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佛教與印度固有文化的關系

第一節 印度文化的發展

印度文化的背景

任何一個宗教的成長,必然有它文化的背景。今日世界,說到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的文化,如所公認,只有東方的中國、印度和西方的埃及、希臘,所謂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國。希臘的光榮史,已成過去,但其文化遺存影響所及,卻交融流布而形成了現在的歐美文化。埃及文化,已如冥鴻霧豹,只存吉光片羽。印度文化,尤其是震爍天地,照耀古今的佛教文化,后歷漢季而宋世,已經全盤融會于中國文化的領域中了。希臘文化代表西方,初由宗教而展開為哲學(philosophy),再由哲學而衍化為科學(science),它帶給西方文化的現代文明,可謂枝繁葉茂。今日世界人類,如要研究各大宗教文化的起源,很顯然的,歸根結蒂,都肇跡于東方。尤其佛教文化,早已與中國文化結緣而為一體,其影響的普遍,自不待言。但印度文化中,忽然產生佛教,而傳入中國后,又形成了光芒四射的巨流,追溯其來源和尋求其背景,必然有它的前因后果。所以要了解佛教文化的誕生,和其前期文化的孕育,對于印度傳統文化,先須有一簡單認識。

人生于天地之間,無可避免的天然氣候和地理環境兩者,是形成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印度位居南亞半島,地理氣候,有南北東西及中央地區的明顯差別。南印接近熱帶,北印靠近喜馬拉雅山,氣候稍冷,中印度為溫帶氣候。古代印度人的年節,為適應氣候,一年只分三季,每季四個月。因地近溫、熱帶,人們的身心動態,大率思想多于行動,尤其接近南印度地帶的,更富于神奇的幻想。自古至今,他們的文化和語言,一直沒有統一,古代印度所有的文字,約有五十以外至六十四種之多,我們以前籠統叫它梵文,其實梵文只是所有印度文中的一種?,F在印度通行的語文,也還有幾十種。中國因為有了秦、漢以來的大統一,所以能夠做到“車同軌,書同文”。而印度卻不然,雖其自古至今都號稱為一國,其實,還是部族分領,各據一方,它的文化,并未真正統一。當我國周秦之際,它也像我們的春秋列國,據地稱王者,約有二三百個小邦。當時學派林立,思想學說,各自言之成理,統率一方的,約有百家之多。人文生活,有一特點,就是階級區分,非常嚴格,因此貴賤異等,苦樂懸殊,雖在二十世紀自由平等的新思潮沖擊下,其觀念的深固,可謂自古已然,如今不改。

印度人的四種種姓制度,形成傳統的四種階級:

(1)婆羅門:為世襲而職司祭祀的專業僧侶,是宗教文化教育的中心,位居上品,受人尊敬,為精神及思想領導的高階層。舉凡軍國政治,也都為其所左右。

(2)剎帝利:即王侯武士,集軍政權于一族,為世襲的統治者。

(3)吠舍:為擁有財貨的商賈階級。

(4)首陀羅:為從事耕種的農民階級。

此外,還有世奴賤民,操屠殺等賤業,地位卑下,生活艱苦。

上述古印度的四種姓及階級制度,一直牢不可破,經過三千多年以來,其觀念的殘存,還未完全泯滅。

復次因為婆羅門階級掌握文化教育,依據四吠陀典而崇尚“神人”“神我”的思想,形成印度歷史文化中心的“婆羅門教”,漸次普及影響到印度人三種姓,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三階層的思想意識,始終傾向于出世的沙門(修道人)生活。他們理想的人生歷程,概分四個時期:

(1)凈行時期:即少年時代的教育生活時期。他們到達一定年齡(婆羅門的弟子,從八歲到十六歲之間。剎帝利的弟子,從十一歲到二十歲之間。吠舍的弟子,從十二歲到二十四歲之間)便出家就學,學習吠陀等學問,經過規定年限,例有十二年、二十四年、三十六年或四十八年等,期滿學業成就,便可回家還俗。

(2)家居時期:也就是壯年的生活時期,可以結婚生子,負擔家庭生活,善盡一家之主的責任。

(3)林棲時期:即是中年的棲隱山林、潛心修道的生活時期。因在壯年時代,已經完成人生家居的義務,從此深隱高蹈,勤修苦行,學習各種禪定思維的方法,以求“神我”的升華。

(4)遁世時期:由中年的修行,進入衰老的歲月,修行生活,經告一段落,身心絕對凈化,道果業已圓成,從此便遁跡山林,脫屣塵境,再不參預世事了。

這種理想的人生,除了婆羅門本身的倡導和享受以外,其余剎帝利和吠舍兩階級,也可效法。到賤民階級的首陀羅,卻永遠無法分享,這種宗教生活,根本就被禁止。因此,有了剎帝利的反感,逐漸不滿婆羅門所領導的思想舊規,他們脫穎而出,對于宗教、哲學、文化、教育等等,都有新思潮的鼓蕩。從而尋究真理世界的真諦,研求“神我”靈魂的究竟,乃至探究宇宙萬象的根源,所以才有印度文化中奧義書的出現,以與婆羅門的傳統精神,互相抗衡。但婆羅門的地位依然屹立不動,婆羅門的思想,仍是深入難變。

