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人的假象:光影中的心理學秘密
- 魏知超
- 3773字
- 2019-01-05 02:27:55
花心與男人的擇偶偏好
那么男人呢?與女性相比,男性的擇偶策略可就開放得多了。前面提到,男性傳播基因的代價與女性相比極小,不需要十月懷胎,理論上也完全可以不承擔撫養責任,而一個男人短時間內產生的精子理論上就可以讓全世界的女人懷孕。如果說女人的擇偶策略是“求質不求量”,那么在如此低廉的繁殖成本驅使下,男性就進化出了“求量多過求質”的擇偶原則。
因此,男人擁有與盡可能多的女性發生性關系的本能。有一項實驗是這么做的:研究者派出一個帥哥助手和一個美女助手在大學校園里搭訕,開門見山地問陌生的異性愿不愿意與自己一夜情。結果大部分被問的女性都拒絕了,而大部分被問的男性都欣然應允。一句話概括起來就是:十個男人九個好色(還有一個好男色)。
可是,盡管男性總是會表現出一副來者不拒的賤樣,當兩個女性擺在面前比較時,他還是很容易對其中的美女產生更強的偏好的。這是因為,男人對女人的審美,也是進化賦予他們捕捉女性好基因的能力。而事實恰恰就是——那些男人眼中的美女通常的確都有更健康的基因或更強的生殖能力。好基因偏好總歸是擇偶最核心的標準。
白富美
我們來看看“白富美”這幾個字能不能概括男人的擇偶偏好。
最直接的好基因線索之一來自女性的皮膚。由于真菌感染、寄生蟲等導致的皮膚病會在皮膚上留下印記,較淺的膚色就有利于男方在求偶時看清楚女方的皮膚健康狀況,并以此推測其整體健康狀況。淺色光潔的皮膚很可能是基因良好而不容易受病菌和寄生蟲侵襲的重要線索。所以,皮膚白成為美女的標準之一,背后的心理機制很可能與此有關。男人愛白皮膚的另一個心理機制可能與人的關聯思維有關(參見“Linkage”一章)。這就是“白”的涵義。
在男性的擇偶標準中,很大程度上“富”這個字是不成立的。男性挑選有財富背景的女性完全是一個經濟選擇,而非出自男性的擇偶沖動。“富”字應該被“少”字代替。“少”就是青春少女。
女性的基因好,好在兩個方面。首先是本身的健康,健康的女性當然也更容易生下健康的下一代,其次是她的生殖能力,生殖能力越高,就能生出數量更多、身體素質更好的孩子。而由于女性一生的生殖能力在青春期之后是隨年齡增長而顯著下降的(男性的生殖能力相對來說隨年齡的增長下降得比較緩慢),因此年輕幾乎就是生殖能力的代名詞。這也就不難理解《餃子》里楊千嬅抱怨的“為什么男人永遠只愛20歲的女人”了。
《金剛》(King Kong)中的大猩猩為什么會迷上金發美女?這是因為金發的一個重要特征是隨著年齡增長,顏色會逐漸加深,因此金發就意味著年輕。當其他線索不明確時,金發就成為判斷女性年齡的好線索。金剛愛金發美女的本質是愛青春少女。
男性的戀幼與女性擇偶傾向中對較年長的“資源提供者”的偏好結合在一起,在影視作品中貢獻出無數的“老男少女配”。我們可以看到在幾乎所有古裝片里,莊主通常都一臉褶子,但那個號稱是原配的莊主夫人卻起碼看上去比他小上十五歲。這顯然不夠合理,卻很好地迎合了觀眾的心理。在大多數時候,男女觀眾看“老男少女配”時心里都不會有什么不和諧的感覺。而如果是“少男老女配”,那就基本都是畸戀題材了。《神雕俠侶》里,本來楊過和小龍女是典型的“少男老女配”,可到了最后楊過和小龍女重逢時,金庸這樣寫道:
婚后別離一十六年,楊過風塵漂泊,闖蕩江湖,憂心忡忡,兩鬢星星;小龍女卻幽居深谷,雖終不免相思之苦,……漸漸的少思少念,少欲少事,獨居谷底,卻也不覺寂寞難遣,因之兩人久別重逢,反顯得楊過年紀比她為大了。
難得一見的“少男老女配”就這樣生生地給逆轉了。
再來看“美”。在男人眼中,女人的外貌美大致包含相貌美和身材美。
與貝克漢姆那張對稱臉相似的是,一般來說,左右臉對稱的女性也通常會被認為是比較美麗的。這當然也是女性基因優秀的線索之一(你不妨去網上搜索一張林青霞年輕時的正面照片,你會發覺她的左右臉也是比較對稱的)。
除了相貌美,身材美也很被男性看重。對人的審美跟對藝術作品的審美一樣,是一種文化取向,比如唐朝以肥為美而當代以瘦為美,標準的變化是因為文化在變。但很多跨文化研究卻表明在某些最基本的層面上,人對異性的審美表現出驚人的跨文化一致性。
心理學家辛格曾開展過一系列研究,讓全世界各種文化、各種文明下的男性觀看一系列女性身體剪影或素描圖,這一系列身體剪影只在腰臀比上發生變化。這些男性需要挑出他們認為身材最好的一張。結果,幾乎所有文化中的男性都認為腰臀比是0.7的女性身材最好。而更加神奇的是,研究表明腰臀比是0.7的女性恰好擁有最健康的身體狀態和最強的生育能力。顯然,這又是一項男性進化出來的、用來辨別女性好基因的線索。《亂世佳人》里有這樣一幕:在某次阿希里來訪前,斯嘉麗讓女傭幫自己束腰,女傭說生過孩子的女人不可能把腰收得那么細了,但斯嘉麗為了給心上人留下好印象倔強地堅持要束腰。看來斯嘉麗心里很清楚細腰與性魅力之間的聯系。在女性服飾中,大部分腰帶的功能正是在視覺上突出腰臀比,以提升女性的性魅力。
我一直懷疑唐朝的以肥為美其實是以豐滿為美,腰臀比估計還是不能忽視的。我不相信楊貴妃是水桶腰,楊貴妃的身材應該是豐腴而不是肥胖。
女人的小腳與男人的綠帽子
光有“白少美”還不夠,畢竟現實中絕大多數男性沒法任意跟數量巨大的女性發生關系(雖然他們都想)。于是在配偶數量有限的前提下,男人關切的問題就完全變了。他們的焦慮變成:“這有限的幾個孩子到底是不是我親生的?”
