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三垣

紫微垣

紫微垣

中元北極紫微宮

第三之星庶子居

左右四星是四輔

兩面營衛一十五

上衛少衛次上丞

上輔少輔四相視

陰德門里兩黃聚

御女四星五天柱

六甲六星勾陳前

華蓋并杠十六星

名曰傳舍如連丁

階前八星名八谷

內廚兩星右樞對

文昌之下曰三師

太陽之守四勢前

即是玄戈一星圓

北斗之宿七星明

第四名權第五衡

北極五星在其中

第一號曰為太子

天乙太乙當門路

東藩左樞連上宰

后門東邊大贊府

上衛少衛七少丞

尚書以次其位五

大理兩星陰德邊

天皇獨在勾陳里

杠作柄象華蓋形

垣外左右各六珠

廚下五個天棓宿

文昌斗上半月形

太尊只向三公明

一個宰相太陽側

天理四星斗里暗

第一主帝名樞精

開陽搖光六七名

大帝之座第二珠

四為后宮五天樞

左樞右樞夾南門

少宰上輔次少輔

西藩右樞次少尉

以次卻向前門數

女史柱史各一戶

勾陳尾指北極巔

五帝內座后門間

蓋上連連九個星

右是內階左天廚

天床六星左樞在

稀疏分明六個星

天牢六星太尊邊

更有三公向西偏

輔星近著開陽淡

第二第三璇璣是

搖光左三天槍明

尋找紫微垣——天上有個北極星

對于身處繁華都市的人們來說,想要尋找北極星稍微有些困難,但并非無法完成的任務。我們只要找一個無月的晴夜,一片相對空曠同時燈光并不強烈的地方,就會在北邊的夜空中找到碩大的北斗七星。將北斗七星前兩顆星的連線延伸,便可以找到勾陳一,也就是當代的北極星。北極星雖不是十分明亮,但它位于地球自轉軸延長線的北端,也就是北天極的方向,為我們標示出正北的方位,是人們在夜間辨別方向的天然燈塔。跨過勾陳一幾乎在與北斗相對的位置上,有5顆星組成類似W或M的形狀,這是西方的仙后座。北斗與仙后之間包括北斗在內的圓形區域,就是“紫微垣”的大致范圍。生活在北緯35°左右的中國古人對這片星空非常熟悉,因為這些星星永遠繞著北極星旋轉終年不落。

北緯35度地區9月初20點左右的北方天空

地轉天旋——視野中的恒星運動

地球繞著一個假想的軸旋轉,自轉軸兩端的延長線指向南北兩個天極,日月星辰每天東升西落,其實是地球自西向東自轉造成的相對運行,稱之為“地轉天旋”應該是恰如其分的。對地球上不同緯度的觀測者來說,地平面與地軸之間的傾角不同,即南北兩個天極的高度不同,能夠觀測到的星空范圍不同,天體升降路徑和地平線之間的傾角也不同。對于地處北緯35°左右的黃河流域來說,天北極與地平面所呈夾角為35°,這意味著以北天極為中心,以35°為半徑的圓形天區是一個終年不沒入地平的常顯區域,這個區域稱為恒顯圈,也叫拱極星區。古人發現在其他恒星每天東升西落的同時,恒星圈內的眾星卻始終圍繞著北天中一個無形的點不停地打轉,這個點就是北天極。最靠近北天極的恒星,肉眼看上去穩如泰山巋然不動。這就是孔子所說的“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

紫微垣——天上的紫禁城

在古人心目中距離北天極最近的恒星具有崇高的地位,它仿佛是天上的君主,坐鎮中央號令四方,日月星辰都是它的忠實臣民,圍繞在它周圍不停旋轉。3000多年前具有這一殊榮的就是“帝星”,古人以帝星為中心,為這位至高無上的天帝建立了一座氣勢恢宏的宮殿——紫微垣,又稱紫微宮、紫宮、中宮或中元等。

紫微垣既是天帝的起居所,也是與近臣議事的地方。歷代帝王總強調其天子的身份,所以居所的命名也要效法于天,稱皇宮禁地為“紫禁”,明清故宮“紫禁城”的名字正是取自這中元北極紫微垣。

