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首次抗爭,我要繼續上學

在封建家長面前,她毫不示弱。她為求得繼續上學而奮起反抗。她不甘平庸,她不愿一生像尋常女子一般,只會相夫教子,只會守著自己的一方灶臺。她要做新時期的五四青年,她崇尚民主自由,她渴望獲得更多的知識,她誓死要與封建惡勢力斗爭到底。她是一個外表柔弱,實則一身傲骨的人。

她的反抗成功了,獲得了求學的權利,毅然離開家鄉,開始新的求索里程。在哈爾濱,她看到了新潮的文明,收獲了人生的摯友,告別了呼蘭河落后無知的環境。

1.不上學,便出家

1926年夏天,16歲的蕭紅結束了小學生涯。她的成績非常好,而且她是一個不甘平庸的人,她想要成為一個優秀的知識分子。畢業之后,蕭紅想了很多,她以后的路該怎么走?在小城的中學讀一些書,之后談婚論嫁?誠然,這并不是她所愿意的。當時,張家子弟多是去哈爾濱上學,甚至還有在北京上大學的。蕭紅滿懷企盼去向往已久的哈爾濱上學,但是家里人卻極力反對。在這次沖突中,蕭紅爆發了。她毅然決然地喊出口號:“不上學,便出家!”

張家為什么不讓她去哈爾濱讀書?在此后的日子里,她本人也一直不曾說明,后來人們做出種種的猜測。更令人費解的是,在家里,一向對蕭紅疼愛有加的大伯父,也站到她父親的同一立場。他算得上蕭紅幼年時的啟蒙老師,教了她很多的文章與詩歌,其中不乏做人的大道理。他甚至曾說,蕭紅盡管是女兒身,在讀書做人方面,比許多男兒還要強。

那么,大伯父為什么反對蕭紅繼續讀書呢?從后來的《鍍金的學說》中,我們大體可以知道,大伯父反對的理由是:“不用上學,家里請個先生念念書就夠了!哈爾濱的學生們太荒唐。”“女學生們靠不住,交男朋友啦,戀愛啦,我看不慣這些。”

由此看來,盡管在家里大伯父算得上是開通的人,但是還未接受得了新潮的思想與作派。尤其對于男女生的交往,他還局限于女子該矜持,不能與其他男子有接觸。那種平等的、自由的、純潔的男女同學關系,他無法接受。

從中也可以推測出,張家不讓蕭紅去哈爾濱讀書并不是經濟問題,而是他們骨子里覺得女子讀書沒什么用。更何況,蕭紅一貫叛逆、任性,這種剛烈不受禮規束縛的性格,也讓長輩們害怕。在那更自由、更開放、沒有束縛的哈爾濱城里,蕭紅如果做出有傷風化的事,該是多么令人擔憂。如果發生這種事,會讓整個家族蒙羞。當然,他們的擔憂也并非無中生有,在以后的日子里,蕭紅的某些做法的確與那個時代有些離經叛道了。最終造成她的離家出走,并且與家里斷絕關系。

但是在當時,性格剛烈、頑強、堅韌、任性的蕭紅哪里聽得了家里的安排,她果敢地起來抗爭了。最初,她只能以硬對硬、以冷對冷,這也使她與繼父的關系降至冰點。在后來的回憶里她這樣說:“父親在我眼里變成一只沒有一點熱氣的魚類,或者別的不具有情感的動物。”同時,她與大伯父也近乎冷漠了,并且這樣說道:“從那時起伯父同父親是沒有什么區別,變成嚴涼的石塊。”

畢竟正值年少,蕭紅的憤怒波及了張家大宅的所有人,她像一頭小獸般張開利爪,彰顯著自己的反抗。在那個家里,她幾乎藏起了所有的笑容,再也不愿理會任何一個人,因為他們都是阻礙她前途的人。張家大院,遮住了她生命中僅有的陽光,那就是求學的夢想,以及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的志向。

此時的蕭紅,沒有了靈魂,成了張家的閑人。那段日子,她沒有笑容,沒有聲音,只是翻翻閑書,或者到后花園坐坐。不久,蕭紅病倒了,天天躺在炕上。偶爾收到同學的來信,信中的校園生活是那樣美好,各種新奇的東西,盡管她從未見,但她從腦海里幾乎能想象出來,深深地吸引著她。此時的她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斗爭到底,她要上學,一定要上學。

