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虧是福,計較只會失去更多
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一句話,吃虧是福。現(xiàn)代社會,人們一個比一個精明,哪里還有人愿意吃虧呢?然而,事實證明,凡事斤斤計較的精明人只會得不償失,而大智若愚的人反而更有福氣,正所謂“有心栽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尤其是在職場中,那些明哲保身的精明人往往被派去完成一些固定的任務,而那些不計較得失的“傻人”反而有機會被領導委以重任。這是什么原因呢?
其實,能吃虧的往往是聰明人,他們不僅睿智,而且心胸開闊。吃虧是大度的表現(xiàn),更是一種難得的人生境界。正是因為樂于吃虧,人們才逐漸變得成熟。要知道,吃虧不虧!不怕吃虧、愿意吃虧的人,總是喜歡把別人往好處想,因此也就更加愿意為別人多做一些。這些人看似迂腐,實際上卻擁有寬廣的胸懷,因而他們比心胸狹隘、斤斤計較的人享受到了更多的快樂和幸福。在社會交往中,吃虧的人不但能夠得到更多人的支持,而且也贏得了好人緣。到底是吃虧還是賺便宜,恐怕還有待時間的檢驗。在這個世界上,既沒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也沒有不明不白的失去。很多時候,物質上的舍棄能夠給我們換來精神上的愉悅,而很多人看似占到了大便宜,卻因此而破壞了自己的心情。撿到錢包的人也許一時之間很高興,但是花著不勞而獲的錢卻總是有些忐忑。而撿到錢包歸還失主的人,雖然沒有得到物質上的好處,但是卻得到了精神上的極大滿足。由此可見,老祖宗說的“吃虧是福”是非常有道理的。
張明博是學中文專業(yè)的,大學畢業(yè)后進了一家出版社當編輯。有一段時間出版社的業(yè)務量有所下降,因此,社長想安排一個編輯去做發(fā)行工作。但是,大多數(shù)編輯都習慣了辦公室的舒適工作,因此都不愿意去做推銷。當社長找到張明博談話的時候,張明博很痛快地就答應了。其實,張明博的想法很簡單:“既然大家都不愿意去,那我就吃點虧吧,編輯和發(fā)行有很大的差異,我正好可以趁機積累一些工作經驗。”
于是,張明博就到了發(fā)行部工作。工作了一段時間以后,他發(fā)現(xiàn)發(fā)行的工作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難,因此,他便每天都按部就班地向外聯(lián)系、包書、送書。日積月累,由于他踏實勤奮,居然為社里建立了一個很好的發(fā)行網絡。對于他的工作,同事們和領導都非常認可,覺得他是一個難得的腳踏實地地工作的年輕人。就這樣,張明博在發(fā)行部一干就是幾年。
后來,社里的業(yè)務量擴大了,急需提升一個主管發(fā)行工作的副社長。社里的幾位領導都不約而同地想到了張明博,認為他是最為合適的不二人選。首先,張明博當過編輯,對圖書的內容比較有把握;其次,張明博還有好幾年的發(fā)行經驗,對發(fā)行業(yè)務很熟悉。張明博是既懂編輯又懂得發(fā)行的難得人才,因此他順利地成為了社里最年輕的副社長。事情發(fā)展到現(xiàn)在,以前那些不愿意做發(fā)行的編輯同事紛紛懊悔不已,都說張明博揀了個大便宜。對此,張明博只是一笑置之。
其實,張明博在同意做發(fā)行的時候,根本不可能預知會當副社長。他只是體諒到領導的難處,愿意借助這個機會積累一些工作經驗而已。然而,命運是公平的,正是因為他的工作經歷,他才毫無懸念地晉升為社里最年輕的副社長。試想,倘若他當時也像其他同事那樣堅持不去發(fā)行部,就不會有這么豐富的工作經驗,也就根本不可能如此順利地當上副社長。由此可見,當時看來的吃虧給他帶來了福氣。
很多人都看過《阿甘正傳》,都對那個老實純樸的阿甘印象深刻。很多時候,始終處于劣勢的人反而比那些精明人更容易獲得成功。所謂吃虧,往往意味著舍棄與犧牲,但在你失去某些東西的同時,你也會獲得很多意想不到的東西。在職場中,往往是那些看似愚鈍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他們往往不吝惜自己的力氣,主動承擔一些工作,任勞任怨,因而不僅積累了寶貴的工作經驗,也獲得了領導的賞識;反之,那些看上去非常精明的人則總是斤斤計較,不愿意多干任何工作,凡事都是敷衍了事,只要能夠在領導那里蒙混過關就可以。領導的眼睛是雪亮的,最終這種人很難得到領導的認可和賞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