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撲朔迷離的陵園形制

(一)陵園名稱的討論

古代帝王不僅墓葬形制不同于一般人,就連墳墓的名稱也有專門的規定。北魏時期的酈道元在《水經注》一書中曾說:“秦名天子冢曰山,漢曰陵?!蹦敲辞厥蓟实膲災咕烤褂袥]有專門的名稱呢?

臨潼博物館館長、考古專家趙康民先生曾于秦始皇陵園發現一件刻有“麗山園容十二斗三升,重二鈞十三斤八兩”的銅缶,他結合《水經注》的有關記載,首次提出了“秦始皇陵園稱麗山園,墳墓稱麗山”的學術觀點。這是有關秦始皇陵及陵園名稱問題較早提出的一種學術觀點。

后來又有學者對《水經注》有關“秦名天子冢曰山,漢曰陵”的記載提了出質疑。認為秦代國君墓也有稱陵的,而漢代天子墓有稱陵的,也有稱山的。如高祖長陵既稱長陵,又稱長陵山,所以認為《水經注》的結論也未必正確,又提出了秦始皇墳墓有可能稱始皇陵的學術觀點。這是有關秦皇陵的又一種學術見解。

《秦陵之謎新探》一書的作者在詳細考察了秦公陵墓名稱演變的歷史后,認為秦始皇陵當年并沒有具體的名稱。陵墓名稱與冢墓的出現密切相關,冢墓出現以前似乎不存在名稱問題,那時即使國君墓也沒有明顯的特殊標志。因而國君墓也就沒什么特別名稱。比如,秦國早期國君墓一般通用某公葬某地的慣例。隨著國君冢墓的出現,自然帶來了陵墓名稱問題。秦國國君最早興起冢墓的是秦獻公,從此之后的幾代國君都奉行冢墓。獻公與孝公的冢墓只是在冢字前邊加上王公名,如獻公冢、孝公冢是也,秦惠文王時又改稱為陵。他的墳墓不稱冢而稱“公陵”。昭襄王時放棄了新興的稱?;蚍Q陵的制度,又重新回到了獻公以前的“某公葬某地”的慣例,如“昭襄王葬芷陽”就是這一早期慣例的再現。

秦始皇陵究竟是沿用了早期慣例呢,還是仿照獻公稱?;蚍抡栈菸耐醴Q陵呢?《史記·秦始皇本紀》載:“葬始皇驪山?!焙茱@然這里的“驪山”似指地名,葬驪山實際上就是葬某地的意思。它與二世皇帝“葬宜春苑”的意義完全相同。所以,秦始皇與昭襄王、莊襄王一樣都沿用了早期葬某地的慣例。這與秦始皇生前害怕人們談論其死事的思想也是相吻合的。至于始皇陵之稱則是后人仿照當時的習俗附加上的。

(二)陵園是仿咸陽設計的嗎?

秦陵封土是按“樹草以象山”的設計思想營建的,秦陵地宮則是模擬宇宙設計的,秦始皇陵園無疑也有一定的設計思想。十余年來學界同仁就此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比如楊寬先生在《秦始皇陵園布局結構探討》一文中指出:“秦始皇陵園的布局,就是按照國都咸陽設計的,也就是和張儀等人設計的成都城差不多。把雙重圍墻的陵寢造在陵園的西部,陵墓造在陵園的西南角,就是按照咸陽和成都的小城(即宮城)造在大城西邊而布局的。不僅陵園布局的設計是仿效都城結構的,甚至采用挖掘魚池來取土的方法也是仿效都城的建筑的。”

事實果真如此嗎?

