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海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獲獎作品文庫(第十一卷~第二十卷)
- 劉昌毅
- 7684字
- 2019-01-10 16:24:25
貨幣視角下的區域經濟運行質量分析
——以威海為例
貨幣運行和實體經濟運行作為社會經濟發展兩條主線,既各具內在的、獨特的運行規律,又具有高度相關性。在現代經濟生活中,雖然有時貨幣運行在一定程度上脫離實體經濟運行,但從總體上看,二者是緊密聯系、相互影響、不可分割的整體,貨幣運行不可能長期脫離實體經濟而獨立存在,其運行狀況也總是體現實體經濟的活動特征和規律,并從總體上反映宏觀經濟運行情況。貨幣運行作為經濟運行的貨幣表現,主要是通過存款、貸款等多項數據指標來反映其運行狀況,這些指標不僅真實性、動態性、跟蹤性很強,而且分類具體,較為直觀,易于掌控,便于詳細分析和判斷經濟發展情況。因此,從貨幣視角判斷經濟發展質量更加真實和具體。對區域經濟而言,從貨幣視角對經濟增長情況進行分析判斷具有更現實的決策參考價值。鑒于此,筆者試圖通過對威海市近年來貨幣運行狀況的把握來分析和揭示區域經濟增長質量情況。
一 從貨幣運行視角對經濟發展特點的定性分析
從理論上講,經濟運行與貨幣運行中的大部分指標存在著內在的聯系。以GDP與存貸款的關系為例,GDP是一個市場概念,是以一定的貨幣來衡量的。從收入法核算角度看,GDP是指一定時期區域生產要素總收入之和,即工資、利息、租金和利潤的總和,也就是說GDP增長實質上是指工資、利息、租金和利潤的增長,而這些收入的增長總是可以從貨幣上(主要是存款)得到體現。GDP同時也是一個區域的總產出水平,而銀行貸款作為再生產最主要的資金要素對企業總產出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一般情況下,貸款增長越快,總產出水平越高。從威海1996~2005年GDP、存款、貸款增長情況看,GDP平均增長率為13.35%,存款余額平均增長率為13.2%,貸款余額平均增長率為8.33%。GDP與存、貸款走勢基本一致(見圖1)。通過相關關系檢驗,GDP與存款和貸款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9975、0.983,均呈強正相關關系。經濟增長與貨幣運行高度正相關性為我們從貨幣視角判斷和分析經濟運行提供了理論基礎。

圖1 威海市GDP與存貸款走勢
(1)從存貸款走勢分布看三次產業結構的合理性。一般而言,某種產業如果發展較快,其貸款需求一定增加,投向該產業的貸款也會增加,同時存款也會相應增加,即同一產業的存貸款是同向增減的,威海市三次產業的存貸款情況也證實了這一點(見表1)。但從第一產業情況看,2001~2003年,存貸款占比走勢反向變化(見圖2),即貸款支持力度增加,而存款占比減少,說明威海市農業生產項目投入產出率降低,反映出威海市農業產業效益低下,農業產業結構有待升級;2003~2005年,存貸款走勢基本同步,說明第一產業的投入產出情況良好,農業結構得到改善,效益有所提高。從第三產業存貸款走勢看,2001~2004年,存貸款占比大致同步下降(見圖3),經濟發展的經驗表明,經濟越發展,第三產業對經濟的貢獻越大,而威海第三產業存款占比下降的事實,說明第三產業對經濟的貢獻力度不足,存在資金供給缺乏或政策扶持不足等問題。2004~2005年,第三產業存貸款走勢反向發展,即貸款占比下降,而存款占比提高,說明第三產業投入產出比有所增加,效益提高,產業自生能力增強,威海市產業結構得到優化。
表1 威海三次產業存貸款余額變化情況


圖2 第一產業存貸款占比走勢

圖3 第三產業存貸款占比走勢
(2)從固定資產投資貸款增長、儲蓄存款增長及結構變化、貨幣流動性變化看經濟增長因素的協調性。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三者只有協調增長才能保證整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從投資看,目前威海市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中,銀行貸款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占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45%以上),因此,銀行固定資產投資貸款增長加快預示著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加快。從2001~2005年威海實際情況看,固定資產投資貸款增幅分別為13.80%、16.55%、34.58%、6.79%、14.68%,情況表明,2003年是威海市固定資產投資高峰期,2004年雖然大幅回落,但2005年又出現反彈跡象;從消費看,如果居民儲蓄存款中活期存款占比增加,說明居民消費或投資愿意增加,如果居民收入中用于儲蓄的比例減少,說明居民實際消費支出也增加。