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冰河世紀:史前動物全揭秘(第2版)作者名: 江泓 董子凡本章字數: 3字更新時間: 2019-08-13 11:44:23
肉食篇
貓科
洞獅

刺骨的寒風吹過西伯利亞的平原,盡管只是初秋,但是地面上已經落下一層雪花。稀疏的樹木間,一群猛犸象正在向前移動,一些體型小一點的食草動物跟在這些龐然大物后面。在一顆樹后,一頭體格健壯的洞獅站在那里,厚厚的毛發使它感覺不到絲毫的涼意。洞獅目不轉睛地盯著前方的目標,它邁開步子,向前奔去。
檔案:洞獅
拉丁學名:Panthera leo spelaea,含義是“洞中的獅子”
科學分類:食肉目,貓科,豹屬,獅種
身高體重:體長約3.5米,體重270~350千克
體型特征:體型類似于今天的獅子,但是比獅子大,腦袋巨大,身體強壯
生存時期:更新世(距今30萬年前~1萬年前)
發現地:歐洲、亞洲
生活環境:平原
貓科巨無霸
獅子是今天體型最大的貓科動物之一,一頭成年雄獅身長2米(不含尾巴),肩高1.2米,體重通常在149~240千克。洞獅則比有測量數據的野生獅子要大些,身長超過2米,肩高1.2米,體重在270~350千克。雖然在體長、肩高上沒有特別明顯的優勢,但是洞獅比今天的獅子要強壯得多。
從外形上看,洞獅與獅子很像,它們長著一個40多厘米長的寬大腦袋,一對大眼炯炯有神。洞獅的口中有一對長達12.7厘米的長牙,這是它們最恐怖的武器,當長牙刺入獵物的喉嚨時,任何動物都會很快斃命。洞獅身體粗壯,四肢長而強健,如果算上長長的尾巴,其長度差不多有3.5米。關于洞獅毛發的復原得益于原始人類的巖畫,這些在法國、德國山洞中保存至今的史前藝術品,不但展現了雄性洞獅頸部的環狀鬃毛,還依稀能看到毛皮上的點點斑紋。

保存在博物館中的洞獅骨架,巨大的頭骨上犬齒非常明顯。
歐陸大貓
洞獅的化石最早發現于歐洲中部的德國。1810年,德國學者喬治·奧古斯特·古德弗斯(Georg August Goldfuss)建立了洞獅亞種(Panthera leo spelaea),位于豹屬獅種之下。由于學名難以記憶,洞獅還有一個更常用的英文俗名:Cave lion。根據化石來看,洞獅是一種體型巨大的貓科動物,出現于距今30萬年前的中更新世,到距今1萬年前全部滅絕。

洞獅的命名者:德國學者喬治·奧古斯特·古德弗斯。
洞獅曾經生活在廣闊的北方大陸上,足跡從英國、法國直至亞洲的西伯利亞。它們的棲息地主要集中在歐洲北部和中部,有資料稱在北美洲也發現了洞獅化石,但那實際上是同時代的另一種大型貓科動物——擬獅。洞獅喜歡開闊的草原環境,不喜歡茂密的森林和寒冷的雪原。

