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聚焦任務
問題收集完畢后,就要對問題進行加工、整理,其方向就是圍繞任務進行。建構主義教學強調學員為中心、問題為中心和任務為中心,簡稱三中全會。當圍繞學員收集完問題后,接下來就要聚焦任務了。
一、任務驅動的價值
為什么需要聚焦任務,用任務驅動的思路來設計教學呢?建構主義教學認為,既然學習的目的是解決問題,更好地完成任務,那么就直接從問題開始,將工作或生活中的任務遷移到培訓現場。學習者圍繞這些任務進行學習,通過老師和學習者之間的一系列學習活動,掌握完成任務所需要的知識、態度和能力,彌補差距,從而解決問題,完成任務。
如何找到差距?那就是根據完成一個任務的狀況,從中發現差距。員工的能力怎么樣?衡量的方式就是根據完成任務的狀況來判斷。同樣,績效問題、執行問題、團隊協作問題等都可以通過完成某個具體的任務去發現。因此,確定任務就成為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問題中心和任務中心教學法最典型的特征。
二、關鍵任務的概念和含義
1.關鍵任務的概念
基于“關鍵任務”的課程設計與開發,就是在課程開發過程中,以工作中存在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一些任務為中心,進行設計、開發并實施教學的一種思路和模型。“關鍵任務”是完整的稱謂,更多的時候直接用“任務”取代。
教學設計大師梅瑞爾等專家所指的任務,就是指將學習者實際工作或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有效地遷移到學習現場,設計成需要完成的“任務”,這些任務就是學習者需要運用知識、態度和技能等多個方面采取行動,從而完成的一些具體的目標、事件或項目。
這里的任務一定是來自實際工作或生活的“真實任務”。“真實任務”包括三層含義。
2.“任務”的三種含義
第一種:完全真實的任務。即直接來自工作或生活的非常具體的任務,如“本季度銷售額提高20%”、“30天內搞定某大客戶”、“20個工作日掌握組裝技術”。再如行動學習中的一個學習項目——“產品創新”,這個就是將實際工作中的“如何創新一個新產品”這樣的“任務”搬到學習現場,大家采用“頭腦風暴”、“團隊共創”的方式,共同完成這個方案。真實的任務,還包括教練技術中的“個人成長的目標制定”或“職業生涯規劃”這樣的輔導課程,這些都是針對真實問題進行學習和討論。
此外,最近幾年比較流行的“私董會”也是這樣的一種方式。來自不同企業和行業的高管,聚在一起,在“私董教練”的引導和帶領之下,針對某個企業主提出的具體任務,共同探討,進行頭腦風暴,最終提供某種建議方案。
這種“真實任務”的學習內容相對單一,問題聚焦。大家面對的是相同的一個問題,進行學習。
第二種:“仿真”的任務。在實際培訓中,遇到更多的情況是學習者來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背景,因此大家遇到的問題是不一樣的“結構不良的問題”,而討論和學習的問題并不是某一個“具體”的問題,而是學習者可能都存在的多個問題。這個時候,如果僅僅針對某一個“真實問題”,那么對于多數學習者來說是無用的或關系不大的。這樣勢必影響學習者的積極性和參與性。
為了照顧“大多數”,就必須設計出滿足大多數學習者都需要解決的問題和完成的任務,也就是要將大多數學習者所遇到的不一樣的任務“加工”成一個大家都似曾相識的“任務”,每個人通過完成這樣的任務,可以參照解決自己的問題。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難真正有這樣一個適合大眾的“原汁原味”的任務。所以,這個任務需要加工!這樣,就變成了“仿真”的任務。
第三種:關鍵任務。這里的“關鍵任務”,并不是一般的任務,也不是所有的任務,而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具有重大影響的任務。因此,課程開發并不是針對所有的問題和任務,而是圍繞這些“關鍵任務”進行解決。
這個“關鍵任務”,體現了“主要矛盾”的思想。工作中需要完成的任務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也很多,在培訓中就要選取其中影響重大、最具代表性的任務。學習者通過完成這些任務,掌握其關鍵技能,從而達到梅瑞爾說的“融會貫通”,提高“培訓遷移”能力,從而真正讓培訓落地。因此本書所指的就是“關鍵任務”,雖然有時直接稱為“任務”,但實質是指關鍵任務。
三、關鍵任務的三個來源
我們看看那些經典的課程以及書籍,換個角度思考一下:為什么是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而不是“六個習慣”?為什么是“六頂思考帽”,而不是“七頂思考帽”?這些內容并不僅僅是吸引眼球搞的噱頭,也不是一拍腦門想出的新點子,而是需要深思熟慮、反復驗證并且經實踐證明的。
