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給孩子的中國文學經典(第一冊):先秦至盛唐
- 侯會
- 2792字
- 2019-01-05 08:16:23
二、《尚書》:最古老的散文集
從“五經”到“十三經”
中國有五部儒家經典,號稱“五經”,即《詩》《書》《禮》《易》《春秋》。
為什么叫“經”呢?“經”的本義,是指布帛上的經線——布帛是由經線和緯線交叉織成的。由于經線綿綿不斷、沒有休止,所以后人用它來比喻永恒不變的真理。儒家“五經”就是五部記載儒家真理的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然而里面都包含著文學的因子。

《五經正義》書影
其實這五部書并沒有什么神秘的。它們有的是詩歌總集(《詩》),有的是古老的檔案資料匯編(《書》),有的是占卜書(《易》),有的是禮儀規范(《禮》),有的是編年史(《春秋》)。
要說有什么與眾不同之處,那就是它們的“年紀”都夠老,再加上秦始皇焚書后,這五部書還能僥幸保存下來,更是物以稀為貴了。
于是儒家學派就拿這五部書大做文章,又是解釋,又是發揮,并把自己的主張塞進去,好證明自己的意見早就在古書里寫著呢。
如此一來,“五經”就變得越來越神圣了。仿佛書中的每句話、每個字都包含著不同尋常的深意。這些情況,當初作書的人一定做夢也沒想到。
順帶說到,最早的經書有六部,稱“六經”,多出來的一部是《樂經》。大概因為懂音樂的人少,這部書很早就失傳了。不過后來從“五經”又衍生出更多經書。到了宋代,儒家經典已增至十三部,于是又有了“十三經”的說法。
“十三經”是指《周易》《尚書》《詩經》《儀禮》《禮記》《周禮》《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孟子》《孝經》《爾雅》。《爾雅》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由于經書深奧難懂,讀時少不了字典幫助,久而久之,《爾雅》也變成讀書人手不能離的經書了。
“殷盤”“周誥”說《尚書》
“五經”當中,《書》的資格最老。“書”本來有書寫、記錄的意思。《書》的內容即記錄上古帝王、大臣們的言論。到了漢代,又稱《尚書》,也叫《書經》。
今存《尚書》包括五十八篇文章,分為“虞夏”“商”“周”三部分,文章多為記言散文,又有“典”“謨”“訓”“誥”“命”等名堂。如前所說,《尚書》是一部中國上古列朝的檔案集。

