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最美的308個建筑
- 吳晉
- 1403字
- 2019-08-15 09:57:39
第一章 宮殿建筑

宮殿建筑的起源
宮,至少在秦以前,是一般居住房屋建筑的通稱,《爾雅·釋宮》:“宮謂之室,室謂之宮。”秦以后,宮逐漸成為皇家建筑的專用名稱,又與公務殿堂一起統稱為“宮殿”。宮殿建筑在中國的建筑體系里,代表著一系列的建筑群落,而不單單是指某個單一的建筑物。從文化的角度講,宮更帶有私密意味,具有陰柔的內在功能;殿則更多地帶有公開性,具有陽剛的外在張揚性。因此,中國的宮殿建筑一般都表現為“前殿后宮”的格局和“前明后幽”的思想。如北京故宮前殿看不到一棵樹,而后院則引進了園林建筑文化,明顯形成不同韻味的建筑風格和氣氛。
根據記載,中國皇家宮殿建筑最早可以追溯到傳說中的大禹時期,戰國時期的《世本》記載有“禹作宮室”。公元前12世紀的殷代末年,紂王大修宮苑,《史記·殷本紀》注引《竹書紀年》記載:“南據朝歌,北據邯鄲及沙丘,皆為離宮別館。”朝歌即今河南安陽,朝歌宮殿遺址發掘有不少土筑殿基,上置大卵石柱礎,排列成行。柱礎之上,有的還覆以銅“橫”(即墊板)。
宮殿建筑的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在爭霸的同時,對宮室的營建也不遺余力,并以此來彰顯權力。所謂“高臺榭、美宮室”成了一時之風氣。這一時期的齊臨淄、趙邯鄲、燕下都等處宮殿遺址,現在仍然歷歷可尋。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大修宮殿,建造了歷史上規模宏大的阿房宮,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三十五年“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施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由于前殿之宏偉,加上始皇之帝業,故以后凡帝王之居皆稱為“宮殿”。“宮”指一組宮殿建筑的全部,“殿”則是指宮中的重要建筑。此后,漢長安的長樂宮、未央宮、建章宮,洛陽的北宮、南宮,殿閣樓臺,離宮別館,組成了規模宏大的帝王宮苑。漢代以后,隋朝的仁壽宮,唐朝的大明宮、興慶宮,北宋時期的東京大內,遼、金、元時期的燕都宮殿,無不豪華壯麗。然而,這些帝王宮殿多在改朝換代的戰火中被付之一炬。即使沒有在王朝更迭中被毀壞,卻也沒能保存下來。因為帝王宮殿乃王朝政權的象征,不毀去前朝宮殿不足以顯示新王朝的威勢。所以,當元朝統治者自大都敗逃之后,大都宮殿雖還完整無損,但明朝并不保存它。朱元璋特地派了工部侍郎肖洵前來北京拆毀元代宮殿。肖洵來到大都之后,看到完整的宮殿時,十分欣賞,但又不能不把它拆毀。于是,他專門寫了一本《故宮遺錄》來記錄其盛況,成了今天研究元代宮殿的重要資料。
中國兩座保存完整的帝王宮殿
現在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的帝王宮殿只有兩處,一是北京的明、清故宮,二是沈陽的清故宮。北京的明代故宮非常幸運地被保存了下來,其原因是當清統治者攻下北京時,見到巍峨的宮殿十分壯麗,起初也有拆毀之念,但經過慎重考慮之后,感到毀之可惜,非數十年功夫和大量的財力重建不起來,于是想出了一個妙法,即把原來建筑物上的匾額取下來換上新的。例如,把原來的皇城頭道門大明門換成了大清門;把原來的承天門改成了天安門;把原來的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改成了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一座明王朝的皇宮頃刻之間變成了清王朝的皇宮,免去了歷代的焚燒拆毀,可稱得上是一次極大的創舉。另一處是沈陽故宮,它原是清朝統治者入關以前使用的宮殿。由于它是清王朝的“發祥”之地,所以全國統一后,統治者仍然注重對它的保護,并且還增修了不少殿閣樓臺等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