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再見故宮
  • 安意如
  • 3619字
  • 2019-01-05 08:19:04

◎壹

不管朱棣即位后所授意撰寫的《明實錄》如何篡改,不可改變的是,他是由一個默默無名、不被朱元璋寵愛的妃子所生。出生時正值陳友諒率軍大舉進攻應天,朱元璋忙于戰事,應接不暇,對這個兒子并沒有太深的印象和感情。

在所有的皇子中,朱元璋真正付出感情、悉心栽培的是太子朱標。朱元璋非常注重對朱標的教育,不單給他指派了當時的“天下第一學者”宋濂為帝師,更任命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徐達兼太子少傅,這三位洪武年間的大才子組成一個陣容強大的教育團隊,分別從學識、文韜(行政經驗)、武略(軍事經驗)上給予朱標指導。

早在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朱元璋已放手將很多政事交給朱標處理,并告訴他處理國家大事的四字要訣“仁、明、勤、斷”。朱元璋自知馭下極嚴,一方面固然是他嚴苛多疑的性格所致,但另一方面也有他的苦心,他想消除所有可能的隱患,所以不憚把惡人做了,留一個鐵桶江山給朱標。屆時,朱標再以仁治國,博一個萬民擁戴,江山永固。

朱元璋沒有看錯,朱標確實是一個值得信賴的繼承人,他有著朱元璋所沒有的仁慈。他的兒子朱允炆也是個好人,如果條件允許,他們父子倆都有可能成為愛民如子的好皇帝。奈何,朱標死在朱元璋之前;奈何,年少的朱允炆身后有一位野心勃勃的叔叔——燕王朱棣。

相較于被朱元璋寄予厚望的嫡長子朱標,庶妃所生、排行第四的朱棣著實凄苦,是一個不容易被他爹想起的角色。他上面有三位哥哥,下面還有二十二個弟弟。

自幼奔赴沙場,在刀光劍影中長大的朱棣,跟隨洪武年間的名將南征北戰,出生入死,他習慣了腥風血雨。戰爭和權謀將他磨礪得心如鐵石,城府極深。他知道,如果想贏得父王的器重,就必須有過人的本事。為此他拋頭顱,灑熱血,深入大漠,遠征元軍,立下赫赫戰功。

然而,在他那深信長幼有序、嫡庶有別的父親眼中,他再威猛也只是鎮守邊陲的利器,可以用來靖邊綏遠,安邦定國,絕不可能被許以九五之位。即使在朱標死后,皇位也只屬于嫡長孫——那個少不更事的朱允炆。

虎踞龍盤的應天府,少年天子朱允炆尚未登上皇位。金戈鐵馬的北平,虎視眈眈的燕王已是殺機暗涌。隨著皇位的更迭,時局發生變化。有一件事令朱棣寢食難安,如劍在懸。朱允炆即位之前,身邊的兩位大臣齊泰和黃子澄便在他耳邊吹風,倡議削藩。

削藩之策源遠流長,禍患也有前史可鑒。漢景帝時曾引發七國之亂,唐憲宗時亦兵禍連連。此事不是不可行,但若在君權不穩時貿然動手,很可能得不償失,如果所削藩王又是同姓王,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成功的案例。

朱允炆雖然不笨,但跟老謀深算的朱棣比起來,還是差了許多。更何況,他手下的謀臣跟朱棣手下的道衍(姚廣孝)相比,亦不止低了一個檔次。在后來的靖難之變中,黃子澄屢出昏招,更是加劇了他的失敗。