BBC紀錄片《冰河巨獸》中,主持人跟隨研究人員進入洞穴深處,發現了洞獅的巨大頭骨。
與獅無緣
洞獅在分類上接近獅子,外形像獅子,但它與獅子卻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動物,可能有著共同的祖先。距今約70萬年前,生活在非洲東部的原始獅類開始向外擴散,其中一支進入歐洲后演化成了洞獅,而留在非洲的獅類則成為今天的非洲獅和亞洲獅。從時間上看,洞獅出現的時間可能要早于今天的獅子,因此在分類上洞獅并不適合被當作獅子的一個亞種。
不久前一篇名為《大貓(貓科,豹亞科)的發展史和化石材料欠缺特征的影響》的論文,更是從分子系統發生學的角度,研究了包括洞獅在內的許多史前大型貓科動物。研究指出,洞獅不是獅子的后裔,而是豹屬的一個外系群,也就是說洞獅與獅、虎、豹在演化上是并列關系,是另一種大型而兇猛的貓科動物。
以熊為食?
在洞獅的時代,在歐洲還生活著一種大型食肉動物,它就是巨大無比的洞熊。一頭成年雄性洞熊的體重可達800千克,站起來時高度超過3米,算是當時最大的食肉動物。面對這樣的龐然大物,洞獅也敢于“亮劍”,露出自己的牙齒!
在德國南部山區的一個洞穴中,古生物學家發現了兩塊帶有洞獅咬痕的洞熊骨骼,這說明它們曾遭受過洞獅的襲擊。在羅馬尼亞的一個洞穴中,情況卻恰恰相反,人們在800米的洞穴深處找到了三具洞獅破碎的骨頭,而洞穴上層有大量洞熊生活的痕跡。很明顯,這些洞獅是被洞熊殺死然后拋尸洞底的。根據大量的化石證據,古生物學家認為洞獅會悄悄潛入洞穴中,殺死那些冬眠中的洞熊。而面對意識清醒的洞熊時,洞獅往往不是對手,獵人瞬間變成了獵物。根據破碎的化石不難想象,更新世歐洲兩大頂級食肉動物在黑暗中的戰斗是多么驚心動魄!
人獅之爭
歷經近百萬年,洞獅終于成為歐亞大陸北部的頂級食肉動物,很快它們又與另一支強勢崛起的力量迎頭相撞,這就是人類。早期人類面對洞獅時毫無抵抗能力,很容易就變成了洞獅的盤中餐。后來隨著工具的增強,人類的戰斗力越來越高,逐漸變成了洞獅最大的敵人。
在西班牙阿塔普埃爾卡,研究人員發現了留有切割痕跡的洞獅骨骼,這是海德堡人的杰作。海德堡人是歐洲最早的人類之一,他們已學會使用打制石器和其他工具,也是已知最早捕殺大型動物的原始人類。通過對洞獅遺骸的仔細觀察,研究人員推測海德堡人遇到并殺死了洞獅,然后分割四肢、取出內臟,甚至敲碎骨骼吸食其中的骨髓。早期人們對洞獅的捕殺更多是出于自衛,不過隨著不斷強大,人類可能逐漸把洞獅當作競爭者,并對其進行有意識的清除。在爭奪食物鏈頂端位置的戰爭中,人類最終擊敗了洞獅。

今天兇猛的雄獅,一萬年前的洞獅比它更大更兇悍。

史前巖畫中的洞獅形象,可以看到它們在追逐其他食草動物。
洞獅的滅絕
集智慧、力量、敏捷于一身的洞獅是晚更新世歐洲最優秀的殺手,又是什么原因導致它們最終滅絕了呢?曾經的主流觀點認為,洞獅的消失是因為與人類爭奪洞穴,遭到大量捕殺;但現在的觀點認為洞獅通常生活在開闊平原上,那里很少有洞穴,所以也就不存在爭奪洞穴的問題。盡管沒有了“住房問題”,但是人類的確在持續捕殺這種猛獸,這嚴重威脅著洞獅的生存。
另一種觀點認為洞獅的滅絕是因為食物大量減少,隨著冰期的結束,歐洲的大型動物數量急劇減少,導致了食物匱乏。或許正是在食物不足和人類捕殺的雙重打擊下,曾經不可一世的洞獅才在1萬年前最終消失了。

博物館中的洞獅頭骨,寬大的頜骨和鋒利的牙齒代表了它們曾經的地位。
歐美洲獅

歐洲內陸的平原上,一只歐美洲獅正趴在草地上休息。歐美洲獅是強壯的大型貓科動物,其毛發花紋如花豹,體型如獅子。從歐美洲獅身邊漸漸變黃的草地可以判斷,冬天越來越近了。為了能度過寒冷少食的冬天,歐美洲獅必須加大捕獵的強度和力度,確保自己能夠活到下一個春天的到來。
檔案:歐美洲獅
拉丁學名:Panthera gombaszoe-gensis,含義是“岡巴佐格的豹”
科學分類:食肉目,貓科,豹屬
身高體重:體長1.2~2.2米,體重70~210千克
體型特征:體型類似于今天的美洲豹,但是比美洲豹大,其腦袋巨大,身體強壯
生存時期:更新世(距今150萬年前~60萬年前)
發現地:歐洲
生活環境:山地、平原
歐洲的豹
意大利北部的奧利沃拉,這個地處阿爾卑斯山脈中的小鎮是研究冰河時代古哺乳動物的圣地,在小鎮附近的山中經常會發現一些動物化石。18世紀,在奧利沃拉發現了一些大型貓科動物的化石,學者認為化石屬于托斯卡尼獅(Panthera toscana)。后來,類似的化石在英國、德國、西班牙、法國和荷蘭都有發現,顯示這種動物應該是一個獨立種。1938年,匈牙利古生物學家米克洛斯·克萊特佐伊(Miklos Kretzoi)在系統研究了發現的化石后命名了歐美洲獅(Panthera gombaszoegen sis),其音譯名為岡巴佐格豹,俗稱“歐洲豹”(European jaguar)。雖然中文叫作歐美洲獅,但是它與今天的獅子沒有關系,歐美洲獅實際上是豹屬之下一種介于豹和老虎之間的動物。