1927年,發生了一件事,給蕭紅很大啟發。當時,同班的班長田慎如正在齊齊哈爾讀師范。她長得很漂亮,被當時縣里的教育局長看中,要納為妾。開木匠鋪的父親膽小怕事,雖不愿意卻不敢回絕,托人寫信把女兒騙回家。田慎如回來后得知實情,一不做二不休,跑到局長大人的宅第破口斥責:“你身為教育局長,專挑女學生作小,娶了一個白凈稚嫩的還不夠,又打我的主意,我問你,你是人不是?”罵聲驚動了四方鄉鄰。據說,教育局長礙于臉面,中止了這件婚事,還羞怒攻心得了肋膜炎,開刀取出兩條肋骨。他不甘心,又慫恿當時的高縣長娶田慎如,結果也挨了田家小姐的罵。

這樣一來,田慎如的父親害怕了:“你把縣長、局長都罵了,我這個木匠鋪還怎么個開法?”事到如此,田慎如心一橫說:“我不連累你,我出家去。”她果真去教堂當了修女。那座建于1913年的基督教教堂離張家大院不遠。得知同學的遭遇,蕭紅非常憤怒,于是前去了解情況。

寒假里,同班的傅秀蘭、吳鴻章、李玉梅回來看蕭紅,并對她的遭遇深表同情。幾個人在一起就談起了田慎如當修女的事,蕭紅當即說:“我爸不讓我外出讀書,我也出家當修女!”

此話一出,就如一陣風兒似的傳遍呼蘭小鎮。當地人都說,張廷舉的大女兒也要當修女去了。這一招真靈!祖父張維禎首先跳起大罵張廷舉,并表示榮華(蕭紅)要去當修女,就死給他們兩口子看。最后,蕭紅反抗成功了,她為自己爭取到了繼續求學的機會。

在后來的日子里,蕭紅回憶說:“當年,我升學了,那不是什么人幫助我,是我自己向家庭施行的騙術。”1927年秋天,蕭紅進入哈爾濱的“東省特別區區立第一女子中學校”,開始了嶄新而重要的人生階段。

從少年時,蕭紅對讀書就有著強烈的熱愛與渴求,骨子里就是想要闖蕩,想要成為出色的人才。上學無疑是一個人成才成人的必經之路,在那個戰火紛亂的年代,不是所有人都有離家求學的勇氣,我們可以想象,她當時是抱有怎樣的毅力與決心啊!

2.哈爾濱從德女子中學

蕭紅來到哈爾濱,就讀于哈爾濱東省特別區立第一女中。這所中學的前身便是“從德女子中學”。在1926年以前,哈爾濱的文化教育是由俄國人壟斷的。1923年,遼寧發起收回日本人控制教育權的活動,在當時引發了很大的反響。隨后,東三省的很多愛國人士,也紛紛發起收回教育權的活動。這時,哈爾濱百姓也紛紛強烈要求當局收回由俄國人控制的教育權,之后大力興辦民族教育,由此創辦了“許公紀念儲材學校”“從德女子中學”等私人學校。1926年8月,當局收回中東鐵路沿線教育權后,對哈爾濱的學校進行了整頓和改革。從德女子中學由此改為哈爾濱東省特別區立第一女中。

可以說,這時的蕭紅是幸運的。因為有這樣的教育環境,讓她可以充實自己,學到真正的知識。“從德兮,松江濱,廣廈宏開,氣象新,學子莘莘,先生諄諄。莫道女兒身,亦是國家民,養成勤樸敏捷高尚德,方為一完全人。”這是當時從德女子中學的校歌,“從德”一詞很顯然是取自儒家之道的女子的三從四德。誠然,這是封建社會約束女子行為的標準,但是細讀校歌的內容不難發現,“從德”僅僅取自儒家的育才之意,并非是舊社會的女子約束標準。這是一所新興的現代中學,它想要培育的是有理想,有文化,有報國之志的新時代女性。

該女子中學的校長名叫孔煥書,是一個有思、有才識的新潮女性。她對蕭紅日后的影響是巨大的。這所中學,不是貴族學校,像蕭紅一樣清貧的學子,依舊可以擁有學習的資格。在哈爾濱的教育史上,這所女子中學有很重要的地位,培育了很多有理想有抱負的新時期女性,成為哈爾濱的驕傲。

蕭紅進入中學后,貪婪地吸取著資產階級自由、民主、博愛的精神營養,把反帝反封建作為人生的偉大追求。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中國的資產階級革命空前高漲。與此同時,她因為從天地窄小的呼蘭縣城剛剛邁入繁華喧囂的大都市,時刻被各種新知識新氣息強烈地吸引著。對一個有志向的女子來說,外面的世界、文化與新潮的思想,都深深吸引著她的目光。而在學校開設的各門功課中,起初她最熱愛的卻是美術。

