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英語詞匯巧記速記
- 李平武
- 2576字
- 2019-01-05 08:32:04
第二部分 詞義聯想法
第一部分介紹了如何用音形結合的方法去記憶英語簡單詞的詞形與讀音。為了解決入門階段的主要矛盾,我們圍繞拼讀問題,花費了不少筆墨:規律性與特殊性兼顧、正面與反面相結合。可謂不厭其煩。行文至此,想必讀者心中早已按捺不住,提出疑問:那么,這些簡單詞的詞義怎么辦呢?
這個問題提得好。因為任何單詞都是詞形、讀音、詞義“三位一體”的。記一個單詞就得記住它的音、形、義,三者缺一不可。
這個問題也提得很及時。初學階段,拼讀問題比較突出,用漢字表示的詞義數量不多,尚容易應付。隨著學習的進展,拼讀問題基本解決,詞義記憶就成了主要矛盾。因為,應掌握的詞匯量迅速增加,許多單詞的義項還不止一個,準確地記憶單詞的詞義越來越成為學習的主要負擔。這時候,常聽到學生抱怨:“我認得這個單詞,就是想不起它的意思。英語單詞的意思特別難記。”
與漢語相比,英語的詞義確實“特別難記”。漢語的書寫單位是字,它是從圖畫文字發展來的。許多基本的單字至今還保留著一定的象形表意的特征。比如說:“三”可數出三條杠;“山”多少還有些山峰的模樣;“口”能讓人聯想到張開的嘴巴;“上”與“下”兩字的豎線明確地標明了方向;“中”字的豎線則是不偏不倚正在當中。利用漢字的這個優點,學習者可以在不少單字的形與義之間進行聯想,讓字形來幫助記憶字義。
英語可就沒有這個優越性了。英語是拼音文字,它的許多單詞的詞形只有表音的功能,與詞義之間并沒有內在的、必然的聯系。誰能從three,hill,mouth的詞形中看出“三”“山”“口”的含義呢?誰又能解釋up何以是“上”,down何以是“下”,而middle卻是“中”呢?這些單詞的意思都是約定俗成、不可解釋的。既然如此,我們在初學英語單詞的詞義時,就得“入鄉隨俗”,只能努力去適應它,而不必試圖去理解它。“習慣成自然”,等到你熟悉了這些單詞,他們形與義之間的聯系也就自然成立了。這好比一個人的面孔與名字之間本無道理可言,但是既然取了名,就得按名字去稱呼人家;習慣之后,面孔與名字就融為一體了。可見,這個階段的唯一的辦法是:努力縮短“習慣”的過程。“多看、多記、多用”“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等記憶原則,在這階段都是適用的。
說到這里,有些讀者心就涼了,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呀!難道就只能用機械的辦法記憶基本單詞的詞義嗎?
當然不是。因為,詞匯量的增加為理解性的記憶方法提供了基礎。這時,詞義聯想法就派上用場了。
什么叫聯想呢?聯想就是把客觀事物之間的聯系反映在思想中。聯想是科學記憶的基礎,又是科學記憶的方法。大家知道,客觀事物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而是處在一定的關系或聯系之中。人們如能按照客觀事物之間的關系或聯系去認識和記憶它們,就能使這種記憶得以有效地保持和重現。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記憶的過程就是合理的聯想的形成、鞏固與重現的過程。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1842—1910)曾這樣比喻聯想的妙用:“一件在腦子里的事實如果與其他多種事物發生聯想就容易記得住。所聯想的其他事物,猶如一個一個釣鉤,能把記憶著的事實釣出來。當記憶從表面向下沉落的時候,這種釣鉤就能把它釣上來。”
聯想有此妙用,能否用于詞義記憶呢?能!
詞義學告訴我們:單詞的詞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是客觀事物在語言中的反映,是在語言歷史中產生并約定俗成的。雖然單詞的詞義與所指事物之間一般并無內在的、必然的聯系(這叫詞義的“無理據性”),但是,客觀事物之間的各種對立統一的關系,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詞義之中,這就使得單詞詞義之間存在著“可聯想性”。這種“可聯想性”常常可消除“無理據性”造成的障礙,有時還隱含著某種程度的“理據性”。
不妨舉些例子來說明:
比如,“水”和“澆”是兩個緊密相連的概念。沒有“水”這種物質,也就不存在“澆”這種行為。這種客觀實際反映在英語中,就有了名詞water(水)和動詞water(澆)這樣一詞多義而又語義相連的轉化詞。water與“水”之間的確無理據性而言,但是“水”卻為“澆”提供了理據性,給聯想提供了依據。
又如,“叫”是一種客觀行為。同是“叫”,有不同的叫法,反映在語言中也會產生表示不同叫法的一組單詞,英語中就有call(呼叫),cry(喊叫),shout(高呼,喊),scream(尖叫)和howl(嚎叫)等幾十個表示“叫”的單詞。這些“同義詞”或“近義詞”,孤立起來看,似無道理可言,但放在一起比較,形象地進行聯想,就容易記憶了。
又如,客觀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有“生”就有“死”,有“好”就有“壞”,沒有“男孩”就無所謂“女孩”,沒有“學生”也就不存在“老師”。這種對立面反映在語言中,就出現了一對對的“反義詞”或“對應詞”。英語中的live(生)和die(死),good(好)和bad(壞)就是兩對反義詞;boy(男孩)和girl(女孩),teacher(老師)和student(學生)就是兩對對應詞。每對單詞之間相依相存的關系,很容易引起自然的聯想,幫助記憶。
再如,客觀事物總是各有所屬,存在著類別的關系。同一類事物之間,還存在著主從、因果、上下等關系。這些關系反映在語言中,就出現了某些單詞同類的現象。同類單詞之間有種種差異,但卻有某種共性,可以用某個單詞進行概括。比如,我們可以用season(季節)這個單詞來概括spring(春天),summer(夏天),autumn/fall(秋天),winter(冬天)這幾個單詞,把它們作為season的“下義詞”。下義詞被歸納之后,就很容易利用合理的聯想來記憶詞義。
上面列舉的轉義、同義、反義、下義等關系,都是客觀事物的固有關系在語言中的反映。如果能利用這些關系去記憶單詞的詞義,就能在已學過的單詞中進行許多自然、合理、生動的聯想。這種聯想的知識基礎,是我們頭腦中早已具備的常識,既熟悉又具體。這種聯想在物與物、詞與詞之間牽線,或出雙入對,或結伙成群,自然而又輕松。這種聯想的“釣鉤”掛在邏輯的“釣線”上,很容易“釣”上零星浮游在腦海各角落的單詞;這種聯想還可以互相伸出觸角,組成科學的網絡,使腦海中單詞的詞義得以合理地整理安排,使之有綱有目、能呼能應。總之,對單詞記憶來說,聯想提供了一張有效的“網”,罩住了詞義“無理據性”造成的缺口,使我們有可能從音、形、義三個角度全方位地記憶英語單詞。
詞義聯想法既然這么有用,就很有必要對各種具體的方法詳加介紹。在介紹過程中,為節省篇幅,在舉例時,以簡單詞為主要對象,酌情列入少量雙音節的單詞。這不是說詞義聯想法不適用于“長單詞”的記憶,而是因為對后者我們還準備了其他更有效的記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