歐美洲獅的命名者,匈牙利古生物學家米克洛斯·克萊特佐伊。

著名跑車捷豹的標志,是一只躍起的豹。

歐美洲獅復原圖,其外形與今天的美洲豹有幾分相像。
歐美洲獅屬于食肉目,貓科,豹屬,生存范圍主要集中在歐洲西部,在歐洲的其他地區和亞洲西部也有分布。歐美洲獅出現于距今150萬年前的中更新世,大約在距今60萬年前的晚更新世滅絕。
矯健的大貓
雖然被稱為獅子,但是歐美洲獅的體型介于老虎和豹之間,外形與今天的美洲豹相似。歐美洲獅的個頭比美洲豹略大,體長1.2~2.2米,尾巴長0.6~1米,體重在70~210千克。
歐美洲獅長有一個大腦袋,它的面部較為寬扁,一雙大眼睛朝向前方形成了很好的雙目立體視覺。歐美洲獅的口中長有鋒利的牙齒,根據化石分析,其犬齒咬合力為400千克,臼齒咬合力可以達到600千克。歐美洲獅的脖子和身體粗壯而健美,四肢肌肉發達,尾巴靈活,長度大概為體長的三分之一。研究人員推測,歐美洲獅的身上長有類似今天美洲豹的斑紋:全身呈金黃色至橘黃色,頭部和四肢具有黑色的斑點,背上則是黑色的圓環。像今天的黑豹、黑美洲豹一樣,歐美洲獅也應該有全身黑化的個體。

歐美洲獅的頭骨化石,粗壯的犬齒具有巨大的殺傷力
草原伏擊者
歐美洲獅是更新世歐洲最常見的大型貓科動物,是當時非常強勢的掠食者。雖然與美洲豹外形相似,但從當時歐洲的地形、氣候來看,歐美洲獅的生存環境并不是茂密的森林,而是較為開闊的草原,主要以草原上的歐洲野馬、鹿、野豬等大中型食草動物為食。以歐美洲獅的身體結構,它們的獵食手段可能更像虎、美洲豹而不是豹,偏重伏擊和爆發力。它們先是利用身上的保護色躲藏在蒿草中,然后一點點接近獵物。當距離足夠近時,歐美洲獅會突然爆發,然后以極快的速度撲向獵物。憑借著肌肉發達的前肢,歐美洲獅能撲倒獵物,然后用鐵鉗般的雙頜與利齒殺死對方。
作為草原伏擊者的歐美洲獅生性孤僻,是獨來獨往的獵人。獨居的生活方式雖然在豹屬中比較常見,但當它們面對群居性的食肉動物時,可能就會變成致命的缺點。
來自非洲
歐美洲獅是亞歐大陸最早出現的豹屬成員,但并不是歐洲的原產物種。大約在上新世至更新世之間,歐美洲獅的祖先由南方的非洲進入歐洲。作為一種結構先進的食肉動物,歐美洲獅迅速進入頂級掠食者的行列,不但在歐洲興盛發達,其中一支還沿著歐亞大陸繼續向東擴散,經過白令陸橋進入美洲大陸。進入美洲的豹屬為了更好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體型開始變小,四肢也相應變短。美洲的豹屬成功地度過了更新世末期的大滅絕,當劍齒虎、美洲擬獅等大型貓科動物滅絕后,它們迅速占領了頂級掠食者的位置,成為今天聲名顯赫的美洲豹。
留在歐亞大陸的歐美洲獅更多地保留了祖先的特征,成為聯系舊大陸與新大陸之間大型貓科動物的關鍵節點,見證了早期大貓被現代大貓代替的過程。來自非洲、興于歐亞的歐美洲獅很快就會遇到強有力的競爭者,而這個競爭者正是沿著它們祖先之前的足跡從非洲而來的同胞兄弟。

歐美洲獅的一支進入美洲大陸,演化成了能爬樹、善游泳、強壯兇猛的美洲豹。
歐美洲獅的滅絕
歐美洲獅的滅絕不是由于環境變化,也無關人類捕殺,很可能是因為遇到了強大的競爭者,這個競爭者正是它的親戚——化石獅(Panthera leo fossilis)。距今70萬年前,生活在非洲東部的原始獅類開始向外擴散,其中一支進入歐洲,它就是化石獅。