按理說紫微垣應該和拱極星區完全重合,才與古人的傳統認識相符??墒俏覀儼l現紫微垣的范圍與北緯35°恒顯圈并不完全重合,前面提到的仙后座諸星在恒顯圈內,但并未被古人劃入紫微垣的范圍,相反紫微垣內非常重要的北斗七星卻有3顆出了恒顯圈,時常會落入地平線下。是古人觀測不精,還是另有原因?我們的祖先堪稱世界上最勤奮的觀星者,當然不會犯這樣低級的錯誤。如果我們回溯到2500年前,那時中原地區的北方天空中,不但北斗七星全部位于拱極星區,太陽守、太尊、玄戈等也位于其中,紫微垣的范圍和拱極星區重合得非常好。原來是恒顯圈或者更直接地說是北極星發生了變化,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一變動?

天帝圍著娘娘轉——究竟誰是北極星

今天最接近北極的亮星是勾陳一,但在《史記·天官書》中,勾陳一代表的是天帝的正妃娘娘。紫微垣中本該眾星拱衛的帝星,如今卻偏于一隅反而繞著娘娘打轉,難道這天帝也有懼內的毛???對于這個問題,古人當然不可能解釋為“妻管嚴”,他們將其歸咎為前人測量得不準確。后來人們明白了歲差原理,才知道北極點原來一直在星空中悄悄移動,26000年一個輪回。但是中國星官體系已經定型,不可能再進行大的改動,所以才出現紫微垣偏離恒顯圈,甚至天帝圍著娘娘轉的尷尬局面。

明白了歲差的原理,再順著北天極行移的路徑尋找,我們會發現一串霸氣的星名。它們都曾經是不同時代的北極星。紫微右垣的右樞星旁有兩顆暗星,一顆叫作“天乙”,也稱“天一”;另一顆為“太乙”,也叫“太一”。這些名字無不顯示著吞吐乾坤的氣勢,它們在4000多年前最接近北天極,被殷商人奉為北極星。帝星從周代起,成為距離北極最近的亮星,因此擔當起了西周至兩漢時期北極星的重任,最高天神“太一”也遷居于此。由于中國星官體系在漢代基本定型,因此它也就順理成章取得了“帝”的稱號。漢以后北天極與帝星漸行漸遠,逐步向一顆不起眼的小星靠近,于是這顆司馬遷時代的無名小星成為了天之樞紐,被稱為“天樞”或“紐星”,并由四星環繞,名曰四輔抱極。宋代以降紐星又逐漸退出了星空樞紐的位置;元明起,勾陳一成為新的北極星,公元2100年左右,北天極離勾陳一最近,之后逐漸遠離,向另一顆小星“天皇大帝”靠近。星占書中說,天皇大帝的神名叫耀魄寶,主宰著宇宙生靈,掌管著萬神圖。但使人疑惑的是,這顆極其暗弱的小星在尚未成為北極星之前就被賦予了無比尊貴的名字。難道是古人洞悉了歲差的規律,提前給它正了名分,以免怠慢了千年以后的大神?這種可能性很小。一些天文史學家認為,天皇大帝的名字可能是古人對北極天樞的稱呼,但被后世的星占家張冠李戴了,不想反而歪打正著,成了有預見性的名字。

天乙與太乙——商湯開國的故事

公元前2600年,北天極距天乙星最近,前2250年時北極移至太乙星附近。而在中國歷史上,天乙、太乙之名則是對商朝的開國君主商湯的尊稱。大禹治水有功而繼帝位,其子啟繼位建立夏,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傳至桀時已日漸衰弱,而桀橫征暴斂,生活荒淫無度,導致眾叛親離。契因助禹治水有功而封于商地,經十四代傳至湯,國勢漸強。湯以伊尹為相,逐步剪除了葛、韋、顧、昆吾等夏的盟國,使夏王朝孤立無援,最終于鳴條一役擊敗夏桀,建立了商王朝,由此開創了殷商統治中國六百年的基業。