陵園仿都邑營建的思想盛行于戰國中晚期。《呂氏春秋·安死篇》曾針對當時厚葬之風指出:“世之為丘壟也,其高大若山,其樹之若林”“其設闕庭、為宮室、造賓阼也若都邑?!边@里說的是陵園的內闕庭、宮室等建筑比若都邑,絕不是說陵園所有陪葬坑及布局都是完全照搬都城的。退一步說,如果完全仿照咸陽,那么陵墓封土、地宮形制又是仿咸陽城哪一點營造的呢?何況當年的咸陽城是什么樣子至今還是一個謎。所以,“若都邑”的本意主要是指陵園的城垣而言,充其量只能是模擬都邑而已。若是將陵園的一切都要從咸陽城尋找對應的地方未免有些牽強附會。

學術界另一種觀點認為:“秦始皇陵園的整個建筑布局是模擬生前,把地上王國統統地搬到地下。諸如內城內有寢殿、便殿、寺園吏舍,還有供皇帝出行的乘輿、游獵用的苑囿。外城外邊的廄苑內有供駕車和騎乘用的駿馬,更加上地宮內具有百官次位以及無數奇器珍怪,正構成一幅封建帝王理想的宮域圖?!边@是秦陵考古專家袁仲一先生較早提出的一種學術觀點。這一見解言之有據,受到大多數專家學者的首肯。

就秦始皇陵園整個建筑布局來說把它看作“一幅封建帝王理想的宮域”無疑是對的。如果從陵園建筑設計思想的角度來說,它是多元的,即封冢是按“樹草木以象山”的思想設計的,內外城垣是模擬都邑設計的,地宮是模擬宇宙設計的,內涵與布局則體現了“事死如事生”的埋葬觀念。

(三)高大的秦陵封土堆

墓冢可以說是墓主身份的標志,也是封建皇權的象征,最早在南方比較流行,如楚國的一些貴族墓大都有封土。秦國封土墓的出現似乎略晚一些。以往學者認為是自秦惠文王開始的?!对茐羟睾啞烦鐾梁蠓街貒馔聊共皇鞘加诨菸耐?,而是從秦國第一位從事封建改革的國君秦獻公開始的。之后的秦孝公、惠文王及歷代國君競相仿效,而且封冢的規模愈來愈大,封冢越修越高。秦始皇陵規模和高度在先秦國君和兩漢時期的帝陵中當是首屈一指的,那么始皇陵究竟有多高呢?

秦始皇陵的墓冢封土是夯筑而成的,遠望像一座突兀拔地而起的山嶺。陵冢封土的形狀呈覆斗形,頂部略平,中腰部有兩個緩坡狀的臺階,形成三層階梯。陵冢封土的高度,史學大師司馬遷是第一位記載秦始皇陵高度的學者。他在《史記》中說:“墳高五十余丈?!卑串敃r每尺23厘米折算約為115米。司馬遷記錄的數字是隨意估計的呢,還是有一定的依據?從司馬遷一貫的治史態度、文字風格來說,他絕不會憑空想象。司馬遷為撰寫《史記》曾跟隨其父游歷全國各地,搜集了大量的歷史傳說、民情風俗等有關資料。臨潼始皇陵距當時的都城長安不到百余里,想來他一定會涉足秦陵進行實地考察?!皦灨呶迨嗾伞钡挠涊d完全有可能出自司馬遷親自考察的結果。再從兩千年來水土流失因素考察,司馬遷的記載應該是可信的。

較早記錄秦陵高度為50丈的還有《漢書·楚元王傳》:“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余?!薄度o故事》:“始皇葬驪山,起陵高五十丈?!?/p>

20世紀初,兩位外國學者也記錄了秦始皇陵的高度:1906年,日本足立喜六先生考察后記載,“陵高76公尺”;1917年,法國維克托·薩加倫先生考察后指出“它有46米高,底座四邊,每邊有1000英尺長”。這兩位先生是實際測量數字還是目測數字現在不得而知,總之他們先后考察的時間相距11年,而所記的高度相差30米。

20世紀60年代初,陜西省文管會王玉清等先生測量的結果“高度為43米”。20年之后的1982年,專家利用精密水準儀再次測量了陵墓封土,測得結果:“墳高55.05米,中間第二臺階高38.44米?!辈贿^這兩次實測所得數據仍然有些出入,究其原因,當是兩次測量所取測點不同的緣故。

