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一本書讀懂TCP/IP
  • 王元杰 楊波 周亞寧 陳志剛 紀旻旻
  • 17222字
  • 2019-11-22 18:56:12

2.8IP世界的道路構成

在IP節點之間,用于IP包通行的道路,由管線和電路構成。管線是指物理的直接連接,電路是指傳輸網構成的邏輯電路。當然,邏輯電路也必須行走在管線上,無論這種管線我們能看到(有線)還是看不到(無線)。

1.管線

常見的道路材質,有以下幾種類型。

(1)通信電纜。

對人類而言,發明船只,是很偉大的。在大陸和大陸、大陸和島嶼之間互通有無,船只的作用可謂不可或缺。

而對計算機而言,發明電纜、水晶頭和光纖,同樣是偉大的。沒有這些東西的存在,就沒有計算機之間的信息交互。當然,無線能夠做很多事情,但無線頻率具有稀缺性和互斥性,無線信號的抗干擾性能力弱,這使得有線傳送成為必不可少的傳送方式。

用金屬做傳送介質,在沒有光纖的年代是絕對的主流。

19世紀中葉,世界上出現了第一條通信電纜,是采用馬來膠絕緣的多股扭合成2毫米線徑的單芯電報電纜,外護層用鉛皮包封,并用鋼帶或者鋼絲纏繞,以適用于陸地或者水底敷設。

100多年來,通信電纜被用于電報、電話、電視的傳播,直到IP誕生,電纜又被廣泛應用于IP包的傳送。

要知道,金屬電纜可以承擔較大帶寬的應用。所有的金屬都能夠導電,就是因為它們的電磁波通過能力很強。銅金屬,因為在地球上蘊含量豐富(和金、銀相比),物理特性好(容易彎曲、不易折斷、耐蝕性高),電子特性優異(電阻系數小)而被首選為通信電纜(及電力線纜)的原材料。

數據通信網絡中的通信電纜,最常用的是雙絞線和同軸電纜。

常見的雙絞線是電話線和以太網的五類線。

雙絞線的設計如其名,是由若干“線對”組成,而每個線對(是指兩根包著絕緣材料的細銅線)按一定的比率相互纏繞而成,外形有點像很細的麻繩,而每根線一般都只有1毫米直徑。

每個線對都互相絕緣,這就像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可以密切合作,但保持距離。

雙絞線按照線對數量分,有1對、2對、4對、25對、50對等。1對和2對用于電話,4對用于以太網傳輸,25對以上則是電信大對數電纜。

按照是否有屏蔽層來劃分,分為屏蔽雙絞線(STP)和非屏蔽雙絞(UTP)線兩大類。STP的性能好,而UTP的價格低。UTP是目前的首選。

按照頻率和抗干擾能力,可以分為3類、4類、5類、超5類、6類、7類等,以太網通信需要3類以上的。因為干擾無處不在,電纜做不到“出淤泥而不染”。

雙絞線最奇特的地方就是互相絞合的線對。為什么把銅線“絞合”在一起呢?為什么線對不能像一雙很長的筷子一樣互相平行呢?原來,將線對絞合起來,其作用是為了抗干擾,也就是防止“噪聲”對數據造成影響。

圖2.18 雙絞線,兩根線的偉大友誼

物理學里面的“噪聲”和平時生活中我們說的“噪聲”是不同的。物理學中的很多“噪聲”大都不會的發出聲響(站在人類的角度,發出聲響的意思就是人能聽到聲響),它們是傳送過程中的其他電磁干擾,比如手機放到線纜旁邊,手機發出的電磁波就會對線纜的磁場造成影響——因為這種電磁波也在銅金屬的通過頻率范圍內,這就會對銅纜正在傳送的數據造成破壞。雙絞線就是一種比較廉價的減小這種破壞的傳送介質。

注意,銅線絞合,并不能使噪聲消失,而是通過數學物理方法將噪聲抵消,還原真實的數據信號。

雙絞線的抗干擾能力雖強,卻無法和同軸電纜比。因此在遠距離傳送多路語音的時候,一般會選擇同軸電纜(或者光纜)而不是雙絞線。

雙絞線最初的廣泛應用就發生在一路語音的傳送,這就是連接電話機的那根導線——電話線。電話線一般采用一個或者兩個線對,用于電話交換機和電話機之間,兩頭連接RJ11水晶頭。

RJ11接頭用于插入電話機、PBX的RJ11插孔中。制作方法與五類線類似,只是RJ11水晶頭一般只有4個金屬片,體積比RJ45水晶頭小一半左右。

以太網也普遍使用雙絞線。

局域網之所以稱為“局域”,就是指范圍不大,不需要傳送很長的距離,但傳送帶寬大,質量要求高,線纜所在環境條件一般都很差(比如可能經常彎曲、扭曲),而需求量龐大(請讀者算一算全球有多少局域網和計算機吧),需要低成本、部署靈活方便的解決方案。

這一攬子的需求,似乎都是為雙絞線做鋪墊的。以太網雙絞線一般分為兩種類型:STP和UTP。

屏蔽雙絞線(Shielded Twisted Pair,STP)的抗干擾性好,性能高,用于遠程中繼線時,最大距離可以達到十幾公里,這個距離已經突破了我們一般意義上的“局域網”。高性能決定了其高成本,而光纖完全可替代它并有更好的性能和更低的成本,所以STP一直沒有廣泛使用。

非屏蔽雙絞線(Unshielded Twisted Pair,UTP),其傳輸距離一般為100m左右,最常用的超5類線,可支持100/1 000Mbit/s的以太網連接,是連接桌面設備的首選傳輸介質。

主機與交換機之間、交換機之間、路由器之間的道路,只要距離100m以內,都可以采用5類線以上的非屏蔽雙絞線。

傳送以太網的雙絞線,采用4個線對,線纜兩頭應插入RJ45水晶頭中。5類線的4個線對,一共8根線,每根線的外包絕緣材料的顏色都不完全相同,他們出廠的絞合方式是橙白和橙、綠白和綠、藍白和藍、棕白和棕四組絞合,而在工程安裝中,一般按照橙白、橙、綠白、藍、藍白、綠、棕白、棕的順序,將線纜兩端排列后插入RJ45水晶頭內,并需要專用工具按壓。

RJ45水晶頭由金屬片和塑料外套構成,制作網線需要的RJ45水晶頭前端有8個凹槽,被稱為“8P”(Position,位置),凹槽內的金屬觸點共有8個,簡稱8C(Contact,觸點),因此業界對此有“8P8C”的別稱。特別需要注意的是RJ45水晶頭引腳序號,當金屬片面對我們的時候,從左至右引腳序號是1~8,序號對網絡連線非常重要,不能搞反。

