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新生兒的秘密——人類生命成長的特殊規律

當一個新生兒降生時,具有一種適應環境的神秘本能和特殊的心理規律。當世界呈現在他們面前,各種知識不僅進入了他們的大腦,而且也成為了他們的一部分。他們正是借助自身“有吸收力的心靈”而建立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1.新生兒最重要的工作

嬰兒出生之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適應。他們不像動物那樣天生就具有某種既定的行為模式。

跟其他哺乳動物一樣,人的胚胎最早生出的器官也是一個小囊。它的發育如同一個奇跡,因為它可以獨立地秘密完成所有使命。這些細胞在多種轉化中依然能做到準確無誤。然而,這一造物的奇跡卻被小心地隱藏了起來。這些不為人知的神秘,隨著兒童心靈的成長,才逐漸顯現。像生殖細胞在發展中遵循的某種模式一樣,這種深藏的秘密也只能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才能被發現。

降生的小生命決不僅僅是個物質機體。他就像一個生殖細胞一樣,他自身也有既定的心理法則,他的機體不僅僅是各種器官在發揮功能。正如每一個受精的卵細胞本身包含了整個有機體的發展藍圖一樣,這個新誕生的小生命不管屬于什么物種,他本身就有一種心理本能,使他能適應環境。

當一個新的生命降生時,他自身就包含著一種神秘的本能,這個本能將指導他如何活動,形成什么樣的特性及怎樣適應環境。每一種動物都有最適合它生長的外界環境,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機體特性,使它能對世界整體系統的完善做出貢獻。一個動物在世界中所處的位置從它一出生就能得到確認,比如,螞蟻總是辛勤地工作,而蟬只能孤獨地吟唱。

與低等動物一樣,新生兒也有其特殊的心理規律。如果認為人類尊貴的心理世界遠比其他生物高級,就斷定人類沒有心理發展的過程,這種觀點是很荒謬的。兒童不受那種在非理性生物中發現的既定本能的支配,因而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由于每個兒童將有不同的發展,適合他們成長的外界環境也應該為他們精心地量身定做。同時,兒童也是十分嬌嫩的,就像所有幼小的生命一樣,他們的心靈需要受到保護。

心理學家經常說“出生的痛苦之旅”,這句話不是針對母親而是對嬰兒而言的。這些兒童遭受痛苦卻不能表述。嬰兒只能通過哭泣來表達其痛苦旅程的結束。

嬰兒不由自主地突然來到這個陌生世界。這里的環境與他以前的生活環境完全不一樣。他必須適應新的環境,而又無法用語言描述這一辛苦的適應過程。

怎樣才能在這種新的環境中生活?如何忍受可怕的噪音?怎樣才能完成在母體里由母親器官完成的功能?怎樣才能學會呼吸和消化?怎樣才能忍受巨大的天氣變化呢?要知道母親的體溫是恒定的。

我們必須幫助新生嬰兒適應這個世界。剛剛出生的嬰兒也有恐懼感。如果把剛出生的嬰兒放到水里洗澡,你就會發現他們也會做“抓”的動作,好像害怕自己掉到地上似的。這是一種對恐懼的典型反應。那么自然界又是如何幫助新生兒的呢?當然會有一些措施,例如,母親會本能地將孩子抱到胸口,這樣可以防止嬰兒受到陽光的直射。所有這些事情好像母親已經在潛意識里感覺到了外界對嬰兒的傷害。母親緊緊抱住嬰兒,給他溫暖,不讓他受到傷害。

動物的物種本能是在剛剛出生時被喚醒的。并不是艱難的環境刺激了動物適應環境的本能,而是動物的這些行動促進了其發展。這一現象發生在動物身上,也必定適用于人類。

這是一種潛在力量的覺醒。這些潛在的力量會幫助兒童做很多創造性的工作。因為在身體發育的每一重大變化階段,我們都能看到一些明顯的標志——嬰兒出生后與母親臍帶的斷開就是標志之一。這一最初的階段非常重要,那種神秘的潛在力量就是在這一時期開始覺醒的。

人類必須在社會生活逐漸展開的時候對這些做好準備。兒童在出生之后必須在這些問題上與他所生活的社會相適應。兒童不是出生時就具有這些東西,而是出生之后逐漸形成的。嬰兒出生之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適應。因為他們不像動物那樣天生就具有既定的行為模式。

身體還遠沒有發育成熟的嬰兒必須不斷地完善自己,直到他成為一個真正的人。雖然嬰兒已經出生,但他還會繼續他的胚胎生命,以此來完成他一系列人類本能的形成。

既然在嬰兒身上沒有什么預先存在的東西,他就不得不自己構建自己的精神生命,建立自己對外表達的機制。

嬰兒這個弱小的生命甚至還不能支持自己腦袋的重量,但他即將開始一個重要的旅程。由學會站立到學會走路,嬰兒逐漸把自己融入到這個世界中。

嬰兒成長的起點不是在身體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人類發展最重要的方面是心理方面的發展。因為人類的活動必須通過精神的指導和控制來進行。智慧是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智慧的形成應該是第一要務,其他方面只能排列其后。

嬰兒出生之后,器官成長還遠遠沒有完成,骨骼沒有完全硬化,運動神經也沒有被髓磷脂所覆蓋,無法傳遞大腦發出的指令。因此,嬰兒的身體還處于反應遲鈍階段,僅僅具有了一個雛形而已。

2.新生兒的真正需要

嬰兒是在一個沒有任何干擾、恒溫的液體環境下長大的,因而需要的是一個幽靜的環境。對一個新生兒的保護,不僅僅是使他避免受到傷害,同時也應該采取措施使他的心理適應周圍的世界。

新生兒出生時所面對的環境并不是一個自然環境,而是一個已經被人們徹底改造過的環境,具體地說,就是人們為了自己更安逸地生活,而建立起來的一個與自然環境相去甚遠的人類環境,它包括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

當這些弱小的生命從一種環境進入到另一種環境時,他們不得不為此做艱難的掙扎。但是人們似乎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也不曾真正為新生兒做了什么。一個人在他的一生,沒有一個時期像在出生時一樣經歷那樣劇烈的沖突和掙扎,并承受那樣大的痛苦。

許多人認為如今的世界已十分關心新生兒了。但我們究竟是怎樣關心的呢?事實上,當一個嬰兒降生的時候,所有人往往更傾向于關心嬰兒的母親。她確實受苦了!但新生兒就沒有受苦嗎?人們更關心的是母親是否受到了強光和噪音的干擾,但是來自毫無光亮和聲音之處的嬰兒又得到了什么保護措施呢?