《尚書正義》書影
若從文學的角度看,《尚書》又是最古老的散文集。古代所謂“散文”,是跟“韻文”對照著說的,一切詩詞歌賦、押韻的文字都叫韻文,韻文以外的文體,則稱作散文。《尚書》里的文章多為言談記錄,當然也都是散文了。
《尚書》“虞夏”篇中收錄了夏朝及夏朝以前的文獻,像《堯典》《舜典》,乃是唐堯、虞舜的談話錄,記錄的是四千多年前的聲音。
由于年代隔得遠,《尚書》所使用的語言今天讀起來顯得古奧難懂。唐代古文家韓愈有句評價,說“周誥殷盤,佶(jí)屈聱(áo)牙”,以此形容《尚書》文字的艱深。“周誥殷盤”是指《尚書》中的兩篇文章:商代的《盤庚》和周代的《大誥》。
“盤庚”是一位商代帝王的名字,這位商王打算把商的首都從黃河以北遷到殷那個地方去,原因是舊都常常受到水害的侵襲。那時貴族和百姓們戀著田園故土,不愿“挪窩兒”。盤庚就向大臣發表演說,一是講明遷都的理由,二是訓誡大臣們要同心同德,不可陽奉陰違、暗中搗亂。大概盤庚已經調查清楚,百姓不愿遷都,都是那些貴族從中煽動的結果吧。
盤庚的態度堅決、果斷,話里帶著居高臨下、不容違抗的語氣。后來盤庚遷都成功,商朝也因此更加強大。
《大誥》的作者是周公,也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姬旦。周武王滅掉殷商,仍把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封在殷這個地方,算是優待前朝貴族,同時命令自己的兩個兄弟管叔、蔡叔監視武庚。
武王死后,兒子成王即位。那時成王還是個“毛孩子”,便由叔叔周公代他掌權。管叔、蔡叔心懷不滿,就跟武庚一道造起反來。周公被逼到墻角,只好起兵迎戰。《大誥》便是周公東征前發布的文告,用的卻是周成王的口氣。
文中把治理國家比作渡過深淵,說明當時語言中已能純熟地運用比喻等修辭手法。成王還很年輕,因此文中語氣也很謙遜,但道理卻講得毫不含糊!總之,這時的散文已經能清楚地表達作者的思想和情態。
《無逸》:兒子休要罵老子
《尚書·周書》中還有一篇《無逸》,據說是周公與成王的談話記錄。“無逸”就是“不要貪圖安逸”的意思。周公唯恐成王只貪圖享樂,難成大器,便講了這番話。文章的第一段是這么寫的:
周公曰:嗚呼,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勞稼穡,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艱難,乃逸,乃諺既誕。否則侮厥父母曰:“昔之人無聞知!”
◎所:處,指在位當官。◎稼穡:指農事,農活。小人:指勞動者。依:苦衷。◎相:觀察,看。諺:這里意為粗暴恣肆。誕:狂妄自大。◎昔之人:老人,思想意識過時的人。
這段文字換成今天的話就是:周公說,哎,君子身居重位,可不能貪圖安逸啊!先得體會種田的艱辛,然后再考慮享樂,才能知道人民內心的痛苦。你看那些小民,他們的爹娘辛苦種田,當兒子的卻不知務農的辛苦,只想著吃喝享樂,又缺乏教養,粗暴放任,甚至看不起他們的老子,說你們這些“老背時的”知道個啥。
周公屬于周朝第一代統治者,尚未遠離農耕生活,對民間老少存在“代溝”的情形,也了如指掌;模擬起“時髦青年”的口吻,簡直惟妙惟肖!而這個生動的開頭,正是要引發成王的興趣。
下面周公又談古論今,反復申說,語重心長地講了不少。這些話語,能讓你看到一位老臣的耿耿忠心。這樣的文章已經脫離了幼稚的境界,顯出成熟的氣象。
自漢代始,《尚書》特別受重視。它成了帝王的治國課本,又是士大夫與貴族子弟必須遵循的“大經大法”。它的地位,實在是高得很。
《尚書》到底幾多篇
《尚書》中還有一篇《泰誓》,是周人與殷商決戰之前,周武王所做的戰爭動員。“誓”即出兵前的誓詞。
古人迷信天命,周武王也不例外。他在誓詞中說,商紂王不敬上帝、沉湎酒色、殘暴嗜殺、族滅百姓、任用小人、大興土木……總之,壞事做絕,惡貫滿盈,因而“天命誅之”(上天要誅殺他),如果我不順從天命,我便與他同罪了!
《泰誓》中又說:上天憐憫百姓,百姓有啥愿望,上天一定會滿足。“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上天沒有眼睛、耳朵,是通過百姓的眼睛、耳朵來看、來聽的,所做的決定,自然也不會違背民心。
看來,三千年前的統治者已經認識到百姓的力量,認為就是高高在上的“老天”,也要順從民心。
今天我們看到的《尚書》,已非原貌。據說早先《尚書》有一百篇,可惜原書被秦始皇燒掉了。其間有個伏生,偷偷藏起一部,劫后拿出,卻只剩二十九篇。伏生便用這個殘本來教學生。學生們你抄我抄的,用的全是當時流行的隸書體,因而這部書又稱《今文尚書》。

山東曲阜的“魯壁”,相傳《古文尚書》就是從這里拆出來的
西漢初年,魯恭王為了擴大自己的住宅,拆掉了相鄰的孔子舊宅,從夾壁墻里又拆出一部《尚書》來。因為這部是用古體字抄寫的,因稱《古文尚書》。這部書比伏生的那部多出十六篇來。可惜這兩部書都已失傳。
我們今天讀到的《尚書》,是東晉時發現的,共五十八篇,里面應當包含伏生的二十九篇,另一些則可能是漢代人補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