圖2.19 RJ45的水晶頭和線纜

RJ45水晶頭被工具按壓后,其金屬片在水晶頭內部的刃切開每根線的外包皮,與銅線接觸,而水晶頭外的金屬觸點則與計算機網卡上或者以太網交換機上的RJ45插孔中8個金屬片一一接觸,從而將電路打通(8條線對應著8條電路)。

雙絞線也可被用于E1/T1信號的傳送,由于線序不同,其兩端的接口被稱為RJ48接口,雖然其水晶頭和RJ45水晶頭是沒有區別的。

無論是傳送語音還是數據信號,從電信機房連接到室外的交接箱,一般不會采用1~4對的雙絞線,而是采用“大對數電纜”。大對數電纜最常用的是25對和50對。一般情況下,從交接箱再通過若干雙絞線電纜分別連接到千家萬戶去,用于語音或者數據業務的接入。

大對數電纜是出于在線纜鋪設過程中管理方便的考慮而獲得應用的。

AT&T的貝爾實驗室里兩個年輕人,安德魯·埃菲爾和埃斯佩斯德,希望在長距離線路上同時傳送數千個電話呼叫,于是發明了同軸電纜。1941年,AT&T用同軸電纜在美國兩個城市之間構建了一個傳輸系統,可同時傳送480個話音信號和1套電視節目。

20世紀80年代開始,同軸電纜逐漸讓路給光纖。但不可否認,如果沒有同軸電纜,局域網就不可能成為現實。因為最早的局域網也采用了同軸電纜,前文中我們提到的10Base5和10Base2,就是同軸電纜中的粗纜和細纜。

圖2.20 同軸電纜(卡通畫)

那么我們來看看同軸電纜的構造吧。

同軸電纜由同軸的內外兩個導體組成,內導體是金屬線,外導體是圓柱形的套管,一般是細金屬線編制成的網狀結構,內外導體之間有絕緣層。電磁場被封閉在內外導體之間,這樣做的好處是輻射損耗小,受外界干擾影響小——這是同軸電纜抗干擾性能優異的原因。

所有需要抗干擾的信號傳輸,大都可以用同軸電纜。比如E1/T1接口線纜、有線電視網絡,以及早期的計算機局域網(后被雙絞線取代)都大量使用同軸電纜。

同軸電纜有兩種阻抗,如果你把電纜的一頭內外導體連起來,在另外一頭用萬用表可以測量到其電阻,其阻值將根據業務需求進行選擇。比如用于視頻傳送的,一般采用75Ω。這個數字可不是隨便定義的。

在科學中,隨意被專家們拍腦門定義的數字并不多。物理學證明了視頻信號最優化的衰減特性發生在77Ω。因此在低功率應用中,材料及設計決定了電纜的最優阻抗為75Ω。用于視頻的同軸電纜,傳輸帶寬可達1GHz,目前常用CATV電纜的傳輸帶寬為750MHz,而同軸電纜的優質傳送,是讓每個家庭享受流暢、清晰、穩定的電視節目的基礎!

同軸電纜的接頭被稱為“基礎網絡連接頭”——也就是大名鼎鼎的BNC接頭。這個世界上孿生兄弟最多的通信接頭非BNC莫屬,目前在各個領域應用的BNC接頭,有上百種之多。

圖2.21 BNC的種類很多

(2)光纖。

育兒專家們常說,會玩的孩子有出息。可惜很多家長都無法深刻領悟這句話。那么我們就給各位講述一個故事,主角是一個會玩的英國人,他就曾經玩過一個小游戲。

這個英國人叫丁達爾,物理學家,直接把游戲玩到了英國皇家學會!1870年的某一天,他在裝滿水的木桶上鉆了一個孔,然后用燈從桶上邊把水照亮,結果使皇家學會的觀眾們大吃一驚——放光的水從水桶的小孔里流了出來!水流呈拋物線狀彎曲下來,光線也跟著水流的曲線彎曲下去,似乎,似乎光被水“俘獲”了!

這是為什么呢?難道光線不再沿著直線前進了么?會玩不會玩,其關鍵判斷依據,是看能否能根據玩的結果做出科學分析。丁達爾就屬于典型會玩的。

圖2.22 丁達爾的試驗

經過研究,他發現這是全反射的作用,即光從水中射向空氣,當入射角大于某一角度時,折射光線消失,全部光線都反射回水中。表面上看,光好像在水流中彎曲前進;實際上,在彎曲的水流里,光仍沿著直線傳播,只不過在內表面上發生了多次全反射,光線經過多次全反射向前傳播!

圖2.23 全反射

這看似不經意的小實驗,直接導致了當粗細像蜘蛛絲一樣的玻璃纖維被發明之后,就立刻用來傳導光線。當然,這么細的絲傳光線,目的不是為了照明,而是為了傳送圖像(如制作醫學用的內窺鏡)或者信息(通信)。

也因此,這種玻璃纖維被稱為“光導纖維”,簡稱“光纖”。利用光導纖維進行的通信叫作光纖通信。

正史是這么記載的。

1960年,光纖誕生。1966年,有“光纖之父”稱號的華裔科學家高錕,與其同伴,喬治·胡克海姆根據截止波導理論,共同提出了光纖將用于通信的預言。30多年后,高錕憑借在光纖領域的卓越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6年,美國西屋電器公司在亞特蘭大成功地進行了世界上第一個以44.736Mbit/s速率傳輸的110公里光纖通信系統的現場試驗,使光纖通信向實用化邁出了第一步。

1981年以后,世界各發達國家開始將光纖通信技術大規模地推入商用。

2000年后,FTTH,光纖進入家庭成為現實。

2010年,單波40Gbit/s~100Gbit/s的傳輸容量規模商用;單芯光纖采用DWDM技術,已經有3.2Tbit/s開始商用。

紀錄正在被不斷刷新中。當前,光纖通信已經活躍于IP網絡,光纖通信的高質量、高帶寬、低成本,為IP多媒體業務的實現,提供了重要的傳輸保障。

主機與交換機之間、交換機之間、路由器之間的道路,都可以是光纖。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描述:在一根頭發絲粗細的光纖上,可以提供上萬人同時打電話。這只是一個簡單的乘法除法,我們要弄清被除數和除數以及因子分別是什么。

對于一條622Mbit/s的光纖傳送通道,如果傳送64K的語音,那么能傳送多少路呢?622M就是4條155M,就是4×63條E1線路,每條E1線路30路語音,這樣算下來,就是4×63×30=7560條語音線路。每條語音線路兩個人,那么一共可以供7560×2=15120人同時打電話!這個人數接近于一個中等規模小城鎮的總人口數了!