嬰兒需要的是一個幽靜的環境。他本來是在一個沒有任何干擾、恒溫的液體環境下長大的,但是就在一瞬間,他原來靜謐、幽暗的環境改變了,變得與原來的環境截然不同。他嬌嫩的身體觸到的是粗糙的硬物,并且還受到粗心大意的成年人的生硬對待。

在他出生之后,滿屋的人都不敢碰這個新生兒,因為他實在太嬌小脆弱了,于是,他們把他托付給有經驗的人照看。可是他們已有的陳舊經驗并不適合如此精細的工作。只用一雙強有力的手去牢牢抱住嬰兒是不夠的,他必須被正確地托抱。托抱是需要經過一定的訓練,才能掌握的一種技巧。有時候嬰兒可能因為呼吸困難需要供氧,或者因為止血機能受損造成皮下出血,但是,我們仍不能把一個嬰兒和一個患病的成年人相混淆。新生兒的需要與病人不同,這種需要是迫切想使自己在身體上和心理上適應陌生環境。

但新生兒往往得不到符合嬰兒真正需要的照料。在過去,醫生并沒有為他們做出什么特殊的考慮。當嬰兒拼命地哭泣時,也沒有人把那當回事兒,聽到他哭的那些人還認為,眼淚能清洗眼睛、抽泣能增加肺活量呢。

嬰兒一出生以后全身就立刻被包裹。出生不久,他就被緊緊地包在襁褓中。從前在母親子宮里蜷曲著的幼小身體現在被拉直,就像上了石膏一樣不能動彈。好在人們在這方面的認識已有所提高。緊裹的襁褓已經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輕薄的衣服。照此發展下去,讓嬰兒不穿衣服是否更合適?

嬰兒應該像許多宗教畫中描繪的天使那樣裸露著。當然,由于胎兒一直生活在母親體內,當他出生后顯然需要保暖。但這種溫暖主要應該來自外界的環境而不是他的衣服。實際上這些衣服不能為他提供熱量,只是保存他體內已有的溫度而已。

雖然現在許多國家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能充分重視新生兒的真正需要。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成人的心理就被這樣一種思想支配:管住這個小孩,別讓他弄壞任何東西,別讓他惹麻煩。但這多少是一種自私和誤解。只有當人們更好地了解了兒童以后,他們才會找到更好的方法來照料兒童。

對一個新生兒的保護,不僅僅是使他避免受到傷害,同時也應該采取措施使他的心理適應周圍的世界。這正是初為人母人父者需要學習的。那些家境富裕的父母,依然為孩子準備華麗的搖籃和繡著花邊的小衣服,但這些東西所意味的,僅僅是奢侈的環境,而并非嬰兒的真正幸福。對于嬰兒,最好是能呆在聽不到街道噪音的房間里,而且房間里的光線和溫暖都要能夠及時調控。

我們對新生兒的態度不應是憐憫,而應是懷著一種虔敬,把小生命的心靈看成一個我們無法完全了解的神秘世界。

如果我們把對嬰兒的照料和對母親的照料比較一下,并想像一下照顧他們的方式有何不同,我們就會發現自己錯在哪兒了。我們讓母親擁有絕對的安靜,為了不打擾她而把她的孩子抱走,只是在喂奶時才抱回來;對嬰兒呢,我們給他穿上漂亮的衣服,并且用花邊和絲帶把他打扮起來,這些使他不得安寧。

我們把嬰兒從搖籃里抱到肩上,接著把他放下來,送到他母親的身邊。在我們折騰孩子時,誰曾想過讓一位母親去遭受如此的勞累?有人認為這樣做是理所應當的,因為嬰兒并沒有痛苦或歡樂可言,對他過分小心是愚蠢的。對于那些不省人事、危在旦夕的成年人,我們又應該怎么辦呢?他們更需要的是身體上的幫助,而不是思想感情上的關切。

然而,如果我們也這樣對待嬰兒,那實在是毫無道理。我們對人的生命中的第一個時期尚未充分發掘,好在我們也不斷認識到了這樣做的重要性。正如現在我們所知道的,嬰兒如果在出生后第一個月里遭受到痛苦與壓抑,他的一生都會受到影響。

過去的許多人不太去關心新生兒,盡管新生兒剛剛經歷了人生最艱難的危險階段。尤其是許多初為人父母者,當孩子來到人世時,雖然他身上蘊藏著一種能使我們生活的世界更加美好的力量,人們卻幾乎不知道如何照料他。

簡要地說,周圍環境不應與新生兒出現隔閡。對于剛剛出世不久的嬰兒來說,父母需要注意以下七點:

(1)在最初幾天,應該讓嬰兒與母親盡可能多地交流和接觸。在溫度、光線和噪音方面都不應該與嬰兒出生前有太大的變化。嬰兒在母親子宮里的環境是安靜和黑暗的,溫度恒定。現在有的醫院已經把母親和嬰兒放在一個玻璃房子里,里面的溫度受到嚴格控制,并逐步變化到與外界溫度相同。玻璃是藍色的,因此光線也很柔和。

(2)觸摸和移動嬰兒應該遵循嚴格的規定:絕不要突然將嬰兒放入水中洗澡,那樣嬰兒會受到過大的刺激。

(3)不應該像以前那樣過快地給嬰兒穿衣服,不考慮他們的感受,像對待一個沒有知覺的東西一樣。我們應該做的是盡可能少地觸摸嬰兒,沒有必要給他們穿衣服。

(4)我們也不應該突然將他抱起和放下。這樣做不僅僅是從健康方面考慮。

(5)我們應該把他們放在一個沒有雜物,并且足夠溫暖的房間里。

(6)抱動嬰兒的方式也有所改變。我們應該用一個像吊床一樣的鴨絨被抱動嬰兒,動作要很輕。

(7)雖然新生兒離開了母體,可我們應該仍將母親和嬰兒看做一個可以互相交流的整體,并根據自然規律幫助兒童適應世界。

3.“精神胚胎”的發育

“精神胚胎”是指兒童的精神成長,是一個與他在子宮中的孕育過程完全不同的階段。

人類似乎有兩個胚胎時期。一個是在出生前,這是所有動物都具有的。另一個是在出生后,這一時期則是人類所特有的,從而使人類與動物有了很大的區別。這個“胚胎時期”即兒童的精神成長,是一個與他在子宮中的孕育過程完全不同的階段。這一出生后的建設性活動,在被稱之為“形成時期”的一段時間內完成,即“精神胚胎”。