黃子澄和齊泰貿然行事,授人以柄,引發眾藩王不滿。燕王朱棣帶頭起兵正是打著“清君側,靖國難”的旗號,眾藩王心照不宣,默契地袖手旁觀,不肯發兵相救。

隨著朱允炆削藩之策大刀闊斧地進行,形勢越來越緊迫。很快,擺在朱棣面前的只剩兩個選擇——要么坐以待斃,要么放手一搏,拼死破局。

這是一條一旦開始就無法回頭的路。

在這個絕對的世界,成王敗寇,皇權爭斗沒有模糊的邊界,沒有中間道路可循。對志在天下的人而言,要么成功,要么失敗,不容逃避。


昆曲《千鐘祿·慘睹》里有一支《傾杯玉芙蓉》:“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擔裝,四大皆空相。歷盡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壘壘高山,滾滾長江。但見那寒云慘霧和愁織,受不盡苦雨凄風帶怨長。雄城壯,看江山無恙,誰識我一瓢一笠到襄陽?”


轉眼間,血流成河,江山易主。人世間的翻天覆地,有時就在頃刻之間。這一支《傾杯玉芙蓉》寫的就是燕王朱棣謀反之后,建文帝朱允炆逃出京城,與追隨他的大臣扮作一僧一道,隱姓埋名,輾轉千里,一路目睹大臣被殺,內心慘痛至極。曲辭蕩氣回腸,又充滿了無可奈何的意味。

對朱允炆來說,人生可不就是無可奈何嗎?天地間,其他的角色有很多,皇帝卻只有一個。嘆只嘆,他經驗太淺,錯用了書生;嘆只嘆,朱元璋精明一世,糊涂一時,翦滅功臣,定下了“藩王戍邊”之策;他只相信自己的兒子,卻不料藩王勢大,朱允炆無力彈壓,削藩不成反失了皇位。

從被選定為皇位繼承人的那一刻開始,朱允炆注定要面對這場無比慘烈的決斗,賭注就是江山社稷、皇位尊榮。從失敗的那一刻開始,他是生是死,已經不再重要。

“靖難之變”這場宗室之戰歷時四年,朱棣成功奪權,登上了皇位,改年號為“永樂”。攻破南京城后,朱允炆下落不明。有說是葬身火海,有說是隱姓埋名逃遁而去。有傳言稱日后朱棣派鄭和六下西洋,其中一個重要的秘密使命就是尋訪朱允炆的下落。

建文帝朱允炆的時代結束了,而大明的遠航才剛剛開始。沒有人可以斷言朱允炆不如朱棣。可是,勝負已分,失敗者注定要離場。站在南京明故宮遺址前,仿佛是在看紫禁城的前身。瓦礫堆中,夜風如訴,有歷史的余音繞梁。

一個時代的斷簡殘章,未嘗不可看作另一個時代輝煌的序曲。在遙遠的北方,新的宮城正在崛起,并將伴隨明清兩代帝王數百年。

我之所以說了這段前史,是為了說明朱棣奪位之后遷都北京、肇建紫禁城的因由。

作為一個篡位者,朱棣免不了要承受名不正、言不順的指責。他不想生活在朱元璋的陰影下,更不想隨時隨地提醒天下臣民不忘舊主。初步穩定了統治之后,遷都、肇建新的皇城就成了勢在必行的大事。

其實,朱元璋當年也并不是沒有考慮將其他地方作為都城,他最看中的是陜西西安,其次是元朝舊都燕京。阻礙他選擇這兩座城市的最大原因是新王朝的財政問題。

從當時的實際情況看,選擇南京作為都城是最經濟的。可惜南京地勢不平坦,填湖之上所建的皇宮建成后不久就地基下陷,呈南高北低的態勢,這令朱元璋大為苦惱但又不好發作(因為選址是他定的)。晚年朱元璋萌生了遷都西安的想法,曾令朱標去勘探,終因力不從心作罷。

公元1368年,元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元順帝放棄了都城燕京,率眾退往漠北。士氣高昂的明軍幾乎是兵不血刃地占領了元大都。已在南京建都的朱元璋下令將燕京改名為北平府,幾年后,將此地分封給了他的第四個兒子朱棣。