“帝”是商人心中的最高神明,商王明確宣稱自己是“帝”或“上帝”之子,他們聲稱“帝立子生商”。星空中的北極星就是帝的化身,或者至少是帝的居所。殷人用開國先祖的尊號來命名北極星,無疑是想建立起祖先與帝的聯系,使得商王順理成章地成為帝的嫡系子孫。

商湯,姓子,原名履,據傳為帝嚳后代契的子孫,商部落首領。

歲差

玩過陀螺的人都知道,當陀螺逐漸慢下來的時候,它的旋轉軸會繞著與地面垂直的軸線旋轉搖晃。地球在公轉和自轉的同時,還有一種像陀螺似的搖頭晃腦的緩慢運動。由于地球并不是一個理想的球體,赤道處稍稍隆起,太陽、月亮等天體對隆起部分的附加引力,使得地球自轉軸的空間指向并不固定,而是繞著黃軸(通過地心并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垂直的軸線)做緩慢的圓周運動,運動方向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反,約26000年旋轉一周,這種現象稱為歲差。

歲差的存在導致北天極在星空中不斷行移,在它移動的路徑上,星星們輪流坐莊充當著北極星的角色,今天你貴為帝星,明天我就是天皇大帝。這也應了孫悟空的那句話:“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p>

極星崇拜——中國的至上神

古埃及人崇拜的最高神靈是太陽神“拉”;希臘神話中地位最高的天神為“宙斯”;北歐神話中的至上神則是“奧丁”。其實中國古代也有一位類似的無上大神“天”,如今我們在驚呼時,他老人家的名號還常會脫口而出——天??!老天爺??!古人崇拜的“天”是有生命、有感情、人格化的天,被尊稱為“上帝”。上帝其實是土生土長的,只是由于明末利瑪竇來華傳教時,用“上帝”一詞來對譯基督教的最高神“God”,久而久之上帝反而成了外來的和尚。其實“帝”或“上帝”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現了,它是殷商人的最高神祇,并且很可能就是指北極星。周滅商后,周人進一步鞏固了帝與天的聯系,稱之為“天帝”“昊天上帝”或“皇天上帝”等。

中國古人將群星圍繞北極星旋轉而北極星恒定不動看成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他們認為北極星必定居于天之中央。而古人恰恰對中央有一種特殊的敬畏之心,我們的國家是泱泱中國,我們的發祥地是華夏中原,紫禁城要建在北京的中軸線上,合影時重要人物要在中間等。既然古人膜拜上天又尊崇中央,那么誰又能比居于天之中央的北極星更符合人們的需求呢?于是,北極星順理成章地爬上了最高天神的寶座?!洞呵镂囊^》說:“中宮大帝,其精北極星。”

后來,到了漢代,上帝又多了一個名字“太一”?!段褰浲x》說:“天皇大帝亦曰太一?!贝藭r他與北極星的關系很明確,司馬遷說北極星是太一神居住的地方,后來鄭玄進一步說太一是北極星的神名,他居住的地方就是北極星。

再后來,道教興起,上帝在道教中變成了“玉皇”,全稱為“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人格化更明顯而北極星影響日漸削弱。但畢竟不能擺脫其由星辰崇拜而來的本質,宋真宗封玉皇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再加封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將玉皇和上帝混同。后世上帝和玉皇并存,只是出現的場合不同,在儒教和正統官方的祭祀中一般稱昊天上帝,如天壇內供奉著“昊天上帝”的牌位,而民間和道教中則通稱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在道教中與紫微大帝、勾陳大帝、后土皇地祇并稱為“四御”。后土為句龍,天上的天社星就是祭祀后土的廟宇(我們將在鬼宿章節具體介紹)。而紫微大帝、勾陳大帝其實是在道教的造神運動中,由玉皇大帝派生出來的。他們的全稱分別為“中宮紫微北極大帝”和“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單從名稱就能清楚地看出他們都來源于古人的北極星崇拜。玉皇大帝雖貴為四御之首,但在正統的道教神仙體系中地位不及“三清”。所謂三清,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是道家依據其哲學和宇宙觀念創造出來的神。但這三清都屬于扶不起的阿斗之流,雖然道士們極力鼓吹,但在世俗的心目中玉皇大帝永遠是高高在上的眾神之主。如《西游記》中,這位大帝端坐在靈霄寶殿之上,管轄著天界、人間和地府,四大天王、二十八宿、九曜星官、四海龍王、十殿閻羅等無不聽命于他。

