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波羅蜜多:從此岸渡到彼岸

《心經》的名稱叫作“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意味著有了“般若”就能“波羅蜜多”。所以,般若有這么多的用處。

什么叫作“波羅蜜多”?這是古梵語,“波羅蜜多”是他們的一句口頭語,這句口頭語在中國話的意思就是“事已成辦”,也就是“事情完成了”的意思。“多”是語助詞,沒有什么意義,等于人家問:“你吃過飯了嗎?”回答:“我吃過‘了’!”多就是“了”,“了”也就是過去完成了。

比方人家問:“你吃過飯了沒有?”你回答:“波羅蜜多!”就是吃飽了。“今天睡覺睡得好嗎?”“波羅蜜多!”表示睡得很好。“你跟某人話都談好了嗎?”“波羅蜜多!”表示談好了。

“波羅蜜多”就是“度”,也就是“從此岸渡到彼岸”的意思。有了般若,就能把我們從“迷”度到“悟”,把我們從“痛苦”度到“快樂”,把我們從“動”度到“靜”。有了般若,人生沒有苦只有樂,沒有動亂只有寂靜,沒有愚癡只有覺悟。有了般若就能得度,就能波羅蜜多了。

有一個趣談是這么說的:有一位日本音樂家,帶了一個學生到外面去表演。由于日本音樂家的穿著與和尚穿的衣服一樣,當他們住到一個鄉鎮的小旅館時,半夜隔壁有一位婦人難產,小孩生不下來,肚子痛得大喊大叫,后來有人就說,隔壁好像有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來投宿,就請他們來念經消災吧。

音樂家一聽,就說:“我不是和尚啊!我們是唱歌的。”但是家屬仍然一再拜托:“哎呀!你不要這樣,請你發個慈悲心,這是個要緊的時刻,請你務必來念個經啊!”

這個音樂家給他這么一講,心里想:“這怎么辦呢?我又不會念經。”但是看婦人在那里哭叫,又不忍心。于是音樂家就跟學生說:“算了!我們干脆唱個歌吧。”學生問道:“生小孩的歌怎么唱?老師你先來。”

音樂家就這樣開始唱了,但是唱到“摩訶般若”時就唱不下去了,趕緊要一旁的學生接下去。學生隨口就唱:“一時二時已過,三時就要生下來。”沒想到,小孩真的在三時就生下來了。當小孩子哇哇叫時,他們一家人都好高興,認為師父好慈悲,好有功德,好偉大,經過他們的一消災一念經,小孩就平安出生了。

這是一個巧合。不過從這當中就可以知道,般若就是一個巧合,有了般若,處處都有巧合。

所以,“般若”是佛法的中心,是我們生活的心要;追求般若,得到般若,就能心無罣礙,自由自在!

如何能波羅蜜多呢?

怎樣才能“波羅蜜多”?我們要從迷到悟、從苦到樂、從動亂歸于寂靜、從煩惱進入涅槃。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要求得成佛、了生脫死、斷除煩惱,也就是要波羅蜜多。你要波羅蜜多嗎?你要得度嗎?經典里面告訴我們“六波羅蜜”的“六度”法門。

所謂“六度”,就是六種得度的方法。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持戒,第三是忍辱,第四是精進,第五是禪定,第六是般若。有人喜歡布施,有人喜歡持戒,有人長于忍辱,有人專于精進,有人一心禪定,有人智慧高超,這些都能波羅蜜多。

六波羅蜜是佛教的大乘菩薩道,或許有人會說:“為什么六度法門看起來很淺顯?”布施,沒有信佛教的人也在布施,就是其他宗教也都在行布施;持戒,不是佛教徒也要守法,就是其他宗教也都有它的戒條。

以布施為例,一般社會上的布施,布施者在行布施的時候是有人我關系的。比方說,你很苦,我很好,所以我要布施給你;你很可憐,我很有辦法,所以我要布施給你。我是能布施的人,你是受我布施的人,你要感謝我;我能夠廣結善緣,想來還真是了不起;助人為快樂之本,我到處救苦救難,幫助了社會上好多人。或者是你對我好,所以我要報答你,布施你;我喜歡你、尊敬你,所以我要布施你。這些都是世間的布施,其中有人我觀念,有貧富觀念,在“相”上面是有差距的,所以叫作“有相布施”。