在這一“形成時期”成長的兒童,不但具有學習成年人的能力,如力量、智慧、語言等,他還會根據周圍環境塑造自己的性格。總結起來,兒童的精神胚胎的發育有以下六個重要特征:

(1)兒童具有一種與成年人完全不同的心理類型。兒童與周圍環境的關系也與我們同周圍環境的關系不一樣。成年人可以記住環境中的東西并對其加以思考,兒童則對環境進行吸收。兒童不僅僅是記住周圍的事物,這些事物還形成了他們心靈的一部分。兒童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來塑造自我。成年人對所見所聞可能無動于衷,但這些所見所聞可能會成為兒童個性的一部分。

(2)兒童具有一種特殊的學習周圍知識的敏感性。他的觀察和吸收能力使他可以逐步適應周圍環境。兒童是在童年時期這一特定階段無意識地完成這一過程的。

(3)兒童生命的第一階段是一個適應的階段。這種適應與成年人的適應也有很大不同。兒童的這種特殊適應能力將兒童的出生地變成他將要永久生存的地方,它促成了兒童的成長,并且讓他適應了當地社會秩序、氣候等,這一點可以從兒童惟一能說得流利的語言就是母語這一現象得到最直接的證明。而一個生活在國外的成年人,則達不到兒童那樣的適應程度。

(4)愛自己的家長,這也是在兒童時期形成的。對于成年人來說,他們僅僅是具有這種喜愛而已,而對于兒童,則有著心理的吸收能力。

(5)兒童會長成一個與他所處時代相符的典型的當地人形象。適應當地的行為方式也是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形成的。沒有人天生就適應某一地區的傳統和習俗,這些都是后天形成的。因此,我們對兒童的行動有了一個更加全面的了解。他的行為發展不但適應時間和地域的要求,也會適應當地的風俗習慣。

(6)兒童吸收學習得來的具有個性的東西都永久地存留在他們的頭腦之中。雖然這些具有個性的東西因為某種原因,以后不再使用,但它們仍然存在于潛意識當中。前面已說過,兒童時期學習吸收的東西會永久地成為他們個性的一部分,因而其間形成的東西是無法完全剔除的。這對于他們的肢體和器官來說也是一樣的。成年人在兒童時期所學習的東西會在他身上打下永久的烙印。

任何想改變成年人的努力都是徒勞的。當我們說“這個人沒有教養”或某個人舉止懶散時,我們會很容易傷害他,或者令他感到恥辱,同時也讓他意識到自己的缺點。但是他們不會從根本上改變這些缺點,因為這些缺點是根深蒂固的。

我們也可以據此解釋兒童對他所處時代的適應。兒童會很快適應他所降生的世間的文明水平。不管這種文明程度的高低,他都會把自己變成一個與這種文明相適應的人。

4.兒童的心靈指引著成長

通過心靈的指引,嬰兒漸漸地長大,并且能夠從事復雜的活動。心靈會不斷地下命令,以使其不受固定本能的支配。

新生兒不只是一個由一些器官和組織混合而成的生命體。成人應該對新生兒的心理活動給予特別的關心。如果他一出生就有了心理活動,那么在成長過程中,他的心理將會發生巨大變化。如果我們把“教育”不僅僅理解為促進兒童智力的發展,而且還將它理解為促進他們心理的發展,我們就可以確信無疑地說,兒童的教育應該始于他們誕生之時。

從嬰兒的意識和潛意識活動中,我們可以發現,他們的心理活動已經存在了。即使我們只使用較為淺顯的、基本的概念來解釋嬰兒的心理生活,我們也必須承認:嬰兒的本能,不僅對他的身體成長和營養吸收起作用,而且對各種心理活動的成熟也起作用。

正如前面所言,嬰兒要比其他動物發展得慢。他不能說話,無法站立,需要別人不斷地照看,而其他幼小的哺乳動物,則幾乎一出生或只需很短的時間就能站立、行走,尋找媽媽,學會同類的語言。嬰兒誕生時,這種能力幾乎沒有發展。雖然嬰幼兒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處于這種軟弱無力的狀態,但其心理深深地隱藏,不像動物的本能那樣表露無遺。兒童不受固定的和預定的本能束縛。這一事實表明,他有天生的自由和更大的行動空間。

不妨說,人與動物之間的差異就在于:動物就像成批生產的物品,每個個體都具有該種的特性。人則如同手工制作的物品,每個人都有所不同,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就像一件與眾不同的藝術品一樣——作為藝術品,必然要耗費更多的心血。

我們都知道,創造性工作帶著某種神秘的品質,而嬰兒個性和心理的形成也是如此。兒童是一個謎。兒童擁有最豐富的潛力,只是我們不知道一個兒童將如何發展。

哪怕再多的人不相信人類的本能,能夠指引人類發展的恰恰就是隱藏于兒童中的那種個人能量。兒童的精神生活是獨立于、優先于和能夠激發所有外部活動的。

僅僅因為嬰幼兒不能站立,或者不能自然地協調他的運動,就認為他的肌肉軟弱無力,這是錯誤的。一個新生兒在移動他的四肢時,顯示了他肌肉的力量。吸吮和吞咽是復雜的活動,它包含了大量的肌肉協調動作。初生的嬰兒也能像其他動物一樣完成這些動作,只是在其他的活動中,嬰兒不再受本能的束縛而已。而且就嬰兒而言,本能所支配的動作并不占主導地位。當他的肌肉在變得越來越有力時,他的身體也在等待著意志的支配和調遣。

當那些小動物還是幼崽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清楚它長大后會是什么樣了。羚羊的腿將是輕快和敏捷的,河馬的腳步將是笨拙和沉重的;獅子會變得兇猛,而兔子將是膽小的草食性動物。但在人類這里,不同的人長大后則是千差萬別——

在嬰兒時期明顯的弱小狀態,實際上是孕育各種不同個性的溫床;

在幼兒時含糊的聲音,終將會成為一種語言,盡管當時還無法確知是哪種語言;

在盡力去注意周圍的人時,他們會模仿所聽到的聲音,起初是音節,然后是詞,并由此學會了說話;

在與外界環境接觸的過程中,他們會積極調動自己的意志,鍛煉自己的各種能力。

嬰兒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這種弱小狀態,在某些人看來竟然是沒有任何特殊意義的事實。但這種態度,是會危害兒童的精神生活的。它會誤導人們這樣去認為:不僅嬰兒的肌肉不活躍,軟弱遲鈍,而且沒有精神生活。而后,成年人就會自以為是地確信,是通過他們的照料和幫助,嬰兒才奇妙地成長起來的。