1928年11月9日,蕭紅剛好在女子中學度過了兩年時光。她的美術教員是高仰山先生,一位風度翩翩、溫文爾雅的學者。高老師最推崇的人就是魯迅先生,也就是當時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眾所周知,魯迅先生也非常重視繪畫藝術,尤其推崇版畫藝術。從那一刻開始,魯迅這個名字便深深印在了蕭紅的腦海里,以至在后來,他成為蕭紅最尊敬的人,也是影響了她一生的恩師。

在此時,蕭紅趕上了一次運動,對她影響深遠。原來,日本帝國主義為了加緊對我國東北的侵略和掠奪,強迫東三省的反動當局在東北修筑五條有利于日軍武裝侵略的鐵路,并簽訂了“滿蒙新五路密約”。消息傳開,東北三省群情激憤,抗日浪潮空前高漲。為了響應中共滿洲臨時省委提出的“反五路”號召,哈爾濱成立了“學生維持路權聯合會”,并于11月9日這一天,實行了全市大中小學生總罷課。一時間,全體學生出動,上街舉行聲勢浩大的游行示威。

作為一所女子中學,有嚴格的校訓和紀律。當時的校長孔繁書認為,女學生不宜與男學生混雜上街,故竭力封鎖消息,拒絕罷課,關閉校門,強行維持上課秩序。但是沒想到,“學聯會”組織的童子軍竟然翻墻進校,砸開了校門。

據說,當時的情景十分浩蕩。一群男生沖進教室,呼吁女生們行動起來。于是,在高仰山和一些進步老師的帶領下,四百多名女學生沖破校方的重重阻力,迅速集中到操場上,加入到游行這支生力軍中,浩浩蕩蕩地走出了校門,開始了聲勢浩大的游行。

蕭紅更是勇敢,她擔任起宣傳隊員,大聲地宣讀起她剛剛得到的傳單。“我們要國家主權!”“我們決不當亡國奴!”“不讓日本人在中國修鐵路!”

而此時,“學聯會”主席蘇宏手持話筒大聲宣傳著:“諸位同學們!我們是不是有血性的中國人?我們愿不愿意喪失主權?我們怕不怕死?”“不怕!”勢如排山倒海的聲浪回應著。

“我們要國家主權!”“我們決不當亡國奴!”同學們喊著口號,迎著警察的槍口和高壓水龍頭,沖了上去。而在此時,那些如強盜一般的警察,簡直是喪盡天良,泯滅人性,他們將槍口對準這些以熱血捍衛家國的學子。槍聲震驚了一些女學生,她們嚇得后退了。

而蕭紅卻勇敢地沖到這幾名女同學的前邊,向警察大喊,說那些警察不配做中國人,他們家里也有父母和妻小,更應該將槍口對準侵略我國主權、殺害我們同胞的日本關東軍,而不是對自己的同胞開槍,做賣國賊。當時,竟然真的有一些警察,被蕭紅的一席話打動了,喚醒了良知,放下了手中的機槍。

但是喪盡天良的警察長,見事不妙,立即帶頭向學生隊伍開槍,又有幾名同學倒在血泊里,有些學生嚇得退縮了。但是,蕭紅還是義無反顧地向前沖。在隊伍中,她還結識了同樣義無反顧沖在游行隊伍中前列的學生陸振舜。他們一同赤手空拳向前與警察爭斗,誓死要與這些出賣家國的走狗斗爭……

遺憾的是,為期三天的學生愛國運動最終被鎮壓下去了,那五條鐵路還是修成了。但這次事件讓蕭紅成熟起來,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和軍閥的賣國行為有了更具體而深刻的認識。從此,她封閉式的學生生活被打破了,社會接觸面擴大了,她與陸振舜之間的來往也多了起來。大家常在一起探討文學、哲學以及人生的諸多問題。他們發現,彼此之間竟有那么多共同語言,彼此都將對方視為知己。漸漸地,他們成了一對心心相印、親密無間的情侶。

在幾十年后,蕭紅清楚地描述了這段經歷:“那時我覺得我是在這幾千人之中,我覺得我的腳步很有力,凡是我看到的東西,都已變成嚴肅的東西,無論是馬路上的石子,或是那已經落了的葉子的街樹。”在女子中學的蕭紅,已經蛻變成滿腔熱血的戰士。她為民族尊嚴而戰,為水深火熱的國人而戰,更為中國這片養她的土地而戰。

