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療美容機構的管理賦能
- 崔天葆 陳珍榮
- 527字
- 2019-01-05 10:22:59
許多時候,營銷陷阱是自己挖下的坑
古語講: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當人們身處不足夠規范的市場環境中時,確實可以發現許多“打擦邊球”的機會,也能夠找到一些“賺快錢”的方法。
但市場環境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行業規范化發展態勢和政策監管趨嚴的大勢,許多機構在營銷上面臨著“老方法不管用、好方法不夠用、新方法不會用”的窘境。長期以來依仗的“砸廣告”的手段不再是“一招鮮”了,打折降價導致利潤率越來越低,低價引流的副作用是醫院上下都叫苦連天,高返點的合作猶如“斷臂求生”,類傳銷的模式更是游走在“剃刀邊緣”。
是什么導致了那些風光繁榮背后的苦不堪言,又是什么帶來了價格要么虛高、要么割肉的兩難境地?
有時,營銷的坑是自己挖下的。對于醫美機構來講,客人多了自然是好事,只是這筆錢沒那么好賺。有醫院坦言:經過渠道商介紹過來的客人,收費可能是原來價格的2倍、3倍甚至更多。即便如此,機構也沒多余的錢可賺,因為大部分被渠道商拿走了,并由此演變出了“渠道醫院”和朋友“轉介紹”拓客模式,造成了價格與價值的嚴重偏離。如果把“渠道”當成唯一的救命稻草,那么事實上,的確很難從坑里爬上來。
所謂:沒有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沒有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正視營銷中出現的問題,還是先從理論出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