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差異之源

是什么導致了中國人及美國人生活方式的差異?我認為最合理的解釋莫過于廣義的弗洛伊德學說。也就是說,不同的生活方式是由家庭培育的。大多數人最早接觸到的外在環境是家庭。家庭是人類的加工廠,塑造個體必需的心理指向,將他們培養成在特定環境里發揮功能的社會成員。

在更高一級的社會組織里發生的事件,不論是外因導致的自然災害、侵略,還是內因引發的叛亂、革命,將對家庭的特征產生影響。“新世界”奴隸制的建立對黑人家庭的影響一直是學術界熱議的話題。新中國的成立將在多大程度上深刻地改變中國古老的家族制度,將在第十五章作進一步的討論。目前,我們僅限于討論中美家庭的結構差異,因為正是家庭在塑造兩個社會中的主流人群。

人類學者認同這樣一個公理,即天才和白癡之外,人格“人格”這一術語在與人類活動相關的研究領域應用廣泛,但在我眼中,它已經過時了。要用另一種概念替代它,以便把個體和個體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的需要同時加以考慮。有些學者認識到了這種必要,但是大多數人類行為理論并沒有真正促使其改變。這種需要,作為人與人之間交往最確鑿的證據,是人格必不可少的構成之一。它是個體發揮社會功能的要件,如同空氣和水對于人和動物的生存那樣重要。我曾提出用“人”作為替代方案(在漢語和日語中,該詞均指代人類,但語音不同)。見Francis L.K.Hsu, “Psychological Homeostasis and Jen,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73, no.1(1971):23-44。但這已超出了本書討論的范疇,故本書依然沿用“人格”一詞。主要是文化的產物。人格是個體對所處環境特殊反應的總和,文化則包括某個社會中一切可獲允許的行為模式。因此,中美生活方式的差異又可以被看作兩種社會人格和文化差異的總和。

個體的人格與其社會的文化并不總是相一致的。我們在引言中說過,人不是機器人,正如一個社會不可能靜止不變。然而,每個社會都獎勵人們遵照常規行事,對違反者給予處罰。

任何社會都有角色的不同以及與之一一對應的行為模式,均由男人和女人、老人和青年構成。大多數的社會有醫生、律師、政客和士兵等分工,人們分擔應盡的職責,有著各不相同的興趣。在每個社會里,出任同一種角色的人往往興趣并不相同,履行職權時也各有各的方式。一些商人在夜總會流連忘返,另一些商人卻把柏拉圖哲學當作信仰。但在一個特定的社會里,不僅人們的角色和興趣是互補的,而且就連那些看上去相互矛盾的人,假如認真觀察的話,也會發現他們在功能上互有關聯。

鑒于文化的制約始于家庭,我們第一步要先對比兩種家庭體系。畢竟,家庭是傳承和散播生活方式的起點。

進行對比時,我們必須極力克制,否則將很容易濫用弗洛伊德學說。例如,英國人類學家格列高里·貝特森(Gregory Bateson)提出英美對待各自殖民地的態度的差異,源于兩國不同的親子關系。美國父母鼓勵孩子“有大膽張揚的表現,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對父母的從屬和依賴”;而在英國,親子關系的特征是“控制與支援”。美國的親子關系“包含著給孩子心理斷奶的因素,但在英國上流社會,掙脫這種依戀關系的束縛……要在寄宿學校才能完成”。因為“無法將殖民地送往寄宿學?!鴮λ姆前桓耵?撒克遜殖民地的居民便很難完成斷奶的過程,這些殖民地也相應地很難走向成熟——與菲律賓的獨立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img alt="Gregory Bateson, “Some Systematic Approaches the Study of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in Character and Personality,11:76-82,1942;reprinted in D. Haring,Personal Character and Social Milieu,pp.110-116."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BA9594/113076410031280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190099-WEXfQBVodUUlb7H9Q73DKZhpOfzA2kD1-0-16251131f929a3b47e193a637aa48d1c">

英國人類學家杰弗里·戈勒(Geoffrey Gorer)另有一套大膽的假說,認為美國議會兩院制是美國家庭兄弟關系的延續。眾議院像是弟弟,行為散漫,不負責任,因為清楚地知道它的兄長——參議院,一定會施予援手。Geoffrey Gorer,The American People.

