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定下此事的基調,準備創立書院,當即有一個何君治的弟子詢問道“我們在哪里創立書院為好?”
創建書院不是說說就行的,總要有地點吧。
林云看看這四周的環境,此處是在一個山谷當中,樹木蔥綠幽深,四面環山,只有一條道路通向外面。
更有瀑布飛流直下形成一汪清潭,河水蜿蜒流淌流向遠方。
中間的是一處面積不小的平地,倒是一個不錯的去處。
其實林云不知道,此處乃是廣陵郡的清幽谷,平時便是個賞花游玩的好去處,這次聽說大儒何君治前來講學,郡守專門安排的這個地方,算是給足了大儒面子。
“擇日不如撞日,尋地不如撞地,我看這里就不錯,何兄您看呢。”
“好,就在這里,此時此景此地,都算得上是不錯。距離郡城幾十里,并不算太遠,又環境清幽,若是能夠成為書院,是個不錯的地方。”
何君志直接點頭,絲毫沒有將霸占這清幽谷當做什么大事。
憑他的面子,在這個地方創辦書院,想求都求不來,沒人會反對。
郡守居不易站出來說“恭喜先生,在這里創辦書院,這是大喜事啊,要不然我做東,請諸位去郡城的迎香樓慶祝一下。”
大儒講學這等大事,哪怕是他也親自趕過來聽。
由此也可以看出大儒在儒家弟子之中的分量。
在酒宴上,林云就借機跟何君治商量了一下如何建造書院的事。
書院不是想辦就能辦的,這里面涉及到龐大的利益,即使由兩個大儒創立,依舊困難重重。
林云跟何君治商量了一下,讓他留下來聯絡書生,安排事宜,準備建設書院,而他則去京城打通關系,爭取其他幾位大儒的贊同。
當然還有另一個目的是去劉慶家,為其父親主持葬禮。
在臨走之前,林云請何君治寫了幾封介紹信,主要是針對那幾個大儒。
有何君志作為敲門磚,再加上他大儒的身份,林云就不信自己得不到那幾個大儒的認同。
目送林云離開,何君治感嘆,二十六字母,當真時是個好東西,能夠極大提高讀書人的數量,林云不知為此事耗費多大心血,全都是為了別人。
然而他們不知道的事,其實這里面也有著林云的利益。
兩位大儒帶頭,上千位讀書人幫忙,這樣一個書院,真要辦起來,影響力不遜色于清華北大,他作為副院長,這些弟子,當然也可以算作是他的門生弟子。
日后,在他們當中招收道士就有了一絲希望。
貫穿儒釋道,多么高尚的口號,本來就是用來忽悠人的,還不可勁的忽悠他們。
別問林云副院長的身份是怎么來的,憑他一個大儒,何君治的那些弟子根本沒無力跟他爭。
除非林云不想做,要不然這個副院長的位置就是他的,至于正院長當然是何君治。
林云沒那個本事,也沒那個威望去做正院長,況且他真正的職業是道士。
貫穿儒釋道,不過是個口號,用來忽悠人的,真要去讓他研究儒家學問,他吃飽了撐的,成仙得道,逍遙自在,方是他的正道。
當然,林云真正看重的還是書院日后跟虛幻空間結合起來。
虛幻空間能夠將人從遙遠的地方,拉入到虛幻空間當中學習。
真正說起來跟遠程教學又有什么區別,只不過一個是借助科技,讓所有人可以面對面學習,一個是借助神術,把所有的人集中起來。
儒家身為當世第一顯學,要是能搭上這艘大船,還有什么可害怕的。
山神還不得成為第一等的神祇,到時神力反哺,林云成仙得道的希望大增。
別以為這很難,林云剛剛才反應過來,他除了是這個名不符實的大儒之外,其實還可以冒充儒家先賢。
何為儒家先賢?
古之賢者,在儒家歷史當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分量,是對儒家有著大貢獻的人物。
都是在儒家最為艱難的時刻,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挽救儒家于生死危機中的人物。
此等人物,僅次于創建儒家的圣人,被稱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那位,可以被稱為亞圣。
如果說大儒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十年。
那儒家先賢是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在危難時刻再造儒家,是儒家里程碑似的人物。
如果說創建儒家的圣人是儒家的始皇帝,那儒家先賢就是各朝太祖,大儒則是普通帝王。
差距一目了然,太祖當前,后輩子孫誰敢放肆。
他能冒充儒家先賢是有依據的。
神道之中只有大儒才能在死后,以神祇之身運用浩然正氣。
但這樣的儒家之神,已然跟浩氣長河斷開了聯系,所擁有的浩然正氣,只不過是他一點一滴積累出來的,用完了很難補充。
不過大儒之上的儒家先賢,哪怕死了之后,也跟浩然正氣有著聯系,雖然微弱了不少,但的確有著聯系,能借助浩氣長河補充浩然正氣。
更能跟大儒一樣借助浩氣長河,運用浩然正氣。
跟生前的大儒并沒有太大的區別。
而他是個真正的大儒,山神是他的分身,山神的東西是他的,他的東西也是山神的。
浩然正氣,山神同樣可以調動,同樣可以跟浩氣長河有著聯系,那么這個山神到底是該算大儒還是儒家先賢。
當然是儒家先賢。
這是千萬年來儒家無數大儒先賢驗證出來的結果,除了儒家先賢之外,沒人能在死后溝通浩氣長河。
只要那幾個儒家早已死去不知多久的儒家先賢,不跳出來作妖,他就是當今儒家第一人。
這種人物可以肆意挖儒家墻角,讓人家也沒辦法,誰讓人家是儒家先賢,自己的長輩,以儒家尊師重道的傳統,哪怕是大儒也不能指責一個死去的先賢,這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
挖儒家的墻角,來補充自己這個白云觀,想想就覺得不錯。
偏偏還有一個貫穿儒釋道的口號,在上面頂著,人家能說什么。
說一個儒家先賢,一個儒家大儒,兩個站在儒家最頂峰的人物,轉身投靠了道家,從弟子做起,誰信啊。
這最多只是貫穿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方法。
哪怕明知林云這樣做不妥,是想要自立山頭,也無可奈何。
只要是大儒都想著著書立傳,能夠成為儒家先賢。
各自有各自的觀點,例如董仲舒想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也有儒將,希望以文統武,實現朝廷全部是由儒家掌控的局面。
他立志學貫儒釋道三家,使三家合一,學問中出現點道家的影子,怎么了,很正常。
絕對沒有人想到他就是道家,儒家那不過是皮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