關于始皇陵封土的現存高度,根據各人的測點不同說法也不一致。秦始皇陵所處地勢南高北低,且中間高東西兩側低,落差較大。整個地形像一條魚的脊背,從不同的角度測量始皇陵的高度,會得出截然不同的數值。站在陵封土西側277.7米處測量,陵現高為43米;站在陵封土西北角的緩坡處測量,或站在陵封土西側中部測量,陵高為46米;站在陵封土西北角的西外城垣中部測量,陵高為76米;站在陵封土的北邊沿中部測量,則陵高為52.5米。如果把測點移到陵園內城北垣的中部測量,陵封土現高77米。如果把測點再往北移到陵園外城北垣的中部測量,則陵封土現高87米。由于秦始皇陵周圍地勢高低不一,故測得的高度眾說紛紜,有87、77、76、73、71、55、52、46、43米等。

通過這些不同時期的數據可以看出至20世紀陵墓封冢高度仍然保持在50米以上。這就是說歷經兩千余年它的高度下降了二分之一。如果按照每三年下降10厘米估算,兩千余年也要下降60余米。所以,可以說司馬遷關于“墳高五十余丈”的記載,客觀地表述了當年封冢的高度。這個高度比漢代帝陵最高的茂陵還要高三倍。在中國古代帝陵封冢中沒有任何一座墳墓可以與之相比,始皇陵堪稱是中國歷史上帝陵封冢之最。

如此高大的陵墓,封土又取于何處?

在秦始皇陵周圍地區的群眾中長期流傳著一種說法,認為秦始皇陵上的土是從咸陽運來的,因經過燒炒,所以陵上寸草不生。經過對封土堆土質分析,封土堆的土不是經過燒炒的,否則不會有西漢時的“樹草木以象山”,也不會有今天郁郁蔥蔥的石榴樹。可是這種炒土之說雖然有些離奇,但卻提出了一個問題:始皇陵高大封土堆的用土取于何處?

秦始皇陵剖面圖

《史記·秦始皇本紀》:“復土驪山?!薄墩x》曰:“謂出土為陵,即成,還復其土,故言復土。”這就是說把原來從墓穴中挖出來的土,再回填到墓上去。《水經·渭水注》說:“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汙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池在秦始皇陵東北五里,周圍四里。”經過實地考察,在始皇陵封土東北2.5公里的魚池村與吳西村之間,仍保留著一處低洼的大水池。這說明酈道元的說法是有一定根據的??梢娗厥蓟柿攴馔恋膩碓从袃蓚€方面:一是從墓中挖出來的土,二是從魚池一帶取的土。

(四)封土上有無建筑

古代國君及貴族階層十分重視墳墓的形制。殷商國君及貴族墓上往往筑有很講究的享堂建筑。周代國君墓上有沒有享堂建筑不得而知。在春秋戰國時期又興起了一種封冢墓。秦始皇陵這座高大如山的封土是由數以萬計的人工筑起的。它原來是什么樣子?封土上面有沒有建筑物?

始皇陵封土堆的形狀,有的稱圓錐形,有的稱四方錐形或方錐形、覆斗形。楊鴻勛在《戰國中山王陵及兆域圖研究》中推測:“秦始皇陵覆斗形的封土,可能是享堂多級中心土臺'墉'的遺存”。即原來地面上可能是一座遠較平山中山王陵更為龐大的高臺建筑式樣的享堂。始皇陵封土上曾出土大型瓦當以及殘存木炭屑、紅燒土渣等遺跡,已初步證明了這一點,可在將來的探測清理中查清其形制。

始皇陵封土上果真有如此宏大的建筑嗎?

