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相關理論回顧

根據本書研究思路和研究對象,農民收入質量體系構建及測算依托收入分配理論和經濟增長理論,農民收入質量對消費及投資的影響依托于消費理論和投資理論。從西方經濟學創建伊始,收入問題、投資問題和經濟增長問題是西方經濟學關注的重點問題。無論是古典經濟學,還是新古典經濟學,以及如今的現代經濟學,均對收入、投資和經濟增長進行了詳細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理論和假說,嘗試總結其一般規律,對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國民收入、分配和投資等給出指導性意見。而消費理論起步較晚,仍然缺乏較為統一的理論體系。本節對農民收入質量研究中涉及的收入分配、經濟增長和人力資本理論,以及農民收入質量影響消費及投資中涉及的消費和投資理論進行回顧。

(一)收入分配理論

1.古典經濟學收入分配理論

1776年,標志著西方經濟學產生的著作——亞當·斯密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誕生,該書被譽為“西方經濟學的圣經”,又被簡稱為《國富論》。斯密的收入分配理論建立在他對商品的價值觀之上。他總結概括出資本主義社會存在三種收入形式:地租、利潤和工資,其分別對應的收入主體是土地所有者、資本家和勞動者。斯密通過收入分配理論明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構成,屬于跨時代的創舉。斯密詳細地分析了這三種收入形式。他認為,與商品擁有價格相對應,勞動者出賣自己的勞動同樣擁有價格,該價格通過市場競爭最終確定,以此為基礎形成工資,由資本家向工人支付。作為資本家的收入,利潤實際上與資本家自身的勞動無關。它等于在資本家監督下勞動者創造出的新價值減去勞動者的工資,這部分價值后來被馬克思稱之為“剩余價值”。而地租是由土地所有權產生,屬于壟斷價格。斯密的研究奠定了西方古典經濟學的研究基礎。

李嘉圖提出的理論的核心思想是,資本家并不能創造價值和財富,新價值的產生在于工人的直接勞動,工人的間接勞動同樣不能創造新價值,只是轉移了舊價值。此外,他發展了斯密收入分配理論中有關勞動和價值的觀點,雖然直接勞動才能創造新價值,但生產商品必須同時存在直接勞動和間接勞動,因此商品的價值取決于工人生產商品時付出的總勞動。

李嘉圖對三種收入形式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在工資方面,李嘉圖首次提出了“相對工資”的概念,其認為,勞動者的工資即勞動價格等于自然價格與市場價格之和。自然價格是能夠維持勞動者及其家庭生存的最低價格,市場價格是買賣雙方自由競爭達成的價格。在利潤方面,李嘉圖認為利潤率計算方式如下:

其中R為利潤率,m是剩余價值,c是預付固定資本,v是預付可變資本。根據該公式和當時的情況,李嘉圖認為從長期看利潤率應該下降,工資與利潤也呈負相關。在地租方面,李嘉圖認為地租存在是由土地的有限性和私有性導致的,他還提出了兩種形式的級差地租。

2.新古典經濟學收入分配理論

馬歇爾的理論屬于新古典經濟學,與古典經濟學主張使用勞動衡量價值不同的是,新古典經濟學認為價值應通過數學工具計算的邊際效用來衡量。邊際概念的運用解決了古典經濟學中生產要素的投入問題。生產要素如何合理地投入在此之前懸而未決,新古典經濟學認為,當邊際生產力下降到與生產要素價格相等,且所有要素均如此分配時,市場達到均衡狀態。正是在自己的局部均衡價格理論基礎上,馬歇爾提出了他的收入分配理論。他認為,勞動的需求實質上取決于勞動邊際生產力,工資是勞動力的價格,當邊際生產力下降到與最低工資相同時達到最優。但與斯密和李嘉圖的傳統理念不同,馬歇爾將利潤拆分為利息和正常利潤,其他收入分配形式與前人一致。在有關利潤的討論中,資本得到的是利息,而正常利潤的獲得是由于企業家的才能。馬歇爾認為,企業的邊際生產力有高有低,其根本原因在于該企業中企業家才能的發揮。企業家才能包括合理地制訂計劃、安排生產和配置資源等,企業對企業家發揮才能的報酬為正常利潤,是企業家的個人收入。但由于企業家才能的發揮對企業運營創造出的價值一般遠遠高于企業家才能的供給價格,因此通常情況下由其需求價格決定正常利潤。馬歇爾還從供需角度討論了地租問題。他認為,由于土地面積的不變和有限性,其供給彈性呈完全剛性,所以地租價格應等于土地所提供的總產量減去其邊際產量,即僅與土地需求相關。