成人們把這種幫助視為一種職責,并把自己想像成兒童的塑造者和精神生活的建立者。他們設想通過對兒童的指導和建議增進了兒童的情感、智力和意志。在這樣做的時候,成年人聲稱他們擁有一種神圣的力量,他們相信自己是兒童的守護神。

但事實真是這樣嗎?當我們了解到兒童有著自己發展的方式和規律時,我們就會對成人們的自我判定表示懷疑。要知道,在兒童體內存在著一種微妙的力量,成年人一旦做出不合時宜的干預,這種力量的發揮就會受到阻礙。從遠古時代起,人們就開始干預人的發展的自然規律,他們的行為阻礙了兒童天性的發展,也扭曲了人的本性。

人們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他們沒有認識到,兒童擁有一種積極的精神生活,盡管兒童在當時并沒有表現出來,而且他還必須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來秘密地完善這種精神生活。

兒童就像生活在地牢里的靈魂。他們希望見到光明,渴望在陽光下誕生,緩慢而又結實地茁壯成長。然而在現實中,卻始終有一個力大無比的巨人站在邊上,把他們壓垮。

成長中的嬰兒像一個精神的胚胎,他需要一個特殊的環境。正如一個肉體的胚胎需要母親的子宮,并在其中發育一樣,精神的胚胎也需要外界環境的保護。這種環境應充滿愛的溫暖,有著豐富的營養,這個環境里的一切都樂于接納它,而不是傷害它。

成人只有最終認識到這一點,才會改變對待嬰兒的態度。當我們看著像玩具一樣的小身軀時,當我們在孩子的身上傾注了所有關愛時,我們才開始真正理解羅馬詩人朱維諾爾所說的話:“應該向嬰兒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嬰兒的心靈發育充滿了創造性。這個不斷變化著的敏感的小生命在不停地嘗試著體驗一種自我意識的覺醒。他通過感官去感受外部環境,并通過他的肌肉去接觸外界環境。

一個人的精神也與他所處的外界環境存在著一種交流。正是外界環境塑造了一個人。當嬰兒向他周圍的環境妥協時,就此與環境融合。

通過心靈的指引,嬰兒漸漸地長大,并且能夠從事復雜的活動。但是嬰兒心中也保持著一種警惕,以維護自己心靈的“統治權”,以免由于惰性而喪失活力。心靈還會不斷地下命令,以使其不受固定的本能支配,而陷入混亂。了解了這一點之后,父母應該為子女做點什么呢?作為父母,應該把嬰兒的這種神秘力量看做是某種神圣的東西,應該歡迎它表現出來,因為正是在這個兒童的創造性時期,孩子的個性被確定了下來。

5.與生俱來的學習天賦

大自然給予了人類其他動物沒有的能力,即學習的天賦。人類可以學習做各種各樣高難度的技巧動作,但這些都不是因運動器官的成熟而得來的,而是來自于反復的實踐。

兒童的成長包括很多方面,每一方面都遵循一定的規律。對嬰兒出生后發展的研究發現,當嬰兒的頭蓋骨長成,前部骨縫消失之后,整個身體結構就開始發生變化,骨骼的硬化也逐漸完成。人體的平衡器官小腦在剛出生時是非常小的,這時也以很快的速度開始成長,直到與大腦半球比例協調。身體成熟是一個與神經系統發展變化同步協調進行的過程。如果小腦沒有足夠的成熟,兒童就無法保持平衡,無法穩坐和站立。為了逐漸成熟,運動器官漸漸接受大腦的指令,并且以一種模糊的方式運動,以便從周圍環境中汲取經驗。通過這些經驗和練習,兒童的運動變得更加協調,直到能夠完全正確地完成大腦的指令。

嬰兒與其他幼小的哺乳動物完全不同,這些小動物出生之后就可以走、跑、跳。它們很快就能學會做具有難度的動作。人不是一出生就能夠協調運動的,它需要一個過程。在兒童的大腦里沒有什么預先設定的東西,他必須自己摸索。

但大自然給予了人類另一種更重要的能力,即學習的天賦。人類可以學習做各種各樣高難度的技巧動作,如體操運動、飛行、舞蹈、演奏、編織等等。顯然,這些都不是因為運動器官的成熟而得來的,而是從運動經驗和實踐中獲得的,換句話說,是教育的結果。每個人都從相同的起點學習這些技巧,是人自己將動作技巧發揮至極。

對于兒童,我們必須對他們成長的幾個部分加以區別。為了闡明觀點,首先要接受這樣一個事實:雖然身體為運動提供了物質基礎,雖然身體必須達到一定的成熟程度,但心理發展狀況卻不依賴于這些。因為我們知道,人類是首先發展其心理。器官的發展在心理發展之后開始,并由心理所控制。但器官能夠運動之后,心理還會進一步發展。這種心理發展是在運動過程中從周圍環境中獲取經驗得來的。因此,如果一個兒童的運動器官長成之后被限制運動,他這方面的心理發展就會受到阻礙。雖然心理的發展沒有界限,它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運動器官的使用和作用的發揮,但運動器官卻一直是自主發展的。

在這一時期,我們只能觀察到,所有嬰兒都非常相似。他們剛剛出生時都是以同樣的規律成長。他們的大腦發育與胚胎差不多。細胞的分裂通常經歷相同的階段,我們很難找出一個胚胎與另一個胚胎之間的差別。

因此我們說,不論是天才的藝術家、受人擁戴的領袖,還是圣人或普通人,他們都是由“精神胚胎”發展而來的。只是我們無法預測這些后期發展過程和這些不同的結局。

在這一階段,我們能做的只是幫助生命發展。這是人類適應過程的第一階段,是人類心理發展歷程的開始。如果在這一階段能夠根據人類的需要給予某種程度的幫助,他今后的個人能力就會有很大提高。

因此,只有一種方法可以對弱小的兒童進行教育。如果教育從出生之后就開始,那么教育就必須適應這一時期的條件。教育的程序對于印度嬰兒、中國嬰兒、歐洲嬰兒都是一樣的,對于不同社會階層的嬰兒也是一樣的。我們只能談一種遵循人類自然成長規律的方法。所有兒童都具有相同的心理需求,在成長過程中都要經歷相同的階段。

