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容瀟灑的人們
舉例來說,東漢末期的三國時代,當時蜀國的諸葛亮,文武兼備,出將入相。但是,歷史上描寫也好,唱戲表演也好,他沒有穿過軍服,始終穿一件長袍,頭上系上了一條逍遙巾,這是名士派,書生的代表。他手里拿了一把鵝毛扇,悠哉游哉,這是我們歷史上塑造的一個人物,非常美。在前方打仗的時候,諸葛亮坐在一個人推的車子上。去過四川的都曉得,那種車子,四川人叫雞公車,是一個輪子的,推的時候嘎嘰嘎嘰地響。諸葛亮坐在車上,一面搖扇子,一面指揮部隊打仗。杜甫在詩中描寫他:“萬古云霄一羽毛”,風度極端的瀟灑、高超。仔細研究這幾百年的情況,不管是政治、軍事、社會、教育,都是這種風氣,也就是老莊思想影響所造成的。
除了諸葛亮以外,南北朝時代很多都是類似的作風。譬如晉朝一位名將羊祜,他幫助司馬炎統一了中國。這位羊祜,在前方當大元帥的時候,有名的是“輕裘緩帶”。像這樣一個上將軍,在前方作戰指揮的時候,居然是“輕裘”,穿的就是冬天的皮袍,并不穿軍服。“緩帶”,就是古代文官武將,腰里拴的那個皮帶。有事的時候,拴緊一點,平常都松松地掛下來。就是在京戲里看到的那個腰帶,掛在肚子以下,這就表示“輕裘緩帶”,是很舒服的。京戲唱到周瑜、關公時,半邊穿的窄袖子,那是武將的袖子,另半邊大袍子,衣服掛得很大,這樣一個人代表的是文武雙全;一半是文人的代表,輕裘緩帶,一半是武將的代表,窄袖是準備拿刀作戰的。戲臺上是如此,古代的衣冠也就是這樣穿法,因為古代是文武合一的。所以很多讀書人,外面穿的是長袍,碰到作戰的時候,長袍一脫,里面就是武裝,而且隨身都帶著劍的。劍露出一半表示可以打仗,要讀書寫文章,我也可以,就是這么個味道。
南北朝的歷史,讀起來很有趣,那些人物在前方作戰,都有些悠哉游哉的味道。另一個南北朝有名的謝安,淝水之戰,打敗了苻堅八十萬大軍的時候,當接到了前方勝仗的報告時,他正在下棋,但一動都不動,實際上他心里高興極了,表面上要表示莊子的逍遙和輕松。等到棋下完了,立刻跑到房間去,跑得太急連鞋跟都跑掉了。可見他外表從容逍遙,內心仍極興奮。
另有一個古代考功名的父親,考了一二十年也考不取,后來有一次跟兒子一起考,放榜時,這個父親很緊張,就跑到房間洗澡,兒子在外面喊道:“爸爸!我考中了?!备赣H在里頭洗澡回答說:“小小的一點功名,考取了有什么了不起,緊張什么!”兒子接著說:“爸爸,你也考取了!”他爸爸“??!”了一聲把門一開,衣服都忘記穿,光著身子就跑出來了。
我們看到過去的好多考試做事,那些假裝從容,也是這個文化的一種反面形象,許多學者文人,不管他的從容是真是假,都是受了《莊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