確定任務內容主要有以下三個思路。
第一點:科學的理論
如何將一個任務進行分解,以及設計各個模塊,關鍵是需要理論做指導。
在“課程設計與開發”工作坊中,每到這個時候,有學員總會遇到瓶頸,無法將主要任務分解,為什么呢?因為他們不知道分解成哪些內容模塊。這里就需要解構力,解構不是破壞,而是按照事物的內在規律科學地分解,看透其內部的規律。
案例 在一次青島舉行的“課程設計與開發”工作坊中,一個學員開發的是“卓越領導的八項修煉”,其任務就是“如何發展成為一位卓越的領導者”。但是在分解的時候,他無法對“八項領導力”進行設計。我問他為什么是八項,他說八項聽起來好聽。產生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這位學員沒有掌握“領導力修煉”的理論內容。
理論的來源主要是專業的理論書籍。書籍是最好的設計課程的思路來源。因此很多經典的、知名的課程都來自某本書籍。因為這些書籍的創作是基于大量的理論支撐和豐富的實戰經驗的,借鑒這樣的書籍,可以提供一些思路。另外,這些書籍也是為解決某些問題而創作的,它們也是經過大量的實踐研究,并被市場認可的內容,也就是說,這些書籍中包含了大量的“問題”,而且還提供了相應的解決方案。那么按照書籍的思路,就可以提煉出任務。
所以,各位讀者如果想要開發某些課程,尤其是想開發經典的課程,一定要大量閱讀相關的經典著作,增加自己的知識底蘊,并形成自己的理論認知,這樣,在課程開發時,就可以進行有效的設計。如何開發經典的版權課程?除了需要具備深厚的理論基礎之外,還需要科學的開發模型——“一萬小時定律”。詳情參考本書最后一章的“精品版權課程開發”一節。
第二點:豐富的經驗
開發一門精品課程,需要系統地學習和運用相關的理論知識,需要足夠長的時間反復研究、設計、改良。但是對于很多企業內部的培訓師來說,尤其是對于要在短時間開發時長在3個小時以內的“微課”的培訓師來說,更多的還是依賴豐富的實際操作經驗。
這里的實踐經驗,其實就包括了在實際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案。這就是根據實際工作經驗進行設計。當然,這個經驗不僅僅是個人的經驗,而是相同或相似崗位的大量的工作經驗的積累、加工和提煉,這些經驗已經約定俗成,成為一些常規,雖然不一定有某些理論做支撐,但是已經形成大家公認的基本內容。尤其是對于具體一家企業來說,在一個確定的主題中,就應該包括相應的幾個部分的內容。
案例 在給國內某著名物業管理企業上“課程開發”的課程時,其中一個學習小組開發的課程就是“新員工入職培訓”。他們運用“任務中心”的課程設計,結果開發的課程就成為“成為合格員工的五部曲——某企業新員工入職培訓”,這些內容包括:物業管理發展現狀及趨勢;公司發展史;企業的基本情況;基本的管理制度(重點在于薪酬、福利、考勤);員工職業發展規劃。
根據實際工作經驗對課程內容進行設計,是企業內部培訓師開發課程的基本思路,也是大家采用最多的方法。尤其是開發某些“微課”,這些方法是最容易學習和掌握的。
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經驗”并不僅僅限于“崗位”經驗,也就是說,就算不一定是相同的崗位,如果有相同的生活經驗,也可以組成同一個學習小組,進行課程開發。
案例 在給某IT企業上“課程開發”課程的時候,在組建“學習小組”環節,要求根據學員的崗位情況和工作情況以及實際工作經驗進行分組,小組成員要有相同或相似的工作背景,3~5人為一個小組,大家發揮集體智慧,共同開發。其中一個小組開發的課程是“90后員工管理”,其三個成員分別來自人力資源部、研發部和銷售部。因為這三個崗位都會有“90后”的新生代員工,他們都有管理和面對新生代員工的經驗。
第三點:專業的調研
除了科學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工作經驗,還需要進行課程開發前的調研工作。然后根據前期的調研所得,進行內容的設計。當然,理論、經驗也是做調研的一個基礎,沒有專業的理論和豐富的經驗,一份調查問卷可能都無法設計出來。實際上,在設計調查內容時,也是根據相關的理論和經驗進行設計的。這就是本書上一節的內容。
此外,根據“問題中心”原則,專業的調研還會對理論和實踐進行取舍。也就是說,我們在設計調研內容的時候需要根據理論和實踐的經驗進行設計,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調研結果都可以作為課程的內容。如果所有調研的內容都作為課程的內容,那就失去了調研的意義調研的目的是發現問題,也就是發現差距,這個差距就是結構不良的問題,確定需要學習和值得學習的地方,從而作為課程的內容。