化石獅的頭骨化石,僅從頭骨的粗壯程度上看,就比歐美洲獅強悍許多。
進入歐洲的化石獅與歐美洲獅具有相同的習性,占據著相同的生態位,兩者不可避免地爆發了激烈沖突。在沖突中,體型更大、更擅長奔跑的化石獅很快就占了上風,它們將歐美洲獅逼入了絕境。距今60萬年前,歐美洲獅滅絕了,而獲得勝利的化石獅繼續進化并演變成著名的洞獅。同樣來自非洲,歐美洲獅被后起的化石獅取代,可謂是“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如今,已經很少有人知道在史前歐洲曾經有過一種體型很大、非豹非獅的猛獸,它的俗稱“European jaguar”也變成了一款高級汽車的品牌。
鋸齒虎

沙丘之上,一頭闊齒鋸齒虎的身形漸漸浮現。這頭雌虎昨天剛吃完一頓美餐,這會兒肚子還挺飽,巡視著自己的廣闊領地。頭臉細長、前腿長后腿短的它,看起來似乎不如獅、虎有“王者風范”,但昨天它的獵物可是一頭有母親保護的小板齒犀,而且自己毫發無損……不知何時,它嗅到了陌生雄性的氣息,難道之前居住在附近、曾經“巡幸”過自己的雄鋸齒虎被入侵者趕走了?
檔案:鋸齒虎
拉丁學名:Homotherium,含義是“像劍齒虎的野獸”
科學分類:食肉目,貓科
身高體重:體長2米,肩高1.1米,體重150~230千克(闊齒鋸齒虎)
體型特征: 體大如獅,脖子長,前腿長后腿短,上犬齒寬而側扁
生存時期:上新世至更新世(距今500萬年前~1萬年前)
發現地: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
生活環境:草原
輕裝版劍齒虎
古生物學上所說的“劍齒虎”,往往是指整個“劍齒虎亞科”(Machairodotinae)的成員,包括歷史上的10多個屬、近百個物種。所有這些“劍齒虎”都不是老虎,而是貓科當中的另一個門派,它們曾在地球上延續了2000多萬年,稱霸時間比獅、虎、豹加在一起都要長得多。到地球進入冰河時代時,劍齒虎亞科中的“代表選手”是鋸齒虎。
鋸齒虎在上新世、更新世分布很廣,但它們可以說是劍齒虎家族中的異類。多數劍齒虎類不論體型大小,都是粗壯、笨重的“怪力肌肉男”,不過鋸齒虎的身材較為高瘦,四肢比較細長。鋸齒虎的肩高一般為1~1.1米,個頭、體重跟較大的獅子差不多。鋸齒虎也和其他劍齒虎類一樣脖頸較長,前肢明顯長于后肢,這使得其背部向下傾斜。鋸齒虎的尾巴比較短小,只有13節尾椎。這種身體結構讓鋸齒虎看起來頭重腳輕,姿態上有點像鬣狗。
相比其他劍齒虎類,鋸齒虎的門齒比較發達,而“劍齒”也就是上犬齒并不特別夸張,形狀寬闊、扁平,前后緣都有鋒利的鋸齒,如同兩把餐刀。不過,鋸齒虎的劍齒長度仍普遍超過10厘米,超過今天獅、虎的平均水平。
有趣的是,鋸齒虎身上還有一些類似獵豹的特征:上犬齒較小,給擴大的鼻腔留出了空間,奔跑時能更充分地呼吸;鋸齒虎的大腦視覺中樞更適合白天捕獵,而不像獅、虎、豹那樣適合夜間出擊;再加上還算“修長”的四肢,這些史前大貓可能比獅子跑得更快。

與其他劍齒虎類相比,鋸齒虎的骨骼顯得輕靈,但仍不失為強健的大型猛獸。

委內瑞拉鋸齒虎(H. venezuelensis),冰河時代南美洲的一種鋸齒虎
縱橫五大洲
鋸齒虎的祖先,一般認為是中新世時的劍齒虎,也就是狹義的劍齒虎屬(Machairodus)。距今大約500萬年前,它們開始在非洲大陸出現,并擴散到亞歐大陸和北美洲,甚至隨著200多萬年前巴拿馬陸橋的連通進入了南美洲。在整個劍齒虎家族中,鋸齒虎是唯一曾在五大洲(澳洲和南極洲除外)都留下過足跡的。
在鋸齒虎出現的上新世時期,全球氣候趨于變冷、變干,開闊的草原環境漸漸替代了密林,食草的有蹄類也變得愈加靈活、跑得更快,于是強壯笨重而不善奔跑的犬熊(Amphicyon)、巨恐鬣狗(Dinocrocuta gigantea)和巴博劍齒虎(Barbourfelis)等大型猛獸紛紛滅絕,劍齒虎類也遭受重創。新興的草原上,只有像鋸齒虎這樣擅長奔跑、追獵的掠食者才能立足。
研究者們推測,至少一部分種類的鋸齒虎,很可能像獅子一樣是群居的,主要捕食草原上數量最多的大中型牛羊類、馬類和林地邊緣的鹿類。強大的鋸齒虎可能也會瞄準更難對付的目標——犀牛和大象。
切開長脖子的彎刀
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弗雷森漢洞穴中,曾出土過30余只血鋸齒虎(H.serum)以及300余具幼年哥倫比亞猛犸的骨骸,研究人員相信是鋸齒虎殺死了小猛犸象。研究顯示這些幼象多在2歲左右,這正是它們開始調皮貪玩、時常脫離象群嚴密保護的年齡。在今天非洲一些地區,獅子在食物匱乏時也會攻擊未成年的非洲象,但這需要很大的獅群才能辦到。相對于獅子,鋸齒虎的身體結構對付象類要得心應手得多。

