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合之眾:群體心理學研究
- (法)勒龐
- 1225字
- 2019-01-10 16:58:22
|譯者序|
翻譯書是件有趣的活兒。
如果只是模式化地把外文轉錄成母語,這個過程并不困難。只需要在轉錄的過程中,注意一下邏輯順序,然后把語句理順,最后處理一下錯別字,就可以大功告成。要完成這個過程,只需要投資時間作為成本就好了。
但是這樣就體會不到翻譯的樂趣。
對于一本著作,我們只是看到了一個結果——也可以稱之為成果。那么作者為什么要寫這本書?他創作的時候懷有怎樣的動機?在創作的時候他經歷了什么?他產生了怎樣的思考?
我們通過他的作品,通過這個結果,然后抽絲剝繭,層層推理,根據他留下的文字,字里行間的那些獨特意義,去還原他當時的心情,他的思想,他的意志。
甚至,讓自己短暫地回到那個時代。
這種樂趣,好似我們意外地獲得了一張過去海盜留下的藏寶圖,然后我們運用所有智慧,破解其中的暗語和密碼,終于來到一個神秘的小島,挖出了塞滿黃金的寶箱。與此同時并行的還有探尋線索過程中接近目標產生的層層興奮。
還有寶箱旁邊那衣衫襤褸的骸骨,通過歲月的蹉跎帶給我們對于那些大海賊們的無盡想象。
翻譯的樂趣正在于此。
在古斯塔夫·勒龐寫下這本書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字里行間去感受那個風云變化的19世紀的法蘭西:拿破侖究竟給當時的法國人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曾經人們對待報紙,是如何的畢恭畢敬,把評論員的文章奉為圣旨;法國大革命浪潮下,人們懷著怎樣的動機和意志活下去?既然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有些人殺人,有些人被殺,那么在一個大時代中喪命的那些無辜者們,他們經歷的屠殺到底是如何發生的?
作者為什么沒有選擇一個純粹專業論文的定制模式去撰寫這本書?他想突破怎樣的限制?
否定了宗教的有神論,走向無神論,就真能脫離宗教模式嗎?或者再拓展一步——弗洛伊德的《圖騰和禁忌》與后來精神分析中發展的“菲勒斯”以及歐洲哲學革命中的結構主義、客體小a之間擁有怎樣的聯系?
這些類似的問題,無窮無盡地從腦殼里冒出來。那么在翻譯過程中,必然要查閱資料,這些資料好似拼圖塊一樣,一點一點地堆砌起來,最后一張曾經的歷史畫卷浮現在眼前。
于是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我有意留下了一些彩蛋放在注解中。因為我覺得這樣比較有趣。比如率先穿上高跟鞋并且不愛洗澡的路易十四,以及吐槽拿破侖不給他授予元帥頭銜的某位將領;特拉法爾加海戰的歷史性分水嶺;人道主義關懷的起始;作者穿插使用哲學詞匯時可能存在的一些用意……還有許多在西方很著名、我們卻不甚了解的19世紀科學家簡介。
一葉落知天下秋。我想,這本書好似落葉,通過它,讓我們盡可能地描繪出一個秋天。
挖出這本書背后的信息,就好像挖寶藏那樣。
讀書就像是玩拼圖,通過各家學說和觀點,從表面的現象中探知內在本質,然后隨著不斷地積累,終于有一天你會發現,終將觸碰到一個未曾企及的領域,這個領域操縱著世間一切規律,無論是數學、物理、化學還是歷史必然性等等,它作為永恒的主宰者。
這就是古希臘人稱之為“愛智慧”的東西。今天我們將其翻譯為“哲學”。
希望大家覺得這塊拼圖有意思。
張源
2018年2月22日 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