美國經濟學家克拉克的有關收入分配的思想和理論體現在其著作《財富的分配》一書中。他從邊際生產力的角度詳細闡述了邊際勞動生產力遞減和決定工資的過程。在不考慮技術進步和工人素質的情況下,能夠使用更多資本進行生產的工人勞動生產力更高。因此,在維持正常生產的前提下,工人人數越少,勞動生產力越高,反之亦然。因此勞動生產力會出現邊際遞減。當降低到邊際勞動生產力時,最后加入的工人勞動力價格就是決定工資的標準。因為該工人只能達到邊際勞動生產力,類似于自由競爭市場,如果提升自身勞動力價格(要求加薪)就會被市場淘汰。決定利息的過程與決定工資的過程類似。利息由資本得出。能夠讓更多工人進行使用的資本達到的產量更高。因此,如果在勞動力不變的情況下資本增加,資本使用率降低,會導致產量降低。該學者認為,資本實質也存在邊際生產力。當資本增加,使用資本得到的產量降至邊際生產力時,對應的最后一單位資本的價值便是利息。

3.現代經濟學收入分配理論

西蒙·庫茲涅茨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曾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其收入分配理論核心思想即著名的倒U型曲線,這是最早的對收入分配與經濟增長關系進行剖析的理論。庫茲涅茨使用多個國家的收入差距與經濟增長資料,潛心研究長時期內收入差距的變化規律。他在《經濟增長與收入不平等》一書中揭示了該規律:經濟增長與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早期,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在拐點處經過短時間停留后,隨著經濟繼續增長,工業化程度繼續提升,居民收入差距呈現逐漸縮小的趨勢。庫茲涅茨的倒U型表明,經濟增長早期必然處于收入不平等的境況,該境況會導致愈來愈惡化的貧富差距現象。誠然,輕度貧富差距有益于經濟增長。我國“共同富裕”政策亦體現了這一點。但是隨著社會整體收入水平提升及保障制度的完善,貧富差距終會消減。該曲線的經濟意義在于反映了收入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即隨著經濟增長,收入差距先增大后縮小。庫茲涅茨的理論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啟示。我國居民收入差距與經濟增長基本符合倒U型。庫茲涅茨有關收入分配的理論在文獻綜述中有詳細介紹,這里不再贅述。

凱恩斯對宏觀經濟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分析了1929至1933年大蕭條的根本原因——有效需求不足。在此背景下他提出了自己的收入分配理論。凱恩斯指出,大蕭條的重要原因在于收入分配不均衡,這影響了居民消費傾向,進而影響了經濟增長。而提高消費的主要方式是形成較為平衡的收入分配機制。經濟走出蕭條需要加快資本積累,其重要舉措是提高消費,縮小收入差距。相反,如果收入分配差距較大,高收入家庭占比過高,他們的基本消費需求已經滿足,則更傾向于儲蓄。因此消費和投資均較少,資本積累較為緩慢,不利于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因此經濟危機發生的根本原因是消費需求過低。

凱恩斯對宏觀經濟學的一大創舉是,重視政府在市場活動中的作用,有效需求的擴大,需要善于利用“看得見的手”對市場走勢和宏觀經濟進行干預。這與古典經濟學中斯密認為市場存在“看不見的手”——所有經濟活動都可以讓市場調節的理論相反。政府可以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兩大政策工具干預經濟運行。