從2001~2005年儲蓄存款結構變化看,活期儲蓄存款占比分別為12.61%、15.07%、17.77%、19.10%、19.41%,儲蓄存款活期化趨勢增加,說明居民儲蓄意愿減弱,消費和投資意愿增強。但從居民實際儲蓄和消費情況看,居民收入中形成銀行儲蓄的比例分別為10.50%、8.79%、12.32%、14.81%、14.89%,基本上呈現逐年上升態勢,表明威海市居民實際消費支出呈現減弱態勢,消費市場商品結構失調和供需失調是造成上述問題的主要因素;從出口看,近年來,威海對外貿易中不斷擴大的貿易順差造成結匯數量迅速增加,使威海市金融機構資金面更加寬松。2001~2005年,威海市金融機構備付率分別為3.1%、3.4%、3.5%、3.9%、4.5%,呈現逐年增加態勢,2005年4.5%的備付率水平達近10年最高位,如果加上二級準備金,銀行實際備付率達9.8%,銀行資金面過寬問題非常突出,對經濟發展和銀行經營不利。通過以上分析,目前威海市投資增幅反彈,居民消費增長乏力,貿易順差過大,表明拉動威海市經濟增長的三大因素協調性變差。
(3)從銀行中長期貸款分布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和結構變化。銀行貸款一直以來都是企業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的重要渠道之一。從威海調查情況看,1996~2000年,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中,銀行貸款占比60%以上,2000年以后,銀行貸款占比處于下滑態勢,但仍然保持在50%左右,2005年遞減為47.6%。所以從銀行中長期貸款增長和投向上我們基本能把握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以及結構優化情況。從2001~2005年中長期貸款增長和分布情況看,中長期貸款大幅增長,年均增長1.09倍,其中,基本建設貸款年均增長1.08倍,技術改造貸款年均增長12.8%,技術改造貸款占中長期貸款的比例分別為25.53%、7.55%、6.26%、4.40%、2.16%,呈現逐年下降態勢。情況表明:自2001年以來,威海市固定資產投資主要集中在基本建設項目,而技改投資力度明顯不足且呈現逐年下降趨勢,固定資產投資存在盲目擴大生產的現象。
(4)從儲蓄存款和消費信貸增長看居民消費傾向。消費是經濟增長的源泉,如果區域消費水平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增強,那么區域經濟發展會更加穩定和持久,從威海市居民收入增長和銀行儲蓄存款增長趨勢比較看,2001~2005年居民所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儲蓄的比例分別為10.50%、8.79%、12.32%、14.81%、14.89%,基本呈現逐年上升態勢,即居民年收入中,用于儲蓄的比例增加,用于消費的比例減少,居民消費傾向呈減弱趨勢。但從消費信貸情況看,2001~2005年,中長期消費信貸余額分別為55843萬元、153912萬元、310121萬元、475631萬元、619662萬元,消費信貸余額的增長說明居民消費傾向增強,但目前消費信貸的發放對象主要是有穩定收入的企事業單位職工以及其他高收入人群,這部分人因為有穩定的物質保障,消費傾向呈現增強趨勢,但畢竟這部分居民占比較小,他們的消費傾向增強改變不了整體消費傾向趨弱的事實。一般情況下,消費傾向與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程度有關,居民整體消費傾向降低反映威海市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平現象以及社會保險體系還不夠健全。
(5)從企業存款變化看區域經濟自給能力和吸納資金的能力。企業存款一般來源于貸款派生、利潤留存、其他自籌(如直接融資等)。從貸款的派生性看,銀行發放一筆貸款給域內企業用于支付貨款,如果區域經濟自給能力較差,企業就會向區域外企業購買原材料或設備,使貨幣流出該區域,這時銀行貸款在該區域的派生能力較弱;如果區域經濟自給能力較強,企業會向區域內其他企業購買原材料或設備,那么這筆貸款就會在區域循環,經過多次派生,并在貨幣乘數作用下,使區域內貨幣供應量數倍增加,主要表現為存款的增加。因此,從貸款派生存款的能力大小可以看出區域經濟自給能力的大小(假設影響存款派生的其他因素如信貸政策等不變)。從威海情況看,2001~2005年,銀行新增貸存比為1 ∶1.78、1 ∶1.12、1 ∶1.28、1 ∶1.55、1∶1.57。如果把貸款看成是影響存款來源的重要因素,上述數據說明貸款對存款派生性增強,說明區域內企業自給能力增強。從企業戶均存款情況看,如果企業戶均存款偏低,說明企業總體規模較小,大戶企業和上市企業較少,吸納資金能力不足。2005年,威海企業戶均存款只有100.7萬元,相比經濟發達地區顯得偏低,說明區域內大企業或上市企業過少,通過直接融資吸納資金能力不足。