上述這些理論,既不是真正的科學,更毫無邏輯。因此,為了避免重蹈覆轍,讓我們暫且忽略細節(因地域、階級、職業等因素變化)而從家庭結構的宏觀層面剖析、解釋兩個民族長期存在的差異。

住宅

我們先從中國人和美國人的住宅說起。美國住宅一般都有院子,或大或小。院子四周或許有一些低矮的灌木,很少為了防止路人看到院內而設立高大的院墻。大多數的住宅是既沒有灌木也沒有院墻的,僅在一天中的某些特定時刻用窗簾或百葉窗遮擋外界的視線。

大部分的中國住宅第一眼看上去是被高墻嚴實地圍起來的,從外面只能看到屋頂,結實的大門將內院與外界完全隔離。在街道對面、正對著大門的地方通常立有一道影墻很多道路上只有一側有房屋。即使道路兩側都有房屋,仍可以建造影墻,因為一般來說,各家各戶不會直接門對門。;在門內約1.5米的地方擺上四扇木制屏風。據說門外的影墻有辟邪的作用,而木制屏風可以防止街上的行人在屋主開門時向內窺探。

至于室內的情形,中國和美國卻又剛好倒轉過來。美國人在家里強調隱私權,不僅衛生間有門,臥室、客廳、廚房也統統要裝上門。室內一切空間和物品都是私人的。父母無權翻動孩子房間里的物品,孩子也不能在父母的領地肆意妄為。在美國某些地區,這條原則甚至延伸到夫妻之間,雙方各有各的臥室。

在中國人家里,除了對非配偶的異性成員,隱私權幾乎不存在。即使家里空間很大,中國孩子在青春期之前都可以與父母住在同一個房間。父母隨意翻動子女的物品,子女也可以隨意使用他們觸及的父母的東西。如果孩子損壞了父母的物品,他們會被責罵,但不是因為他們碰了不該碰的東西,而是因為年紀太小,不知道愛惜器物。

隱私權的缺乏,最極端地表現在中國北方一些富裕的家庭里。住宅里的房間排成一列,如同火車車廂一樣,一間房連著下一間房,不是每個房間都有獨立的入口。就是說,假如家中一共有5個房間,宅子的前門通向正中一間房,它被用作廚房,然后每個房間都相通,一直連到最后一間。從屋子的一端算起——第一個房間稱之為A房——一個人可以直接走到B房,然后進入廚房C房,從C房進入D房,最后進入E房。通常父母會住離廚房最近的B房;A房留給出嫁的女兒帶外孫歸寧時居住。如果家里有兩個已婚的兒子,大兒子一家住D房,小兒子一家住E房。住在A房和E房的人出入時必須分別經過B房和D房。不同家庭對上述住房的分配可能略有差異,但是大致而言就是這個樣子。

如此安排起居空間,在美國人看來簡直難以接受,但中國人堅持只在這種線性布局中搞些變化,即使他們尚有充足的空間可以拓展。因為他們認為一家人必須住在四壁之內才算是一個整體。美國小孩在家里的活動,是有嚴格的界限的,家里與外界卻并無分界。中國小孩則恰恰相反,在家里沒有任何約束,高高的院墻和數道大門卻把他與外界隔離開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平县| 星子县| 潮安县| 唐海县| 沭阳县| 中方县| 新津县| 金阳县| 江北区| 谢通门县| 桃园市| 澎湖县| 玉溪市| 滕州市| 芷江| 天等县| 利辛县| 杂多县| 阿合奇县| 富平县| 临沂市| 松阳县| 阿拉尔市| 连平县| 轮台县| 淳安县| 南雄市| 翼城县| 宜丰县| 都兰县| 宜兰县| 绥芬河市| 邓州市| 门头沟区| 贵溪市| 越西县| 玉门市| 阿尔山市| 偃师市| 钟祥市| 洛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