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泛言(增訂本)
- 南懷瑾
- 2760字
- 2019-01-05 07:02:07
《略論中國醫藥學術與道家之關系》序
吾聞論中國醫藥者,皆云淵源于道家,而言道家之學術,則云綜羅百代,博大精微,然則醫藥所宗之道家者,為方伎神仙之道?抑為形而上太極玄微之道?則似侗未定其界說,故有撲朔迷離之惑。如折衷其旨,宜歸于方伎神仙家之道較為互同。方伎神仙家之為道術也,以養生為宗,以修煉內外金丹為用,但言其術者,動輒推尊黃老,而黃帝之學,世謂其書大都出于后人之偽托,老子之學,已明白具于五千言,其間顯見為醫藥之文者,未之見也。有之,唯黃帝《靈樞》《素問》,世并稱之謂《內經》,以及道家之《黃庭》內外景經與丹書雜學,確為養生醫藥淵源之新本,姑不論其問世時代之遠近,信為秦漢間之著述,當無疑義,由此可見中國醫藥之源流,其由來久遠,而昌明于周秦之際。實則無論有無文化之民族,其生老病死之過程,莫不殊途而同歸,有生老病死之人生現實存在,亦必有醫藥隨之以俱來,唯其學其術有精微粗率之別,而無有無之分也。中國醫藥,既云淵源于道家,而道家又以精微博大著稱,其學術自當別具高明,奈何近世以來,一遇西洋醫藥輸入,舉國之人,幾視其為陳腐朽敗不經之學,將欲盡棄而勿論之耶?吾甚疑之,故喜涉獵其中,探尋其跡,乃知古之習醫學者,必以《靈樞》《素問》, 《內》《難》二經為其初基,再次而研習《傷寒》《金匱》《本草》《脈訣》,然后博通群籍,融會諸學,方可以言醫。至若粗知《本草》,略記藥性,讀《湯頭》《脈訣》或專于科方針砭者,即驟自行醫,實為醫家之左道,人群之危人也。晚近有研求金元四大家之學,或探《醫宗金鑒》之集,已可稱為此中巨擘,既謂五運六氣之說,徒有名言,概無實義,觀摩止此,其他何足論哉。
夫《靈樞》《素問》《內》《難》之旨,先須詳知人身氣化之本,經脈血氣與天地陰陽盈虛消長之理,然后效法以養生,應用以醫世。神仙方伎,故奉之為修煉之寶典,但研讀之者,茍未識小學訓詁,不知天文物理,且乏文學之修養者,則往往被其陰陽名目之迷而益滋煩惑,反視為虛玄謬說矣。至若《難經》之五行六運之說,輒取《周易》八卦之理則,智者知其為人生物理學術之最高原則,淺者反視為一派胡言亂統而已。何況《黃庭》內外景與丹書所言,龍虎水火、嬰兒姹女,尤跡近神妙,茍不好學而深思之,必不易知其設喻所指之真諦也。須知《內》《難》二經等所言生老病死之變遷,并天地間物理與人生之關系,統納法則于《易經》,而易學之理,則本于天文地理人事物理之自然規律,其學術秉承,淵源有本,確非空言妄構,徒為虛玄也。老子有言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蓋謂人之生存于天地之間,其生命本能現象,與天地自然規律之氣化,固有息息相關者存焉,識知天地生物盈虛消長變通之理,然后方可以言養生與醫藥,中國醫藥之學術,其根本基礎實秉此而來,則較之西洋醫學,徒以人身為本位,以衛生醫療藥物理論等為專科,大有不同者在焉。
人生天地之間,生活起居,不離地域,日月運行,寒暑遷改,皆與人有俯仰往來密切之影響,窮探此自然規律之來源,則須以本系星球中心之太陽為準則,古稱五行以日元為主,即此意也。而所謂五行者,謂太陽輻射能之及于地球,互為吸引排蕩而生變化,其間并感受其他四大行星互相放射之作用,地球上生物與人,即受行星間各種輻射能而生存,復皆藉地氣之中和而受其變化之妙用。行者,即為旋轉運行不息之意,強名謂金木水火土,亦為代表顯示其現象之名詞,并非謂金即金鐵,木即林木也。如食古不化,死守成文,則劍過已遠,刻舟何用。至于九宮八卦,六壬推步,乃效法天地生物演變之一種固定法則,以卦顯其演變之現象,以宮定其變遷之部位,六壬記其次序,推步述其過程,詳知四時寒暑代謝之間,生物之成壞有序;晝夜明暗之際,精神之衰旺不同。例如七日來復,為天地氣化同人身氣血盈虧之規律;春生冬藏,為熱脹冷縮心身互用之情形。良知疾病之由來,非但為外界傳染與飲食起居之所致,即太陽系內各星球之影響人類生存者,隨時間空間而互變,更有大且甚者。醫藥所以為養生,養之醫之而不窮究其本元在此,徒為術耳,未足以言學也。