對光纖的研究,是光通信的基礎,下面我們來講講有關光纖的事兒。

有關光纖的工作原理,本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但卻讓某些傲慢的教科書“神秘化”了。今天我們就來揭開它的面紗。

見過潛望鏡么?對,兩塊鏡子裝在一個兩次拐彎的盒子里,盒子兩頭開口,這樣從一個開口就能看到另外一個開口外面的東西。潛望鏡被廣泛應用于潛水艇和坦克當中。那么你做這樣的假設,如果這個潛望鏡縮小,再縮小,成為一根很細很短的線,并且把多根這樣的線首尾相接,將會如何?對,從一頭能看到另外一頭的東西!這就是光纖,看似柔若無骨,其實可容宇宙!

下面我們把光纖剝開,看看里面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通信中使用的光纖,其核心部分是由圓柱形玻璃纖芯和玻璃包層構成,最外層是一種彈性耐磨的塑料護套,整根光纖呈圓柱形。

圖2.24 潛望鏡

圖2.25 光纖結構

纖芯的粗細、材料和包層材料的折射率,對光纖的特性起著決定性作用。

光纖有單模和多模之分。單模光纖纖芯極細,直徑一般小于10μm;多模光纖纖芯較粗,通常直徑在50μm。

μm就是微米,是1毫米的千分之一。一張普通的紙,其厚度大約0.1毫米,也就是說,一張紙的厚度接近2倍于多模光纖纖芯直徑,10倍于單模光纖纖芯直徑。

多模光纖常用于短距離傳送,比如局域網中的傳送。原因是,多模光纖收發機便宜(比同檔次相應單模光纖收發器的價格低一半),并且其接續簡單方便、費用低廉。

而單模光纖則正好相反,適合于長距離的傳送。原因是,單模光纖在維持長距離光脈沖的精確度上更勝一籌。

但是從光纖的外觀上看,兩種區別不大,包括塑料護套的光纖直徑都小于1毫米。為了區分單模光纖和多模光纖,人們把單模光纖外套做成黃色,而多模光纖做成桔紅色或者灰色。從光波長來區分,單模光纖一般承載1 310nm或者1 550nm波長光波,而多模光纖則承載850nm或者1 310nm波長的光波。nm是“納米”的意思,相當于100萬分之1毫米。

光纖0成本,因為其成本就是原材料——硅。硅?這個元素好熟悉啊!Intel的CPU也是硅做的!幾乎所有的芯片都以硅為主材料!要不美國怎么管計算機業核心區,也就是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北部的松他克拉拉縣的一塊長48公里、寬16公里的狹長地帶,叫作“硅谷”呢。

全世界范圍內所有地理范疇的“谷”都有硅。硅是泥土的主要組成部分,成本低廉,獲取方便。反倒是光纖外表皮的石化制品成本更高一些。因為石油比泥土貴,并且石油會越來越稀缺、越來越貴!

光纖的應用范圍很廣,不但可以埋入地下,還可以沉入海中。

不知道各位是否想過,美國和中國是通過什么管線通信的?根據常規思維,無非兩種途徑:地上埋的,天上飛的。

天上飛的好理解,衛星么!可是衛星造價太高啦!

那地上埋的如何理解呢?美國和中國之間,沒有直通的陸路,而是相隔著浩瀚的太平洋,還有太平洋底深深地馬里亞納海溝!

這一次橫空出世的,是海底光纜!全世界能生產和鋪設海底光纜的公司很少,成本也高昂(當然比衛星還是便宜很多)。但在洲際之間的互連,全靠海底光纜大顯神威了!

海底光纜對互聯網的國際化居功至偉。各位還記得,當年太平洋海底光纜遭到漁船破壞,國人訪問美國服務器的道路幾乎癱瘓殆盡!如果你使用MSN,我想對那次空前的災難一定記憶猶新,因為MSN服務器是存放在美國的,海底光纜斷掉以后,MSN無法登錄了。

1979年,趙梓森教授拉制出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根實用光纖(1976年拉出第一根光纖樣品),被譽為“中國光纖之父”。1982年元旦,武漢三鎮開通了我國第一條實用化的光纖通信工程。今天的趙梓森,已經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中國光谷的首席科學家。

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光纖光纜產業已經雄踞世界前列,長途傳輸網的光纖化比重已超過90%,國內已建成八縱八橫主干光纖網,覆蓋全國85%以上的縣市。2008年之前,電信、廣電、電力、石油等行業,所用光纜總長約為500多萬公里,耗用光纖1億多公里。

我國著名的“八縱八橫”通信干線,是原郵電部于1988年開始的全國性通信干線光纖工程,項目包含22條光纜干線、總長達3萬多公里的大容量光纖通信干線傳輸網。

圖2.26 八縱八橫的光纜干線

(3)IP無線通信。

Wi-Fi、WiMAX、數字集群都是無線通信范疇的概念,它們以微波形式傳送信號。把IP包當作貨物,微波當作運輸機,這就是IP無線通信了。

移動通信也屬于微波通信。第二代移動通信的GSM和CDMA,分別有專門傳送數據信息的技術,GSM的數據傳送技術叫作GPRS,隨后又推出了EDGE,CDMA則是CDMA1.X。第三代移動通信的四大技術體制,WCDMA、CDMA2000、TD-SCDMA、WiMAX,都有專門的數據通信通道用于傳送IP包。第四代移動通信的TD-LTE和FDD-LTE專門用于互聯網數據通信。

幾十年前,中國國內的無線網絡覆蓋就極其發達。這種無線網絡的接收終端,我們稱之為“半導體廣播”。20世紀六七十年代,它和縫紉機、自行車一起,被新婚家庭奉之為“三大件”。接下來的無線網絡應用,是無線電視,直到20世紀末,各種電信意義上的無線固定和移動網絡才獲得廣泛應用。

“無線網”是一個籠統的概念,不用線纜的傳輸都是無線傳輸。無線傳輸和有線傳輸,從本質上說只是傳送媒介的不同,但帶給人的便利性卻大不相同。無線網最大的優勢是不用挖溝埋線,不用架密密麻麻的電線桿,甚至終端也能在一定范圍內任意移動!