詹姆斯·麥吉爾·布坎南是“公共選擇”理論的創始人。公共選擇是公共物品進行分配的一種方式。該方式并非通過傳統的路徑和市場選擇,而是通過民眾的集體行動以及政治過程來決定,亦可稱為政府選擇。布坎南的公共選擇思想的核心理念有兩個方面。首先,公共選擇理論是建立公共經濟一般理論的一個前提。該理論提出的目的是讓民眾可以從集體選擇的角度處理微觀經濟學方面研究的問題,即在經濟市場外添加了政治市場。該理論指出人類在做決定的過程中,需要對活動發生在經濟市場還是在政治市場進行區分。其次,經濟學始終將政治決定作為外部因素,沒有意識到政治在經濟中的重要性。因此,公共選擇理論的意義在于將經濟行為和政治行為進行統一思考,納入單一的模式,在該模式中,政府中的決策者需要承擔決策的后果。

布坎南對收入分配理論的主要貢獻在于,從公共部門的角度提出了如何糾正收入分配不公平問題。布坎南將市場和政治兩個領域結合在一起,強調憲法對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性,變革制度結構以鼓勵起點公平。此外,布坎南是較早提出通過建立公共教育糾正收入不公平問題的學者。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的表面原因是居民創造價值各異,就業不平等導致勞動報酬不同,但深入思考可得出居民創造價值能力不同的根源在于居民個人素質和出身不同。個人素質不同的解決方法主要為政府推行公立教育,提高義務教育年限;出身不同的解決方法主要為稅收調整。通過以上手段,可以有效縮小收入差距,促進就業和收入分配相對平等。

薩繆爾森是當代凱恩斯主義的集大成者,他在其新福利經濟學中探討了收入分配理論,尤其是詳細闡述了稅收如何影響居民收入分配。稅收可以相對降低出身不同造成的就業差異。而薩繆爾森認為稅收的作用遠不止于此。收入的再分配存在兩個過程,第一個過程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政府征稅,第二個過程是政府將部分財政收入向私人部門進行轉移性支出。稅收的兩次再分配有助于縮小收入差距,從而促進社會公平。另外,薩繆爾森繼承了凱恩斯的思想,他認為稅收是調節宏觀經濟運行的重要工具,即稅收是財政政策的重要內容。稅收對國民收入和消費的影響極大。若在一定時期,政府增加稅收,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下降,降低了居民消費支出,根據乘數效應,這將對國民經濟帶來數倍的影響。因此,增加稅收,雖然調節了居民收入分配,但是影響居民的消費支出和經濟增長。薩繆爾森還認為,政府的一個重要經濟職能是對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各級政府通過各種形式的轉移支付(如津貼、社會保險、補貼等)來提高個人的可支配收入。所以,個人可支配收入的計算方法應等于其所擁有的生產要素收入加政府轉移支付等。薩繆爾森的思想,已經深深影響了許多國家的宏觀政策。

(二)經濟增長理論

西方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主要奠基人是斯密和李嘉圖,他們的主要思想在上文的收入分配理論中已經有所介紹。他們對經濟增長的思考主要基于收入分配理論。斯密認為,經濟增長依賴于勞動生產率的增加,而勞動生產率的增加主要在于合理的分工。李嘉圖認為勞動力和資本均是重要的要素,但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資本積累。對此馬爾薩斯持不同觀點。從人力資源角度出發,資本積累雖然重要,但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是充足的勞動力,人口的快速增長有助于社會擁有充足的勞動力。但如果人口過于快速地增長,超過了生產資料的增長速度,經濟又會受到負面影響甚至出現負增長。以此為根據,馬爾薩斯提出了“馬爾薩斯陷阱”理論,他認為,人口增長方式屬于幾何級數增長,而生存資料增長方式僅僅是按照算術級數增長,因此多增加的人口總是要以某種方式(例如戰爭、瘟疫、饑荒等)被消滅掉。

基于凱恩斯提出的有效需求,英國經濟學家羅伊·哈羅德對經濟增長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假設在一個經濟體中只生產一種產品,其國民收入為Y,儲蓄S是國民收入Y的線性函數:S=sY, s是儲蓄率。其經濟增長模型的特點是,社會中生產要素僅包含勞動力和資本兩個要素,均存在邊際報酬遞減。勞動力數量處于非變化狀態。

哈羅德提出了資本-產量比v的概念,并假定資本-產量比等于邊際資本-產量比,則存在:

根據基本假設,邊際資本實質上全部來源自投資I,因此公式2-2也可寫為:

根據總收入等于總支出,在封閉環境下的經濟均衡中,投資I應等于儲蓄S,結合S=sY可得出:

公式2-5中等式左邊表示經濟增長率,而等式右邊等于社會儲蓄比例比上資本-產量比。美國經濟學家多馬也獨立推算出了相同模型,只是在多馬的模型中,資本-生產率代替了資本-產量比,因此該模型被合稱為哈羅德-多馬模型。

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理論的特點在于長遠的研究視角,這與當時短期靜態的經濟增長理論相比有很大的突破,并且該理論用模型推導方式證明了增加生產要素,降低資本-產量比,提高儲蓄率是經濟增長的核心因素。不過該理論針對長期經濟增長問題,卻使用了短期分析工具,導致出現了指標不一致的現象,因此產生了一定的爭議。此外,該理論與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增長方式間存在一定的偏差。

美國經濟學家索洛于1956年發表了《對經濟增長理論的一個貢獻》,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索洛增長模型。索洛認為哈羅德-多馬模型假設嚴苛,尤其是勞動和資本不能替代的假設,與現實嚴重不符。因此,索洛通過研究,提出了索洛模型的基本假設。相較于哈羅德-多馬模型,索洛更加重視模型與現實的聯系。因此,他將人口增長納入模型中,并且通過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實現了資本與勞動的替代。該理論認為投資的收益同樣存在邊際遞減。在限定了的封閉下二部門中,假設儲蓄投資轉化率為1,即居民收入除消費外全部轉換為投資。由于索洛模型推導較為復雜,因此本書只給出索洛模型的關鍵方程:

在公式2-6中,等式左邊等于經濟增長率,等式右邊中,將y表達成k的函數,即:

在公式2-6中的等式右邊中,s表示儲蓄率,δ表示折舊率,n表示外生的人口增長率,A表示技術進步。根據公式2-7,可得出如下結論:在給定的技術水平、儲蓄率、折舊率和人口增長率的條件下,經濟增長率(以每個工人平均GDP的增長率表示)是由人均資本決定的。隨著每個工人的平均資本k的增長,平均資本增長率不斷減少,平均GDP產出不斷減少,最終可以到達穩定水平。

索洛模型的意義主要在于,提出了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必要影響,勞動和資本可以相互替代,并且強調了市場的作用。但是,該模型也存在著不足,索洛模型將技術進步作為一個外生變量,而且恒定不變,這與現實不符。另外,該模型無法解釋各國經濟增長過程中出現的差異。

以索洛的經濟增長模型為代表,眾多學者應用新古典學派的概念和生產函數,提出了很多經濟增長模型,這些模型統稱為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

新增長理論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雖然考慮了技術進步,并使用“索洛余值”進行了衡量,但是隨著科技帶動經濟迅猛發展,新古典經濟學的部分理論與現實出現了偏差。經濟學家們欲了解經濟增長的根本原因,新增長理論應運而生。在新增長理論研究中,美國經濟學家羅默的影響力較大。他認為技術進步并非獨立,而是受到了經濟的推動,即技術內生化。因此,羅默認為知識和人力資本亦屬于生產要素(其他生產要素為傳統的資本和非技術勞動),是模型中的內生變量,并將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研發)、教育和生產有機地進行結合,因此該學者的理論屬于內生、可持續的經濟增長理論。其中知識與投資間存在互動影響,二者是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在新增長理論中得到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的學者還包括盧卡斯和斯科特等人。新增長模型尚未成熟,但體現出了從微觀視角研究經濟增長的研究趨勢。

(三)投資理論

西方經濟學家曾認為,經濟增長的唯一途徑為資本積累,前文介紹的早期經濟增長理論已部分詮釋了投資理論。隨后,經濟增長理論在發展的過程中始終將投資作為重要因素。而投資理論主要探討的是投資變化與國民收入變化的關系。因此,本節較為簡略地對投資理論進行回顧。

投資乘數理論是指,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下,如果社會有一定數量的存貨可被使用,那么一筆投資將能夠帶來數倍于該筆投資的國民收入的增加。乘數理論最早由英國經濟學家卡恩提出,凱恩斯通過引入邊際消費,將投資乘數理論推廣。投資乘數公式如下:

公式2-8中,k與b分別表示投資乘數和邊際消費傾向。該理論認為,投資乘數的增加僅與邊際消費傾向呈正相關,因此投資對國民收入增加的影響十分明顯。其原理是經濟增長過程中的連鎖反應,每一筆投資都會對國民經濟增長造成k倍的推動。正是由于投資會造成成本的收益增加,因此該理論被稱為投資乘數理論。

投資加速理論是從需求角度研究收入變化導致投資變化的理論。投資的根本原因是擴大再生產的需求,為了滿足該需求,必須增加資本積累,亦即,資本積累并非投資的最終目的。該理論認為預期需求的重要性高于投資過程中其他因素,如相對價格或利率。加速理論最早由阿夫塔利昂于1913年提出,后凱恩斯于《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中提出投資加速理論。該理論認為,預期收入的變動是投資主體決定是否投資的真正原因。其中預期收入對投資影響的系數被稱為加速數,即加速數反映了投資受預期收入的變動影響而發生的變動程度。當預期收入單位變動造成了投資的單位變動時,加速數等于1。加速數越大,投資對預期收入的變動越敏感。

哈佛大學教授、著名經濟學家瓦西里·列昂惕夫提出了投入-產出理論,該理論反映了投資與生產活動的成果及分配使用去向之間的關系。其理論基礎和所使用的數學方法主要來自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模型”(瓦爾拉斯在1874年于《純粹政治經濟學要義》一書中提出)。列昂惕夫將該模型進行簡化后提出了投入-產出模型。這種分析的主要步驟為:首先,根據不同行業的生產方式,劃分具體的產業部門,這些部門之間通過生產要素和最終產品進行聯系;其次,計算所有產業部門的投入和產出;最后,通過產業部門間的聯系,計算某產業在其他產業的附加價值和分布情況,最終構成完整的產業體系。該理論通過建立投入產出表和投入產出模型,計算直接消耗系數、直接折舊系數、國民收入系數、勞動報酬系數等。投入-產出理論對生產實踐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彌補了產業間研究的缺乏。早期使用的投入-產出模型并不成熟,僅包含靜態的投入-產出模型。后來,隨著研究深入,有學者開發出動態的投入-產出模型。近期,投入-產出模型與計量經濟方法結合的手段被開發運用,因此該模型的適用性有所增強。

(四)消費理論

1.絕對收入假說理論

絕對收入假說理論也被稱為絕對收入理論、絕對收入假設或絕對收入假設下的消費函數模型。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說理論認為,短期內消費為收入的函數,而該函數中消費的系數即消費傾向。由于消費傾向同樣存在邊際遞減規律,因此,該函數形式是非線性的凹形曲線,即隨著收入增加,消費的增加量在收入的增加量中的比重逐漸降低。絕對收入假說理論的表達式為:

在公式2-9中,Ct為當期消費,α為基本生活消費,β為邊際消費傾向,Yt為當期收入。其中,βYt被稱為引致消費。該公式的基本思想是,消費者的消費等于基本生活消費與引致消費之和。消費者的消費變化完全取決于當期收入和邊際消費傾向。絕對收入假說理論有如下特點:第一,消費者的收入去向僅由消費和儲蓄構成;第二,消費函數和儲蓄函數都是消費者收入的線性函數;第三,邊際消費傾向存在遞減規律,因此,隨著收入的增長,消費率不斷降低,儲蓄率不斷上升;第四,邊際消費傾向的取值應在0至1;第五,基本生活消費始終存在。該理論是最早探討收入與消費的理論,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該理論存在如下不足:沒有考慮消費受到他人影響;沒有考慮消費的預算可能是跨期的情形。