3.沒有實現的畫家夢

蕭紅,最初的夢想并非是成為一個作家,而是成為一個畫家。當然,她很有繪畫的天賦。小學時,她就畫房畫鳥,得到祖父的夸獎,她會高興地說:“我長大了要當個畫家。”

偏愛大自然,也是蕭紅的一大喜好。這大概是她自幼和祖父一起在后花園游戲的緣故。那些蟲魚鳥獸、花草樹木,在她的眼睛里,不是簡單的動植物,而是陪她嬉戲的玩伴。或許是兒時家里的人太過冷漠,才讓她有這樣的追求。

喜歡與大自然的小生靈歡聚在一起,成了蕭紅的一個愛好。在《后花園》里,她有過這樣的描寫:

六月里,后花園更熱鬧起來了,蝴蝶飛,蜻蜓飛,螳螂跳,螞蚱跳。大紅的外國柿子都紅了,茄子青的青、紫的紫,溜明湛亮,又肥又胖,每一棵茄秧上結著三四個、四五個。玉蜀黍的纓子剛剛才出纓,就各色不同,好比女人繡花的絲線夾子打開了,紅的綠的,深的淺的,干凈得過分,簡直不知道它為什么那樣干凈,不知怎樣它才那樣干凈的,不知怎樣才做到那樣的,或者說它是剛剛用水洗過,或者說它是用膏油涂過。但是又都不像,那簡直是干凈得連手都沒有上過。

然而這樣漂亮的纓子并不發出什么香氣,所以蜂子、蝴蝶永久不在它上邊搔一搔,或是吮一吮。

卻是那些蝴蝶亂紛紛地在那些正開著的花上鬧著。

后花園沿著主人住房的一方面,種著一大片花草,因為這園主并非怎樣精細的人,而是一位厚敦敦的老頭,所以他的花園多半變成菜園了。其做種花的部分,也沒有什么好花,比如馬蛇菜、爬山虎、胭粉豆、小龍豆……這都是些草本植物,沒有什么高貴的。到冬天就都埋在大雪里邊,它們都死去了。春天打掃干凈了這個地盤,再重種起來。有的甚或不用下種,它就自己出來了,好比大菽茨,那就是每年也不用種,它就自己出來的。

美麗的后花園,在蕭紅的記憶里,有著世界上最艷麗的色彩。她喜歡繪畫更多的原因是,有油畫的色彩,可以讓她記憶里的天空永遠保持那樣湛藍,記憶里的云朵永遠那樣純白,那片花也不會褪色與凋零。

駱賓基寫過一篇《蕭紅小傳》,文中談到蕭紅是一個沉默嚴肅而且非常孤獨的女孩子,無論是她到哈爾濱前或是日后的生活,都表現出這種個性。她在學校最喜歡的科目是美術,老師是一位從上海回來的吉林青年高仰山。同時,她也喜歡歷史,教這門功課的是一位來自北京大學的大學生姜壽山。這是一個有獨到見解的老師,他喜歡新文學,也愛研究一些新的思想文化。除了教書外,他會把當時最好的新文學作品介紹給學生。

但是對蕭紅來說,她在校期間并沒有對新文學產生很高的興趣,而是在日后的漂泊生涯中,逐漸培養出對新文學的熱愛。她在校第一年的大部分時間及精力,全都用于繪畫上。她認為,繪畫能將眼中的風景記錄下來,就如日記一般,記錄下生活。蕭紅熱愛繪畫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源于她對大自然的美有著特別的喜好。產生這種偏愛的原因,在于她逃避現實的心理,也就是想逃避在呼蘭家中所見到的一切猙獰丑惡。那個處處充斥著令人厭惡的腐朽氣息的封建家庭,與她骨子里的叛逆形成強烈的反差。唯獨大自然的純凈之氣,才能蕩滌她的情懷,而后花園和爺爺則守護住了她的純凈之心。因此,蕭紅的才氣表現在對于自然景物的描寫。當然,她對自然的愛好也不能全是對周圍人物厭惡的反抗心理,畢竟,對于美好的事物,所有的人愛美之心都是一樣的。大自然的美足以吸引每一個懂得欣賞它的人。

不論愛好繪畫的動機是什么,蕭紅將自己完完全全地陶醉于美術中,卻是不爭的事實。只要是天氣晴朗,只要功課不忙,她總是徜徉于郊外和公園中,到處作畫寫生。其中她最愛去的一個地方是城里的馬家花園。那里可謂是繪畫者的天堂,美麗的風景,醉人的花香,還有什么比得過這呢?隨后,蕭紅還與其他同學組成了野生采風繪畫協會。在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中,大家互相交流繪畫心得與技巧。這段日子,她過得無比愜意與快活。每個人在做自己愛好的事,都會感到無比滿足。