根據頻率、應用場合、傳送信號類型的不同,常見的無線網絡通信系統有無線PDH、Wi-Fi、移動網、WiMAX、藍牙、對講機、LMDS/MMDS、衛星等。當然,廣播、無線電視、尋呼、GPS也都采用無線網絡傳送信號,但并不是本書的討論重點。

圖2.27 無線網的類型繁多

無線網絡既可以傳送模擬信號,也可以傳送數字信號,最重要的是,有線網絡能夠提供的業務,無線網絡也悉數能夠提供。

區分無線通信技術體制最主要的參數是無線電頻率。

無線電頻率不同,所能夠傳送的帶寬也不同,這就造成各種無線通信技術體制的應用場合、終端類型、適應客戶群完全不同。這一點和有線網絡也非常相似。

無線通信技術中的一些重要分支,已經完全獨立并成為專門的通信學科,Wi-Fi技術,WiMAX技術,藍牙技術,2G、3G甚至4G的移動通信技術,衛星技術等,都支持IP包的傳送。

微波通信

微波是我們常用的一種物質,它無色無味卻有相當的能耐。

當然,微波在家庭中應用最廣泛的是廚具——微波爐。物理學中的微波,是指頻率在300MHz到300GHz的微波信號,波長在0.1mm至1m的電磁波,也叫作“超高頻電磁波”,說它“高”,是和一般的電磁波相比的;說它“微”,是指波長值很小。

通信中使用的微波頻率被分為幾個具體的頻段,每個頻段作用不同,這里不再贅述。

圖2.28 微波的頻率

微波站一般都由一大堆設備堆積而成,其中包括天線、收發信機、調制器、多路復用設備以及電源設備、自動控制設備。

天線是所有無線設備必須的發送和接收裝置,電視機、廣播、手機都有天線,雖然有的終端產品把天線隱藏起來,但具有天線功能的部件是必須的。

微波通信中,為了把電波聚集起來成為波束送至遠方,一般都采用拋物面天線,形似一口 “大鍋”,其聚焦作用可以大大增加傳送距離。

若干年來,PDH微波、SDH微波設備都有比較廣泛的應用。

通信專家之所以把微波頻段當做無線通信的首選范圍,是因為微波的頻帶寬、容量大、抗災性強,利用這個特點,微波傳送電話、電報、數據、傳真以及彩色電視等成為可能,對水災、風災以及地震等自然災害,微波通信受到的影響比較小。

圖2.29 抗災的幕后英雄——微波通信

微波最大的缺點,是經空中傳送時易受干擾,并且在同一方向上的微波電路上不能使用相同的頻率,也就是說,在同一個地域內,兩個發送者不能在同一方向上采用相同頻率發送微波信號。因此,微波電路必須在無線電管理部門的嚴格管理之下進行建設,防止頻率沖突造成信號的傳送出現問題。這可不像有線網絡只要把線埋好就能通信。

此外,由于微波直線傳播的特性,在電波波束方向上不能有阻擋。在高樓林立的城市里,微波通道的規劃非常復雜。

Wi-Fi

Wi-Fi技術目前在家庭、辦公室、咖啡館中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一些基礎電信運營商,如中國移動,將Wi-Fi定位為移動通信網的補充網絡。

Wi-Fi是Wireless Fidelity(無線保真度)的縮寫。現在,Wi-Fi已經是無線局域網(WLAN)的代名詞了。

Wi-Fi的歷史,要從一個叫作“無線以太網兼容性聯盟”的組織說起。

這個組織的任務是對不同廠商WLAN設備之間的互通性進行認證。這個組織已經改名為“Wi-Fi聯盟”,它認證的根據是IEEE通過的802.11b標準。

經過Wi-Fi聯盟認證的產品,會貼上“Wi-Fi”標簽,頒發“Wi-Fi”證書,從而取得合法地位。這樣,“Wi-Fi”這個詞就成為符合802.11b標準的同義詞。

WLAN的最初目的是在傳統的局域網中引入無線的概念,從而使局域網中的用戶可以擺脫線纜的束縛而具有一定的移動性。

WLAN使用高頻率頻段,發射功率比普通手機還要微弱,所以對人體沒有危害,因此不要懷疑因輻射而降低人的智力,通常也不會與家用或辦公電器相互干擾。況且,它本身留有12個信道可供調整選擇。

WLAN不僅使人們享受到無線上網的樂趣,使企業的辦公環境更加整齊、利落,在建筑物里無須復雜的布線,只需要在局域網任何一個終端位置部署訪問節點Access Point(簡稱AP)——其實就是我們常用的無線路由器,安裝有Wi-Fi終端的計算機就可以接入局域網了。

在802.11b標準中,還使用了可隨環境變化的“動態速率漂移”,其速率可在11Mbit/s、5Mbit/s、2Mbit/s和1Mbit/s之間切換。

同時,無線網卡、橋接器的價格也在逐漸下降,這一切,都促進了Wi-Fi走入普通百姓的生活。近年來,Wi-Fi技術發展異常迅速,802.11b出現了很多變形和升級版本,如802.11a、802.11g等,其速率已經從最初的1Mbit/s增加到11Mbit/s和54Mbit/s。

圖2.30 家庭裝修,不用埋網線了,直接搞Wi-Fi即可

令人期待的是,下一代Wi-Fi標準802.11n已經將其速率提到到了540Mbit/s!是現在最高速率的10倍!雖然很讓人吃驚,但也請各位不要驚掉了大牙!下一節,我們還真要討論似乎和“牙”有關的技術。

藍牙技術

藍牙技術,風格如其名字,時尚前衛,深受年輕人的喜愛。

為了實現終端之間短距離數據傳輸,幾個終端廠家聯合起來制定了這個標準,用于手機和耳機之間、筆記本和手機之間、筆記本之間的數據傳送。這是一種短距離無線電技術,其傳輸速率不高,傳輸距離也不能太遠,但非常實用。

圖2.31 藍牙

說起“藍牙”的名稱由來,有一種說法與牙齒有關:狼牙在月夜里會發出藍光,而狼的牙齒雖然參差不齊卻能緊緊地嚙合在一起,故該技術得名“藍牙”。

較權威的解釋是:這個稱呼來自于公元10世紀丹麥的一位國王Viking的綽號——Bluetooth。這位國王將當時的瑞典、芬蘭與丹麥成功地統一起來,今天用他的名字來命名這一新的技術標準,顯然含有將計算機行業、通信行業、家電行業等各自為戰的局面統一起來的希冀。

利用小巧靈活的藍牙技術,PDA、筆記本和移動電話等終端之間的通信變得非常簡單。同時,還可以利用藍牙讓這些設備與互聯網通信。

說得通俗一點,藍牙技術使一些現代化的能輕易攜帶的移動通信設備和計算機設備,不必借助電纜就能聯網,并且能夠實現無線接入互聯網。其實際應用范圍還可以拓展到各種家電產品、消費電子產品和汽車等信息家電。