女性為了對抗倒霉鬼的命運,還進化出來一種對策,就是將自己的排卵期變得完全隱蔽。這就迫使男性在所有時間內(不光光是發情期)緊跟在女性身邊。對于女性來說,這阻止了男性做完愛后拍拍屁股走人的沖動,而對于男性來說,他們就相應地出現了一個重大焦慮:由于無法確定女性的排卵期,因此也就無法確定她的孩子到底是不是自己的。這就是男性的“非親生子焦慮”。女性可以百分之百確定肚子里的孩子是自己的,男性卻永遠無法百分之百確定。怕被戴綠帽子是男人的永恒焦慮。
于是相應的,男性又演化出一系列策略來幫助自己確認孩子是自己親生的,以免戴完綠帽又繼續當冤大頭。因此在有機會選擇短期性伴侶時,男人完全傾向于“白少美”,而當選擇長期配偶時,表現出忠貞品質的女性就會更占優勢。這就是“白少美”之外男性的另一種擇偶標準——“貞”,男人都希望別人的老婆是蕩婦,自己的老婆是貞潔烈女。
不過這還不夠,男性還發明了很多文化和制度上的策略來制約女性以減輕自己的“非親生子焦慮”,如貞節牌坊、裹小腳。
為了克服“非親生子焦慮”,男性還演化出對與自己長相相似的子女的偏愛。孩子與父親長得越像,就越容易受到父親的喜愛,因此也更容易得到資源,這顯然也是因為越跟父親像的孩子非親生的可能性越低。與此相關的是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不管長大以后像爸爸還是媽媽,剛出生的嬰兒通常更像爸爸。而這背后可能的原因是:在遠古時期,很多剛出生時不像父親的孩子都被父親直接遺棄或者殺死了,他們因此滅絕,而我們都是那些剛出生時長得更像父親因而免遭毒手的孩子的后代。
“白少美貞”,這就是男性的擇偶策略。可以看到,男性的性偏好在大多數時候相對于女性來說都直白得多。由于繁殖成本的低廉,男性比女性更單一地看重女性的身體健康與生殖能力,表現為好色。“白少美”三字,都是男性好色的表現。只有在比較長期的婚姻關系中,男人才因為害怕戴綠帽子而選擇了“貞潔”。
女選“高帥富忠”,男選“白少美貞”,這就是進化心理學眼中的男歡女愛了。還是那句話,這背后的心理機制無關道德,只關乎存續。
男女擇偶,是相互審美之后的選擇,而這樣的“審美”無疑是進化而來的。如今是一個科學空前昌明的時代,過去幾個世紀里自然科學轟轟烈烈地侵入了自然、人文、哲學的各個領域,唯獨“美”似乎一直還是自然科學的禁地,但這樣的日子可能不會持續很久了。
如果男女之間的審美是進化而來的產物,那我們其他的審美為什么就不是呢?有一種觀點認為,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對事物的感官愉悅能力,可以由對藝術作品的欣賞而被激活。例如,戴維·巴斯在《進化心理學》里提到:“一種被自然選擇設計來尋找成熟果實的色覺機制,可以被那些具有類似色調模式的油畫所激活,并且產生愉悅的體驗。”
藝術作品之所以美,很可能就是因為它正好迎合了我們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某些偏好。如人有風景偏好,工作環境中如果有綠色植物就可以幫助我們增進創造力。這可能是因為某些綠色植物在進化過程中往往意味著安全的環境,因此它能給我們帶來安定和放松的感覺,而人在放松的狀態下往往更有創造力。當這種綠色植物的某些特征出現在藝術作品和設計作品中時,我們身上的風景偏好就被激活,產生美的感知。
有人會說,科學再厲害,總也沒法讓人工智能創作出像凡·高的《星空》那樣偉大的藝術作品吧?我不這么認為。從理論上來說,如果有一天人類審美的心理機制被完全破解,那么人工智能完全有可能利用這些機制創造出與人類藝術家比肩的藝術作品。當然,那可能會是在相當遙遠的未來。在《機械公敵》里,威爾史密斯曾質問機器人Sunny:“機器人能寫交響曲嗎?機器人能揮灑出美麗的畫作嗎?”但后來,Sunny真的用他的機械手畫出了夢中的景象,表現出來的繪畫功力,至少遠遠在我這個人類觀眾之上。這會不會就是藝術和審美的未來?
江山如此多嬌,美人如此多嬌,那是因為江山助生存,美人助繁育。江山美人只是幻象而已,幻象的背后是永恒的生存與繁育。
唯有生生不息,才可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