鋸齒虎頭骨狹長,上犬齒比較短粗,臼齒較弱不適合嚼骨頭。
競爭無處不在
能捕食陸地上最大動物的鋸齒虎,在它們的時代常常要面對多個強勁對手,這其中包括沉重的碩鬣狗(Pachycrocuta)、奔跑迅猛的豹鬣狗(Chasmaporthetes)、非洲的郊熊(Agriotherium),以及后起之秀獅子、花豹等豹屬貓科動物,此外還有來自北美洲的狼。盡管鋸齒虎并沒有超強的個體戰斗力,但憑借群居優勢和高效的捕殺,它們在上新世、早更新世仍是其他掠食者難以抗衡的大型猛獸,它們自信地漫游在從熱帶到亞寒帶的廣闊草原地區,就連同屬劍齒虎家族的巨頦虎和恐貓也處在它們的壓制下。

在北美草原上,鋸齒虎不得不與更加強大的短面熊、擬獅分享同一片獵場,在亞歐大陸上的鋸齒虎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
鋸齒虎的粗短劍齒,被研究者歸為“彎刀牙”(Scimitar-tooth)類型,以區別巨頦虎、刃齒虎那種修長拉風的“馬刀牙”(Dirk-tooth)。鋸齒虎的劍齒雖短,卻結實耐用不易折斷,能在門牙配合下撕裂象的厚皮、脂肪。鋸齒虎群可能會在象群周圍連日跟蹤和埋伏,等到有貪玩的小象離群,便迅速群起而攻之,用彎刀般的劍齒撕咬其腹部、四肢和喉嚨,在成年象趕來前將其殺死。
別看鋸齒虎外表細瘦,它們的頸部和前肢的肌肉卻非常發達,完全有能力把沉重的幼象尸體拖回洞穴,慢慢享用。亞歐大陸的似鋸齒虎(H. crenatidens)、闊齒鋸齒虎(H. latidens)和非洲的哈達爾鋸齒虎(H. hadarensis),除了捕食幼象,它們可能連幼犀甚至成年犀類都不會放過。
漫長的衰落
冰河時代開始后,鋸齒虎開始逐漸衰落。距今約150萬年前,它們首先在非洲消失;從距今數十萬年前的中更新世起,亞歐大陸的鋸齒虎化石也逐漸稀少,最后的化石發現于歐洲的北海海底,那里在2.8萬年前還是平原。美洲鋸齒虎的數量一直也不多,大約在距今1萬年前最終滅絕。就這樣,鋸齒虎和刃齒虎一起成為最后消失的劍齒虎亞科成員。
鋸齒虎的滅絕,并不能簡單歸結為豹屬大貓、鬣狗和狼的排擠。鋸齒虎對象、犀等大型獵物的偏好是它們無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這可能從另一方面限制了它們的數量,使其難以保持高密度的種群。在冰期與間冰期反復交替、極端氣候頻發的更新世,大型食草動物的數量和分布區域也會劇烈變化。鋸齒虎這樣的大型猛獸,可能受限于領地爭奪,難以隨著獵物一起遷徙,它們稀少的種群數量又經不起來回折騰。為適應草原而生的鋸齒虎,最終還是沒能扛過冰河時代過山車般的環境變遷,只能說它們“生不逢時”了。