蕭紅在美術小組里學習西洋畫,而導師高昆先生是一個很嚴苛的人。他自己對繪畫也很有獨到的見解與技巧。他指導學生,一年學素描,二年學水彩,三年才學油畫,繪畫是不能憑空想象的,要有真實的事物去臨摹。因此,高昆先生帶他們常去公園、郊外、江邊、太陽島等處寫生。可能是受油料、畫布費用的限制,蕭紅不太畫長幅作品,以及繁瑣的山水花鳥,而是總畫一些靜物小品。就如她初中畢業的繪畫作品,許多同學以花草入畫,唯獨她畫的是石頭、煙斗、煙荷包。對此,高昆先生為其取名《勞動的恩物》,并且對蕭紅有很高的評價。先不說繪畫的技巧,單從繪畫的靈性來看,蕭紅就高人一籌。靜止的平凡的事物會給別人呈現不一樣的效果,越平凡的東西,越有更深的內涵。因此,高昆先生認為蕭紅很有思想,有繪畫的靈氣。高先生在晚年回憶說:“蕭紅作的畫,多半是一些平凡的東西,如蘿卜、煙荷包、煙斗、破帽子等。油畫氣味濃厚,調子較為沉悶,但卻有清新之感。”

后來,蕭紅于1936年只身去了日本,仍然不忘自己的這份摯愛:“我對繪畫總是很有趣味的,將來一定要在那上面用功夫的。我有一個到法國去研究繪畫的欲望。”可見,這種畫家夢她一直從未放棄過,這是她最初的熱愛,盡管沒能堅持到最后。可能是時代的原因,蕭紅認為筆桿子更適合書寫,并想記錄一下曾經發生過的真實生活,記錄下東北那片土地上受封建迫害的勞苦大眾。

也許,繪畫能讓她的內心平靜一下,讓她在心中的凄苦無法訴說時能接近大自然,從而忘卻憂愁,乃至拋開所有的煩惱。然而從骨子里,蕭紅不是一個安于平凡的人,她不能忍受安穩平庸地度過一生,有自己的追求與理想。她想要留下點什么,警醒世人也好,批判一些丑陋也好。所以,她想拿起筆桿子,像魯迅先生一樣去戰斗,捍衛自己的家與國。

沒有實現畫家夢,只為成全一個新的夢,文學夢。這就是蕭紅,在抗爭中堅持自我的新時代女性,在一路狂奔中創造著屬于自己的那個黃金時代的傳奇。

4.蕭紅和她的小伙伴們

進入女中的那段日子,是蕭紅過得最愜意的時光。她遇到了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大家在一起玩,一起學,一起向著各自的理想進軍。當時,蕭紅分在一年級四班。入校時班上學生四十幾人,但是真正上完學業的僅有其中的半數人,到了畢業時也就僅剩20人左右,大多數都中間退學或回家結婚了。當時,和蕭紅同班的同學有劉俊民、沈玉賢、徐淑娟、徐薇、遲伯昌、林楚芳等,班長是郭淑媛。

在同學的眼中,初中時代的蕭紅是沉靜的,不太愛說話,沉默的時候居多。據同學劉俊民回憶,蕭紅是這樣的:“中等身材,圓圓的大臉盤,濃濃的黑頭發,兩個很粗很粗的大辮子,垂得她仰著臉。白皙的臉上,有一雙明亮的大眼睛。她很沉靜,平時不太愛說話。”

蕭紅和劉俊民算得上是很要好的朋友,大家都是由外縣市考入的學生,所以都是在校內住宿的,大家平時都很相互照顧。另外,在哈爾濱市里的同學是可以走讀的,比如徐淑娟。當然,離校遠的也可住校,比如沈玉賢。

在校期間,發生了很多趣事,這也增加了蕭紅的人生閱歷。同時,為她以后的文學創作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談起蕭紅與魯迅先生的緣分,就不得不說起一個人,那就是蕭紅的國文教師王蔭芬。這個教員是魯迅作品的愛好者。蕭紅一向喜愛文學,在老師的引導下,她在三年學業生涯中把學校圖書館里魯迅、茅盾、郭沫若、郁達夫和莎士比亞、歌德等人的著作逐一拜讀了一遍,其中有《野草》《吶喊》《彷徨》《傷逝》《女神》《星空》《復活》《獵人日記》《屠場》《娜拉》等。