韓偉《略論陜西春秋戰國秦墓》中說:其實從古代墓上建筑沿革考察,始皇陵封土上不可能筑有享堂。墓上筑享堂始于殷商時期,已被越來越多的考古材料證實。西周的國君墓估計也可能因襲享堂建筑,春秋戰國時期有些諸侯王墓仍然筑有享堂。如中山國王墓、輝縣固圍村魏國國君墓。與此同時許多諸侯國又興起一種新的葬制冢墓。在河北省的易縣、邯鄲,山東省的臨淄、莒南及安徽、河南、湖北、湖南等地,都發現了筑有墳丘的大墓。由此可見春秋戰國時期既是由享堂墓向冢墓的演變時期,又是冢墓與享堂墓并存的時期。具體到秦國,春秋中晚期的秦公墓仍沿用享堂墓。鳳翔一號秦公大墓,墓上曾發現柱洞一排,并發現有凹字形板瓦房相互銜接疊壓的現象。這座春秋中晚期秦公墓顯然是筑有享堂的。享堂墓在秦國的淘汰,過去以為是從秦惠文王開始的。其實依據《睡虎地秦墓竹簡》“獻公?!薄靶⒐!钡暮單目芍貒上硖媚瓜蜈D沟难葑冏钸t應在秦獻公時期。而且獻公、孝公之后的秦惠文王、武王、昭王、孝文王、莊襄王一直沿用冢墓,秦始皇時期不可能再筑享堂墓。

比較兩者封土的尺寸也可以看出始皇陵封土不可能是享堂建筑的土臺“墉”。單從外形上看,似乎它們均為臺階式,但是仔細比較,中山國王墓封土高“約15米”,而始皇陵封土上沒有發現任何建筑跡象。既沒有發現大量的瓦片,甚至連紅燒土及木炭屑也不多見。不能超過于上文提到陵上曾發現大型瓦當一件,其實是誤傳。這件瓦當不是陵墓封土上的遺物而是在陵園建筑遺址內發現的。與此相同的大當,近幾年在陵北建筑遺址內又發現多件。顯然不能以此作為陵上有建筑物的依據。

總之,秦始皇陵封土上根本不存在享堂問題。它與中山國王陵屬于兩種不同的形制,前者是繼承了春秋戰國之際新興的冢墓,后者則是代享堂墓的沿襲。秦始皇陵封土形狀也不同于漢代的覆斗形墓,它實際上屬于一種多級臺階式的封土墓。這是模仿自然界山體形狀修筑的,也是三代帝王陵形制中最早的一座“山墳”。

(五)陵園的總體布局

秦陵工程的設計者不僅在墓地的選擇方面表現了獨特的遠見卓識,而且對陵園總體布局的設計也是頗具匠心的。

整個陵園由南北兩個狹長的長方形城垣構成。內城中部發現一道東西向夾墻,正好將內城分為南北兩部分。高大的封冢坐落在內城的南半部,它是整個陵園的核心。陵園的地面建筑集中在封土北側,陵園的陪葬坑都分布在封冢的東西兩側。形成了以地宮和封冢為中心,布局合理,形制規范的帝王陵園。

秦陵地面上的主要遺跡就是那座高大如山的封冢。當年那長達20華里的內外夯土城垣早已殘缺不全了,現在能看到的只有內城西墻殘存的一段城墻。還有當年那一座座宏偉的地面建筑早在兩千多年前就遭到項羽的焚燒,幸好地面建筑的廢墟還沒有完全破壞??脊殴ぷ髡咴谶@些廢墟上進行了鉆探和發掘,從而確定了建筑遺址的位置和規模。經過多年的勘探與試掘,發現秦始皇陵園的地面建筑主要分布在封土北側和封土西北的內外城垣之間。封土北側的地面建筑群目前已探明的有三處,其中靠近封土的一處建筑規模較大,形制講究,似乎為陵園祭祀的寢殿。寢殿之北還有兩組規模較大的建筑群,亦為寢殿。封土西北的內外城垣之間還發現了一組地面建筑群,依據目前清理的三組房屋建筑來看似乎為飤官建筑。在建筑遺址的南北側、西側還有幾組尚未發掘的地面建筑,這個區域似乎也是一組建筑群。