在上新世、早更新世的草原上,鋸齒虎的生態位可能相當于今天的獅子。
巨頦虎

檔案:巨頦虎
拉丁學名:Megantereon,含義是“巨大的頦”
科學分類:食肉目,貓科
身高體重:體長1.7米,肩高70厘米,體重120千克(刀齒巨頦虎)
體型特征: 體大如豹,脖子長,前肢發達,上犬齒很長露出嘴外
生存時期:晚中新世至中更新世(距今700萬年前~50萬年前)
發現地: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
生活環境:林地、森林
叢林陰影中,一頭泥河灣巨頦虎靜靜潛伏,雙眼緊盯著前方的一頭大公野豬,長長的犬牙露出嘴外,幾乎不遜于大公野豬的大牙。雖然大公野豬的體重是它的兩倍,但這頭巨頦虎看上去志在必得,它弓著身子,悄無聲息地一點點接近。正在低頭拱地的大公野豬剛察覺不對勁,就被閃電般沖過來的巨頦虎撲了一個趔趄,摔倒在地。伴隨著利齒割斷喉管的悶響,空有一身蠻力的大公野豬生命迅速流逝,而溫熱的鮮血讓這頭已經餓了幾天的巨頦虎興奮不已……

博物館中的刀齒巨頦虎復原模型,這個造型缺乏氣勢。
小身體大長牙
巨頦虎屬于大名鼎鼎的劍齒虎家族,是劍齒虎中體型較小的一類,1824年由法國古生物學大師喬治·居維葉(Georges Cuvier)定名。巨頦虎的個頭和今天的豹、美洲豹差不多,但沒有豹的流線型體態。它們軀干較短,脖子卻特別長,并附著大量肌肉;前肢、前爪幾乎和獅子一樣粗大,尾巴則如同猞猁一樣短小。巨頦虎最醒目的特征,是長而側扁的上犬齒。這對犬齒突出嘴外,下頜還延伸出“頦葉”加以保護,下犬齒則弱小得多。
由于身體強壯,巨頦虎可能比美洲豹還重一些。冰河時代先后生活在歐洲的刀齒巨頦虎(M. cultridens)和巨頦巨頦虎(M. megantereon),體重可能達到100~160千克。主要分布在非洲、南歐的懷氏巨頦虎(M.whitei)則要小些,可能只有60~70千克重。

以身體比例而言,云豹是今天貓科動物中犬齒最發達的,但它們主要還是捕食麂子、嚙齒類、鳥類等小動物。
分布廣化石少
巨頦虎個頭不大,演化卻十分成功。巨頦虎的祖先,可能是距今1500萬年前的副劍齒虎(Paramachairodus),此后有一段化石空缺;最早的巨頦虎化石發現于距今450萬年前的北美洲,在亞歐大陸出現的時間要晚一些。不過,近年又在非洲發現了距今700萬年前~570萬年前的巨頦虎化石,看來它們應該是非洲起源的。可惜的是,除了在法國塞內澤發現過一具近乎完整的骨架,其他地區的巨頦虎化石大多比較零碎。
作為一種中型貓科猛獸,巨頦虎應該像豹一樣過著隱秘的獨居生活,這可能也導致了它的化石稀少。它們還可能會爬樹,并把吃不完的獵物拖到樹上,免遭其他猛獸搶奪。

巨頦虎的上犬齒長度可達17厘米,下頜還伸出“護葉”對其進行保護,下犬齒卻很小。
搏擊高手
通常認為,劍齒虎類的“劍齒”主要用來對付大型動物。但早期劍齒虎類以及生存年代更早的兩類劍齒食肉動物——獵貓科(Nimravidae)和巴博劍齒虎科(Barbourfelidae)中的一些成員,甚至比巨頦虎體型還小,對付野豬、犀牛、大象幾乎不可能。在今天的貓科動物中,以身體比例而言擁有最長上犬齒的云豹,就主要捕食小動物。
近年研究表明,劍齒虎的劍齒并非挑戰大型獵物的產物,而是代表了一類特殊的獵食技巧。據測算,在史前各類劍齒虎當中,以身體比例而言上犬齒越發達的種類,前肢也就越粗壯。也就是說,“劍齒”和肌肉發達的頸、肩、前肢是協同演化的,在捕食中缺一不可。巨頦虎,就是這種“長劍”配“重拳”的典型。