當然,蕭紅本就是一個不受約束的學生,對新奇的事物好奇心很重。所以,她和朋友們也看了不少校方禁止的通俗小說。據當年的同班同學徐淑娟回憶,“我成了全班寫戀愛信的‘大秘書’,除張乃瑩外,全班同學凡給未婚夫寫的信,幾乎都來請我‘潤色’或‘審稿’。”為了提高寫戀愛信的水平,她們看了不少張資平、葉靈鳳的小說。冰冷的校規在青春萌動的少女面前,無聲地融化了。

1930年,蕭紅在女中校刊上發表了《吉林之游》,文中提道:“以前,我們都是很要好的朋友,為什么在北山上卻你爭我吵了?啊!原來是爬山爬累了!”此時署名為“悄吟”。據沈玉賢回憶,這筆名就是那時開始用的。問她為什么?她淡笑不語,大家想是:“悄悄地吟詠吧!”

可以說,當時的蕭紅已經是女校里的才女了,她總有一些奇思妙想,時常在學校的校刊和黑板報上發表散文和詩歌。據張秀琢回憶,曾親眼“看到過她中學時期的作文簿。全冊都是用毛筆書成,封面端端正正地寫著她的名字”。這樣的才氣,是蕭紅從小就養成的。

校園生活是相對平靜、單調和封閉的,這與蕭紅活潑俏皮的性格又有著茅盾。再加上蕭紅住校,她的活動空間更是狹小,只有課堂、宿舍、操場、圖書館和食堂等極有限的活動范圍。這顯然無法滿足她的玩心,呆板枯燥的生活,完全不符合她的性格。因此,她和小伙伴們在女中就作為特立獨行的一群人,想盡辦法讓生活變得有趣,表面沉默不語的蕭紅和她幾位好同學被人稱為“調皮的一群”。更為突出的是,她們為了表現出“男性化”,特意將頭發剪得極短,有時為了表現得有個性,還刻意做出有違校規校訓的事。在課堂上,也少不了與教員爭執。

當時,她們給教員起了綽號,就連校長都被說成“孔寡婦”“孔大牙”等,她們的手工課教員也被戲稱為“老鴨子”。不僅如此,有一次,她們在手工課堂上故意不完成刺繡作品。被問及原因時,大家義正言辭地說,是教員的思想不對,說女紅是女子的必修功課之一。她們認為,那是過去的說法了,現在這個時代每個人追求自由,主張男女平等,女子不一定要在家做衣服、燒飯。最后,雖然大家都被批評了,也罷課了,但是這群女孩子卻自得其樂。她們敢于反抗封建思想,她們新潮,她們追求民主自由,她們是新時期的五四青年。

還有一次,大家在上公民課時,老師照本宣科,枯燥無味。結果,眾人都沒了興趣,就在課堂上給教員挑錯。最后惹得課堂雞飛狗跳,教員沒法教學下去了。這是一群那樣俏皮的女孩子,她們風趣幽默,她們既大膽又真誠,她們敢于挑戰權威,也勇敢地捍衛心中的信仰。在平靜的女校里,正因有了蕭紅她們這樣一群任性率真的女孩子,才顯得生機勃勃。

盡管平時表現出頑皮的一面,但是在國難面前,每一個人都是戰士,毫不退縮。她們都有一顆愛國的赤誠之心。1928年冬,蕭紅經歷了生平以來第一次反帝學生運動。一切還要從1927年6月說起。日本以“中國征服派”聞名的田中義一首相,在東京召開策劃侵華的“東方會議”,張作霖在日方誘逼下簽訂《滿蒙新五路協約》(草案),由日方貸款修建長春至大赍、吉林至五常等五條鐵路干線。“五路”一旦修成,就與“南滿”“中東”兩線貫通,日本可迅速沿線占領東北三省,直達西伯利亞。盡管已經簽署了條約,但是張作霖沒有立即行動,而是采取拖延戰術,等待時機。

1928年6月4日,日軍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張作霖,乘張學良剛主政東北,威逼其踐約。消息傳開,延邊、奉天、吉林、長春、齊齊哈爾等地相繼掀起反日護路示威,反帝情緒空前高潮。

11月5日,哈爾濱市兩千余名大中學生上街游行。游行隊伍里也包括蕭紅和她的伙伴們。后來,蕭紅在《一條鐵路的完成》中用生動和幽默的筆調,描述了他們參加示威游的情形:“那時我覺得我是在這幾千人之中,我覺得我的腳步很有力,凡是我看到的東西,都已變成嚴肅的東西,無論是馬路上的石子,或是那已經落了的葉子的街樹。”

蕭紅和同學們是一群熱血戰士,她們為自己的家國,聲嘶力竭地吶喊。讓我們用心聆聽,那樣一群女學生在戰火紛亂的年代里,既悲哀又憤怒的口號聲:“我們要國家主權!”“我們決不當亡國奴!”