實際上,科學的理論、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的調研,三者是相互關聯和交織的,在課程開發的任務確定環節,三者是綜合運用的(見圖2-3)。

圖2-3 任務確定的三個環節
四、關鍵任務設計思路的特點
基于關鍵任務的課程設計,相對于其他的課程設計思路,有以下兩個特點。
1.聚焦結構不良的問題
在傳統的教學中,課程內容往往是結構良好的問題,這樣老師才可以提供答案。成人學習中,學習者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往往是結構不良的問題,所以需要聚焦結構不良的問題。
關鍵任務開發模式是提煉抽取出工作中最具有典型性的任務,這些經過加工整理的典型任務是大家都面臨的任務,包括學習者面臨的各種結構不良的問題,這樣既能吸引學習者參與到學習中,也能幫助學員將培訓現場所得有效地轉移到實際工作中。
概括地講,就是將各種結構不良的問題,按照某種思路設計成為關鍵任務。在學習中,完成了這個關鍵任務,自然就解決了結構不良的問題。
2.任務的明確性
如果沒有確定任務,各個問題就無從著手,收集的問題也是零散的、不聚焦的。
案例 有一次給某酒店管理公司上“課程開發”的課程,其中一個小組的課題是“接待禮儀”。在收集問題這個環節,大家采用頭腦風暴的方式,小組的各個伙伴收集了很多問題,包括接待態度不好、著裝不統一、語言不規范、引領不足、形體不好、工作期間閑聊、玩手機、部門協作不夠、遲到早退、管理制度不科學等30多個問題。有些屬于接待的問題,而有些已經不是接待中的問題,只是這些員工在整個工作中的一些負面表現,那么如何將各類問題歸納到一起,如何有效地取舍,如何有效地組織呢?小伙伴們激烈討論,按照傳統的“ASK”思路,以及“What”、“Why”、“How”這樣的思路,確定了他們的課程名稱——“酒店接待禮儀”,做出的初步課程結構圖見圖2-4。

圖2-4 “酒店接待禮儀”課程結構圖
大家是不是感覺這些設計思路似曾相識,這是在課程開發中常見的現象。為什么出現這樣的狀況?根本問題在于沒有聚焦任務。由于任務不明,大家思路太過發散,很多問題已經超出了主題的范圍,是“接待禮儀”這個課程不能解決的。
案例 經過引導和交流,最終這個小組確定的任務是“做好旅行團的接待禮儀”。然后大家圍繞“如何做好接待工作中的禮儀”,按照接待的順序將這個任務進行排序,分解成幾個小任務,并針對各個小任務,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收集和整理,最終歸納出了最典型的一些問題。大家最后就聚焦在“接待工作中的禮儀”,也就是“完成一個接待任務需要掌握和運用的禮儀要求”,因此他們給課程定名“接待禮儀六要素”,從見面禮儀、介紹禮儀、座次禮儀、儀容儀表、交談禮儀和送客禮儀等六個模塊進行設計,其結構圖就變成了圖2-5。

圖2-5 “接待禮儀六要素”課程結構圖
其實,“聚焦關鍵任務”這樣的做法是影視劇最主要的“創作手法”。好萊塢的大片無疑都是用了這樣的編劇思路:為了完成某個任務,劇中角色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完成任務。《生化危機》、《拯救大兵瑞恩》、《指環王》系列、《速度與激情》,無疑都是采用了這樣的方式。
最近比較火爆的《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兒》等真人秀節目,都是采用了這樣的任務驅動模式。
以任務驅動為主要思路的課程設計思想,還具有聚焦問題、開發迅速、成果顯著的特點。在互聯網時代,微課開發將成為一種趨勢,而聚焦任務這樣的思路和方法將越來越受歡迎。
案例 在某國際會展企業的“基于關鍵任務的課程設計與開發”課程培訓中,24位學員組成9個學習小組,在兩天一夜的時間里,開發出了9門內部的“微課”,每門課程1~3小時不等:“OA運用四項技能”、“五步搞定‘小鮮肉’——新生代員工管理秘籍”、“跨部門協作的四步流程”、“客戶投訴處理的三大技巧”、“會展志愿者禮儀的六個關鍵”、“會展現場溝通五法寶”、“會展行業發展狀況”、“接待禮儀四維度”、“制服清洗三步法”等。同時,每門課程具有完整的課程包:需求調查的工具包、教學指導圖、案例素材集、學員手冊、講師手冊、課程簡介、學習活動集等。
總之,基于任務的開發,能夠將各類問題有效地連接起來,同時能夠包括學習者所要掌握的知識、態度和技能等各項內容。對于學習設計者來說,注意力也更加集中和聚焦,效率也更高。
五、完整關鍵任務的設計
設計完整的關鍵任務,就是將各種“結構不良的問題”按照某種規律,加工設計成一個完整的任務。這個完整任務要包括學習者面臨的相關“問題”。
在學習設計和課程開發的時候,與任務相關的就是“問題”。“任務”和“問題”是學習設計中最常見的名詞,那么“任務”和“問題”是什么關系呢?