在更新世時期,非洲和亞歐大陸的稀樹草原變得越來越“稀樹”,難以給巨頦虎提供足夠隱蔽空間。
在捕食中,巨頦虎很可能靠埋伏,接近獵物時猛然撲出,先用強壯的前肢和利爪推倒獵物,奮力將其壓在身下,然后頸部發力,精確瞄準獵物喉部,用劍齒劃開動脈和氣管,給獵物快速放血使其斷氣。比起獅、虎、豹緊咬獵物口鼻或喉嚨使其窒息的方式,巨頦虎的捕獵方式更快速、更安全,能減少受傷幾率。
冤家與對頭
巨頦虎的“秒殺”能力還有一個作用:當時大中型猛獸的種類比現在多,捕食者之間的競爭更激烈。“秒殺”能讓它們盡快獲得食物,抓緊多吃幾口并把剩下的獵物及時藏起來。
亞歐大陸的巨頦虎,獵物可能包括中到大型的馬類、鹿類,而非洲的巨頦虎可能捕食羚羊、豬類更多一些。巨頦虎往往不能安心享用獵物,畢竟它們面對同時代的大型劍齒虎類競爭者——鋸齒虎。除了食肉獸,冰河時代的原始人類或許偶爾也會團結協作,上演“虎口奪食”的把戲。
巨頦虎也不是軟弱可欺的,有研究者曾對南非一些距今250萬年前的巨頦虎牙齒化石進行化學分析,發現其中的穩定同位素碳13含量明顯小于其他猛獸,而原始人類正是以碳13含量較低的樹葉、水果為食。或許在激烈的競爭中,至少一些地區的巨頦虎轉向以靈長類為主食,南方古猿、匠人和直立人可能都曾是它們的盤中餐。在中國,泥河灣巨頦虎(M. nihowanensis)和意外巨頦虎(M.inexpectatus)的化石也曾與直立人化石一同被發現。

能適應多種生態環境的巨頦虎,可能也擁有類似豹子一樣的花斑,有利于偽裝。
兇獸敗退
距今150萬年前~50萬年前,巨頦虎先后從非洲、歐洲和亞洲消失了。更新世的氣候變幻,食草動物種類的變動,可能會讓它們難以適應;尤其是在氣候變冷變干的時期,森林、林地大量被開闊草原取代,巨頦虎既難以隱蔽伏擊,又難以找到藏匿獵物的樹木,漸漸喪失了生存空間。與此同時,原始人類的競爭能力越來越強,進一步對它們形成了排擠,它們就這樣一步步走向滅亡。
盡管巨頦虎沒能挺到冰河時代的最后,但進入新大陸的一支巨頦虎卻繁衍出了更強悍的子孫,延續了它們的血脈,這就是劍齒虎家族中名氣最大、劍齒最發達、在更新世美洲扮演重要角色的刃齒虎。

包括藍田人、“北京人”在內的直立人,在冰河時代可能曾被巨頦虎捕食。
西瓦獵豹

檔案:西瓦獵豹
拉丁學名:Sivapanthera,含義是“西瓦地區的豹”
科學分類:食肉目,貓科
身高體重:體長3米,肩高1~1.2米,體重90~120千克(帕爾丁尼西瓦獵豹)
體型特征:身材瘦高似獵豹,但比獵豹大
生存時期:上新世至更新世(距今400萬年前~50萬年前)
發現地:亞洲、歐洲
生活環境:草原、山地
初夏的北方大草原,浩浩蕩蕩的黃羊群從遠方來到繁殖場,幾周后這里到處都是活蹦亂跳的小羊。一頭饑腸轆轆的巨西瓦獵豹看在眼里,悄悄靠近,閃電般沖向河邊的一對黃羊母子……快要追上時,母黃羊突然帶著小羊跳進了河里。巨西瓦獵豹隨即也躍入水中,卻不料一個趔趄差點滑倒,嗆了好幾口冰涼的河水,只好停住腳步扭頭返回。