為期三天的學生愛國運動最終被鎮壓,那五條鐵路還是修成了。但是,這次事件卻讓蕭紅和伙伴們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和軍閥的賣國行為有了更具體而深刻的認識。她們不再是一群與教員爭執,違反校規的淘氣孩子。那是平生第一次直面國難國恥,她們的眼界與情懷都擴大了,裝的不再僅僅是自己,而是家國。她們常在一起探討文學、哲學以及人生的諸多問題。蕭紅與伙伴們在今后的日子里也時有來往,她們的友誼在女校里生長,并且根深蒂固。

5.家族的沒落和祖父的逝世

蕭紅說,一生有兩個男性給過她溫暖,一個是童年時的爺爺,一個是青年時遇到的恩師魯迅先生。在《永久的憧憬與追求》中,蕭紅這樣寫道:“從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了冰冷與憎惡之外,還有溫暖和愛。所以我就向著‘溫暖’和‘愛’的方面,懷著永久的憧憬與追求。”可以說,是爺爺的愛,給了蕭紅溫暖的靈魂,呼蘭河在蕭紅的筆下,才有了歡聲笑語。在那樣沉重的環境里,充斥著腐朽與死亡的氣息,然而,正是爺爺的愛與呵護讓她筆下的呼蘭河有了一絲生氣。也正是爺爺給予的那份愛,讓一個作家有了憐憫的情懷,振興民族的抱負。這是一個作家的良心。

在那個缺乏愛的家庭里,祖父是唯一疼愛她的人。蕭紅出生時,祖父便六十歲了,是一個閑賦在家的鄉紳,早年讀過書,有一些學識。他是一個善良慈悲的人,喜歡和小孩子相處,因此他給了蕭紅溫暖的愛護。在以后的日子里,蕭紅依舊懷著無限的深情與感激,深深地懷念著慈祥的祖父。在書中,她這樣寫道:“等我生下來,第一個給了祖父無限的歡喜,等我長大了,祖父非常的愛我,使我覺得在這世界上,有祖父就夠了,還怕什么呢?雖然父親的冷淡,母親的惡言惡色,和祖母的用針刺我手指的這些事,都覺得算不了什么。”

蕭紅出生前,祖父母膝前已經很久沒有看到小孩子了。這個聰穎女孩的問世,或許對父母來說不算什么,但是對年邁的祖父看來卻是天大的喜事。她不只給老祖父帶來了無限的歡樂,蕭紅的靈氣與俏皮也給這個原本死氣沉沉的家帶來了生氣。原本就閑賦在家的老祖父,有了小蕭紅的陪伴,更是多了很多快樂。他把蕭紅當作自己的心肝寶貝、掌上明珠、歡樂的象征,嬌慣她、溺愛她,讓她在這個家里有了歡樂的小天地。

當年,在祖父病重時,蕭紅已在哈爾濱求學。回到家中,她發現祖父一天一天地起了變化,變得健忘、多病,而且喜歡流淚。開學前夕,她想到離家便非常痛苦,結果把回校的時間推遲了四天。當祖父睡著的時候,她就陪著,躺在旁邊哭,仿佛他剛剛死去不久似的;一面哭著,一面抬頭看他凹陷的嘴唇……

她家離哈爾濱不算太遠,但是平時并沒有像其他同學那樣想到回家;即使在暑假,也因為規定不能住校,才帶了行李回去的。在學校里,她常常孤凄地覺得自己是一個無家的人。所謂家,對她來說,其實就是祖父一個人。

1929年的6月7日,最親愛的爺爺病故了。一封加急電報送到了蕭紅手中。如晴天霹靂一般,她覺得自己的世界坍塌了,頓時感覺天旋地轉。她趔趄了一下,支撐著沒有倒下去,眼淚像斷了線的珍珠一般涌出,在地上摔碎。她含淚向校方請了假,立即登上去呼蘭的夜車。一路上,回想起爺爺生前對自己的疼愛,蕭紅哭成了淚人……

爺爺享年80歲高齡,也算是個有福氣的人。當時,臨街搭了80丈長的靈棚,請了40名和尚、40名道士同時念經超度亡靈。當蕭紅回到家門前時,天色已蒙蒙亮,但見冥品擺滿長街。院門兩側,懸掛著用黑紗扎成的挽花。挽花下面是一副特大的白紙黑字挽聯:

業著功垂,親壽考永留世考;

德高望重,老先生雖死猶生。

對于這段離別之痛,有這樣一段中肯的描述,給我們提供了想象的空間。從中,不難發現蕭紅與爺爺的感情是多么深厚。

自從乃瑩去哈爾濱念書以來,她每次回家,總要給爺爺買回一些老人家愛吃的東西,比如俄羅斯奶酪和奶油。爺爺也總會在門前翹首以待。誰料這回竟是奔喪而來!人去屋空,再也見不到爺爺倚門而望的身影了,一顆心焉能不碎!

