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說字話”:字體設計×質感表現×主題海報×標志延伸
- GLMIN(高智明)
- 2512字
- 2019-01-25 13:24:43
DESIGN 01
設計基礎
1.1 設計中的用光
1.1.1 光和影在字體與畫面中的關系
光影是塑造畫面空間感不可或缺的元素,光的強弱直接影響著人的視覺感受,而影子的深淺遠近則影響著遮擋物的位置。
當我們要為某種主題添加光影時,首先要想好光源的位置以及光源的強弱程度,這樣可以更好地判斷出畫面中光源的方向與陰影的深淺效果。
以常見的木質背景圖為例。圖1-1中沒有添加過任何的光影;圖1-2中設定光源由右上方往左下方射入,然后到畫面的中下方結束,光的強度為中等,且陰影分布在背景的左上方和底部位置,深淺關系為淺多深少。通過前后兩者的對比,不難看出,圖1-1太過“平面”,在空間感、主體表現、視覺聚焦以及細節效果等方面都不如圖1-2。而圖1-2由于有了光影的變化,畫面顯得更加生動,層次感和虛實感更佳,畫面聚焦點更為突出。

圖1-1

圖1-2
了解了光源的屬性和特征之后,就很容易掌握字體在畫面中的受光方向和暗影效果,從而使字體與背景更加融合,使光影更加協調,如圖1-3所示。

圖1-3
當然,有時候為了更加突出字體主標,使字體主標更加靈活、多變,也會重新設定光源的位置或者設定不規則的光源,如圖1-4所示。而這一切也都是隨著主題搭配需求的不同而改變的。就像人們常說的:沒有最完美,只有最合適。

圖1-4
需要注意的是,字體主標的投影位置要隨著主體的光源方向改變而改變,以使其與主標的光源相呼應。
除了重新設定光源以外,一旦確定了光源和暗影的位置與強弱,后面為烘托主題而添加的所有元素素材都必須要與設定的光源和暗影相統一,否則整個畫面會顯得突兀、不協調。
1.1.2 光和暗的層次
在光的世界中也有層次關系。光暈被分為實層與虛層,實層是較亮的部分,虛層則是較暗的部分,如圖1-5所示,而從實層過渡到虛層就形成了光暈。因此,可以通過調整實層的大小來改變光亮的程度,在虛層大小不變的情況下,實層越大顯得越亮,反之,實層越小顯得越暗,如圖1-6所示。

圖1-5

圖1-6
光暈在字體或面畫中一般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字體與畫面整體光感相融合,讓字體顯得更加有生命力和立體感。圖1-7當中的A組字沒有添加光暈,B組字添加了兩個光暈,C組字添加了多個光暈。其中,A組字與B組字相比,B組字添加了光暈,字體顯得更加有活力,而A組字則略為平庸。再看C組字與B組字,C組字添加了多個光暈,導致畫面內容主次不分,字體也顯得不夠精致,而B組字光的主次關系則非常明了,同時可以看到,B組字中“的”字上的光暈最大,“光”字上的光暈相對較小,這樣光暈就會形成近大遠小的效果和一明一暗的空間層次感。

圖1-7
一般畫面中的光部以3層分布。第1層為最亮層,第2層為過渡層,第3層為低光層。暗部同樣被分為3層,第1層為低光層,第2層為過渡層,第3層為最暗層。圖1-8所示為木質背景底圖的光暗平面分布示意圖。

圖1-8
在圖1-9中我們可以看到,距離光源越近的地方越亮、越白,距離光源越遠的地方越暗、越黑,而光和暗的層次關系環環相扣、相互呼應,即有暗的地方就會有亮的地方。