毫無疑問,朱棣對自己的龍興之地北平比南京更有感情。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甫登帝位的朱棣就將北平府升為北京。登帝位之初的數年,朱棣以南京作為首都,但經常北上巡視,令太子在南京監國。他在北京期間,以燕王府,也就是昔日元朝的舊宮為宮室。朱棣在位的二十二年中,多次北征蒙古余部,都是從北京出發的。

北京雖不及煙雨江南的風流嫵媚,但朱棣就是鐘愛燕趙之地的慷慨豪壯。南京作為四大古都之一,與漢文化休戚相關,患難相共,但在南京建都的朝代國祚都不長。此說雖有迷信之嫌,卻有一定道理。南京有長江天塹,南方也早已是全國的經濟重心,但這些地理優勢與遠在千里之外的蒙元殘部的威脅相較,都變成了劣勢。

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朱棣與近臣密議遷都,著手營建新城。但直到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北京紫禁城的營建仍處于準備階段。這一年朱棣召集群臣,再次鄭重商討營建北京紫禁城之事,群臣一致贊同。獲得支持后朱棣心中大定,工程以極快的速度進行,次年十一月,奉天殿、乾清宮就落成了。到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全部工程均已告成。

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月,南京降為留都,明王朝遷都北京。雖遷都已成事實,但此時的北京仍被稱為“行在”。遷都之事非同小可,本就容易招來反對。朱棣以藩王奪位,就更少了一層名正言順的底氣,加上紫禁城的三大殿奉天殿、謹身殿、華蓋殿建成僅八個月后即遭火災。朱棣認為這是上天降罪譴責于他,內心猶疑不定,更不敢明詔宣告遷都。直到朱棣去世,也沒有下達正式遷都的詔令。

朱棣的兒子明仁宗朱高熾即位后,一度試圖遷回南京,只是當時南京連續發生了幾次地震,阻礙了朱高熾的計劃。此后仁宗、宣宗兩朝依舊稱北京為“行在”,被燒毀的三大殿也一直沒有修復。直到朱棣的重孫——明英宗朱祁鎮登基六年后,重建的三大殿才再次矗立在紫禁城的前朝。朱祁鎮詔令,定北京為京師,免去“行在”之名。至此,北京才正式成為明朝的首都。

歷史不能假設,但從后來的結果看,遷都的決策無疑是正確的。以明朝立國之初的北方邊患,以蒙古諸部的戰斗力,如果政治軍事重心放在南京,明朝的北境將永無寧日。

當年,朱元璋沒有把皇位傳給他,他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得到這一切。他戰勝了無數對手,包括他自己。哪怕中途迷茫、膽怯,哪怕過程曲折、兇險,哪怕付出的代價是終身的孤獨和警惕,他一樣不悔當初。畢竟對朱棣來講,君臨天下、江山在握才是他此生最大的夢想。

朱棣既是陰謀的篡位者,也是繼往開來的開拓者。他秉持的理念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作為戎馬一生的君王,他堅信,自家的天下自己當仁不讓要守好。以不義取天下,以義守天下。他將向父親,向后代,向天下人證明,他才是那個時代最適合主宰天下、君臨萬邦的人。

朱棣自己因反抗“削藩”起家,一旦坐上皇位,卻堅定不移地繼續奉行“削藩”政策。有意思的是,朱允炆未竟的事業竟然在朱棣手中完成了,這也算歷史的反諷。可見,“削藩”的成敗關鍵不在于口號、立場,而在于實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庄浪县| 双鸭山市| 永靖县| 临湘市| 赫章县| 宁安市| 临沭县| 临沧市| 竹北市| 江山市| 文成县| 杭锦旗| 石门县| 岳阳市| 武陟县| 石门县| 高淳县| 浦江县| 景泰县| 江阴市| 高要市| 溧阳市| 蒙山县| 兴宁市| 金湖县| 山丹县| 通渭县| 锦屏县| 淮阳县| 丹棱县| 建始县| 郓城县| 祁东县| 白玉县| 永修县| 张家口市| 芦溪县| 南投市| 方城县| 湖州市| 文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