所有這些都不是我們主觀所能決定的,而是大自然建立的法則,教育必須遵循,盡力滿足生命的需要和規律。嬰兒的寧靜和愉悅以及他的不懈努力都是最好的見證。

膽怯的兒童總是喜歡呆在別人的附近,尤其是母親的附近。兒童不喜歡外出,更喜歡呆在家里。外界那些本應該讓他高興的事物,對他來說似乎充滿了恐懼:他對新的環境感到非常陌生,本應該吸引他的周圍環境似乎拒絕了他。如果嬰兒出生的早期就對他賴以生存的周圍環境有一種畏縮感,這肯定會妨礙他的正常成長,這個兒童將來肯定會桀驁不馴,并且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對于兒童來說,學習吸引周圍事物,永遠是一個困難而無法完成的事。這樣的兒童愛哭,經常求助于他人,看起來很懶,并且顯得壓抑。長大之后,他們與社會格格不入,不愿見到陌生人,非常膽小。這種人參與生存競爭的能力很弱,他們需要鼓勵和幫助。在成長發育過程中沒有得到應有照顧的兒童,在他們長大成人之后會報復社會。

自然主義者認為,在剛剛出生后的幾天內,母親無微不至的關愛能喚醒動物的生物本能。我們也可以據此對兒童的心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母親和兒童要面臨不同的危險,但他們的困難是相同的。對于兒童來說身體的危險雖然很大,但與心理的危險相比,身體的危險就小得多。雖然沒有遺傳的行為模式可以遵循,但兒童有學習這種行為模式的潛力。這種潛力能夠通過對周圍環境的學習發揮出來。

由此,我們提出“星云”的概念,把這種嬰兒從周圍環境中吸收知識的創造力比作天體發源的“星云”。天體中星云之間的距離非常遠,幾乎達到了沒有密度的程度。但從遙遠的星體看去它們就具有了一定的密度。與之相比,兒童從“星云”中獲得了接受刺激、學習語言的能力。這種語言不是兒童天生就會的,而是兒童通過周圍環境、在一定規律支配下逐漸學習吸收的。由于兒童對語言這種“星云”式能力的作用,兒童可以區別不同語言的發聲。正是由于這種潛能,兒童才逐漸學會使用語言,并且以同樣的方式學習吸收社會習慣和傳統,使他成為其所生活群體的一部分。

兒童不是遺傳了某種語言模式,而是遺傳了通過某種潛意識活動吸收學習語言的能力。這種潛能有如生殖細胞中的基因,可以精確地控制細胞長成一個復雜而精密的器官,這就是“語言星云”。它并不決定兒童一定要學習某種特定語言,它要求兒童學習生活環境中的語言。由于遺傳的作用,剛出生的動物很快就可以發出它所屬物種的聲音,而兒童則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從周圍的環境中學會語言。這是人與動物的一個本質區別。如果一個荷蘭兒童在意大利長大,他會說意大利語而不是荷蘭語。同樣,與兒童對周圍環境的適應能力有關的“星云”以及他的行為模式,并不是因為父輩行為模式的遺傳。正如卡瑞爾所說:“科學家的兒子不會通過遺傳得到父親的知識,如果他被棄于一個荒島,他就會像克魯瑪努人一樣。”

當然,這里所說的“星云”僅僅是一個比喻。大腦的工作形式與星體是完全不同的。對于我們來說,心理組織是一個動態的整體,通過從周圍環境中主動地吸收知識來完善自己的結構。它是由一種有目的的行動指導的。如果兒童逐步適應周圍的環境,那么很顯然,個體的心理生命就是建立在出生后最初幾年的基礎之上的。

這樣一個例子可能會對父母有些幫助。有一個年輕人長得很漂亮,聰明健康。但他不聽話,也不愛學習,是一個“問題男孩”,沒有人愿意理他。他出生后的幾天內有過嚴重的營養不良,體重急劇下降,幾乎成了皮包骨。除了剛出生后的這兩周,他以后的發育成長都很正常。然而,雖然他是一個強壯的孩子,但他可能已經注定要成為一個犯罪分子。

因此,在嬰兒出生后的短時間內,我們務必像其他高等動物那樣,給予嬰兒特殊照顧。這里不僅僅是指嬰兒出生后的第一個月、第一年對嬰兒的關心,也不僅僅是在身體上對他的關心。我們的目的是提醒父母和家庭注意這一問題的重要性。我們必須恰當、準確地遵循規律,正確而適當地給予新生嬰兒應有的照顧。

6.具有吸收力的心靈

兒童具有一種從無到有學習的心理能力,他們的智慧與成年人不同。成年人是通過大腦學習知識的,而兒童則是通過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識。

嬰兒大腦有一種與成人不同的力量,這種力量的創造性非常巨大。嬰兒不但能完成語言的創造,同時也完成了發音器官的發育成長。他必須時時刻刻為智力等因素的發展做身體方面的準備。

這些偉大的工作都不是在有意識的情況下完成的。我們成年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兒童卻不知道。如果我們稱成年人的行為是有意識的,那么兒童的行為就是無意識的,但是這種無意識并非我們想像的那樣。一個無意識的頭腦可以具有不同尋常的智慧。正是這種無意識的智慧幫助嬰兒取得了進步。

這一過程開始于嬰兒對環境知識的吸收。嬰兒是如何吸收周圍知識的呢?首先是因為周圍的事物喚醒了嬰兒的注意力和熱情,使他們產生了對事物的特殊敏感性。嬰兒與周圍事物的互動也就隨之產生了。兒童并不是通過主觀思想,而是通過他們的天賦來吸收環境知識的。

語言就是最明顯的例證。兒童學習說話的時候發生了什么呢?

通過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兒童天生就具有聽取人類聲音的能力。不過有人會問,在他周圍數千種聲音之中,為什么他會專門聽取和學習人類的聲音呢?如果嬰兒僅僅聽取人類的聲音,僅僅學習人類的語言,那么人類語言留給嬰兒的印象,肯定比其他聲音留給嬰兒的印象更深。這種印象肯定非常強烈,并且會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嬰兒體內的神經隨之產生很大的熱情,這種神經又促使嬰兒自己將這種聲音發出來。

打個比方,音樂會上優美的旋律會改變聽眾的表情,聽眾的頭和手也會隨著旋律的節拍運動。在嬰兒無意識的大腦里也可能產生這種反應。嬰兒對語言聲音的這種反應,比人對音樂的反應要強烈得多。我們幾乎看不到他們的舌頭在動,看不到他們的臉頰和發聲器官在動。他們的每一個器官都在靜止中準備學習發聲。這在他無意識的大腦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兒童又是如何準備學習語言的呢?語言是怎樣成為其心理人格的一個固定部分的呢?