陵園的陪葬坑與陪葬墓基本上分布在封土西側內外城垣之間。31座珍禽異獸陪葬坑就是位于封土西側的內外城垣之間,還有一座大型馬廄陪葬坑、61座空墓坑和一座甲字形陪葬墓也分布在封土西側的內外城垣之間,在封土東側考古工作者先后發現了兩處陪葬坑和一處陪葬墓,這些陪葬坑與陪葬墓都分布在外城垣以東,17座甲字形陪葬墓相距外城垣350米,90余座馬廄陪葬坑相距外城垣400米,西距外城垣1225米處就是著名的三個兵馬俑陪葬坑。西與兵馬俑相鄰的還有一座甲字形大墓,這是封土東西兩側陪葬坑與陪葬墓的分布情況。此外,在地宮四周的墓道附近還有一些陪葬坑,著名的銅車馬坑就位于西墓道旁。

秦始皇陵園的總體布局與其他國君陵園相比有以下顯著特點:

第一,在布局上體現了一冢獨尊的特點。過去發現的魏國國君陵園,其中并列著三座大墓,中山國王陵園內也排列著五座大墓,秦始皇陵園內只有一座高大的墳墓,充分顯示了一冢獨尊的特點。而其他國君陵園的布局,則顯示了以國君、王后、夫人多中心的特點。這一區別正是秦國尊君卑臣的傳統思想在陵寢布局上的反映。

第二,封冢位置也有別于其他國君陵園。其他國君陵園大多是將封冢安置在回字形陵園的中部,而秦始皇陵封冢位于內城南半部。有的學者以為這是按照“以西為上”的禮制安排的。從陵園總體布局來看,始皇陵封冢并不在西半部。封冢位于陵園南半部的原因正是封?!皹洳菽疽韵笊健钡脑O計思想決定的。

(六)唯我獨尊建陵園

秦始皇為什么要修建這么高大富麗的陵園呢?首先是受古代的葬禮影響;其次是由他個人的性格所決定的。

古代的葬禮,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及文化的進步而逐漸隆重起來的。如《周易》《淮南子》等文獻記載,古人死后,埋到荒郊野外,不封不樹,沒有任何紀念物。到了春秋末期,孔子因為自己常年四處奔走,為使自己能找著父母的墳墓,就為他們筑起了四尺高的土丘,并做了標記。自此以后,封土越筑越高,樹木越種越多。帝王們則更加講究,認為“事死如事生,禮也”。為了顯示他們的尊榮與權勢,所以,將陵墓造得如同都城一樣。秦始皇是這一禮制的忠誠繼承者,他將戰國以來的厚葬之風發揚光大,以至自己陵園的規模和格局,成為后代帝王建筑陵園的藍本。

秦始皇的性格也決定了他陵墓的宏偉規模。秦始皇生前好大喜功,驕傲奢侈,貪于權勢,獨裁專橫,陰險多疑,冷酷殘暴,他的人生觀就是突出一個“我”字,唯我獨尊的思想支配著他干了許多事情,修建高大宏偉的陵園就是其中之一。秦陵修建時間長達39年,動用人力72萬,成為世界一絕,它比著名的埃及王國第四王朝胡夫金字塔的修建時間還長了八年,修陵人數相當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數的八倍,埋藏之多更是沒有任何一個皇帝可以相比的。難怪劉向發出驚呼:“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近年來,在秦始皇陵周圍發現的兵馬俑、銅車馬等600余處陪葬遺址,處處文物都引起巨大的轟動。就連生活在20世紀的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人們也頻頻稱贊這是一個偉大的奇跡。秦始皇好大喜功,驕橫奢侈的性格在此發揮得淋漓盡致,為我們留下了一代文化的縮影。

主站蜘蛛池模板: 理塘县| 德江县| 万山特区| 石嘴山市| 怀安县| 平顶山市| 呈贡县| 尉犁县| 望江县| 泰兴市| 岳西县| 张家川| 突泉县| 师宗县| 富蕴县| 石首市| 黄石市| 嘉义市| 陕西省| 新化县| 东港市| 平塘县| 靖西县| 黑山县| 桑植县| 阿拉善盟| 边坝县| 曲阜市| 满洲里市| 沾化县| 晋宁县| 甘德县| 兰西县| 揭东县| 华阴市| 日照市| 蕉岭县| 焦作市| 兴海县| 桃园县| 鄂托克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