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始皇帝的遺產:秦漢帝國
- (日)鶴間和幸
- 967字
- 2019-01-05 09:32:39
中文版自序
本書能夠翻譯為中文在中國出版是筆者的榮幸。本來是用日文寫給日本人的外國史讀物,現在中國的讀者要將其作為自己國家歷史的史書來閱讀了。但是,就我本意的來說并不希望讀者是將本書作為一本由外國人寫作的中國史,而是將其作為不問國籍的一名研究者所著的中國史書來閱讀。
在此研究領域中,筆者作為日本秦漢史學會的一員,一直保持著與中國的秦漢史研究會的不斷交流。在日、中秦漢史學者撰寫的論文中是沒有國境界線的。對于中國最早實現統一的秦漢這一歷史時期,中日兩國學者都是以《史記》、《漢書》、《后漢書》等基本文獻和竹簡、木簡出土的文字史料,以及考古學資料為依據予以描述的。
然而,所謂歷史讀物必然要反映著述者的立場。在日本作為從外部觀察中國的國家、社會、文化的人們,與在中國的國家、社會、文化之中生活的人們,他們觀察過去的立場自然不會一樣。這也許就是歷史認識的差異吧。
本書則是將中國、日本都置于東亞這一大背景之中的。秦漢時期的日本列島,社會與中國相比的話是相當落后的,這是當時的事實。“倭”已經出現在《漢書·地理志》中,記載曰:“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余國,以歲時來獻見云。”日本列島當時還是小國分立的時代,其中的一個小國向漢進行了朝貢。但即便如此,那種以中國為中心,從中華的角度出發,視邊境地域為“夷狄”的觀點并不可取。筆者放棄了華夷思想,從多元文化地域集合體的觀點對中國進行了描述。
另外,從世界古代史的角度認識中國的視角也是很重要的。對于當時中國與古代羅馬之間的關系,我不僅記述了東漢時期羅馬使節訪問中國的直接交流,也看到二者所共同具有的古代社會的時代特性。對于希臘、羅馬的古代與中國的古代,我并沒有從民主與專制的所謂二元的對比關系進行描述,而是著重探求了同一時代東、西世界中,從某種意義上說獨自而完整出現的羅馬帝國與秦漢帝國所具有的真相。我認為從民眾創造的國家、帝國的視角描述歷史是十分重要的。
筆者在當地考古學者的協助下,對秦漢時期許多遺址進行了長年的調查。踏訪了諸如秦漢的都城、皇帝陵、長城、始皇帝巡行路線,鄭國渠、都江堰等水利設施,以及黃土高原、黃河下游流域的許多遺址,還參觀了各地的博物館。調查訪問中,我一方面深感文獻史料有限,同時又通過親赴文獻所描述的地點進行考察,從而加深了對文獻史料的理解。這些成果在本書中可說隨處可見。
鶴間和幸
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