嬰兒時期學習的語言被稱為母語。母語與他后來學習的語言有非常明顯的區別,這種區別就像真牙與假牙的區別一樣。

接下來,這些最開始沒有任何意義的聲音,又是如何賦予含義和思想的呢?兒童不但學習了單詞和單詞的意思,他事實上也學習了句子和句子的結構。

那么,所有這些又都是如何發生的呢?我們說:“兒童記住了這些東西。”但是想要記住這些東西必須有記憶力,而兒童卻沒有。相反,他必須建立起記憶力。在人知道語序影響語義之前,他必須先學會推理。這種能力也是兒童所缺乏的。

成年人的大腦無法完成兒童大腦所完成的東西。從無到有地學習一種語言,需要一種特殊的心理能力。兒童就具有這種心理能力,他們的智慧與成年人不同。

可以說,成年人是通過大腦學習知識的,而兒童則是通過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識。兒童在生活過程中逐漸學會了他的母語,一種精神的化學反應在他們體內進行。相反,成人僅僅是作為一個接受者而已。知識輸入了我們的大腦,我們又把它們儲存起來,卻沒有建立直接的聯系,就像一個花瓶與它里面裝的水沒有直接聯系一樣。

相反,兒童經歷了一個轉型的過程,知識不僅僅進入了他們的大腦而且促使了大腦的形成,成了大腦的一部分。兒童通過他們周圍的環境建立了他們的精神世界。我們稱這種心理類型為“有吸收力的心靈”。成人無法想像嬰兒的心理能力是怎樣的,但它的優勢無可否認。如果我們具有嬰兒的這種能力,在嬉戲玩耍之間就能夠學習一種新語言,那該多好!

自嬰兒降生之后,無意識的學習過程就開始了,嬰兒逐漸形成他的個人力量,建立起自己的思想,直到它成為記憶的一部分。最后,在6歲的時候,兒童突然具有了理解力。

如果觀察一個3歲兒童,我們會看到他總在說著什么。這就意味著他正在通過活動完成其無意識心理先前吸收的東西。上面已經說過,嬰兒必須建立起記憶力。這也是兒童不得不形成的一種能力。

成人要做的,就是幫助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的心理形成,幫助和加強兒童的多種能力。我們的工作不只是教授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對嬰兒的大腦發展提供幫助。如果我們做好準備,正確地對待兒童的智力,理解他們的需要,進而延長他們具有這種吸收知識能力的階段,這將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情!當我們懂得這些能力屬于一種無意識心理,只有通過活動以及所獲得的生活經驗才能變為有意識時,我們就會意識到兒童幼年的心理是不同于我們的,我們不能夠通過文字教學來達到目的,也不能直接干涉兒童所經歷的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過程。換句話說,教育的任務只能是為兒童的生活及其心理發展提供幫助,而不是強迫兒童記憶詞語或概念。

兒童一歲半這一時期,可能是教育的一個轉折點。這一時期為上肢與下肢的協調做了準備。兒童的個性也將得到發展,因為隨著2歲“語言爆炸”期的到來,他將會達到一個真正的完全發展期。在此之前,兒童一歲半時,他已經開始努力表達自己的思想了。這是一個不斷努力和建設性地工作的時期。

在這一時期,我們要特別注意不打亂生命的自然規律。如果自然清楚地表明這是一個不斷努力的時期,那么我們就必須準備對這種努力提供幫助。

兒童的這種“吸收力的心靈”可以接納任何東西,并最終把這些東西通過行為體現出來。兒童是具有忍耐力的。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不管出生于何種環境,他們都會在那個環境中逐漸成長,適應生活。出生于熱帶的兒童會逐漸適應熱帶的生活環境,到了其他的生活環境就會出現不適應的情況。

7.敏銳而熱忱的觀察者

兒童是世上敏銳而熱忱的觀察者,他們的內在敏感性可以吸收許多的影像,不光是物體的影像,也包括動作,以及事物之間的關聯性。

兒童天生是敏銳的觀察家。這是孩子最不可思議的地方。我們以為孩子觀察不到的事物,孩子幾乎都看到了。他們對暗示的敏感性,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內在敏感性的表現。即使是感官對象,只要它們有吸引力,就能夠對兒童產生一種強有力的暗示,就會像磁鐵一樣引出各種各樣的活動。這種內在的敏感性有助于兒童的心理發展,我們可稱之為“對周圍環境的喜愛”。

兒童也是一個熱忱的觀察者,他們特別容易被成人的行為吸引,并樂于模仿成人。因此,在這一方面,成人應該承擔一種責任。成人能夠鼓舞兒童去行動,就像一部打開的書,兒童能夠從中學會如何引導自己的行為。但如果成人想提供正確的指導,就必須始終平靜地、慢慢地行動,這樣,正在注視他的兒童才能看清他行動的所有細節。如果成人不這樣,而是按照自己的習慣去做,那么,他不但沒有鼓勵和教導兒童,反而把自己的行為模式強加給了兒童,并通過暗示的力量代替了兒童。

奇怪的是,許多成人為什么仍然還相信一定要用鮮艷的顏色、夸張的手勢和高分貝的聲音,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但這一點實際上也不難解釋,他們之所以那么做,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孩子有很強的觀察力,可以吸收許多的影像,不光是物體的影像,還包括動作的影像。除此之外,還有事物之間的關聯性。當我們還沒注意到的時候,孩子也許早已完成了許多的觀察吸收。

舉例來說,有一個4周大的嬰兒,出生以后還沒有踏出房子外面一步,這個嬰兒只看見過兩個男人,一個是他的爸爸,另一個是他的叔叔,而且他們兩個從來不曾同時出現。之后有一天,嬰兒同時看見爸爸和叔叔時,嬰兒驚奇看著其中一個,然后再看另一個,就這么看了好長一段時間;兩人也就很安靜地站在嬰兒面前,讓他有時間仔細觀察。假若兩人離開了房間,或是說話分散了嬰兒的注意力,這個嬰兒恐怕就再也不會有讓他印象如此深刻的經驗了。兩個男人最后還是離開了,但他們都是慢慢地走開,好讓嬰兒有時間逐一觀察他們,讓嬰兒確信爸爸和叔叔是不同的兩個人。爸爸和叔叔在這里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建構他的內在能力,來達到教育的目的。

