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貧困測量:理論與方法(第2版)作者名: 王小林本章字數: 1548字更新時間: 2019-02-28 15:06:09
三 社會學視角的社會排斥理論
從經濟學視角定義貧困,強調了收入的重要性,但是忽視了個體或家庭所處的社會環境和不利的社會因素。為了更加充分地理解貧困,社會學家從個人或家庭在社會中處于社會弱勢(social disadvantage)的分析角度,將貧困區分為剝奪(deprivation, “missing out”)和社會排斥(social exclusion, “left out”)。剝奪這一概念主要用于識別誰是窮人并幫助設定貧困線,如測量收入貧困。相應的,社會排斥主要用于識別那些被排斥在福利制度之外的人,以及不能夠參與到社會和經濟活動中的人。社會排斥提供了一個分析貧困的更為廣泛的視角,它與制度結構聯系更加緊密。
剝奪這個概念主要關注由于資源缺乏而產生的被剝奪。它可以幫助識別誰是窮人,需要多少收入以消除其被剝奪的狀態。依據這一思路定義貧困包括三個步驟:第一步,需要確定哪些商品和服務是必需的,即前文討論的基本需要;第二步,需要識別誰缺乏這些商品和服務;第三步,需要區分哪些人沒有支付能力擁有必需的商品和服務,哪些人有支付能力但不希望擁有。那些沒有支付能力擁有必需的商品和服務的人,最終被確定為貧困對象。
社會排斥這一概念較早地在法國出現,強調的是個體與社會整體之間的斷裂(Lenoir, 1974)。Lenoir的社會排斥主要指那些沒有被傳統的社會保障體系所覆蓋的人,如單親、殘疾人、失業者等弱勢人群。按照這一概念,20世紀70年代,法國對社會排斥的研究和干預主要關注各種弱勢群體。1997年英國首相布萊爾對社會排斥問題十分關注,在首相辦公室下設立了“社會排斥局”。“社會排斥局”將社會排斥定義為,“某些人或地區受到的諸如失業、技能缺乏、收入低下、住房困難、罪案高發的環境、喪失健康以及家庭破裂等交織在一起的綜合性問題時所發生的現象”(Saunders, 2003)。英國政府從資源排斥、勞動力市場排斥、服務排斥和社會關系排斥等多個維度關注社會排斥問題。到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會排斥概念逐漸被法國以外的歐盟國家所采納,并逐步傳播到了歐盟以外的國家。歐盟認為,社會排斥是一些個體因為貧困或缺乏基本能力和終身學習機會,或者因為歧視而無法完全參與社會,處于社會邊緣的過程。這個過程使得這些個體很少獲得工作、收入、教育和培訓的機會,無法參與社會和共同體網絡以及活動。聯合國計劃署將“社會排斥”定義為基本公民權利和社會權利得不到認同(如獲得充足醫療、教育和其他非物質形式的福利),以及在存在這些認同的地方,缺乏獲得實現這些權利所必需的政治和法律體制的渠道。
社會排斥的維度和原因是多方面的。綜合西方學者對社會排斥的定義,本文將社會排斥概括為,個人或群體被排斥在平等獲得公共資源,參與勞動力市場,獲得基本公共服務,參與社會活動和事務之外的現象。其本質是缺乏平等的公民權利。按照這一概念,當前中國還存在比較明顯的被排斥群體。比如,一些偏遠農村居民社區,由于銀行認為放貸成本高,管理難,而逐步收縮在這些地區的信貸,進而造成這些群體被排斥在信貸市場之外;加之,若非正規信貸是違法的,那么又從制度層面將這部分群體排斥在信貸市場之外。沒有正式就業的人口,不能參加社會保險,就將一部分群體排斥在制度之外。由于戶籍制度以及城鄉隔離的教育、醫療服務,農民工的子女被制度排斥為“留守兒童”。
大多數學者將社會排斥現象歸咎于制度原因。這些制度包括:①民主和法律制度;②勞動力市場制度;③社會福利制度;④家庭和社區制度。因此,從制度層面研究社會排斥,旨在從一國或一個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制度的“頂層設計”方面來消除社會排斥。
貧困和剝奪的概念,使人們更加關注現象本身,而社會排斥概念使人們更加關注現象的本質或者原因。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社會排斥概念的提出和廣泛應用,是人類社會對貧困現象認識的一次理論升華。貧困和剝奪更多地讓人們與經濟資源的不足相聯系,而社會排斥則更容易讓人聯想到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