河北石家莊毗盧寺明代壁畫中的玉皇大帝

北斗七星——酒斗與湯匙

你可以不知道“七月流火”“三星在戶”,可以不認識牛郎織女,但你必須知道“斗轉星移”“泰山北斗”,必須認識中國北方夜空中那7顆亮星組成的大勺子。它們對中國人的重要程度已經遠遠超出了普通星座的范疇,在篤信天人感應的年代,北斗七星儼然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北斗是北天極附近最顯著的星象,在今天的人們看來它很像是一把大號湯勺,很多人甚至直接叫它勺子星。古人稱它為北斗,是因為它形似殷周時期的酒斗。這是一種舀酒用的長柄器物,而并非后來稱量糧食用的量斗,它們在形狀上是不同的。

這7顆星有多套不同的名稱,北斗一至四稱“斗魁”,又名“璇璣”,五至七叫“斗杓()”“斗柄”“玉衡”“天罡”等。

不同文化中,星星組成的圖案被賦予不盡相同的形象。中國人眼中的酒斗,到了古希臘人那里變成了一頭大熊,瑪雅人則認為那是7只金剛鸚鵡,印度人將它們視為7位智者,羅馬人卻把它們看作7頭?!?/p>

公元前1世紀古埃及依西斯神殿星圖中北斗七星被描繪成一條牛腿。

北美蘇族印第安人將其想象為一只臭鼬。

日本民間將夏夜呈倒懸狀的北斗稱為“舵星”。

英國先民將北斗七星想象成一具不停耕田的犁,稱為“plough”,意思就是犁。

法國南部居民則認為它是一口巨大的平底鍋。

北斗七星不會永遠保持現在的樣子。雖然與行星相比,組成星座的星星看起來恒定不動,才有了“恒星”這個名字,但事實上它們都在高速運動,只是離我們太過遙遠,在我們的有生之年根本無法察覺。但經過數萬年后情形就不同了,10萬年后北斗的形狀將發生很大變化,那時的人類會將它想象成什么呢?

除天樞和搖光外,北斗中的5顆距離我們都在80光年左右,而且運動方向和速度也大致相同,20萬年來相對位置變化不大,它們之間是否有聯系呢?人們經過研究發現它們連同周圍一些暗星都誕生于5億年前的同一片星云中,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星團狀天體,被稱為“大熊座移動星群”。

斗轉星移——建四時,移節度

古人重視北斗的傳統,是與我們所處地理位置密切相關的。華夏文明發祥于北緯35°左右的黃河流域,對于生活在這一地區的人們來說,北斗七星是拱極星區最顯著的星象。由于歲差的緣故,它的位置在數千年前比今天更接近北天極,終年常顯不隱。正是由于北斗的這一特殊位置,因而在古人的觀象授時中,北斗較之黃道或赤道上的任何星象都更有優勢。

隨著地球的自轉,北斗七星猶如鐘表上的指針,繞著北天極晝夜旋轉。它每旋轉15°恰好是1小時,默默地為人們指示著夜晚的時刻。

如果我們在每天黃昏靜候群星出現,就會發現斗柄所指的方向每天逆時針偏移1°,每月行移30°,3個月累計一個象限,一年后又回到原處。古人據此參悟出了斗柄指向與寒來暑往季節變遷的關系,這就是自古流傳的節令歌訣:“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p>

北斗的這一特性很早就廣為人知,中國最早的歷法《夏小正》中說:“正月斗柄懸在下,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倍鳚h初年的《淮南子·天文訓》則說:“帝張四維,運之以斗,月徙一辰,復反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歲而匝,終而復始?!笨梢娭辽僭谖鳚h初年,古人已經將斗柄指向與一年中的12個月聯系了起來。

