁,先吃別的。
局器——仗義,大方,豪爽。
果兒——是女人的意思。
土鱉——形容沒見過世面不開眼的人。
點卯——到那兒報到或看一眼,打個照面兒的意思。
言語——即說話的意思。
翻車——即翻臉的意思。
炸了廟——驚愕、急眼的意思。
練家子——練武術的人。
瞎了——即倒霉了、完了的意思。
這程子——這一段時間的意思。
拉了胯——服軟的意思。
半不啰啰——半截兒,事情做到一半,尚未完成。
大拿——能做主管事的人。
抹不丟地——難為情,面子上不光彩。有時也說成抹咕丟的。
顛兒了——撒腿跑了。
嘎雜子——心計壞、怪主意多的人。
蜇啰——剩飯剩菜燴在一起。
崴泥——把事情做砸了、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