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寫給產品新人
- 蘇杰
- 1352字
- 2019-01-05 02:59:08
寫在正文之前
為什么會有這本書
2006年6月,我還是一個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學生,自己選的專業,不是因為“21世紀是生物世紀”那句話,而是真的感興趣。結果很簡單,畢業時很難找工作。
之后的故事其實很平淡,很多事情也都很偶然。
2005年12月,阿里巴巴給了我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Offer。
2006年7月,結束悠閑的學生生活,入職。
2007年7月,老板們覺得“做產品的要有想法”,于是要求產品團隊的同學在工作周報的后面附加一篇做產品的體會,不少于500字。沒想到工作以后還要寫命題作文,寫第一篇的時候,我遲遲難以下筆,后來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和需求采集有關的話題,寫完之后統計字數,沒想到有1200多字……我心想,還蠻能寫的么,干脆好好做這件事吧,于是有了《產品設計體會》系列文章。
2007年11月,老板換了,不再要求寫做產品的體會,我卻不想停下來了。
2008年1月,已寫了2.5萬字,我是唯一一個還在寫的。
2008年3月,在《產品設計體會》才寫了不過三十多篇的時候,CSDN發現了我,然后博文視點的老師找到了我,第一次跟我提到希望將來能整理出版。她一直給我很大的鼓勵,也介紹了不少前輩給我認識,于是我又堅持寫了一整年。
2009年1月,在很多朋友的鼓勵和幫助下,iamsujie.com出世,我借機整理了已有的文章,7萬多字,后來又因為這個博客認識了很多同行。之后我開始加速積累素材。
2009年3月,我開始負責公司的產品經理內訓課程。這期間再次整理自己的所得,使之系統化,經過幾輪評審,終于在6月底成功地做了一次內部試講。
2009年8月,已經積累了17萬字和一些思路,正式啟動寫書的事情。
2009年12月,24萬字的初稿完成。
2010年3月,刪減瘦身至22萬字,初版全書定稿。
為什么要寫書?
第一,符合我的理想與價值觀。我在本書第6.2節“有理想,就不會變咸魚”里說過,任何事情要做好且做爽,必然是內驅的,而寫一本書正是實現我“做老師,讓人人都做產品經理,用好產品改變世界”這一理想的絕佳手段。
第二,為了一群潛在讀者。因為通過博客、工作,我越來越感覺到有一群想當產品經理的人需要這樣一本書,具體的在下一節有關本書定位的思考里細說。
第三,過一把更貨真價實的產品經理的癮。這本書,對我來說算是做過的最具挑戰性的產品了,類比到軟件產品上,這本書的戰略規劃、需求、開發、測試、發布等所有過程,我都作為主力參與其中。雖然它最終的影響力可能不如在公司里參與過的幾個產品,但我對這本書的影響力絕對可以超過在公司里做的任何產品。
為什么是現在?
這個實現理想的手段是那么的誘人,想想就讓人精神亢奮,所以在2009年春天差點把手段當做了目的。4月份的時候,有另一家很好的出版社希望我在三四個月后就把書寫出來,好在我還是想明白了:不能為了出一本書而寫書,不能求快,與其做一本可能讓自己都不滿意的書,不如沒有這本書。
所以我一直在醞釀,一直感覺沒準備好,但越來越發現如果這樣想我永遠都不會準備好,因為所謂的完全準備好也就意味著我在各方面都已經到達頂點無法繼續提高了,顯然我是不希望有這樣一天的。
2009年6月,個人博客已經走上正軌,6月26日給公司同事做了第一次內訓的試講,意味著課程開發也告一段落,看似一切順利,不曾想兩天之后,6月28日晚上我就出了點小意外,打羽毛球跟腱斷裂了……這意味著接下來幾個月我會行動比較困難。住院期間,不少朋友半開玩笑地對我說:“老天叫你不要亂跑,安心開始寫書吧。”
于是,那就開始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