每月初昏觀測

杓攜龍角——北斗拴系二十八宿

北斗對于初識星空的人來說非常重要,猶如我們認識星空的一把鑰匙。利用北斗七星除了能很方便地找到北極星外,還可以找到10顆以上的亮星。

如果你之前還不認識除太陽以外的任何恒星或者星座,那么不妨先在北方的夜空中找到那把大湯勺,然后試著通過它在星空中尋找這些亮星。比如夏夜的織女一和天津四,之后再借助它們認識更多的恒星和星座。

司馬遷在《史記·天官書》中同樣為我們描述了北斗和一些重要星官之間的聯系,這就是:杓攜龍角,衡殷南斗,魁枕參首。

角宿、斗宿和參宿是二十八宿中非常重要的三宿,將北斗與此三宿拴系在一起,鞏固了北斗居于天之中央的地位。同時在天文觀測中,即使星宿在地平線以下,只要看看恒顯不沒的北斗七星,就可以清楚它們的大致位置了。

山東嘉祥武梁祠東漢畫像石斗為帝車圖

斗為帝車——天帝的御用車馬

雖然古希臘人將北斗及其附近的一些恒星看作一頭熊,但同時他們也將北斗七星視為一輛戰車。在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就有這樣的句子:“綽號戰車的大熊,圍著天軸之樹在打轉?!逼鋵崳瑢⒈倍房醋魈炜罩嚨拿褡暹€真不少,古巴比倫人就把北斗看作一輛巨大的貨車;古埃及人將其視作伊西斯女神之車;北歐神話中它被認為是大神奧丁的戰車;英國也稱其為亞瑟王或查理王的馬車;阿拉伯人稱北斗為車星,斗魁四星為車輪,斗柄三星為三匹馬,開陽旁的輔星是趕車人。

繞著北極晝夜旋轉的北斗,的確容易讓人產生車的聯想。中國古人雖然將北斗看作酒斗,但在星占家的眼中它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功用——天帝的御用車馬。在《史記·天官書》中司馬遷認為,這駕天帝的御車,載著天帝,運行于天之中央,統領四方。區分陰陽,建立四季,調節五行,決定節氣變化,規劃太陽的行度,這些都由北斗的運轉決定。

王莽威斗——北斗厭勝兵事

王莽篡位稱帝,改“漢”為“新”,卻無能力治理國家,朝令夕改,法令苛酷,賦役繁重,導致民不聊生,百姓揭竿而起。但王莽卻不思悔改,反而親自監制了一個北斗狀的器物“威斗”。此物系用摻了五色石的銅鑄成,長二尺五寸。王莽幻想有了這個“神器”,上應天象,便可戰勝各路義軍,所以命人扛著,吃喝拉撒時刻不離其左右。直到起義軍攻入皇宮,王莽不設法逃命,卻命令天文官推算北斗斗柄所指,自己則不斷變換坐向和威斗的指向,以為掌握著斗轉星移乾坤變幻,誰也奈何他不得,即便死到臨頭,仍然抱著威斗。

王莽雖為昏君,但并不愚蠢,他迷信北斗到如此程度,不怕別人譏笑,顯然說明當時對北斗的信仰是相當強烈的。人們認為運用某種法術,便可借助北斗的神力趨利避害,甚至不戰而屈人之兵。那時社會上流行將北斗形象畫入符錄,以求達到辟邪驅鬼的目的。兵家則認為作戰時順著斗柄的指向進攻才能取得勝利。漢武帝在征伐南越時,為祈禱出兵獲勝,專門命人縫制一面靈旗,上繡“日、月、北斗和登龍”,漢代對北斗信仰程度可見一斑。知道了這些,王莽的荒唐舉動也就沒那么不可思議了。

佐斗的輔星——七星石為何為八塊

天壇公園東門附近的一塊綠地上,散落著幾塊雕有山紋的石頭,人稱“七星石”。但數著明明是七大一小八塊鎮石,為什么叫七星石呢?有人說,這些石頭寓意泰山七峰,滿族入主中原后,為表明其亦為華夏一員,乾隆皇帝詔令于東北角增設一石,有華夏一家、江山一統之意。但其實只要稍微了解一點古代文化和天文知識,就會明白這些石塊象征的是北斗七星,多出的一塊小石頭代表北斗的附座——輔星。