圖1-9
1.1.3 光的顏色搭配
光的顏色在畫面中可以起到調節氣氛的作用。當畫面的整體感覺太冷時,就需要加入一些暖光進去,使畫面顏色過渡得更為豐富,層次感更強。但此時加入的顏色不宜過多,一般在一個畫面中有2~4種顏色最為合適,因為顏色過多會導致畫面不干凈,而顏色太少又會使畫面顯得過于單調。
不同的顏色會對人產生不同的影響,也會使人在腦海中產生不一樣的畫面,所以需要根據主題風格去設定顏色是采用冷色調還是暖色調。
在畫面中添加光色時怎樣才能選出合適的位置呢?通常情況下,將光色添加在可以發光的元素上是最為合理的,但這也僅限于一些具體的場景畫面,一些比較抽象的畫面則不太適合。
下面以萬圣節為主題而創作的冷色調作品為例,如圖1-10和圖1-11所示。圖1-10以藍色作為主色,并穿插了少許的綠色,但是從整體來看還是缺少了一些活力,畫面顯得過“冷”,容易讓人看了感到不舒服。這時就需要加入一些暖色,讓畫面顏色更加豐富的同時,使畫面“活”起來。暖色系里有多種顏色,我們在具體調整時該如何去選擇呢?需要根據最初設定的主題風格來衡量,在這里,我加入了紅色,并調整好位置,形成了從油燈中散發出的紅色光暈效果,代替了往常的油燈所散發出來的黃色光暈效果,讓畫面的玄幻感更強,同時更加符合主題,如圖1-11所示。添加光暈時,要注意光的顏色與主色調的比例搭配,一般保持0.25:1的比例,這樣既不會喧賓奪主,又恰到好處。

圖1-10

圖1-11
很多設計師在給作品做配色設計時不是配得不好,而是在選擇和搭配色彩時,缺乏色彩的細節和再設計意識,從而沒能意識到在一個色系里還有更多的搭配可能,所以配出來的顏色顯得過于普通甚至可以說是遜色。
以圖1-12和圖1-13為例,圖1-12所示的是最常見的黑色與白色的搭配,而圖1-13較圖1-12而言在主色黑色上做了更進一步的考究,將黑色適當減淡或降低透明度,這樣畫面就顯得雅致了許多。

圖1-12

圖1-13
1.1.4 柔光與強光
平時我們所說的柔光與強光,是對光的一種區分。
柔光顧名思義指的是畫面中偏柔和的光,其特點是光部區亮度走向為中等偏低,暗部區走向也為中等偏低。在一個畫面當中,暗部細節一般比較容易表現,但有時候我們也會發現,在一些畫面當中,可能會由于暗部細節較多,造成整體畫面對比度過弱,立體感也不強,因此在處理畫面暗部陰影時需要加重物體的陰影,以彌補畫面對比度過弱的缺陷,如圖1-14所示。

圖1-14
柔光光暈是畫面表現的常用技法,它在增強畫面穿透感的同時,使畫面的視覺沖擊力更為強烈,層次感更為豐富。
如圖1-15和圖1-16所示,我們來看看兩者的對比。圖1-15整體感覺比較單一,也沒有顏色的變化。而圖1-16中加入了橘色的柔光光暈,畫面不但“暖”了起來,也增加了許多細節上的變化。

圖1-15

圖1-16
強光是相對柔光而言的,強光的特點是光部區亮度最亮,畫面對比度極強,暗部陰影程度較重,暗部細節表現較少,畫面色調反差較大,如圖1-17所示。

圖1-17
在畫面中使用強光光暈時,同樣需要符合設計主題與風格,但是沒有固定的法則。在通常情況下,強光多用于偏暗或是黑色的背景底圖的科幻類主題設計當中,使用局限性較大,因為強光太過搶眼,容易讓人產生視覺上的不適。
如圖1-18所示,在這個背景非常暗的圖中只加入柔光光暈的話,柔光效果并不是很明顯;如圖1-19所示,在圖1-18的柔光效果的基礎上加入強光光暈,畫面的主體顯得更加突出,視覺上也更具沖擊感。

圖1-18

圖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