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貧困測量:理論與方法(第2版)
- 王小林
- 4271字
- 2019-02-28 15:06:12
二 多維貧困指數
(一)為什么要測量多維貧困
國際組織以及世界各國傳統上用單一維度測量貧困,通常用收入或消費指標測量貨幣貧困。“一籃子”商品和服務作為維持生存的基本需要,按照當前的價格折算為用貨幣表示的貧困線。當人們沒有足夠的貨幣以滿足這些基本需要時,被確定為貧困人口。貨幣貧困標準確實提供了十分有用的信息,但與貧困人口自己的感受卻相差甚遠。《悲慘世界》中的冉阿讓對貧困人口感受的表達要比經濟學家用貨幣進行貧困測量生動得多,冉阿讓遭受的是多維貧困。
“請聽我說。我叫冉阿讓。我是個苦役犯。在監牢里過了十九年。出獄四天了,現在我要去蓬塔利埃,那是我的目的地。我從土輪走來,已經走了四天了,我今天一天就走了十二法里。天黑時才到這地方,我到過一家客店,只因為我在市政廳請驗了黃護照,就被人趕了出來。那又是非請驗不可的。我又走到另外一家客店。他們對我說:‘滾!’這家不要我,那家也不要我。我又到了監獄,看門的人也不肯開門。我也到過狗窩,那狗咬了我,也把我攆了出來,好像它也是人似的,好像它也知道我是誰似的。我就跑到田里,打算露天過一宵??墒翘焐蠜]有星。我想天要下雨了,又沒有好天阻擋下雨,我再回到城里,想找個門洞。那邊,在那空地里,有一塊石板,我正躺下去,一個婆婆把您這房子指給我瞧,對我說:‘您去敲敲那扇門?!乙呀浨眠^了。這是什么地方?是客店嗎?我有錢。我有積蓄。一百〇九個法郎十五個蘇,我在監牢里用十九年的工夫做工賺來的??梢愿顿~。那有什么關系?我有錢。我困極了,走了十二法里,我餓得很。您肯讓我歇下嗎?”
阿馬蒂亞·森提出能力方法理論,認為貧困是對人的基本可行能力的剝奪,減貧就是要擴展人有理由珍視的真實自由。而基本可行能力包括公平地獲得教育、健康、飲用水、住房、衛生設施、市場準入等多個方面。多維貧困源于森的能力方法理論,是指窮人遭受的剝奪是多方面的,例如健康較差,缺乏教育,不充足的生活標準,缺乏收入,缺乏賦權,惡劣的工作條件以及來自暴力的威脅。Alkire和Foster認為與能力方法相關的多維貧困測量能夠提供更加準確的信息,便于減少人們的能力剝奪。
總結已有的理論研究,測量多維貧困主要基于以下幾個原因。第一,森認為,之所以測量多維貧困,是因為窮人所受的剝奪是多方面的,而且每個方面都很重要。第二,任何單一維度的貧困測量與貧困的多維度本身是不匹配的。例如,對印度和秘魯的研究表明,許多在教育、健康等方面能力貧困的人口并不是收入貧困。第三,即使收入是多維貧困的一個很好的代理變量,但是僅僅用收入不足以反映其他方面的被剝奪和社會排斥。第四,人類發展指數是對收入貧困測量的重要補充,但僅僅包括收入、健康和教育三個維度,這與森提出的影響人類發展的許多基本可行能力相比,還遠遠不夠。第五,多維度測量貧困,能夠使公共政策找到優先干預的領域。第六,多維貧困測量是對收入貧困測量的一個重要補充,而不是代替。用中文“貧困”來表達,收入測量貧困,實質上是測量了“貧”;從多維度測量貧困,可以捕獲“困”。
(二)如何測量多維貧困
森的能力方法理論提出之后,許多學者對森的理論提出了批評,認為這一理論過于抽象,無法在實踐中應用,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對多維貧困進行測量。目前,世界各國越來越多的基于家庭的統計調查數據,使得測量多維貧困成為可能。除了Bourguignon和Chakravarty等學者以社會福利方法(the social welfare approach)進行多維貧困測量的探索之外,2007年5月由森發起,在牛津大學國際發展系創立了牛津貧困與人類發展中心(Oxford Poverty and Human Development Initiative, OPHI)。該中心旨在對多維貧困進行測量。2007~2008年,Alkire和Foster發表了《計數和多維貧困測量》(Counting and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Measurement)一文,開創了多維貧困測量的計數方法(the counting approach)。計數方法是第一個將多維貧困測量廣泛地應用于全球多維貧困測量,并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采納的方法。2007~2010年,Alkire團隊對世界各國的多維貧困進行了測量,其中包括2009年王小林和Alkire對中國多維貧困的測量。