輔星是一顆4等星,位于斗柄第二星開陽近旁,兩星距離很近,約為月亮直徑的1/3。古代大氣透明度好,通常觀看4等星沒有困難;但由于它緊鄰開陽星,視力差的人分辨起來有一定難度。據說古代阿拉伯人用此星來檢驗士兵的視力,能分辨出輔星者才算合格。我們常說天空中相距很近的星星,實際距離遙遠,只是恰好在我們視線的同一方向,看上去很接近罷了。但這話用在開陽和輔星上并不合適,這兩顆星的實際距離僅為0.25光年,這在天文上是很近的距離了,要知道與太陽距離最近的恒星也遠在4.2光年之外。

小型望遠鏡中看到的開陽星和輔星

玄戈、招搖——北斗九星之謎

在道教星神中北斗不僅包括明亮的7顆星,還包括兩顆隱星,稱為左輔、右弼。據說隱星不是一般凡夫俗子能看到的,有機會一睹其尊容的人都是能得道成仙的。傳說西漢權臣霍光家中有一個家奴,一天夜里看到北斗九星中的輔弼二星異常明亮,倒頭便拜,結果活到了600歲。其實輔星在開陽旁是可以看到的,所謂弼星則查無實據,不過是道士們的杜撰罷了。至于《宋史·天文志》說:“第八星曰弼星,在第七星右,不見……第九星曰輔星,在第六星左,常見。”這很可能是道教反過來影響天文的結果,道士們把北斗九星說得神乎其神,不由得星占家不信了。

北京天壇七星石(徐乃康攝)

中西對照

在希臘神話中,月亮女神的侍女卡麗斯托(Callisto)因與宙斯生下了男孩阿卡斯(Arcas),被宙斯的妻子赫拉變成一頭母熊。宙斯則將阿卡斯變成小熊,讓母子倆相認,并將他們升到天界成為大熊座(Ursa Major)與小熊座(Ursa Minor)。但赫拉并沒有就此放過這對母子,她讓這兩個星座日夜不停地繞著北天極旋轉,永遠不能落到海平面以下休息片刻。

大熊座是全天第三大星座,包括北斗、天理、文昌、三臺、內階、三師、天牢、太陽守、太尊等星官。北斗七星就位于大熊的臀部和被夸大的尾巴處,三臺則對應3只熊掌。

小熊座內最亮的星是小熊座α,也就是今天的北極星勾陳一,西名為“Cynosure”,意思是狗尾巴,這大概是因為這個星座最初曾被賦予狗的形象吧。小熊座的形狀和北斗有些相似,但要小一些,因此也被稱為“小北斗”。

不過在中國歷史上北斗最初還真有可能是九星,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天文卷》中,曾經指出中國上古有北斗九星之說,但由于歲差,八九兩星退出恒顯圈,于是北斗九星便隨之改為七星。竺可楨先生認為這被遺忘的八九兩星分別為斗杓延長線附近的玄戈和招搖兩星,并指出《淮南子·時則訓》中用招搖星在12個月中的不同指向來判斷時節的做法,表明了北斗九星的存在及其上古時確定季節的功用。

后世北斗七星指向大角和角宿方向,先秦北斗九星則指向心宿方向。

斗姆元君像

山西永樂宮壁畫中的天蓬元帥

摩利支天像

天蓬元帥——豬八戒的前世今生

《西游記》里的豬八戒,本是玉皇大帝手下掌管天河水兵的天蓬元帥,因醉酒調戲嫦娥被貶下凡。哪知錯投了豬胎,成了豬頭豬腦的模樣;又因好吃懶做,貪圖女色,常被孫悟空戲弄。但天蓬元帥在道教神系里卻非等閑之輩,是紫微大帝駕前四大天將之首,三頭六臂、身長五十丈,統領神兵三十六萬,堪稱道教第一護法天神。如果深究其身世,我們會發現這位叱咤風云的神將正是北斗星神的化身,《道法會元》中有多處提到天蓬元帥與北斗七星的關系。

北斗星神下凡為何會變成豬,難道僅僅是錯投了胎嗎?《西游記》第八十五回,豬八戒曾自我介紹說:“巨口獠牙神力大,玉皇升我天蓬帥……一嘴拱倒斗牛宮,吃了王母靈芝菜?!边@天蓬元帥“巨口獠牙”的外貌,如果不是豬的話,也絕對不能算是個人。而拱倒斗牛宮,糟蹋王母娘娘的菜園子,分明就是豬的習性和覓食特點。難道這天蓬元帥、北斗星神原本就是豬不成?