1.“問題”和“任務”的關系
(1)“問題”和“任務”是緊密聯系的。“任務”本身就是“問題”,“問題”本身也就是“任務”:“任務”是由“問題”組成的,解決了“問題”就完成了“任務”。在課程開發中,“問題”和“任務”意思非常接近,很多時候只是表述不一樣。例如,新員工入職培訓中最常見的課程,如果用“問題”呈現就是“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新員工”,如果用“任務”的方式就是“做一個合格的新員工”。兩者其實是一個意思。
所以在很多關于課程設計與開發的書籍中,“任務”和“問題”是聯系在一起的。例如,梅瑞爾的首要教學原理,兩者是放在一起的;著名管理學大師拉姆·查蘭的經典著作《執行——如何完成任務的學問》,也將兩者結合在了一起——“問題”是“如何完成任務的學問”,“任務”就是“執行”。
(2)“問題”和“任務”的關注點不一樣。用“問題”表述和用“任務”表述,關注點不一樣。主要體現在:“問題”只是提出了問題的所在,并沒有提出解決方案,或者只是隱含了“答案”;而“任務”其實已經包含了“解決方案”,“任務”就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例如,彼得·德魯克的一部經典著作《成為卓越管理者》就是給“如何成為一名卓越的管理者”這樣的“問題”提供了答案。
用“問題”的方式能引起注意和思考,因為用了類似“提問”的表述方式——“為何”、“怎樣”、“如何”等詞。
而用“任務”的方式更能促使行動,因為用了“動詞”,或者潛藏的“動詞”,如“情境領導”、“4D領導力”、“培訓師21項技能修煉”、“課程開發”、“培訓師培訓”。這些課程都包含了“動詞”,更能激發人的行動。
(3)“任務”比“問題”更具體。“任務”更能揭示主要內容。“問題”太寬泛,不能聚焦內容,因為產生這個問題的因素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也很多;而“任務”更能聚焦,更加具體而明確,更能符合“SMART”原則。這個時候,“任務”其實就是“目標”。
任務明確,目標清晰,這樣的課程內容翔實,更加具有吸引力,同時也更能聚焦。
案例 著名管理學家拉姆·查蘭一部經典著作《成功領導者的八項核心能力》,如果換成問題式就是《如何成為一個成功的領導人》;還有《高效能人士七個習慣》,如果換成問題式就是《如何成為一個高效能人士》;“培訓師21項技能修煉”換成問題式就是“如何成為一位優秀的培訓師”,或者“成為一門優秀的培訓師應該掌握哪些技能”。
看看上面的案例,哪些更具有吸引力?是不是用“任務”更加直接?
2.“問題”變“任務”的思路
如何將“問題”變成“任務”,有以下兩種思路。
(1)“問題”變“內容”。即將問題的方式直接變成內容的方式來表述。在培訓中,大家習慣性地用問題的方式來表述課程,如“如何提高團隊士氣”、“怎樣搞定高端客戶”、“如何做好接待工作”、“怎樣掌握某設備”。改變的方式很簡單,把帶有“問題”的詞語去掉。上面的內容就變成了各個任務:“提高團隊士氣”、“搞定高端客戶”、“做好接待工作”、“正確掌握某設備”。
這一步就是從“提出問題”到“完成任務”的轉變,比之前更進一步。
(2)內容+數字。上面的案例雖然把問題變成了任務,但是不夠具體,也不聚焦,吸引力不夠。因此,需要再進一步。方法就是在此前的基礎上加上一些數字。這樣,課程就變成了“提高團隊士氣的五個方法”、“四招搞定高端客戶”、“做好接待工作的五要素”、“正確掌握某設備的六個步驟”。
這樣就從“完成任務”到“完成任務的具體措施”,思維更進一步,這樣才是完整的任務:既有具體任務,又包括完成任務的具體措施和方案。
同時,如果在課程中已經有數字表述,那么在下一步分解任務的環節就很輕松:直接按照這些數字分解就可以了。
讀者朋友,拿出你的課程,看看是否可以改為“內容+數字”的模式。
確定任務,就是收集學習者遇到的各種問題,再將各種問題歸納,加工成具體的任務。讓這個任務囊括了各類問題,從而確定為學習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