WAPI

WAPI是我國自行指定的無線網傳輸標準,這一點與TD-SCDMA類似。但是,在標準化過程中,卻有著與TD-SCDMA完全不同的命運。

WAPI是WLAN Authentication and Privacy Infrastructure的英文縮寫,指中國無線局域網安全強制性標準,即無線局域網鑒別與保密基礎結構,是WLAN的一種傳輸協議而已,它與現行的802.11b傳輸協議比較相近。

WAPI是針對IEEE802.11中WEP協議安全問題,經反復論證并充分考慮各種應用模式,在中國無線局域網國家標準GB15629.11中提出的WLAN安全解決方案。

同時,本方案已由ISO/IEC授權的機構IEEE Registration Authority(IEEE注冊權威機構)審查并獲得認可,分配了用于WAPI協議的以太類型字段,這也是我國目前在該領域唯一獲得批準的協議。

然而不幸的是,2006年,WAPI卻受到了一些國際標準化組織不公平的待遇,在國際標準化方面暫時落后于IEEE 802.11i。

衛星通信

衛星通信,顧名思義,通過衛星進行通信。嚴格來講,就是地球上(包括地面和低層大氣中)的無線電通信站間利用衛星作為中繼而進行的通信,當然,它也屬于無線通信技術。衛星通信系統包含哪些東西呢?

首先,要有一顆神奇的、掛在天上的衛星。

然后,需要地球上有一個裝置和這顆衛星進行配合。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懸掛在地球上面如此之高,衛星的“視野”非常大;只要在衛星發射的電波所覆蓋的范圍內,任何兩點之間都可以進行通信,并且不易受陸地災害的影響。

我們最感興趣的問題之一是,通信衛星到底距離地球有多高?

圖2.32 衛星通信

當你坐著波音飛機旅行,空乘經常會廣播:“我們目前飛行在1萬米高空”,那么衛星呢?一般情況下,通信衛星可以運行在赤道上方36000公里的同步軌道上,也可以運行在中低軌道上(小衛星),如Motorola公司的銥星系統(因準備發射的衛星數量和“銥”原子的電子數量一致而得名),距離地面只有780公里。

衛星在空中起“中繼站”的作用,他們僅僅把某個地球站發射上來的電磁波放大后再返送回另一地球站,就像在空中放了一面鏡子,衛星只需要“反射”一下電磁波即可。

由于靜止衛星在赤道上空,它繞地球一周時間恰好與地球自轉一周一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天”的時間,23小時56分4秒。

衛星通信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在地球上大量有線、無線網絡無法覆蓋的地方,衛星通信就成了唯一的通信介質。古有“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名句,今天有“深山孤島處,通信靠衛星”的現實。有了衛星通信,全球幾乎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被通信介質所覆蓋。

衛星通信是人們最容易產生遐想的通信技術之一,很多UFO愛好者同時也是衛星通信愛好者。當今衛星通信發展迅猛,例如,著名的甚小口徑天線地球站(VSAT)系統,以及中低軌道的移動衛星通信系統,都受到了人們廣泛的關注和應用。

1972年中國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以后,衛星通信在我國首次被應用,并迅速發展。美國銥星公司(后被摩托羅拉收購)就發射了數量與金屬銥原子數相同的衛星用于運營,但是因市場和經營原因而失敗,這算是一個小插曲,并不影響人們對衛星通信的熱衷。

其他無線IP通信技術

移動通信技術:包括蜂窩移動通信技術、集群通信技術等,這是個龐大的領域,我們將在移動通信一章中詳細講解。

超寬帶技術

超寬帶(Ultra Wide Band,UWB)功耗極低(約20mW),在極寬的頻率范圍內(最高可達7.5GHz),以極高的速率(可達500Mbit/s)傳輸信息。UWB最早應用于雷達及防竊聽等軍事通信。它被認為是未來無線個人的首選技術。

ZigBee技術

這也是一種耗電極低的短距離無線網絡技術。取名ZigBee,來自于蜜蜂用曲折的舞蹈方式表示采蜜方向的含義。

2001年,國際上成立了一個叫作“ZigBee聯盟”的組織,希望研究開發一種拓展性強、便于部署的低成本無線網絡,可以廣泛應用于家庭、辦公室等小范圍內,實現家用電器的自動控制以及環境信息的自動采集測量等。家庭聯網應用是ZigBee技術最有潛力的市場之一,它將為改善人的居住環境和實現家庭的智能化作出貢獻。

Z-Wave技術

Z-Wave是一種低成本、低能耗、高可靠性的短距離雙向無線通信技術。

Z-Wave技術主要應用于家庭自動化、小型工業控制等領域。它工作于868/908MHz頻段,有效覆蓋范圍在室內是30米,室外露天大于100米。最大數據傳送速率只有9.6kbit/s,是一種窄帶應用,不適合用來傳送音頻、視頻等數字信號,而是用來傳送各種控制信號。

RFID技術

20世紀90年代初,一種非接觸式自動識別技術興起。它利用射頻方式進行非接觸雙向通信,以達到自動識別目標對象并獲取相關數據,具有精度高、適應環境能力強、抗干擾性強、操作快捷等許多優點。這就是RFID,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利用無線電射頻與被識別物體進行雙向通信,實現數據交換,從而達到識別物體的目的。由于其識別過程無須與物體直接接觸,因而被稱作“非接觸式射頻識別”技術。一個典型的RFID系統主要由電子標簽、讀寫器和信息處理等外圍設備組成。

電子標簽是RFID系統的核心,它內部藏著一顆專用標簽芯片。

讀寫器是將RFID掃描儀和無線整合在一起,通過天線所釋放的無線電信號去激發RFID標簽,在它們之間進行非接觸雙向通信,實現數據交換,并進行讀寫操作,最終達到識別物體的目的。

有了RFID技術,可以簡化大量繁重的工作,比如清理庫存、超市收銀、電子門票、水文觀測等。這得益于其應用的便捷性。

帶有RFID標簽的物品進入電磁場后,接收閱讀器發出來的射頻信號,憑借感應電流所獲得的能量發送出存儲在芯片中的產品信息(無源標簽),或者主動發送某一頻率的信號(有源標簽)。解讀器讀取信息并解碼后,就可以送到中央信息系統進行數據處理了。

試想,如果每個物品都貼了這種標簽,你手持閱讀器,對這些物品的統計工作豈不變得非常簡單?無論你是圖書館的管理人員,還是紅酒的制造師,還是家具店老板,無須用各種復雜的統計方法,只需要在屋子里走一圈,這屋子里有啥東西,不就一目了然了么!