到2010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人類發展報告》中,采納并正式發布了104個國家的多維貧困指數。
多維貧困指數(MPI)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用于全球多維貧困測量及國別比較的全球多維貧困指數,我們稱之為MPI或G-MPI;另一類是用于測度某一個國家的國家多維貧困指數,我們稱之為C-MPI。國家多維貧困指數可以根據一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以及減貧戰略和政策關注的重點確定貧困的維度、指數、權重等。本節以全球多維貧困指數來簡要說明如何用AF計數方法測量多維貧困。
1.多維貧困指數(MPI)
多維貧困指數是一個用于測量極度貧困(acute poverty)的綜合指數。極度貧困具有兩個特征:一是貧困人口的沒有達到基本能力(basic functionings)指標所確定的國際公認的最低標準,例如獲得充足的營養、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和能夠飲用清潔水;二是貧困人口在同一時間內在幾個方面不能達到國際公認的最低標準。換言之,多維貧困指數測量人們經受的多維度剝奪。例如,一個人既是營養不良,又沒有清潔飲用水和改善的衛生設施。
多維貧困指數由兩個關鍵部分構成:貧困發生率(incidence)和貧困強度(intensity)。貧困發生率是經受多維貧困的人口比例,用H表示(即Headcount ratio);貧困強度是指貧困人口經受的平均剝奪比例(加權),即在平均意義上,貧困人口有多窮,用A表示(即Average deprivation share)。多維貧困指數可以表達為MPI=H × A。當一個人在1/3及以上的加權指標貧困時,被稱為多維貧困人口,即多維貧困閾值(k)是33.3%。
貧困發生率和貧困強度對反貧困政策的制定都十分重要。例如,A地區和B地區多維貧困發生率都是20%,但是,A地區的貧困強度是在5個維度中平均經受1/3維度的剝奪;B地區的貧困強度是在5個維度中平均經受2/3維度的剝奪。顯然,B地區的人們比A地區的人們更加貧困。
2.維度和指標的確定
全球MPI包括3個維度:健康、教育和生活標準,共10個指標。其中健康維度包括營養和兒童死亡率2個指標;教育維度包括受教育年限和入學兒童2個指標;生活標準維度包括做飯使用燃料、廁所、飲用水、電、屋內地面、耐用消費品6個指標(見表2-14)。這3個維度10個指標識別了家庭層面的疊加剝奪,反映了貧困人口平均受剝奪的人數以及貧困家庭中所遭受的剝奪維度。
表2-14 全球多維貧困指數(MPI)的維度和指標

3.MPI的測量
在多維貧困測量中,首先需要確定每個維度的剝奪情況,然后進行加總,得到多維貧困指數(MPI)。維度的剝奪情況需要先測算構成維度的指標的剝奪情況。
每個指標的剝奪情況,需要先確定一個閾值(cut-off)或者貧困線,對于每一個維度,如果觀察值低于該維度的閾值,則被認為這一指標被剝奪或貧困。例如,假定受教育年限的閾值為5年,如果一個人的受教育年限觀察值為4年,則被識別為受教育年限受到了剝奪。表2-15給出了全球多維貧困指數各指標閾值及其依據和相對權重。
表2-15 全球MPI中使用的維度、指標和閾值

資料來源:Alkire S., A. Conconi, et al., The Global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MPI):5year methodological note, OPHI Briefing 37,2016。
在加總的過程中,需要確定各個維度和指標的權重。目前,在MPI計算中,對健康、教育和生活標準賦予相同的權重;在每個維度內部,各指標的權重也相同。由于以相同權重計算MPI,受到世界銀行貧困測量專家Ravallion的批評,認為這種把每個指標平均賦予權重的方法太武斷。
按照指標—維度—多維貧困指數進行三級加總計算,即可得到MPI。關于MPI的計算方法可以參閱Alkire、Foster的文章《計數和多維貧困測量》,王小林、Alkire的文章《中國多維貧困測量:估計和政策含義》或者本書第五章“中國多維貧困測量”。在目前《人類發展報告》公布的MPI的10個指標中存在任意3個指標的剝奪,即視這個人或家庭為多維貧困。據此,可以計算多維貧困發生率。多維貧困強度是指多維度貧困人口所遭受剝奪的平均百分比。