(6)從不良貸款情況看社會信用環境。從原始經濟中的物品賒銷發展到現代經濟中各種票據、合同、應收賬款的產生,信用始終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它在加速經濟發展的同時,為構建和諧和誠信社會奠定了基礎。銀行作為提供信用的主要中介機構,通過貸款的投放為經濟發展提供生產資金,并到期收回貸款本息,形成一條“銀行發放貸款—企業生產增值—歸還銀行貸款本息—向企業投放貸款”的資金鏈條。如果在一個信用環境好的經濟區域,這條資金鏈條一般能順暢運行,即使有個別企業出現經營風險導致貸款不良也不會造成多大影響;但如果因社會信用環境惡化,大量的貸款企業故意拖債欠債,甚至逃廢銀行債務,這條資金鏈條運行就會受阻甚至斷裂,形成大量的不良貸款。因此不良貸款成為目前反映社會信用的主要指標之一。從威海不良貸款情況看,2001~2005年,不良貸款率分別為39.24%、33.68%、37.92%、36.05%、31.97%,呈逐年下降趨勢,說明貸款對象拖欠和逃廢銀行債務現象減少,社會信用好轉。
二 從貨幣運行特征評價區域經濟運行質量
目前我們一般是從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的角度來判斷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質量好壞,并通過資源消耗率、環境受損害程度、糧食和能源安全系數等指標反映。但要判斷區域經濟增長質量的好壞,上述指標顯然過于抽象。從區域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出發,我們可以從產業結構優劣、工業布局的合理性、拉動經濟增長各因素的協調性、環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程度大小、社會信用狀況等方面來判斷區域經濟增長質量。上面我們從貨幣運行角度揭示的區域經濟發展特點雖然不能囊括經濟增長的各個方面(比如環境污染問題、資源和能源消耗程度等),但貨幣運行所反映出來的區域經濟發展特點包括了評價經濟增長質量的主要方面。通過對威海市貨幣運行特點分析,我們可以對經濟增長質量做出如下評價。
一是產業結構逐步優化。經濟增長包括第一、二、三產業的增長。從貨幣運行特點看,第一產業效益有所提升,說明農業產業結構逐步升級;第三產業發展較快,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增加,符合經濟越發展,第三產業占比越高的經濟發展規律。
二是社會信用狀況進一步好轉。不良貸款率逐年下降的事實表明,威海市企業或個人拖欠或逃廢銀行債務現象減少,社會信用狀況進一步好轉。
三是經濟增長因素不協調。2005年,威海市固定資產投資增幅擴大,但消費增長乏力,貿易順差過大導致流動性過剩。投資、消費和凈出口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大因素協調性不夠。
四是固定資產投資結構不合理。近年來,威海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較快,但從投向上看,主要投向基本建設項目,用于擴大產能,而技改投資力度不足,產品檔次升級緩慢,存在盲目擴大生產的現象。
五是收入差距拉大和社會保障制度仍不健全。消費傾向與收入分配制度的公平程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程度密切相關,威海市居民消費傾向降低反映出目前威海市存在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以及社會保障制度不夠健全的問題。
六是區域經濟自給能力增強但吸納資金的能力不夠。一個區域的生產自給能力增強,區域內資金外流量就會減少,貸款派生存款的能力就會增強。威海市貨幣運行中貸款派生能力增強的趨勢表明,威海市經濟自給能力有所增強;企業戶均存款偏低,預示著區域內企業規模偏小,轄內大型企業和上市公司缺乏,吸納資金能力不足。
三 對威海市經濟運行質量的實證分析
通過貨幣運行情況分析,我們對威海市經濟增長質量做出了總體判斷,為了驗證這些判斷的準確性,我們從經濟統計數據和調查數據的角度予以實證分析。
(1)對產業結構逐步優化的實證分析。近年來,威海市加大了產業調整力度,使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從第一產業看,逐步增加高效農業的培育。一是加大海水養殖面積的開發。由于近海漁業資源枯竭,威海市不斷加大了海水養殖面積的開發力度,2005年末,海水養殖面積達57126公頃,同比增長3.3%,海水產品產量達2483774噸,同比增長3.3%,漁業收入174.36億元,同比增長8%。二是加大經濟作物的種植。近年來,威海市不斷縮小低效種植業面積,加大經濟作物的種植力度,種植業效益明顯提升,2005年種植業收入達58.85億元,同比增長18.3%。由于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和升級,整體農業效益大幅上升,2001~2005年,農村經濟收入分別為1090.12萬元、1205.7萬元、1299.05萬元、1529.01萬元、1803.35萬元,平均增長13.41%。