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北京故宮

建造時期:明永樂四年(1406年)至永樂十八年(1420年)。

位置:北京市中軸線的中心。

結構:磚木結構。

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統治者的皇宮。“紫禁城”之名,究其由來,是源于中國古代天象學將天上星宿分為三垣、二十八宿、三十一天的認識。三垣是指天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居三垣中央,所謂“帝微居中”,故取紫微之座,象征帝居之宮和“紫氣東來”的祥瑞。故宮坐落在舉世聞名的北京城南北向的中軸線上,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磚木結構古建筑群。

北京故宮自明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造,歷經14年至永樂十八年(1420年)基本建成(清代只做了部分改建和重建),迄今已600年。

故宮南面為南北狹長的前庭,有天安門和端門,形成宮門前面一長列建筑的前奏。午門后為一方形廣場,其上有彎曲的金水河橫貫,河上跨五座漢白玉單拱石橋,橋北是九間重檐廡殿頂的太和門,其兩側并列昭德、貞度二門。廣場東西有通往文華殿和武英殿的協和、熙和二門。入天安門過端門到午門,午門是宮城的正門,在“凹”形的城墻臺基上建廡殿頂城樓,左右各建兩座崇閣,與廡廊連為一體,構成莊嚴華美、氣度非凡的五鳳樓。經幾重殿門、幾重廣場入太和門,迎面為面闊十一間重檐廡殿頂的太和殿,中間是方形單檐攢尖頂的中和殿,最后為九間重檐歇山頂的保和殿,三大殿廊廡環(huán)繞,氣勢磅礴,是故宮中最壯觀的建筑群。城四面開門,東為東華門,南為午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神武門,四角矗立風格綺麗的角樓。墻外有寬達50米的護城河環(huán)繞。

故宮分為前朝和后廷,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和文華殿、武英殿為兩翼的建筑群為前朝。前朝是皇帝舉行大典和召見群臣、行使權力的主要場所。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后三宮”為中心和東西六宮為兩翼的建筑群是后廷,后廷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以及后妃、皇子們居住、游玩的地方,建筑氛圍與前朝迥然不同。從乾清門開始,在中軸線上的建筑物有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及其周圍十二座宮院。乾清宮東西的六組自成體系的院落,即東六宮和西六宮,每組院落都以前后殿、東西廡的標準格局組成。東六宮南面有奉先殿、齋宮和毓慶宮,西六宮前面是養(yǎng)心殿。內廷中軸線以東有寧壽宮一組建筑,稱“外東路”;西有慈寧宮、壽康宮、英華殿等。內廷另有花園三座,御花園在故宮中軸線最北部煞尾處,寧壽宮花園在寧壽宮養(yǎng)性殿之西,慈寧宮花園在慈寧宮之前。

故宮在總體布局上,繼承了前人的經驗并有所發(fā)展,充分顯示了比實用功能更為重要的封建宗法禮制和皇權政治的精神作用。一座座殿宇在明確的中軸線貫穿下,層層遞進,高潮迭起;一組組院落,或空闊,或狹窄,收放自如,張弛有度,形成院落間的強烈對比。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故宮的三大殿。

太和殿

故宮太和殿是“東方三大殿”之一,為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俗稱金鑾殿,是皇權的象征。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后屢遭焚毀,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是整個宮城的建筑主體及核心空間,上承重檐廡殿頂,下坐三層漢白玉臺基,采用金龍和璽彩畫,屋頂仙人走獸達11件,開間十一間,均采用最高形制。殿前設有廣場,可容納上萬人朝拜慶賀,整個宮殿氣勢恢宏。太和殿匾額“建極綏猷”為乾隆皇帝御筆。

太和殿建筑莊嚴堂皇,殿內中央擺有金漆雕龍寶座,兩旁直立6根蟠龍金柱,上為穹隆圓頂,稱為“藻井”,有鎮(zhèn)壓火災之意。“井”內巨龍蟠臥,口銜寶球,稱為“軒轅鏡”,十分精美。太和殿外左右安放四只大銅缸,象征“金甌無缺”;東有日晷,西有嘉量,象征皇權公正平允;另有銅龜、銅鶴各一對,象征“龜鶴千秋”。

太和殿進深五間,建筑面積為2377平方米,高26.92米,連同臺基通高35.05米,是紫禁城內規(guī)模最大的殿宇。殿前有寬闊的平臺,稱為“丹陛”,俗稱“月臺”。殿下高達8.13米。欄桿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龍頭,每逢雨季,可呈現千龍吐水的奇觀。

中和殿

中和殿,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朝稱華蓋殿、中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始稱今名,位于太和殿后。中和殿高29米,平面呈方形,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內閣大臣和禮部官員行禮跪拜,然后進太和殿舉行儀式。另外,皇帝祭祀天地和太廟、先農壇、社稷壇之前,也要先在這里審閱一下寫有祭文的“祝版”;到中南海演耕前,也要在這里審視一下耕具。中和殿曾歷經三次火災,現存建筑為明天啟七年(1627年)重建。

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為三間,四面出廊,金磚鋪地,建筑面積為580平方米。屋頂為單檐四角攢尖,屋面覆黃色琉璃瓦,中為銅胎鎏金寶頂。殿四面開門,正面三交六隔扇門12扇,東、北、西三面隔扇門各4扇,門前石階東西各一出,南北各三出,中間為浮雕云龍紋御路,踏跺、垂帶淺刻卷草紋。門兩邊為青磚檻墻,上置瑣窗。殿內外檐均飾金龍和璽彩畫,天花為瀝粉貼金正面龍。殿內設地屏寶座。門窗的形制則取自《大戴禮記》所述的“明堂”,避免了三座大殿的雷同。

保和殿

保和殿,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朝稱其為謹身殿、建極殿,清順治時始稱今名,在中和殿后。保和殿高29.5米,建筑面積為1240平方米。平面呈長方形,屋頂有4條垂脊的亭子形的方殿。四脊頂端聚成尖狀,上安銅胎鎏金球形的寶頂。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也是科舉考試舉行殿試的地方。清乾隆年間重修。每年除夕,皇帝在此宴請少數民族王公大臣。自乾隆后期,這里便成為舉行殿試的場所。殿試是科舉制度最高一級的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被錄取者稱“進士”,前三名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

保和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屋頂為重檐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著九個小獸。上檐為單翹重昂七踩斗拱,下檐為重昂五踩斗拱。內外檐均為金龍和璽彩畫,天花為瀝粉貼金正面龍。六架天花梁彩畫極其別致,與偏重丹紅色的裝修和陳設搭配協調,顯得富麗華貴。殿內金磚鋪地,坐北朝南,設雕鏤金漆寶座。東西兩梢間為暖閣,安有板門2扇,上加木質浮雕如意云龍渾金毗廬帽。建筑上采用了減柱建造法,將殿內前檐金柱減去6根,增大了空間,使人倍感寬敞舒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卓尼县| 崇左市| 高邮市| 富民县| 施秉县| 安图县| 奉化市| 读书| 霍林郭勒市| 无为县| 隆安县| 天长市| 科尔| 文成县| 怀化市| 阿尔山市| 文登市| 车致| 玛纳斯县| 新疆| 泸水县| 都昌县| 东莞市| 临夏县| 东光县| 乐亭县| 浠水县| 边坝县| 保德县| 阿尔山市| 澎湖县| 铜陵市| 政和县| 望江县| 沿河| 南皮县| 平邑县| 内江市| 洪湖市| 乡城县|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