在實際應用中,你可以進一步通過以太網、Wi-Fi、移動數據通道,把通過閱讀器獲得的數據信息發送到服務器上,服務器內的應用系統可以幫你分析、處理這些信息,這樣做不僅大量節省人力物力,更是讓管理人員人輕松愉快地展開工作。

應用可以進一步擴展。在鐵路、橋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統、大壩、汽油管道以及你的衣服、公文包、汽車,或者所有家用電器上都貼上這樣一個小標簽,這不就相當于把所有物體都連上網了么?有了RFID的技術基礎,我們能夠讓物品都開口說話:公文包忘帶什么東西,會立刻提醒主人;管道漏氣,會及時發出報警;橋梁發生裂痕,會第一時間給維護部門提出警示……

換句話說,RFID為所有物品實現智能化提供了可能。貼上了RFID標簽的物品,具有了被閱讀器讀出數據的能力,而物品上的應答器可以將物體所在位置以及其他相關信息發送回閱讀器,即使在惡劣環境下,RFID也會正常工作。

當然,RFID本身并不能傳送IP;但以RFID為基礎,物聯網的誕生也就順理成章了。在第10章,我們將帶各位進入比互聯網更博大的物聯網世界去參觀。

2.與IP有關的傳輸技術

PDH

當今電信的傳輸網,都是以光纖為傳送介質的,只是在光纖介質的基礎上采用不同的設備,就會變成不同的傳輸網。而提到電信的傳輸網,不能不提“先驅”PDH。

PDH意思是“準同步數字序列”,說它是“準”同步,是因為PDH采用的不是真正“同步”的方式。

PDH只能用作點對點的情況,而不能像其繼任者SDH那樣呈環狀布局。

隨著技術的進步,基礎的傳輸網絡幾乎被SDH、DWDM等所統治。但是,在與信息高速公路相連接的支路和叉路上,PDH設備仍將有用武之地,尤其是企業語音接入、分支機構互聯這種點到點的網絡,以及采用“以太網轉換器+PDH”進行以太網延伸,畢竟,其價格是非常低廉的。

SDH

不了解SDH就不了解通信網。

美國bellcore公司首先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SONET(Synchronous Optical NETwork),美國國家標準協會通過一系列有關SONET標準,爾后ITU的前身CCITT接受了SONET概念,并重新定名為“同步數字系列”,使之成為不僅適于光纖也適于微波和衛星傳輸的通用技術體制。

同步數字系列就是我們常說的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這里面的Hierarchy比較難理解,一般是指序列,表明SDH不是單一速率,而是有一個系列的速率,相互之間有某種內在聯系。

通常SDH/SONET,稱為“光同步數字傳輸網”,在通信網中,它幾乎是“傳輸網”的代名詞。從PDH到SDH,是一次重大革命。

PDH無法組成環網、沒有倒換保護機制,而SDH在這一方面堪稱完美!

SDH擁有全世界統一的網絡節點接口(NNI),是真正的數字傳輸體制上的國際性標準。既然是“標準”,只要你支持它,你就能和所有支持它的其他設備對接、兼容、配合。

很長一段時間,世界各國數字通信設備基本上都采用PDH,PCM基群復用設備所采用的編碼律及復用路數不同,形成了兩種不同的地區性數字體制標準:一種是俄羅斯、歐洲和中國采用的系列,以2.048Mbit/s為基礎;另一種是北美和日本系列,以1.544Mbit/s為基礎,這是PCM兩種制式帶來的問題。

由于這兩種系列具有不同的比特率,各個國家的設備只有通過光/電轉換變成標準電接口才能互通,在光路上則無法實現互相調配。

可以想象,這給國際間互通連網帶來了多么巨大的障礙!SDH橫空出世,帶著一套開放的標準化光接口,使PDH的兩大數字系列得以兼容,可以方便地在光路上實現不同廠家新產品的互通,使信號傳輸、復用和交換過程得到極大簡化,成本降低,效率提高。

SDH當然還有諸多好處,我們簡單向讀者們做介紹。

它擁有一套標準化的信息結構等級,稱為同步傳送模塊(STM),并采用同步復用方式,使得利用軟件就可以從高速復用信號中一次分出(插入)低速支路信號,不僅簡化了上下話路的業務,也使交叉連接得以方便實現。

SDH擁有豐富的開銷比特(約占信號的5%),以用于網絡的運行、維護和管理。

SDH具有自愈保護功能,可大大提高網絡的通信質量和應付緊急狀況的能力。

圖2.33 SDH的自愈保護功能

SDH網結構有很強的適應性,它就像航空母艦,可以裝載多種類型的信號,PDH、ATM、IP甚至Ethernet都能夠裝在這艘航空母艦上(多業務傳送平臺MSTP就可以承載以太網和IP通道)。因此,把SDH當作基礎的承載網絡,實屬必然!

光通信系統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進行分類。如果按照信號的復用方式來進行分類,可分為頻分復用系統(FDM)、時分復用系統(TDM)、波分復用系統(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WDM)和空分復用系統(Space Division Multiplexing,SDM)。他們分別按頻率、時間、波長和空間來進行分割的光通信系統。

應當說,頻率和波長是緊密相關的,“頻分”本應和“波分”沒有根本區別,但在光通信系統中,由于波分復用系統分離波長是采用專門的光學分光元件,不同于一般通信中采用的濾波器(限制不需要的頻率通過的裝置),所以兩者仍屬于不同的系統。

有SDH的承載,IP的傳輸質量將讓人感覺很踏實。

在IP世界中,SDH傳輸網的電路,常見于骨干路由器之間的道路。

最傳統的傳輸網可以分配2Mbit/s、34Mbit/s、155Mbit/s、622Mbit/s、2.5Gbit/s的電路,并且這些電路如果是SDH網絡分配的,其可靠性非常高,如果是DWDM網絡分配的,則會因為無法形成環狀,可靠性大打折扣。

SDH承載骨干路由器之間的線路,最常用的接口是POS接口,一般的速率是155Mbit/s、622Mbit/s或者2.5Gbit/s,未來甚至有可能出現10Gbit/s的POS接口。

另外一種常用的路由器接口是信道化的2Mbit/s、155Mbit/s或者622Mbit/s。

PTN和IPRAN

作為具有直接的以太網承載能力的MSTP,其對網絡層的支持能力非常有限,無法進行復雜的路由和交換,只能作為最基本的傳送通道。在取而代之的將是PTN和IPRAN技術。

這兩者是IP路由與交換技術、傳統傳輸技術的深層次融合產物。這兩種方案的提出,都不同程度地改變了原來傳輸與路由各司其職的格局。它們的出現,首先要迎合IP傳送的需要:

支持多種基于分組交換業務的雙向點對點連接通道,具有適合各種粗細顆粒業務、端到端的組網能力,提供了更加適合于IP業務特性的“柔性”傳輸管道;