此刻,她痛哭失聲地走進了靈棚,“撲嗵”一聲跪在爺爺的靈前,爺爺靜靜地躺著,千呼萬喚已不再應!而香燭繚繞,薤露蒿歌,一榻橫陳,幽明永隔,風愁雨泣!半盞明滅之燈隨風搖曳于靈前,若愀然助人以哀!嗚呼!流水夕陽千古恨,凄風慘雨一天愁!

爺爺出殯的這天,雨霽云開。送殯隊伍一列長陣。披麻戴孝的張廷舉走在前列,乃瑩和弟弟秀珂也身著重孝尾隨其后。哀樂聲聲,紙錢兒漫天飛揚。呼蘭縣的政要、顯貴、富豪和名流,大都來參加了葬禮,也算是十分哀榮的了!

爺爺故去后,乃瑩覺得這個家更沒有什么值得留戀了,還怕睹物思人,觸景傷情呢。因之她很快返回了哈爾濱女一中。

祖父的去世,給了蕭紅沉痛的打擊。在那個走向衰敗的家里,她已經沒有什么留戀,毅然走上了自己一直向往的道路。

蕭紅在多年的漂泊之后,在人生的末端,重新回顧童年的生活,動情地提筆寫下《呼蘭河傳》。她回味以往的歷程,用筆桿描繪出那片生她養她的土地,讓心靈尋找歸屬。誠然,呼蘭河城并不是安詳寧靜的天堂,盡管那里充滿著無知和愚昧、苦難和悲涼,荒涼的土地上四處彌漫著絕望。但是蕭紅還是用平和、淡泊的語氣敘述了故鄉的種種,以一顆包容的心將一切的不美好都包容了。她信手而又仔細地拈來一片片記憶的碎片,將其一一擺出來,并在抒寫的過程中一一回味那份獨屬于童年、獨屬于鄉土的氣息,呼蘭河小城就是蕭紅心靈的家。書里慈愛的祖父和后花園的動植物是蕭紅生命中至為重要的一抹暖色,是她生命的慰藉和源泉所在。

呼蘭河這小城里邊,以前住著我的祖父,現在埋著我的祖父。我生的時候,祖父已經六十多歲了,我長到四五歲,祖父就快七十了。我還沒有長到二十歲,祖父就七八十歲了。祖父一過了八十,祖父就死了。從前那后花園的主人,而今不見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園里的蝴蝶,螞蚱,蜻蜓也許還是年年仍舊,也許現在完全荒涼了。小黃瓜,大倭瓜,也許還是年年地種著,也許現在根本沒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還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間的太陽是不是還照著那大向日葵,那黃昏時候的紅霞是不是還會一會工夫會變出來一匹馬來,一會工夫會變出來一匹狗來,那么變著。這一些不能想象了。聽說有二伯死了,老廚子就是活著年紀也不小了,東鄰西舍也都不知怎樣了。至于那磨房里的磨倌,至今究竟如何,則完全不曉得了。

以上我所寫的并沒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們充滿我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里了。

祖父去世后,蕭紅變得陰郁起來。因為祖父的離世,帶走了她在世界上唯一的溫暖與熱源。她的大眼睛常常紅腫著,孩子一般的圓臉上再也看不見往日的陽光。對于學業,她也懈怠了。到了星期天,她還會一個人躲起來喝酒,也是在這個時候學會了抽煙。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满洲里市| 邵东县| 化德县| 庆安县| 大姚县| 宁津县| 全南县| 乐业县| 门头沟区| 佛教| 柳林县| 集安市| 西平县| 鹤山市| 简阳市| 重庆市| 钟祥市| 濮阳县| 江达县| 伊川县| 如皋市| 门头沟区| 永顺县| 金山区| 梁河县| 依兰县| 神木县| 周口市| 龙游县| 临沧市| 肥城市| 康定县| 宁强县| 台前县| 仙桃市| 台州市| 安义县| 汉川市| 平乐县| 洛川县| 元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