從第三產業看,2005年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36.23萬元,占GDP的比重達28.74%,同比增高0.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中發展最快的是威海市的旅游業。自2002年以來,威海市依靠獨特的地理優勢,不斷加大新景區的建設和開發,新建或開發成山頭風景區、銀灘風景區、市區環海路、國際浴場、威海公園、新外灘等旅游景點,旅游業收入明顯增加,2005年國內旅游收入796914.55萬元,同比增長18.75%。從2001~2005年第三產業占比與存款占比走勢比較看,二者發展態勢基本相同(見圖4),證明上述通過貨幣運行對第三產業的判斷較為正確。結合第一、二、三產業看,2005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9.24∶62.01∶28.74,與同期相比,有所優化。

圖4 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和存款占比走勢比較
(2)對經濟增長協調性實證分析。表面上看,投資、消費和出口作為拉動經濟增長三大因素,只要出現增長,對經濟發展都是有利的,但用發展的觀點看,經濟增長的各因素只有協調性增長才能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投資增長過快,可能會形成經濟泡沫,凈出口過大,可能會增加國內貨幣壓力,這些對經濟發展都是不利的。2005年,威海市限額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達6639033萬元,同比增長125.1%,在2004年高位增長的情況下繼續保持高位增長,但從消費情況看,200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847976萬元,同比增長115.7%,可以看出,消費和投資增長并不同步,投資和消費增長差距拉大到9.4個百分點。2001~2005年,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額占當年GDP的比例分別為12.59%、18.65%、44.33%、55.26%、56.75%,呈現擴大態勢,說明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加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GDP的比例分別為26.83%、26.81%、24.17%、24.80%、24.35%,呈下降態勢,說明投資增長速度仍然過快,消費增長相對乏力。從凈出口形勢看,2001~2005年,凈出口額分別為8.2億美元、9.19億美元、10.26億美元、13.1億美元、19.21億美元,平均增長23.7%,相對而言,威海市凈出口增長速度顯得過高。
(3)對投資結構合理性實證分析。從投資分布看,投資一般可分為基本建設項目投資和技改項目投資,基本建設項目投資主要用于擴大生產的廠房建設以及配套設施建設,技改項目投資主要用于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的設備升級改造和新增高檔設備。從威海投資分布看,2001~2005年,基建項目投資分別為30.32億元、49.07億元、100.67億元、228.49億元、486.91億元,增幅分別為38.39%、37.41%、27.17%、43.07%、73.34%;技改投資分別為20.91億元、40.28億元、80.84億元、113.3億元、136.2億元,增幅分別為26.48%、30.71%、21.81%、21.36%、20.52%。可以看出,基建項目投資增幅呈逐年擴大趨勢,而技改項目投資卻呈現逐年下降態勢,2005年,兩者增幅差距拉大到52.82個百分點,基建項目過快而技改投資不足問題十分突出,投資結構的不合理性可能導致盲目建設、重復建設和新的投資結構失衡,進一步加劇土地、資金、能源等的供求矛盾,不利于提高投資效益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4)對收入分配制度的實證分析。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必然會引起居民收入增加,從威海市近年收入分配結構上看,不同群體收入差距有所拉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拉大。2001~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736元(按可比口徑計算)增加到12455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146元增加到6083元,二者的比例基本上保持2∶1不變,但如果把城市居民工資性收入中的獎金漏出和其他福利性收入(如實物補貼)計算在內,城鄉收入差距可能要達到3~4倍。