完成了與IP/MPLS多種方式的互連互通,無縫承載核心IP業務;

在移動回傳的承載方式爭論中,PTN和IPRAN成為強有力的競爭者,主要區別在演進思路上。

PTN是從傳統傳輸思路出發構建的,與現網中的MSTP等設備有較好的兼容性,基于現網部署條件向PTN演進對于已有網絡的沖擊較小。然而在這種演進模式下,對于原有網絡體系的繼承也將為未來埋下隱患。中國移動將PTN建設推向了高潮。

IPRAN則脫胎于IP技術,技術方面更為前沿,更適合于純IP信息的傳送,受到國內外各大運營商的關注。如需打造一套全新的城域以太網體系,采用IPRAN技術更佳。然而IPRAN正處于技術成熟期,使其適用場景有限。基于自身網絡狀況考慮,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成為IPRAN的擁躉。

當然,也有人說,PTN只是IPRAN的一種實現方式,不能將兩者完全割裂和對立起來。

WDM

WDM是一位庖丁。不過不是解牛,而是分光。它利用一根光纖可以同時傳輸多個不同波長且互相不受影響的特點,把光纖可用波長范圍劃分成若干個波段,每個波段做為一個獨立的通道,來傳輸預定波長的光信號。

光波分復用的實質是在光纖上進行光頻分復用(OFDM),只是因為光波通常采用波長參數而不用頻率參數來描述、監測與控制。隨著電-光技術的向前發展,在同一光纖中波長的密度會變得很高,因而有了“密集波分復用”(Dense WDM,DWDM);與此對應,波長密度較低的WDM 系統被稱為稀疏波分復用(Coarse WDM,CWDM)。

這里可以將一根光纖看作是一個“多車道”的公用道路,傳統的TDM 系統只不過利用了其中一條車道,提高傳送速率的方法就是在這條車道上提高車輛行駛速度,增加單位時間內的運輸量。而使用DWDM 技術,就是利用公用道路上尚未使用的車道,以獲取光纖中未開發的巨大傳輸能力。

在WDM系統中,光纖里傳送的信號,應該是什么樣子呢?

光波分復用一般應用波長分割復用器(這是比吉列剃須刀刀片都厲害的一種特殊的“刀片”)和解復用器分別置于光纖兩端,實現不同光波的“耦合”(復用)與 “分離”(解復用)。

但是,WDM技術無法實現像SDH這樣的倒換功能,如果發生線路中斷,都是由架構在WDM上層的SDH來實現倒換的,這時候WDM就像一根根的獨立的光纖一樣。

如果WDM上層未架構SDH,線路中斷對WDM而言是滅頂之災——泰坦尼克海難當然比一艘小游艇發生的災難影響更大!

ASON

ASON(Automatically Switched Optical Network,自動交換光網絡)是指在自動交換光網絡的信令網控制下,完成光傳送網內光網絡自動交換功能的新型網絡,并支持電子或光交換設備動態地向光網絡申請帶寬資源,可以根據網絡中業務分布模式動態變化的需求,通過信令系統或者管理平面自主地去建立或拆除光通道,而不需要人工干預。

SDH是靜態的,一般是環形網絡,而ASON是動態的,一般是網狀網絡(即MESH網)。ASON相當于智能化的SDH,在傳統SDH上加載了智能軟件,應用G-MPLS協議(OSPF、LMP、RSVP),可以實現自動更新業務路由。

OTN

OTN(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光傳送網),可以看作DWDM和ASON的綜合體,最突出的特點是具備電交叉能力,最低速率是2.5G。OTN電交叉的需求源于單波10G速率的出現,當一個波道達到10G時,其OTU便可承載4×2.5G或者8~9個GE,典型的DWDM開通業務方式都是點到點對開,如果目標站點根本不需要這么大的容量,那么OTU的帶寬就浪費了。為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在DWDM上引入類似于SDH的交叉功能,從而演進出OTN的電交叉功能。

PON

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無源光網絡),它的最大特點不是“胖”,而是它不需要電源。

圖2.34 PON說,千萬別說我很胖

說具體點,在這個設備向終端分發信號的時候,有一個被稱為“光分支點”的裝置,這個光分支點不需要節點設備,只需安裝一個簡單的光分支器即可(小時候玩過三棱鏡的讀者對此一定不會太陌生),因此具有節省光纜資源的優點。

最初的PON包括基于ATM的PON(APON)和基于以太網的PON(EPON)。

APON在傳輸質量和維護成本上有很大優勢,其發展也比較成熟。APON和EPON之爭本質上是核心網中的ATM和IP之爭在接入網中的繼續,其結果可想而知,IP自然占據上風!

EPON是IEEE802.3ah工作組制定的標準,在它剛剛獲得勝利的同時,我們的老朋友ITU-T又提出了GPON(千兆以太網無源光網絡)的標準,可以靈活地提供多種對稱和非對稱上下行速率,傳輸距離至少達60公里,在速率、速率靈活性、傳輸距離和分路比方面都優于EPON!

圖2.35 EPON和GPON的對壘

EPON和GPON有很多共同的特點如下。

高接入帶寬:GPON下行速率高達2.5Gbit/s,上行速率也可達1.25Gbit/s,EPON采用上下行各1.25Gbit/s的速率。

節省光纖資源:都采用點到多點的樹狀廣播形網絡拓撲結構,從局端的一芯光纖,最后可以分支到32/64個終端ONU設備,極大節省了饋線段的光纖資源,特別是對于地域廣闊的地區,或者原有光纖資源有限的運營商,采用PON技術組網可以大大提高光纖資源的使用效率。

設備運維和管理成本低:PON光纖接入技術,只有局端(OLT)和用戶側設備(ONU)為有源設備,其中間的光分布網絡采用穩定性高、體積小巧、成本低的無源分光器,無需提供電源、空調等機房設備,也不占用機房空間,只需安裝在光交接箱或光纜配線架的適當位置即可,易于維護。

“性格決定命運,特性決定應用”,PON的特點決定了其應用場景的寬泛性和組網方式的靈活性。

比如“PON+DSL”方案,它將DSLAM盡量靠近用戶,克服xDSL接入距離和帶寬的限制——要知道,DSL技術的傳送距離對帶寬影響很大,如果大部分銅線被光纖代替,這種影響就能盡可能減小!這種方案保護已有銅線投資,實現從銅線到FTTH的過渡,是當前PON應用和發展的主要定位。