以上簡介,可以了解古代印度人的思想淵源和文化背景;由于(1)地理環境和天然氣候的殊異,喜歡醉心思維,騁志高遠。(2)早已有了根深蒂固的婆羅門教和普及的宗教思想。(3)有史以來,便傾向于出世思想,以求凈化身心,并以林棲遁世為人生最大的享受。(4)思想高遠偏向虛幻,由“神我”而回到平實的人生,中間缺乏人本主義的思想體系,致使階級劃分綦嚴,貴賤等位懸殊,連宗教的信仰,都不能得到平等自由。因此有了釋迦牟尼的應運而興,他以慈悲宏愿,創立佛教,截長補短,存優去劣,應化眾生的美善精神,綜理百代的文化傳統,破除人間的階級觀念,指示人性的升華成就。

印度上古文化的宗教哲學

印度文化,從公歷紀元前大約兩千年,到公元后大約一千年間,綿亙三千年之久,它以特殊的思想形態和豐富的思想內容,在世界文化史上,確實占有極端重要的崇高地位。

上古時期的文化思想:

1.吠陀典:通稱吠陀文化,也就是婆羅門教的文化中心時期。他們之傳播教育,確定民族文化意識,完全依據吠陀經典作為中心思想。所謂吠陀典,也有韋陀、毗陀等等多種譯名。其中文義解,則相當于“智論”或“明論”。換言之,即求了知宇宙人生的智慧。它包括了三類大典:

(1)贊頌(曼怛羅Mantra or Sāmhita,本集。)

(2)凈行書(婆羅哈摩拏Brahmana,婆羅門書、梵書、神學書。)

(3)奧義書(優婆尼沙陀、優婆尼沙曇Upantsad,秘密書、哲學書。)

關于贊頌方面,有四種本集,也叫做四吠陀:

(1)《梨俱吠陀》(Rig-Veda)贊誦

(2)《夜柔吠陀》(Yajur-Veda)祭祀

(3)《娑摩吠陀》(Sāma-Veda)歌詠

(4)《阿闥婆吠陀》(Atharva-Veda)祈禳

吠陀的贊頌明論:為印度宗教哲學的濫觴,它由宗奉多數神祇,崇拜天地日月風云雷雨,以及山川庶物等自然萬象,作為歌詠來贊頌,可以說是原始文化的泛神主義。它的宗教哲學意義,不說地獄,不說過去,也沒有因果報應的觀念。認為人類的靈魂不滅,軀殼死后,靈魂依舊回到夜摩天(yamam vaiv asvatam)去。凡是祭祀神祇禳災祈福等事,都用吠陀贊頌來歌詠它,就可得到感應。相似中國上古文化的巫祝之類,也與世界人類任何民族原始的宗教意識相同。

漸次為了滿足形而上的要求,由此而生起原人的論說。原人就是造化一切的主神,他是至高無上的一尊,他是宇宙人類的原始者,宇宙萬物的形形色色,也就是原人的分化。這些也與世界人類任何民族原始的宗教意識并無二致。

2.凈行書:時代漸次進步,吠陀的哲學理論,不能盡合人們的要求,于是才有凈行書的興起,促使婆羅門階級而形成鞏固的婆羅門教。凈行書的要義,大部分仍然承受贊頌明論的祭祀歌詠,祈福禳災的方式。在它的宗教哲學方面,對于吠陀哲學中造化一切主神的原人論,加以蛻變,崇奉一個造物主宰的神,他是梵我不二的。這個主神,便是梵。梵,就是絕對清凈至真的意思。人性的我,與梵我不二,相似于后世儒家的天人合一,及其他宗教的神我合體的意義。后來這個大梵的宗教意識,與梵我不二的哲學,一直深植印度哲學思想之中,直到現在的印度教和瑜珈術等,他們的最高目的,還是企求達到梵我合一的境界。但由崇奉凈行書形成的婆羅門教,同時仍循吠陀傳統,崇拜自然偉大,采取下層階級普遍所敬奉的阿修羅、惡鬼、羅剎等神怪,一律加以尊敬。

凈行書比較婆羅門教唯一的特點,就是加上宗教哲學的因果報應。眾生業力流轉生死輪回,由于宿世不同善惡的種因,便有今生各別苦樂的果報。因此還有所謂“上天堂”與“下地獄”的說法,這就是業果報應的最初來源。

