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貧困測量:理論與方法(第2版)
- 王小林
- 685字
- 2019-02-28 15:06:15
五 結語
本章分析了1989~2009年20年間,中國城市和農村的貧困動態變化情況。結果表明,1989~2006年,農村居民相對貧困不斷加劇,2006~2009年,農村居民相對貧困發生率下降;城市的情況也類似,2004年之前,相對貧困發生率不斷提高,之后,相對貧困下降。絕對貧困的測量結果表明,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絕對貧困發生率大幅度下降。我國在消除絕對貧困方面,取得顯著成就。
從教育和年齡兩個人口學特征視角分析發現,教育程度越高,絕對貧困發生率越低。本書對16歲以上的樣本數據分析表明,年齡與貧困發生率呈現U形關系,隨著年齡的增長,貧困發生率下降,但到達中年之后,隨著年齡的增長,貧困發生率增加。
基尼系數表明,1989~2009年,城市和農村收入不公平在2006年達到高峰,分別為44.35和53.69, 2009年略有下降。說明改善收入分配的壓力還是十分巨大的。泰爾指數也同樣表明了不公平的狀況。對泰爾L指數的分解表明,農村內部的收入分配不公平對城鄉居民收入分配不公平的貢獻占主導地位,城鄉之間的貢獻較少。
基尼系數對貧困發生率的彈性計算結果表明,2009年,若基尼系數增加1個百分點,城市和農村居民貧困發生率分別增加4.24個和5.01個百分點。可見,今后一個階段,改善收入分配應當被視為一個促進減貧和降低不公平的重要政策。
對增長率曲線的分析表明,1989~2006年,貧困人口的收入增長率低于平均增長率,增長是不利于窮人的,其結果是基尼系數的提高,收入差距的擴大。2006~2009年貧困人口的增長率高于平均增長率,增長是利貧的,有利于降低基尼系數,縮小收入差距。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2006年之后的強農惠農政策、農村扶貧開發政策、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發揮了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Haughton J. and S. R. Khandker, Handbook on Poverty and Inequality, The World Bank,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