相對EPON技術,GPON更注重對多業務的支持能力(電路、IP、有線電視),上聯業務接口及下聯用戶接口更為豐富,比如它支持10GE(萬兆以太網接口)、GE(千兆以太網接口)、FE(快速以太網接口)、STM-1、E1/T1、模擬電話接口等,可提供FTTH、FTTB、FTTO、FTTC+LAN(DSLAM)的多種接入方式,同時,GPON能夠支持傳統TDM E1/T1業務,可提供移動基站互聯、語音交換機接入以及大客戶E1專線接入,同時能夠提供時鐘同步以及電信級QoS保證,使得電信運營商在采用新的寬帶接入技術的同時不放棄原有的租線業務。而EPON對傳統租線業務的支持能力非常有限。

受制于歷史的發展和個別人為因素,當前EPON技術相對完善,芯片設計難度也較低,產業鏈比GPON成熟。

EPON更適合部署中小規模FTTx,如個人用戶和小型寫字樓;GPON則更適合于部署大規模FTTx,如對技術要求高的企業用戶、大的園區等。

中國基礎電信運營商都普遍重視PON的的發展,大規模商用已經展開。

光纖是個好東西,但并不是只有傳統的電信網才有光纖,有線電視網也有光纖!那么怎么利用這些有線電視網的光纖傳輸資源,為數據網提供服務呢?后面會有專門一節為各位讀者做介紹。

xDSL

如果說電話線是一棵白菜,通信人能把這棵白菜做成好幾道佳肴。說它是白菜,因為它的確太普通、太尋常,但如果充分利用、巧妙烹飪,則營養豐富、味道鮮美。

之所以叫作“電話線”,是銅線的一部分資源被用來傳送電話信號了。大部分沒有被使用的資源,都白白浪費掉了。

DSL技術,可以將銅線中未使用的高頻部分的資源有效利用起來,使電話線煥發自己的第二春!

xDSL,x可以有多種取值。每種取值代表一種技術,目前應用最廣的是ADSL、HDSL、VDSL、SDSL以及帶有G字頭的若干DSL技術。他們共同的特點是,想辦法利用那些電話信號未占用的高頻資源,為數據傳輸服務。

圖2.36 DSL家族

ADSL是DSL界的大牌明星,其使用規模是最大的。

A是Asymmetric的縮寫,表示“雙向不對稱”,對于DSL而言,用戶端向核心網的方向被稱為“上行”,反之被稱為“下行”。

上行帶寬窄,下行帶寬寬,這不正是當前互聯網接入的實際情況么?

大部分的ADSL接入都是為了接入互聯網,而目前互聯網大部分的應用,都是用戶發送請求信號到互聯網的信息服務器,就是我們說的“上行”;反之,則是“下行”。

信息流的數據量較大,需要的帶寬較寬;而請求信號數據量很小,需要的帶寬也較窄。這有點類似于答記者問。記者的提問總是寥寥數語,而回答則往往長篇大論。

因此ADSL技術本身為“非對稱”速率,但在國內的實際應用中,大部分卻采用“對稱”速率。

圖2.37 ADSL的拓撲圖

ADSL技術需要在局端和用戶端的設備都具備“分離功能”,這種分離功能,將語音和數據通過在電話線上的不同頻段截然分開。

ADSL實際市場開通速率差異很大,高的可高達雙向8Mbit/s,低的僅為雙向512kbit/s。

512K的速率有多寬?幾十兆的下載文件、瀏覽文字、接收圖像已經足夠,點對點的視頻聊天和基本的電話會議也滿足需求了。

ADSL接入互聯網,每個客戶獨享從用戶端到運營商IP骨干網或者城域網的帶寬,對于當前的大部分需求而言,已經很好很強大了。

一般情況下,目前的ADSL能傳送3~5公里遠,對于絕大部分用戶而言,這個距離已經足夠。

隨著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越來越多的信息將被上傳和下載,對帶寬的需求是無止境的。ADSL也要與時俱進!

2002年5月,ITU-T通過了新一代ADSL標準——ADSL2,在此基礎上的進一步升級版本ADSL2+也于2003年1月獲得通過。人們把這一系列的變革稱之為第二代ADSL。ADSL2+把傳統的最高全雙工2M速率提升為最小下行16Mbit/s,上行800kbit/s,下行最大傳輸速率可達25Mbit/s!

ADSL接入電信運營商的IP網絡,需要進行身份認證。基于IP技術的認證方案中,最流行的當屬PPPoE,這里面的“E”就是Ethernet(以太網)。

ADSL技術的強大生命力,就在于讓電話線這棵“老樹”發了寬帶這根“新芽”!由此我們認為,任何新的技術,都一定要與現實情況相結合,有效繼承,充分利用,節約投資,增加收益,相信這是永遠不會過時的投資理念。

PLC

別以為電力線就是傳送電力的,它還能用來傳送數據信息。如果你插插銷不小心被電到了,有可能是你的電子郵件把你電到了,也有可能是某個女同學給你發送的QQ消息把你電到了。

電力線通信,學名PLC(Power Line Communication),聽起來應該挺新鮮啊。每個剛接觸PLC的人都會有感慨:原來,我們根本不用鋪設那么多的電話線、光纖,只要將電力線有效利用起來就可以通信了啊!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從表面上看,采用電力線承載數據網,就是利用電力線來進行網絡數據的傳輸。只需通過連接在電腦上的“電力貓”,再插入家中任何一個電源插座,就可以實現最高14Mbit/s的速度上網沖浪,這一速度可以和目前電信運營商提供的ADSL相媲美,至少,看上去很美!

從原理上講,PLC是把載有信息的高頻加載于電流,把電流當船,信息當貨物,用于接收信息的調制解調器再把高頻信號從電流中分離出來,并傳送到計算機或電話,以實現信息傳遞。

這種技術,并非用電力線全程全網承載數據業務,而僅僅應用于最終用戶的接入部分。一般情況下,光纖到達樓宇配線機房,通過配線機房采用專門的調制設備(類似于DSLAM)將數據調制到電力線上,并通過電力線傳送到各個家庭中去。

目前PLC在全球發展都很低調,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都在進行小范圍試驗和標準統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陆良县| 同江市| 鄂温| 榕江县| 宁陵县| 庆城县| 陆丰市| 新津县| 怀柔区| 汤阴县| 万盛区| 昆山市| 东乡县| 昌乐县| 内江市| 台南市| 石楼县| 大名县| 突泉县| 循化| 兴城市| 靖宇县| 喀喇沁旗| 霍林郭勒市| 松江区| 彩票| 武胜县| 自贡市| 时尚| 德令哈市| 富顺县| 武定县| 安陆市| 安溪县| 沽源县| 紫金县| 崇信县| 麻江县| 新疆| 迁西县| 余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