道教中有一位女神,叫斗姆元君,共有九子,老大紫微大帝,老二勾陳大帝,其余七個兄弟就是北斗七星。這位斗姆元君四面四首,其中有一面竟是豬臉。佛教中也有位護法女神叫摩利支天,三頭八臂,也有一個是獠牙吐舌的豬頭。這位女神還常有一頭野豬陪伴身邊,她的車輿更是由七頭豬拉著,而這七頭豬代表的正是北斗七星。

元雜劇《西游記》中,豬八戒的前身就是摩利支天手下的御車將軍,也就是從那些豬演變而來的。只是后來到了吳承恩筆下,豬八戒的前世才變成了天蓬元帥。但不管怎么說,這豬八戒的前世都算是和北斗及豬脫不開關系了。

擒縱神豬——一行做法赦天下

我們再來看一則北斗與豬的故事。唐代《明皇雜錄·補遺》記載:唐代密宗高僧也是著名天文學家的一行,受唐玄宗推崇,對他言聽計從。有一次,一行年幼時的恩人王姥姥因兒子殺人入獄,向一行求救。一行很為難,王姥姥對自己有大恩,應該幫這個忙,但犯了王法,又怎能用私情了卻呢?王姥姥見一行遲遲不肯相救,遂拂袖而去。一行心懷愧疚,后來終于想出一個點子,命人在渾天寺內騰出一間屋子,搬進一口大甕,并吩咐兩個心腹仆人攜布袋,躲藏在一個荒廢的園子中,等有東西出現,必須一個不漏地捉住。二人按計行事,到了傍晚,一群小豬突然出現,二人將它們全部捕獲一共七頭。一行大喜,將豬裝入甕中,蓋上蓋并用泥封好,然后用朱筆在上面寫了一些梵文。第二天一早,一行就被召入宮中,玄宗說:“太史官來奏,昨夜星空中不見了北斗七星,這是什么征兆?大師可有解救之法?”一行說:“過去曾有過火星不見的事,但帝車不見卻是亙古未有的,可能會對陛下不利。但如果陛下有盛德之舉,終究是會感動上蒼的,佛門主張寬恕一切人,依臣下的意見,不如大赦天下。”玄宗聽了一行之言,隨即宣布大赦。于是,王姥姥的兒子也得到了赦免。第二天傍晚,太史奏說見到北斗第一星,到第七天傍晚,北斗七星便全部重現于天。而當人們回到渾天寺揭開藏豬的甕蓋時,甕內已經空了。

這個故事雖說荒誕不經,但卻為我們進一步揭示了北斗與豬的關系。其實六七千年前的紅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就存在著豬崇拜與北斗崇拜跡象。一些刻有豬形象的器物,可能與北斗或星象有關?!洞呵镎f題辭》曰:“斗星,時散精為彘(zhì),四月生,應天理?!薄板椤奔簇i,散精為彘,即其精靈為豬。豬懷孕四月而生產,這個數字對應于四季,所以說應天理。斗是一種舀酒器,在這種器物出現之前,人們是怎樣稱呼北斗的呢?《山海經·海內經》有“司彘之國”的記載,即觀測彘星定季節的國家。故一些學者認為,在石器時代,人們就認識了北斗,并學會了用它定季節的方法;只不過那時并不把它稱為“斗”,而是稱之為“彘星”。