近年來,盡管國家采取減免農村稅費相關政策,農民負擔減輕,但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導致的生產成本上升在很大程度上抵減了政策上的優惠,使農民收入水平實際性提高不大,城鎮居民工資性收入卻有較大幅度增長,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問題顯得越來越突出。二是收入進一步向少數人集中。據對威海市2005年不同組家庭人均收入情況統計,10%的最低收入家庭人均收入4732元,而10%的最高家庭人均收入達34712元,后者是前者的7.34倍。上述情況說明,威海市實際收入差距有所拉大,收入分配制度還存在欠缺。
(5)對區域經濟自給能力和吸納資金能力的實證分析。近年來,威海市經濟自給能力有所增加。2005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1640個,同比增加553個,從企業結構看,投資品生產企業351個,同比增加94個,消費品生產企業854個,同比增加258個,中間品生產企業435個,同比增加201個。工業企業數量增加和工業生產種類更加豐富使區域原材料供給、投資設備供給和消費品供給能力增強,提升了區域經濟自給能力。從吸納資金的能力看,目前威海市經濟吸納區域外資金的主要途徑有區域外銀行貸款、外資輸入、股市籌資、中央撥款(包括機關單位職工工資和建設項目撥款)等,近幾年,區域外銀行貸款、外資輸入和中央撥款都有所增長,但工業企業相比發達地區上市籌資力度明顯不足。目前,威海市只有上市公司6家,籌資額14.69億元,只占銀行貸款的3.1%。區域經濟吸納區域外資金的能力不足。
四 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路徑選擇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確保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針對目前威海市存在投資和凈出口過快、需求不足的實際,有關部門應該從政策、融資等方面加大對投資的控制,逐步減少和消除鼓勵出口貿易的優惠政策和措施,防止貿易順差的進一步擴大,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時,優化消費市場的商品結構,增加居民消費傾向,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
樹立做大做強觀念,加快企業上市進度。根據威海市經濟發展特點和產業優勢,重點扶持效益好、有潛力的企業,從人才、資金、管理模式和政策等各方面給予傾斜和支持,使企業短期內做大做強,并在適當的時候創造條件支持企業上市融資,為區域經濟發展吸納更多的資金。
優化投資結構,走集約化增長道路。從生產和消費的情況看,目前許多行業已經出現產能過剩,減少規模擴張和提高產品檔次成為投資基本要求,具體地說應該加大技改投資的比重,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加快產品更新換代;減少基建項目投資比例,防止盲目擴大,走集約化增長的道路。
完善分配和社保制度,提高消費水平。一是借鑒發達國家經驗,發揮工會監督作用,切實維護職工權益,確保企業職工合理工資性收入。二是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為“三農”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加快城市化進程,切實提高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三是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大居民在醫療、教育、住房、養老等領域的保險制度建設,消除居民后顧之憂,增加居民消費傾向,推動經濟發展。
加強信用制度建設,優化投資環境。近幾年,威海市不良貸款率呈下降趨勢,但總體上看,不良率還很高,如果剔除剝離、核銷等因素,不良率達12.57%,而且新的不良貸款仍在產生。因此,信用制度建設任務十分艱巨。目前,在建設信用制度方面應該著手于政府宣傳引導和懲戒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面,政府部門要通過各種媒介廣泛開展“信用社會”宣傳引導工作,引導居民樹立信用觀念;另一方面,有關部門應當借助司法系統和“征信系統”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懲戒力度,使投資環境不斷優化。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威海分行 課題組成員:邵明志 陳明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