佛教的布施是無相的,無相才能波羅蜜多。

有相布施雖也有功德,但還只是小小功德、人天福報。《金剛經》里說,假如有人能受持經典里的四句偈,并且用這四句偈對人解說,其功德將勝過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為什么講說一點佛法,功德就能超過那么多的財富?我們要知道,財寶雖多,總是有限量,法施雖少,卻是無限量。我給你一萬元,你今天用不完,明天也會用完;今年用不完,明年就用完了。用錢的時候,究竟用得如法不如法,當中的善善惡惡,也很難說。假如我能為你講說一個佛法,講說一個忍辱法門,你聽入心里以后,打從心里知道忍辱的重要,那么,這種能忍的修養和精神力,你能持續不斷,今年忍,明年忍,十年、五十年后,甚至于來生都能忍,其功德利益將會讓你生生世世受用不完。所以佛法能給予人們無限的受用。

講起六波羅蜜、六度,一般人都認為很難實踐。世間,有的人由于喜歡人家感謝而布施,喜歡人家說好話而布施,或者歡喜某個人而布施,甚至要想擁有一個行善的名義而布施。或許有的人會說:“能做到這樣就已經很難了,佛教還叫我們要無人我、無對待、無相布施,做了布施,做了善事,做了功德,還要在心里說我沒有做,這太困難了!”其實,如果我們真正懂得“六波羅蜜”的意思,做起來就不困難了。

說到布施,第一個要問的是:布施是給人呢,還是給自己呢?如果我們認為布施是給人家,當然是很難實踐;假如想到布施是給自己,就很容易做到了。但有的人會覺得奇怪:“布施不是給人家嗎?怎么會說是給自己呢?”

其實,布施不完全是給別人,也是給自己。你不播種,哪里會有收成呢?你沒有布施,哪里能有所得呢?所以,布施看起來是給人,實際上是給自己。我們行布施時要想到,布施是發財的方法,我想要發財,就要布施;我想要有人緣,就要行布施。

說到持戒,有的人一聽到持戒,也會覺得它很難,總以為持戒就什么都不能做,不自由了。所以,很多本來有心想要信佛教的人士,一聽到持戒,就退縮了:“算了吧,我還是不信比較好,免得信了這個宗教之后,帶給我很多的麻煩。”

其實,持戒究竟是束縛還是自由呢?戒的精神是自由的,不是束縛的,要持戒才能自由,不持戒就不自由了。假如各位有興趣,可以了解一下全臺灣各地監獄的情況。全臺灣的監獄我都去過,也都和他們談過話,所以我能了解這些人為什么失去自由,主要就是他們沒有持戒,犯了法,所以失去自由。

佛教里面講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現代社會,過失殺人、傷害人,要坐牢;犯了罪,被警察抓到牢獄去,當然就不得自由了。所以,不持戒必然失去自由。如果持戒呢?人家說:“平時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持戒因此可以波羅蜜了。

說到忍辱,忍辱對一般人來說也很難。所謂忍辱,先忍之于口,不惡口;再忍之于面,面孔不動聲色,沒有生氣的樣子;再忍之于心,心上不覺得怎么樣。一般人覺得忍辱難,是想到忍辱要吃很多的虧。

其實,忍辱究竟是吃虧或是占便宜呢?假如你覺得忍辱是占便宜,你就肯忍辱了。事實上,忍辱的確也就是占便宜,“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用打、用罵、用力量與人對立或吵架,是不能令人折服的。

忍辱而能有慈悲,忍辱能有修養,忍辱的力量是世界上最大的力量。經典里面說,會布施或會持戒,其功德都不及能夠忍辱,忍辱的功德是布施、持戒所不及。所以要想得自在,學佛法的人學習忍辱是必須的。在家庭里,你能忍辱,家庭就能和平;在社會上、機關里,你能忍辱,就會給人有好感。所以,忍辱能得到很多方便,是討便宜的。忍辱可以波羅蜜,可以離苦得樂。

至于精進,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要努力”。有的人一聽到人家說要努力、精進,他總是懶洋洋的,提不起精神,覺得精進好辛苦。假如你能把精進視為快樂的、不受苦的,那么精進也就不為難了。

比方說,掃地、洗衣服好辛苦,不過你把家里打掃得很干凈,把衣服洗得很干凈,把家里都能整理得很好,不也會感覺到好舒服、好輕松、好自在嗎?所以,勤勞、精進帶給我們的是舒服、愉快。又例如,你為了一家人的生活,努力做事賺錢為社會服務,雖然辛苦,不過一家老少都因你的所得而能增進生活的滿足,這不是很快樂的事嗎?所以精進是受苦呢,還是快樂呢?你若想精進是快樂的,那么就會鼓起精神來精進了。

精進有什么利益呢?例如,精進拜佛,可以和佛交流,能使人格升華。精進參禪,可以穩定身心,可以回光返照,可以觀察自己,可以從動亂中統一身心、集中意志。是以,精進可以讓我們得到很多的大利益、大快樂,何樂而不為!