斗魁中四顆星為天理

河姆渡文化陶缽上的豬圖案

明清以后的中國星圖中文昌一缺失,按潘鼐《中國恒星觀測史》的觀點,系明清兩代進行中西星名對譯時發生錯誤,文昌一被誤當作了內階四。

文運之神——文曲、魁星、文昌、祿星細區分

《封神演義》中姜子牙封有著七竅玲瓏心的比干為文曲星,《水滸傳》開篇說開封府龍圖閣大學士包拯是文曲星下凡,還有民間傳說范仲淹、文天祥都是文曲星轉世。古代百姓甚至認為,凡是文章寫得好又官居要職的人都是文曲星下凡。比如,《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后興奮過頭而發瘋,有人出主意讓范進平日最怕的岳父胡屠戶將他打醒,但胡屠戶卻認為,中了舉的人都是文曲星投胎,打不得。看來文曲星挺忙活,時不時就要下“基層”一趟。但文曲星究竟在哪兒呢?其實它就是北斗第四星天權。這顆北斗七星中最暗弱的星,在道教和民間被奉為文曲星。

中國很多地方建有“魁星樓”或“魁星閣”,那里曾是各路書生在趕考之前必去的地方,如今它們的香火依舊旺盛。一般稱北斗一至四為魁,但也有文獻記載北斗一為魁星??钟惺?、第一等含義,這就是魁星成為主管科舉成績之神的原因??窃跁猩鯙樽呒t,他們拜魁星祈求金榜題名,今天仍有很多學子會在高考之前祭拜魁星。不過魁與奎同音,民間經常將其與二十八宿中的奎宿混淆,相關故事我們還會在奎宿的章節中介紹。

魁星點斗

在北斗的斗魁旁,有一組半月形的暗星,古人覺得它像個筐,有“斗魁戴匡(筐)”之稱,這個筐一樣的星官便是“文昌”。在星占中文昌六星代表6個政府部門或官員,分別為上將、次將、貴相、司命、司中、司祿,他們的司職涉及治理文教禮樂、賞罰官員、添加俸祿、加官進爵等方面。在道教的神祇系統中,文昌神叫作文昌梓潼帝君,本是蜀地梓潼的地方神,由于逃往四川避安史之亂的唐玄宗大力鼓吹,這個地方小神一躍成為全國性的大神。古人多認為此神在保佑學子求取功名方面頗為靈驗,據說王安石就因進梓潼神廟避雨,而高中狀元并官至宰相。南宋陸游的《老學庵筆記》也記載了一個姓李的讀書人,在夢中得到梓潼神指點,最終考中舉人的故事。所以后來梓潼神干脆與傳統觀念中掌管文運的文昌星神結合,演變成掌管文人仕途命運與科舉考試的神靈。文昌在司職上與魁星雷同,不過好在他們的相貌很好區分,文昌神是正襟危坐的人間帝王打扮,而魁星則青面獠牙,做金雞獨立腳踢北斗狀。

清人張于栻畫作中的文昌星君

清末書畫家黃山壽作品中的祿星

福祿壽三星,是中國古代諸神中最受百姓歡迎的吉祥星官組合。福星的原型是木星,壽星由老人星演變而來,祿星的本源則在文昌宮中。文昌第六星(也有稱第四星的)為司祿,對應西漢時期的吏部尚書,掌管朝廷人事選拔和官員升遷,相當于今天的人事部長,它就是古人信仰的祿星原型。民間常將參宿三星附會為福祿壽三星,但這種說法沒有星占史料依據。祿星和文昌帝君都主宰功名利祿,而且都源自文昌星官,不被混淆才怪。因此唐宋以后,祿星被附會為送子神張仙,從單一的主管加官進祿演變出具有送子功能。今天,祿星與福星和壽星一起,仍然頻頻出現在年節喜慶場合,寓意福氣、財運和健康長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湘潭县| 襄城县| 竹溪县| 四子王旗| 南华县| 通河县| 郯城县| 乐昌市| 开平市| 海丰县| 利川市| 德州市| 旬邑县| 辰溪县| 九台市| 克什克腾旗| 磐石市| 长寿区| 永春县| 英超| 丰原市| 敦煌市| 龙山县| 石林| 乐业县| 土默特右旗| 盐亭县| 绥阳县| 缙云县| 探索| 安仁县| 海城市| 广汉市| 墨江| 图们市| 凤翔县| 鄯善县| 上犹县| 武威市| 海阳市| 旬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