還有一些例子,是和還不會說話或走路的孩子有關。有一個成人抱著一個幾個月大的嬰兒,嬰兒在飯廳看到一幅畫了許多水果的畫。嬰兒看著畫,接著做出假裝吃東西的樣子。這個嬰兒當時還在喝奶,但是他曾經看過成人吃水果。抱著嬰兒的成人看見孩子模仿得那么開心又很有興趣的樣子,就抱著他站在畫前,一直到嬰兒興趣索然才離開。這個成人真是我們所稱的“教育家”,孩子借著模仿成人的動作,在進行內在的練習。在另一個例子里,小孩看見大廳的芭蕾舞者雕像后,立刻跳起舞來。因為孩子曾經看過別人跳舞的樣子,所以他知道雕像的姿勢就是跳舞的動作。

孩子對房間里的一些特定東西,特別感興趣。如果有人把原本不在房間里的東西放在房間里,孩子馬上就會發現,還會追問那是什么。對于父母來說,應該早在兒童的感官開始對外界環境累積印象時,對他進行觀察,因為只有在那時,生命才開始依靠環境發展起來。

感覺提供了第一個刺激。一個嬰兒如果想得到一樣物品,他就會探出整個身體去拿。只是隨著動作的逐步發展和協調,他才能分解各種運動,為得到所需要的物體,他只要伸出手就可以了。

在一個4個月大的嬰兒身上可以看到另一個類似的例子。這個孩子的眼睛一直盯著一個正在講話的成人的嘴唇。這個嬰兒嚅動的嘴唇和頭的固定姿態,表明他已經被那個成人的聲音所吸引。到6個月大時,這個孩子已經能掌握一些獨立的音節了。

愿意幫助兒童的人不必求助于復雜的觀察或幻想的解釋,只是他必須要有幫助兒童的愿望和一些有關兒童的常識。

從一些明顯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發現這種觀察是多么簡單。由于嬰兒還不能站立,許多人認為他總喜歡躺著。嬰兒應當從他的環境中,即從上到下的某個空間中,得到他的第一個感覺印象,但是他不可能盯著上面看。他凝視著房間的天花板,天花板就像他的床單一樣潔白而單調。他應該有機會看到那些能滿足他的心靈需要的東西。父母常常想用某種東西把兒童從單調的環境中吸引開來。結果,他們把環等物品拴在繩子上,讓它們在嬰兒的頭上晃動。兒童一直在注意觀察外界環境,但由于他無法轉動頭部,就只好用眼睛盯著搖擺不定的物品。由于兒童處于一種不自然的姿勢,物體也在沒有規律地晃動,因此,兒童所做的運動也是不自然和有損害的。

比較好的辦法是,把兒童放在稍微傾斜的平面上,這樣他就能看到周圍的一切。更好的辦法是,把兒童放在花園里。在那兒,他會看到鳥、花以及微微搖動的小草。

兒童應該在不同的場合都被放在一個地方的同一個位置上,這樣他就可以重復看到同樣的東西,并學會如何識別這樣東西及它相應的位置。

8.大腦及心智發育的關鍵期

嬰兒生命的最初三年是腦神經細胞形成樹突的關鍵期。人類智力的高低,不是決定于腦細胞數量的多寡,而是樹突網絡的密集程度。這一時期也是幼兒心智及個性發展的關鍵期,作為父母,應保護和關心兒童。

0~3歲是嬰兒腦部發展的黃金期。為了更清楚明白地了解嬰兒大腦的發育,我們從胎兒腦部發展的過程開始論述。

當母親懷孕3周時,嬰兒的腦細胞開始了成長。

懷孕8周,胚胎的大腦皮層已可分辨。

懷孕15周,腦細胞長成。

懷孕27周,大腦皮層快速成長。

懷孕32周,腦神經細胞數目已接近成人的腦細胞。其中,具備感覺、思考等中樞神經功能的神經細胞約有四五億,其他則屬于膠質細胞。

為了達到大腦復雜化的功能,許多樹狀突起會分化出來,其中最長的支稱為軸突。前端會分支,而與另一支神經細胞連接。如此,四五億個腦神經細胞相互連接,交錯成腦部網絡。

這樣的變化發生在嬰兒生命的最初三年,這三年無疑就是腦神經細胞形成樹突的關鍵期。而膠質細胞,則扮演了保護樹突的重要功能,這一過程稱為“髓鞘化”。髓鞘化愈發達,就愈能勝任復雜艱巨的工作;而愈使用大腦,髓鞘化程度也愈強。

人們認為人類的智商(IQ)是與生俱來的,也以為頭腦的好壞取決于腦容量,但醫學研究早已證實了正常新生兒的腦神經細胞約為160億個,和成人相差無幾。而且,這些腦細胞的功能,在3歲前約完成60%,8歲前完成80%。前面已經說過,嬰兒大腦的神經細胞數量在母體32周以后,就已接近成人。根據研究,新生兒的腦重量約390克,已達成人腦重量的25%,但新生兒的體重卻只有成人體重的5%。腦重量隨年齡而增長,速度先快后慢,到了3歲,腦重量即達成人腦重量的75%,之后發展漸趨緩慢。

值得注意的是,幼兒的腦重量增加,并不是腦神經細胞(神經元)增殖的結果,而是腦神經細胞結構的復雜變化。而人類智力的高低,也不是決定于腦細胞的多寡,而是樹突網絡的密集程度。樹突網絡的形成,主要來自感官經驗的刺激,如果缺乏適當刺激的環境,幼兒的腦部網絡就無法形成,而由頭腦支配的語言、動作、情緒等發展就會受阻。因此,掌握幼兒學習的敏感期,給予足夠的刺激,即能使孩子的大腦更加靈活,為日后的心智發展建構起優良的網絡結構。

從經驗研究的角度來看,0~3歲也是兒童個性和心智發展極其重要的階段,出生不久的新生兒經常從父母那里得到撫愛,往往性情比較溫和、友愛,易形成信賴感。相反,如果新生兒得不到父母或看護人的親近,那么他的心理發展就會受到極大摧殘,從而造成智力低下、性情粗暴、行為野蠻。

孤兒院的孩子,出生后一年半就開始對人冷漠,面部表情呆板,長大后攻擊性強,愛發脾氣,愛破壞東西。這說明孩子喜歡活動,如果看護人過分制止,也會導致孩子產生粗暴行為。由此可見,父母對孩子的愛確實能夠給其未來的成長提供非常好的背景。出生后親子之間的接觸,以及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感情、智力和以后的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