再講到禪定,禪定可以使我們波羅蜜,完成我們的修行。不過一般人提到參禪,總以為一定要到寺院里面,到禪堂里面,雙腿盤起來,眼睛閉起來,不要吵鬧,不要有聲音,才叫參禪。

其實,這種禪還不是真的禪,真正的禪在我們的衣食住行之中,在我們的行住坐臥之間,在我們的生活里面,吃飯、睡覺里都有禪,就如百丈禪師所說:“搬柴運水無非是禪。”

一般人想到禪就是呆坐在那里。那么,禪究竟是呆板的呢,還是活潑的呢?禪沒有活用,就是呆板的。所以行立坐臥中的禪是生活的禪,是活潑的禪。

什么叫生活的禪?平時吃飯的時候,看到桌上的菜不合己意,一不高興就要生氣,平常吃兩碗的現在只吃一碗,心里覺得很苦,那就沒有禪了。假如有禪的功夫,即使飯菜煮得不好,也覺得沒有關系,想想弘一大師所說“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菜根也有菜根香,心里也就了無罣礙了。

禪是一種藝術,你可以用禪來美化你的生活,使生活充滿藝術氣息。有的人買衣服,老是怨嘆不能買到一件合身的好衣服,看這個顏色不如意,看那個顏色也不如意,那是因為他在差別相上追求,在動亂中求。假若你有了禪,就像弘一大師,一條洗臉的手巾一用就是十幾年,還說:“毛巾是壞了,不過還可以用。”這個想法多么有力量,多么有價值!所以我們穿衣吃飯都應該要有禪。

一個出家人,不管他是怎么樣的性格,即使是小小年紀出家還沒有懂得禪定,不過他禪定的境界、禪定的功夫卻是慢慢在表現。就從衣著來說,雖然他只有一件衣服,今天是這件,明天還是這件,今年是這件,明年還是這件,但是他心上沒有罣礙,覺得一件長衫就夠了,那么,他心中就有了禪。

假如追求時尚的人,一定做不到,“叫我天天穿這件衣服,今天穿這件衣服,明天又是穿這件,后天也是這件,不好看,不行,要換一個顏色!”其實人家并沒有在看他的衣服,是他自己心里不能安定,沒有自主的能力,也就是沒有禪定。

最后來談的是般若智慧。般若不同于一般的知識。因為一般的知識,不論地理、歷史、物理、化學等學科,是向老師聽講得來,是向外去求來的,而般若不是向外求,是向內求,向自己求。如果向外求,那就不是我們講的般若了。

六種波羅蜜里有很深的意義,從布施到智慧都能使我們得度。若能實踐大乘菩薩的六度萬行,就是心上插一把刀也不覺得苦。佛經里有這么一段話:如果聽到人家毀謗你、辱罵你,于惡罵毀謗之言語不能如飲甘露者,不算是忍辱之人。反之,聽到人家毀謗惡罵,還能感覺如飲甘露者,才能算是忍辱之人。所以說“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是菩薩道的精神,看起來好像我們受了多少的委屈,但是從這些委屈里卻能令自我成長。

世間的人稱贊別人,往往會說:“這個人好偉大,那個人好偉大!”仔細想一想,偉大里面是多少的心酸、多少的苦難,要付出多少的犧牲、多少的忍辱,才能偉大。所以,要想做個有成就的人、偉大的人,就必須要有力量,能忍辱,能布施,能持戒,能精進,能禪定,能般若,有種種的力量,那么就能波羅蜜了。

六波羅蜜的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如果沒有“般若”作引導,都還只是世間法,不是佛法。佛法是無形無相的功德,而世間法則非無相的功德。因此,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要有般若,才能波羅蜜,才能得度,這是佛法的大乘菩薩道。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和县| 西盟| 乌拉特后旗| 长子县| 廊坊市| 河曲县| 宁津县| 本溪| 孙吴县| 安平县| 四会市| 正阳县| 正定县| 虞城县| 宁国市| 滁州市| 商都县| 洪泽县| 财经| 清水河县| 丹寨县| 宁化县| 望都县| 宣武区| 北碚区| 南城县| 祁东县| 海口市| 望城县| 泗阳县| 瑞丽市| 龙州县| 平谷区| 扶沟县| 荣成市| 道真| 禹州市| 桃江县| 阿拉善盟| 祥云县| 黄大仙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