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生命成長的能源來自寧靜
老子說:“萬物蕓蕓,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意思是說,根是萬物生命的來源,回歸根才是靜,能靜才回歸生命,萬物生于靜歸于靜。不論是道家的煉心煉氣,儒家的修身養性,還是佛家的“六根清凈”都無不以靜為入手。心不能靜便無所安,心不能定便無所守,也就是說,人靜不下來就會沒了主心骨,就會一事無成。寧靜,是一種美好的境界,恬和、安寧,如一泓秋水,映著明月。寧靜不是平淡,更不是平庸,而是一種充滿內涵的幽遠。“于無聲處聽驚雷”和“此時無聲勝有聲”,可見寧靜的氣勢和力量。我國的經典文庫《大學》開篇就這樣寫道:“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我們的祖先在這里告誡我們:“治國平天下”的遠大理想,要從“格物、致知、意誠、心正、身修、齊家”開始,人生要想有所作為,“非寧靜無以致遠”。莊子說:“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安之若素,沉默從容,往往要比氣急敗壞、聲嘶力竭更顯涵養和理智,更有機會和智慧來處理面對的一切。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心里如果有雜念,就不能達到成功的境界。想要成功就要心無旁騖地專心做一件事情。齊白石衰年謀求畫風變革,閉門十載,“破壁”騰飛,終成中國畫之巨擘。國畫大師劉海粟再三告誡學生,“要甘于寂寞”,只有耐得住寂寞才不會寂寞。從巴金聲明“閉門謝客”到費孝通貼告示“關門盤點”,許多名家學者都努力為自己營造一個“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寧靜天地。
生活告訴我們,只有寧靜,生命才能夠得到不斷的成長;只有寧靜,才能夠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只有寧靜,才會有非凡的創造。生命的真正能源來自于寧靜。
可是,很多人常常忘記了靜,反而盡量用動態去消耗自己。他們耐不住寂寞,渴望鮮花和掌聲,喜歡燈紅酒綠、歌舞喧騰的繁華熱鬧,殊不知熱鬧過后,留下的常常是無奈的冷清和失落,使寶貴的生命就在這無盡的喧鬧中消耗殆盡。
寧靜是生命的能源,靜涵蓋了很多無窮的力量。老子講,生命的根本是在寧靜中恢復的。靜態到了極點,能知過去、現在、未來,就有了預知能力。靜能養生,靜能開悟,靜能生慧,靜能明道,要想大智大慧,大徹大悟,必須由靜做起,寧靜是一種氣質、一種修養、一種境界。先哲說,“動以養身,靜以養性”和書上所謂“閉門思過”指的都是在寧靜的環境中,讓人摒棄俗慮雜念,排除外界干擾;進行反思,悟出真諦,從而達到陶冶性情,涵養德性,凈化靈魂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