由此研究人身之本能,法則天地造化之奧秘,其微密精細,如出一轍,古稱人身為一小天地,亦決非夸張其辭,丹書所謂:“日出沒,比精神之衰旺;月盈昃,喻氣血之盛衰。”則知精神與氣血,并為生命之中心;五臟之互相關系,有同于五行之運轉;六腑之流通,有同于天地氣機之往來;血管神經,同于江河之流注;情意暢抑,同于氣象之陰晴;奇經八脈,為本能活動氣化之徑道;丹田命門,為能量儲藏之機樞。此皆為生之學,從生命存在而可驗其狀況,并非有固定之質,不能于死后解剖可知其究竟。余如認竅穴以針灸,為佛道兩家之特長,煉神氣以長生,乃神仙方伎之專業。秉其學而致用為醫藥之術,則有一針二灸三砭四湯醫之分,輔之以精神治療,如祝由符咒之神異,見之以本能力量,有推拿氣功之妙用。其他如辨藥性,須知地理地質氣象性能之互變;究物理,須知有化朽腐為神奇之妙用。總此方得言醫,豈非綜羅百代,集學術精微之大成者耶!
中國醫藥之所長既在此,而近世不知而辟之者亦正以此,每況愈下,乃不能會中西醫藥之精華,而發揚光大之,徒持門戶之爭,而蒙文化之羞,不亦事有必致,理所固然者乎?須知中國醫藥,其源流由來雖久,而于東漢南北朝間,已隨時代文化而一變,其間吸收古印度與西域諸國之所長,至盛唐而別具其光芒,歷宋金元明,雖間有小變,但皆秉此余緒,出入乘除。現代一切文明,既與西洋文物接觸,其交光回互,發揚精辟,正為此一時代有心者之職責,應當急起直追,融會而貫通之,實無暇閉戶稱尊,彼此拒納也。西洋醫藥,寄精細于解剖,窮詳證于物理,假手機械之神明,試臨床之實驗,其小心仔細,確非泛知虛玄理論之空言也。但其囿于生物之理,而昧于宇宙大化之機,視人如物而忽視其氣化之精神,此則較之中國醫藥,似有遜色。若能截長補短,互相熔化于一爐,茍日新而日日新之,豈僅為民族之光,進而可為人群世界造大幸福,則所謂自親親,自仁民,而及于愛物,直致于大同之世者,實有厚望焉。
吾愧才疏學淺,有志于醫藥而限于智力所未能,今因此書編者坐索為言,乃不辭谫陋,略抒鄙見所及之處為論其概要,并引大醫孫思邈真人之言以證吾知。如云:“凡欲為大醫……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并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若不爾者,如無目夜游,動致顛殞。……又須涉獵群書,何者?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睹事則不能默而識之;不讀《內典》,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讀《莊》《老》,不能任運體真,則吉兇拘忌,觸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須探賾。若能具而學之,則于醫道無所滯礙,盡善盡美矣。”茍醫能若此,則其為儒為道,實不得而分,直為圣人之智,吾不得而識其精微博大之涯際矣。是為序。時歲在庚子,月在太簇。
(南懷瑾序于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