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初初。
她,不過是前朝孫太后身邊的掌衣宮女。本為罪臣之女,四歲入宮,到十九歲還是一名普通宮女。
而他,亦不過是個被廢棄的皇太子,年紀稚幼,父王被宦官慫恿,御駕親征,在對蒙古人的戰爭中被俘虜;叔父在位時,他便成了這禁宮冷苑里受人欺凌的小囚犯。
十九歲的她,還不是日后心機深沉的模樣,孫太后也是喜她素來聰明機警、處事周全,才派她來照應這孤苦無依的小皇孫。
當十九歲的她牽起兩歲孩童柔軟的小手,從此衣食住行,處處護他周全。那時刻入對方眼底的眸光,是這寒寂深宮里為數不多的溫暖和信任。
我相信那時的萬貞兒還沒有心機和遠見預見到將來會發生“南宮之變”,英宗會復位,更不知這被自己呵護照料的小孩朱見深有朝一日會成為大明朝的天子。而她一生的運命早已與懷中這小小幼童休戚相關,他日,會因他的尊榮而柳暗花明。
彼時,她待他的好,是責任,卻不是義務。這后宮之中趨炎附勢的人太多了,她大可以陽奉陰違。可她沒有這么做,她盡己所能地照顧他。那時節,她待他的好,是全無功利的。
一度,明代宗廢明英宗之子朱見深為沂王,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朱見深遷出東宮,幽居別處,周遭都是代宗的耳目,死亡的威脅如影隨形。在這樣的絕境里,多少人對朱見深冷眼相待,橫加欺凌,避之唯恐不及。只有萬貞兒不離不棄地守著他。
景泰年間的患難歲月,不知多少次,在朱見深脆弱無助的時候,她總是及時出現在他面前,替他化解災厄。她是他的玩伴、姐姐、守護神。不知從何時起,在朱見深的心里,對萬貞兒的感情漸漸有了愛情的意味。
這少艾女子,是他陰暗童年的一抹艷陽。她帶給他的感覺太美好,終此一生,他寧愿執著地認定,她是一個潔如冰雪、皎如月光、心地純善的女子。
她也確實曾經是。
日復一日走過天街、永巷,這紫禁城大得仿佛沒有邊際,卻只是枯燥地重復。這紅墻黃瓦的宮苑,住著如此多的如花美眷,在白雪寒鴉中度盡了流年。華美的宮闕,沒有一座是萬貞兒的安身之所。

日復一日走過天街、永巷,
這紫禁城大得仿佛沒有邊際,
卻只是枯燥地重復。
“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元稹《行宮》)那些女子經歷過榮華,見證過恩愛,還有閑話先朝韻事的資本。而她的青春,仿佛還沒有來得及開始,就倏忽不見了。沒有人比宮女萬貞兒更能感受這滿目繁華背后的凄清。
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英宗薨逝,太子朱見深即位,是為明憲宗,改年號為“成化”。
朱見深即位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冊立萬貞兒為后。這是他給予她的許諾,亦是他內心真正的愿望。老朱家的孩子多半不癡情,一旦癡情起來又執拗得要命。在對待萬貞兒的態度上,性格優柔的他充分運用了帝王的權威,捍衛自己的感情。縱使普天下的人都不理解他為何迷戀一個大自己十七歲的女人,他依然要給她尊崇。
最終在滿朝文武和生母周太后的強烈反對下,朱見深被迫退讓,立英宗生前所選的淑女吳氏為后,作為交換條件,萬貞兒被立為貴妃。
明朝的歷史上,再難見這樣一步登天的例子,由宮女(掌衣)晉升為貴妃,獨霸后宮,長寵不衰。
明朝宮女數量巨大且身份寒微。宮女在宮中除了被各宮主子差遣做各種苦役,亦常受到太監的欺凌,被賜對食(與太監結為掛名夫妻),苦不堪言。一旦犯錯,所遭受的懲罰亦十分殘酷,常有宮女因此而喪命。
按規定,入宮之后普通宮女終身不得出宮,年老的宮女則被禁錮于浣衣局。為防宮人泄露宮中之事,嚴禁宮外之人為宮女傳遞物品或書信,犯禁即以死罪論處。更殘酷的是,“宮嬪以下有疾,醫者不得入,以證取藥”。換言之,就是宮女得病也得不到合理的救治,生死各憑天命。
備受凌辱,朝不保夕外,還要殉葬。明朝皇帝死后,宮女被迫殉葬者不計其數。慘無人道的殉葬之風直到明英宗時才得以遏制。
我覺得,萬貞兒是有資格獲得這樣的地位和待遇的,再沒有人對朱見深付出的感情和心力比她多。她與那些在朱見深成了皇帝之后來到他身邊的女子不同,她用最好的年華陪伴他,護衛他成長,亦不介意他們之間的親密隨時隨地會連累自己送掉性命。
我歷來不把朱見深對萬貞兒的感情看作是畸戀,相反,甚為感慨它的難得。人世間多的是富易友、貴易妻的例子,帝王的寵愛更是不可憑持。宮闈之間,恩斷義絕的往事成例不勝枚舉,可他偏偏死心塌地地愛了她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