嬰兒生命的最初三年,是一生智力發展的關鍵階段,因為此時是一個人從“無”到“有”的階段。在這一階段的每一分鐘,對孩子們而言,都具有相當大的影響。我們不能只寄希望于3歲以后的教育,或讓孩子一生中最具決定性的寶貴時間被保姆虛擲。父母應該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家庭更是孩子生活最久的場所,對孩子影響也最大。所以,父母應盡力引導,使孩子最重要的時期不被荒廢。在家庭啟蒙工作的方法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父母必須有充分的準備。而且這項神圣的天賦任務所需的準備工作,必須在孩子出生前就周全地完成了。因為嬰兒在誕生之始,其眼、耳等感官,就已經不斷地接收來自周圍環境的刺激。

與孩子接觸最早、最密切的是母親,母親是孩子智力和品格的第一位導師。如果能用合乎科學的教法,來促進孩子的智力和品格,必然能夠奠定他們身心發展的良好基礎。

但必須注意,父母并不是子女的創造者,而只是他們的監護人。他們必須以承擔某種崇高使命的心態去保護兒童,關心兒童。為了這個使命,父母應該凈化他們對子女的愛,應盡力去明白這份愛是內心深沉情感的表露,決不應該對它留有私心或稍加怠慢。

9.一個不斷“再生”的過程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兒童不同階段之間的變化非常明顯,成長就恰似一個不斷“再生”的過程。當一個心理個性階段結束時,另一個階段隨之而來。

一些心理學家對兒童從出生到大學畢業這一過程進行了系統研究,他們認為這一時期可以明確地分為不同的階段,這些階段之間的界限非常明確。有趣的是,它們與身體成長的不同階段也密切關聯。

1.第一個階段:0~6歲

雖然這一階段完全不同于以后的階段,但在這一時期心理的類型基本保持不變。這一階段可以分為兩個小的時期:0~3歲和3~6歲。

(1)0~3歲階段

即嬰兒降生后的精神胚胎發育階段,各種能力獨立發展,如語言、手的運動、腿的運動等。一些感覺能力也逐漸形成,心理的各種控制能力也各自獨立出現。但各種器官尚未發育完全。成人無法了解兒童的心理,因而無法直接對兒童施加影響。事實上,也沒有學校會接受這一年齡段的兒童。

(2)3~6歲階段

兒童心理類型保持不變,但兒童開始變得容易受到成人的影響。這時生命好像重新開始,因為在這一時期,意識出現,并開始發揮作用。無意識和有意識兩個階段似乎有一個明顯的界限。在無意識階段不可能有記憶存在。只有在意識出現的時候,我們才可能有一個固定的人格,才有記憶的能力。3歲之前是各種功能的建立階段,3歲之后是各種功能的發展階段。這也是我們為何很難記起3歲之前的事情的原因。心理分析學者一直在努力喚起人們對這一期間的記憶,但幾乎沒有人能夠想起3歲之前發生的事情。但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在這個第一階段,兒童是完全依賴于成人的。他們沒有任何自我保護能力,除非成年人遵循自然和科學的規律,否則我們可能會成為兒童發展的巨大障礙。

在這一階段,兒童的人格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我們只能通過新生嬰兒與6歲孩子的對比才能看出這一變化。有一個事實大家無疑都清楚,那就是6歲的孩子已經有足夠的智力去上學了。因此,從3歲到6歲,兒童已經能夠有意識地對周圍環境進行研究,開始了一個真正的創造、建設階段。兒童前一階段創造的潛在能力現在已經開始漸漸地展現出來了,這都有賴于兒童有意識經驗的作用。這些經驗不僅僅是玩耍,或者一系列偶然行為,它們都是為成長服務的。兒童那雙受智慧支配的雙手開始了人類特有的活動。如果說第一階段兒童只能被動地觀看這個世界,默默地為心理打基礎的話,那么在第二階段里,他就已經開始有效地發揮個人意愿了。如果第一階段他受內在的一些非人為力量指導的話,那么在第二階段,他就可以自主決定自己的行為。

現在開始的另一個發展類型就是對以前所獲得的東西進行完善。語言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因為它的自然發展會一直持續到5歲左右。雖然它在兒童兩歲半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但它是在這時進行完善的,因為現在兒童不僅能夠說單詞,而且能夠說一些合乎語言的句子了。當然,兒童現在還具有那種特殊的感覺能力,這種感覺能力會加強兒童對聲音的準確記憶,并豐富他的詞匯表達能力。

因此,兒童這時有兩種傾向:一是加強自己對環境中行為的意識,另一個是完善已經形成的各種能力。這表明3~6歲這一時期是一個通過行為進行“建設性完善”的時期。

2.第二個階段:6~12歲

這一階段沒有其他變化伴隨發生。不過兒童獲得了保護自己的意識能力。如果他感覺受到了成年人的管制,他就會通過語言進行抗議,或做一些惡作劇,雖然兒童這樣做的真正目的并不是為了保護自己。他們要做的是了解自己周圍的環境,找到自己發展的方式。那么他要發展什么呢?他要發展的就是那些前一階段創造出來的各種能力。

在這一階段,兒童通常表現得平靜而快樂。從精神上講,兒童正處于一個健康、強壯和非常穩定的時期。這種穩定表現在精神上,也表現在身體上,它是兒童階段后期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征。打個比方也許更好理解:如果一個對人類毫不了解的外星人來到地球,假設他們沒有碰到真正的成年人,他們很可能會把這些十幾歲的孩子當成成年人。從身體方面說,在這兩個心理階段之間也有明顯的變化。這些變化是顯而易見的。換牙就是其中一例。

3.第三個階段:12~18歲

這一階段的人有相當大的變化。它也可以分為兩個小的階段:12~15歲和15~18歲。這一階段也有身體方面的變化,身體在這一階段基本長成。18歲的人已經基本發育完成,18歲之后不再會發生顯著的變化,而增長的僅僅是年齡。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安县| 昭觉县| 礼泉县| 邢台市| 平果县| 京山县| 丹东市| 抚顺市| 汤原县| 桦川县| 木兰县| 张家港市| 庆云县| 恩平市| 上饶市| 肥城市| 东兰县| 靖远县| 盘锦市| 垣曲县| 石渠县| 东明县| 阳高县| 临夏县| 汝州市| 抚远县| 贵阳市| 肃宁县| 石嘴山市| 永安市| 延长县| 泰兴市| 桓台县| 广河县| 永济市| 定安县| 渭南市| 满城县| 扬中市| 陆川县| 丹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