臨夏西瓦獵豹頭骨。
亞洲的獵豹
今天非洲大草原上的獵豹,奔跑時速可達110千米,是陸地上的賽跑冠軍。不過獵豹不只屬于非洲,直到一百年前,西亞、南亞的許多地方都曾有過獵豹的足跡,今天伊朗北部山區仍有少數野生獵豹。而在數百萬年前,亞洲尤其是中國北方才是獵豹的分布和演化中心,其中一支獵豹群被稱為西瓦獵豹。
從身體結構上看,西瓦獵豹和今天的獵豹極為相似,只有一些細微不同。大多數西瓦獵豹的體型大于現代獵豹,如臨夏西瓦獵豹(S. linxiaensis)從頭到尾約長2.2米,肩高近1米;巨西瓦獵豹(S. pardinensis,又譯帕爾丁尼西瓦獵豹、豹斑西瓦獵豹)體長可能超過3米、肩高1.2米,幾乎和東北虎相仿。由于西瓦獵豹和獵豹同樣是瘦高身材,因此應該比獅、虎輕盈得多,即便是巨西瓦獵豹也不會超過120千克重。
實際上,由于西瓦獵豹和獵豹實在太像,許多學者認為它們壓根就是同一個屬,只是在物種一級上有所區別。但中國學者一般仍認為西瓦獵豹是個獨立屬,而史前亞洲北部的獵豹類大多都是西瓦獵豹。
更快,更快,更快
過去的分類學家把獵豹單列為一個“獵豹亞科”,但近年的DNA分析表明,獵豹和美洲獅的親緣關系非常接近,應該和美洲獅一樣屬于“貓亞科”。盡管獵豹跟豹差不多大,但它們的舌骨完全骨化,只能發出類似小貓的喵嗚聲,而舌骨是軟骨的獅、虎、豹等豹屬成員則可以發出駭人的吼叫聲。
根據DNA分析結果,大約距今500萬年前,早期的獵豹從北美洲進入亞洲,與同族兄弟美洲獅、北美驚豹分道揚鑣,演化為獵豹和西瓦獵豹。距今約350萬年前,現生種的獵豹才在非洲出現。
與其他貓科動物不同,獵豹類為了快速奔跑,身體結構發生了高度特化:其四肢細長,脊椎富有彈性,軀干柔韌靈活,可以輕松邁出大步;長尾巴能靈活擺動,跑動時能保持身體平衡;腦袋較小較圓,減少阻力;鼻腔寬闊,方便劇烈呼吸;就連爪子也為了增強抓地力,無法完全收入爪鞘,漸漸被磨鈍。
獵豹大表哥
西瓦獵豹(尤其是巨西瓦獵豹)的大塊頭,可能來自它們生活的寒冷環境。按照生物演化的一般法則,同類動物生活在寒冷地區的種類往往更大一些,這有助于保持體溫。由于西瓦獵豹需要快速奔跑,它們身上可能沒有太多脂肪,保溫任務交給了厚實的皮毛。
既然身體結構接近,西瓦獵豹應該也能像今天的獵豹一樣疾馳如風。有觀點認為,身高腿長的巨西瓦獵豹,甚至能夠跑得更快(就像身高1米96的百米飛人博爾特)。西瓦獵豹的獵物或許不僅包括小型瞪羚、野兔等,成年的中型羚羊、野山羊甚至野馬、野驢也會包括在內。由于化石比較零散,溫帶草原的食草動物密度又不如熱帶草原,因此西瓦獵豹可能比現生獵豹還要孤僻,很少結成小群,而是過著隱秘的單身生活。

今天中亞草原上的蒙原羚(俗稱黃羊),奔跑速度絲毫不遜色于非洲的瞪羚,它們可能是當年西瓦獵豹的重要獵物。

除了瞪羚和大中型羚羊幼仔,今天的非洲獵豹還會經常捕捉野兔、珍珠雞等小型動物,這就減少了與其他猛獸的食物競爭。
即便如此,今天的獵豹每次捕獵時,全力奔跑的極限距離也不超過500米,否則就會身體過熱、體能耗竭。此外,獵豹奔跑時的轉向能力,也不如它的獵物瞪羚。或許正因為這些缺陷,使得獵豹和瞪羚在長期的共同演化中,達到了某種平衡。
艱難的競爭
在今天的非洲草原上,獵豹的捕獵成功率僅次于非洲野犬排名第二。但它們碰到獅群、斑鬣狗群時往往毫無還手之力,經常被迫把獵物拱手相讓。獵豹在獲得超快速度的同時,也犧牲了力量和爪牙,它們每次成功捕獲獵物后都筋疲力盡,無力與其他猛獸抗衡。
生活在上新世、更新世的西瓦獵豹,面臨的挑戰甚至更多,周圍各種劍齒虎類、鬣狗類、熊類、犬類,哪個都不是好惹的主。哪怕是巨西瓦獵豹,在這些家伙面前也是個弱者,而且由于獵物相近,西瓦獵豹與其他猛獸的正面競爭更加激烈。較高的捕獵成功率,是它們的生存法寶。
多災多難
近200多萬年來,北半球的氣候、環境多次劇變,獵豹類在殘酷的自然選擇中逐漸凋零。亞歐大陸北部的西瓦獵豹在中更新世消失了,只有溫暖地區的現代獵豹存活了下來。
在距今最近一次冰期中,獵豹再次遭受重大打擊,一度只剩下很小的種群,今天地球上的所有獵豹都是其后代,遺傳基因高度單一。到21世紀初,只有東非、南非和伊朗的少數保護區內還能看到野生獵豹。雖然目前保護獵豹的努力困難重重,但只要更多人能夠覺醒,這種迅捷的貓科動物還將與我們一起共存很長時間。

巨西瓦獵豹復原圖。國外許多古生物學家認為,它很可能和今天的獵豹是一個屬。

今天的非洲獵豹,雄性常常結成兩三只甚至更大的小群,捕獵時相互配合并共同保護獵物。但沒有證據表明西瓦獵豹也會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