(三)全球多維貧困狀況
牛津貧困與人類發展中心(OPHI)于2015年6月發布了全球多維貧困指數2015(Global MPI 2015)。該指數包括101個國家,全球75%的人口,約52億人。其中,29.8%(16億人)為多維貧困人口(見表2-16)。2015年,16億多維貧困人口中,54%生活在南亞,31%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70%的多維貧困人口生活在中等收入國家。
表2-16 2015年全球多維貧困狀況

資料來源:Alkire S., C. Jindra et al., Global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 2015, Oxford Poverty&Human Development Initiative,2015。
南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仍是全球多維貧困人口和多維貧困發生率最高的地區。他們可能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家庭中有人營養不良、曾有孩子早夭、家里沒有人接受過5年以上的教育、學齡兒童不能去學校上學。他們也可能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其做飯用燃料、衛生設施、飲用水、電、屋內地面和耐用消費品都不符合國際社會公認的最低生活水平。
中國2012年多維貧困指數(k =33.3%)0.023,多維貧困發生率5.2%,多維貧困強度43.2%。當多維貧困閥值k=20% ~33.3%時,中國2012年脆弱性貧困人口比例為19.8%,即19.8%的中國人有可能成為多維貧困人口(k=33.3%)。嚴重貧困人口(in severe poverty, k=50%)的比例為1.0%,也就是說,中國2012年約1300萬人口處于嚴重貧困,這些貧困人口在全球多維貧困指數所設定的指標中,一半以上的指標為貧困。圖2-8表明,相對收入貧困而言,中國在多維貧困減貧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績。這可能與中文對貧困的定義本身是多維度的有關,中國的減貧政府機構設置也是跨40多個部門,多維度推進開發式扶貧。
(四)多維貧困指數的優缺點
第一,多維貧困指數是對世界銀行收入貧困測量的一個重要補充。它更加生動地反映了貧困人口受剝奪的情況。
第二,多維貧困指數對環境剝奪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測量。多維貧困指數包括了做飯用燃料、飲用水和衛生設施三個指標,這三個指標強調了窮人的環境剝奪狀況。2011年的多維貧困指數表明,在發展中國家,每10人中至少有6人遭受過一種環境剝奪,有4人遭受過兩種以上的環境剝奪。對于多維貧困人口而言,環境剝奪更為嚴重,其中80%的多維貧困人口遭受著兩種以上環境剝奪,29%的多維貧困人口遭受著所有三種環境剝奪。

圖2-8 2015年中國多維貧困與收入貧困
注:國家貧困線是指2010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不變價2300元,貧困發生率只包括農村,不包括城市。
資料來源:MPI數據來源于OPHI, 1.9美元和3.1美元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國家貧困線數據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
第三,多維貧困指數納入了耐用消費品指標,該指標是指家庭沒有汽車,并最多擁有自行車、摩托車、收音機、冰箱、電話或電視中的一種,即視為耐用消費品剝奪。耐用消費品剝奪實質上反映了家庭的資產貧困狀況。資產貧困是持久性貧困的一種表現。
第四,多維貧困指數是基于現有的家庭統計調查,對于反映人的可行能力擴展方面的許多指標,由于數據不可獲得,還沒有納入測量范疇。另外,權重的設定也存在改進的空間。
第五,多維貧困指數受限于各國統計數據的可得性,部分國家的數據十分陳舊,無法反映當前的貧困狀況。例如,對于印度多維貧困測量,采用的是2005年世界衛生調查(WHS)數據,這一數據距當前印度的實際狀況已顯得陳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