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看效應:頻繁露面,只為留下更深的印象
在交際場合中,我們常常能夠見到這樣的人:無論你想不想和他加深交際關系,他總會想方設法地創造機會和你交往。當一個人頻繁出現在你面前的時候,一定要對他多加留意。
心理學家查榮茨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向所有參加實驗的人一一出示照片,只是照片出現的次數不太一樣,有的照片出現了二三十次,有的照片出現了十來次,有的照片則只出現了一兩次。
展示完照片之后,心理學家將這些照片擺放在桌子上,讓參加實驗的人選擇自己喜歡的照片。結果顯示,那些出現次數越多的照片,越容易受到大家的喜愛。
這種對越是熟悉的東西就越是喜歡的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作“多看效應”。
假如你留心觀察,就會發現,那些在社交場合左右逢源的人,通常都是善于利用多看效應的高手,他們很會創造機會與交往的對象進行接觸,令雙方變得熟絡起來。
多見幾次面就能讓對方喜歡上自己?很多人會認為這完全是無稽之談。但是有一個社會心理學的實驗恰恰也證實了這一點。
在一所大學里,心理學家隨便從女生宿舍樓里挑選了幾個大一新生的宿舍,并給這幾個宿舍的女生發放不同口味的薯片,而且要求這些女生在一天的時間里不斷到另外的宿舍中去品嘗不同口味的薯片。前提只有一個,那就是不能進行語言上的交流。一天之后,心理學家對實驗對象進行調查之后發現:實驗對象之間見面的次數越多,互相喜歡的程度就越深;見面的次數少甚至是不見面,互相喜歡的程度就相對淺一些。
這兩個實驗都說明,要想提升自己的魅力,獲得別人的喜愛,多和對方見面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在實際生活中,我們通常會發現,和很久沒見的好朋友相比,天天見面的同事反倒更能讓人產生親切感,這就是多看效應在發揮作用。
看電視節目的時候,有些演員會說“不管演得怎么樣,起碼先混個臉熟”,以曝光率來贏得觀眾的喜愛和支持,這也是對多看效應的充分應用。即便只是露個臉,沒有任何臺詞,也能加深觀眾的印象,逐漸積累起個人的吸引力。這樣一來,他們自然能在交際場上越來越吃得開,越來越成為眾人關注的中心點。
黃玲是一名大學三年級的學生,在本屆學生會主席的選舉中,她以極高的支持率最終當選。別人向她請教其中的奧秘時,她說:“我的性格十分外向,沒事的時候喜歡到各個宿舍去串串門、聊聊天。一回生,二回熟嘛,時間長了大家覺得我人緣不錯,都愿意和我交流。人和人之間就得多見面交流才行,常常在陌生人中出現,肯定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無論是剛剛入學的大學生,還是剛剛進入職場的新人,面對陌生的環境和陌生的人群,心里難免忐忑不安。要想拓展自己的交際圈子,就應該像黃玲一樣,勇敢地邁出步子,走到人群中間,讓更多人見到你、認識你,借助多看效應的影響,達到與人交往的目的。
當然,多看效應也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效的,它的運用前提是你已經給人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如果你給對方的第一印象并不那么好,那么多看效應就會發揮相反的效用,見面的次數越多,對方越會感到厭煩。
當你確定已經給對方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時,可以適當增加與對方見面的次數,以此增加雙方之間的感情交流。但是,也不能濫用多看效應,如果你不分時間、場合地出現在對方面前,對方同樣會感到厭煩。因此,一定要把握好多看效應的度。
即便你十分內向,也可以借助多看效應變成一個活躍于交際場上的人。和他人見面時,或許每一次都說不了多少話,但是可以適當增加一些見面的次數,在數次見面之后,對方對你的喜愛就會增加一些。一旦對方對你有所了解,能夠理解你的表現,那么交往就會變得自然起來,你就能在交際中獲得更多的自信,慢慢變成交際場上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