3.奧義書:繼凈行書之后所興起的,就是奧義書。吠陀是印度上古傳統宗教哲學的淵源。一變而有凈行書,包羅叢博,為印度原始宗教婆羅門教的哲學寶典。再變而有奧義書,為印度宗教哲學,與知識分子和平民普遍的哲學總匯。當凈行書的末期,印度人對于宗教和哲學的探索,已達到熱情橫溢,上下普及的階段,無論男女老幼,大家都對于心靈的解脫,靈魂的追究,世界生成等問題,竭盡心力去研究。奧義書的音譯,優婆尼沙陀,含有師弟對坐,秘密傳授的意義。內容豐富,思想幽玄,全部概括有兩百種以上。德國哲學家叔本華,醉心欣賞奧義書,他的哲學思想,受其影響很大,他再三贊嘆奧義書:充滿神圣與熱情,每章讀起來,都會使人引起高潔的幽思,全世界所有書籍的價值,都難比得上它的卓越與深邃。他認為這部書是他生前的安慰,死后的寄托。

奧義書思想的特質:

(1)它確定梵我不二:無論在形而上的造化主的本質,與形而下自我的本質,本來就是一個整體,世界萬象,本來就與我同根所生。凈行書的哲學,由肉體的生命說到心靈的生命,但到此為止,說不出一個所以然。奧義書卻把潛在身心內部的自我,分成五藏與四位。所謂四位,便是:①醒位②夢位③熟眠位④死位。所謂五藏,便是①食味所成我②生氣所成我③意識所成我④認識所成我⑤歡喜所成我。這個歡喜所成我,就是靈魂自我的至高無上,絕對快樂的境界。

總之,奧義書的梵我哲學,它的最終目的,就是把個人的小我,超脫升華而歸到大我的大梵里去,如百川匯海,點滴歸宗,整個宇宙群生,森羅萬象,無非就是一個大我的變化而已。

(2)大梵化生萬象:這個世界的萬象,包括天人動植飛走等生物,都是大梵的化生,它由地、水、火、風、空五大種子,化生卵、胎、熱、濕、馬、人、象,動植飛走等物類。好像大海揚波,變幻生出群象。它并無目的,只是游戲性質在變魔術,所以一切現象都是虛幻的,只有一個梵我是實存的。自大梵生起世界萬象的程序,約可納為四段過程:

第一,先由名色的我,(可以說是抽象觀念的主觀作用)開展這個世界。

第二,再有太初的我,生起欲望,由于欲望的想象,才流出水、火、大地等三大原素,做成人我。

第三,由人我的化合,進入其他群象。

第四,由我再造世界,才有海和風,生命和死亡。梵我從生命類的頂門進入,做成人我。

人我也就是有情的中心。所謂有情,概括很廣,天人的群類,和世界上的各種生物。梵的自性有兩面,一面可以始終保持本體的本位,一面發展做成一個生活的人我。換言之:一面有力量組織成人我的身體(似肉體的);另一面又變做一個生命的力量,進為有情物命(類靈魂的)。肉體的部分,有五種風與三德,五種風相似道家所謂的氣機,有呼、吸、介風、死風、消化風等。三德就是喜、憂、暗。梵我被肉體和心識所包圍,不得解脫,猶如禁閉在牢獄中一樣,它永遠在心臟內底的小空處。永久禁閉著我的有關機能,便是生氣(呼吸)根、意等作用。眼、耳、鼻、舌、皮,名為知根,是認識的泉源。手、足、舌、排泄器官、生殖器官等,名為根,是意志的泉源。中間聯絡的主管,就是意。醒時,由五風與根等,全部都在活動。夢時,只是五風和意在活動。睡眠時,意也休止,只有五風在活動。覺位,便是解脫的境界,正是那個無喜、無憂、無痛苦、無快樂的梵我的歡喜地。

(3)輪回與解脫:人我有情的命運,只有兩條路。一是跟著現象在繼續變化,便是輪回。一是返還到大梵的本位,便是解脫。有情界不得解脫,便都在天、地、空三界中輪回三道四生。三道,便是①天道、②祖道——人道、③獸類和地獄道。四生,便是胎、卵、濕、化四類生命。奧義書最終的目的,便是求得解脫,脫離罪惡和煩惱,就是悟得人性中唯一不二的梵凈。人之所以不能還到梵凈,就是無明的障礙,反之,明了就可覺得梵凈。人們怎樣才可以返還梵凈呢?只有修習禪定和瑜珈,抑制感覺和表象的活動,念誦梵的表征唵(嗡Om)字的密語(密咒),能夠念念相續,漸漸可以把握身心,進入真凈的梵我和大梵重新合一不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六盘水市| 漾濞| 漳平市| 隆子县| 资讯 | 那曲县| 曲周县| 隆尧县| 邵武市| 梅州市| 米易县| 高唐县| 嘉禾县| 广昌县| 金华市| 唐山市| 吉木乃县| 榕江县| 邯郸县| 昌都县| 温州市| 吴堡县| 祁阳县| 沧源| 凤翔县| 洪泽县| 青川县| 循化| 新和县| 雷波县| 清流县| 壤塘县| 晋宁县| SHOW| 奉节县| 延川县| 深水埗区| 砀山县| 新邵县| 巴彦淖尔市| 仁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