2.相對收入假說理論

相對收入假說理論形成于《收入、儲蓄和消費者行為理論》一書,該書作者為美國經濟學家詹姆斯·S.杜森貝里。該學者在絕對收入假說理論的基礎上,針對絕對收入假說的一些不足進行了改進。相對收入假說理論認為,在收入增長穩定的前提下,儲蓄率將受到利率、收入、收入預期、收入分配、收入增長率、人口年齡分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收入僅為影響因素之一。在實際觀測中,消費者短期內消費同樣存在波動,邊際消費傾向和儲蓄率均發生變化,這與絕對收入假說理論的假設不一致。杜森貝里認為此時儲蓄率主要受到當前收入與最高收入比值,即相對收入的影響,同時,邊際消費傾向同樣受到這一比值的影響。該比值越高,消費率越高,儲蓄率越低。杜森貝里還認為,消費是一種社會行為,會受到自身過去以及他人較強的“示范效應”。不同消費者消費時會受到“示范效應”影響,尤其是高收入群體對低收入群體的影響更加強烈。因此,收入降低時,家庭會主動降低儲蓄率而維持以前的消費水平,這種現象被稱為“棘輪效應”。同時,家庭消費既受本期收入的影響,也受到以前消費水平的影響,這種現象被稱為“消費慣性”。但是,相對收入假說理論同絕對收入假說理論一樣,均缺乏完備的實踐證明。因此,弗里德曼認為“相對收入假說理論”實際是該學者創立的“永久收入假說理論”的特例。

3.生命周期假說理論

生命周期假說理論出自莫迪利安尼等人撰寫的《效用分析與消費函數——對橫斷面資料的一個解釋》一文。該文認為,根據經濟學基本假設,消費者是理性的且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因此,消費者會根據自身收入,合理安排一生的消費,實現自身的效用最大化。與以往消費理論不同的是,生命周期假說理論認為消費者的收入既不是當期收入,也不是相對收入,而是一生的預期收入。消費者將安排一生的消費與儲蓄,使一生中的收入恰好等于消費,亦即消費者在做每一次消費和儲蓄決策時均反映了其生命周期內謀求達到效用最大化和消費理想分布的努力。根據該理論,年輕消費者和老年消費者的消費傾向將高于中年消費者。生命周期假說理論同時認為,家庭和社會是由處于不同生命周期的消費者組成,從整體上看,如果人口比例未發生重大變化,則全社會消費者的生命周期分布穩定,全社會的邊際消費傾向也同樣穩定。反之,如果全社會的人口比例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則全社會消費者的生命周期分布將會發生變化,邊際消費傾向隨之變化。亦即假設全社會年輕和老年消費者的比重增加,則全社會邊際消費傾向增加;如果中年消費者的比重增加,則全社會邊際消費傾向會降低。

4.永久收入假說理論

在以上消費理論的基礎上,弗里德曼提出了永久收入假說理論。個人收入中有一部分是穩定存在的,并按時發放,或該部分有增長但與預期基本相同,該理論被稱為永久性收入。相對而言,除去永久性收入的另一部分收入,是不能估計其變化,具有較強的偶然性,被稱為暫時性收入。消費是一種理性行為,其實現過程擁有合理性和計劃性。由于消費者無法對暫時性收入進行預期和安排,即不可支配,因此暫時性收入對消費的影響微弱。因此,弗里德曼認為,消費的影響因素應主要為消費者的永久性收入。個人的永久性收入是潛在的,不能通過詢問和觀察直接獲得,只能從消費者獲取的收入中推導得出。社會的永久性收入可被認為是當期收入和前期收入的加權平均數,但隨著時間推移,該權重會逐漸發生變化,將更加傾向于當期收入。此外,該假說還認為,由于消費者的收入由兩部分組成,暫時性收入對消費影響并不顯著,因此傳統研究中直接觀測收入對消費的影響并不妥當。弗里德曼還提出了永久性收入的估算公式:

公式2-10中,YPt是估算的永久性收入,Yt是當期收入,Yt-1是前期收入,θ是權重。根據估算的永久性收入,永久收入假說理論的表達式為:

公式2-11中,c為邊際消費傾向。由于永久性收入是穩定的,因此消費的變化僅與邊際消費傾向有關。

5.其他消費假說理論

近30年來,在以上四種基礎消費理論之上,西方經濟學家對收入與消費的關系研究有較大的突破。霍爾提出的隨機游走假說認為,消費的變化是無法做出預測的,沒有任何在t-1期可獲得的信息能夠預測消費從t-1期到t期的變化,即Ct=Ct-1+et。其中,et為白噪聲。該理論的缺陷在于,其模型結果難以解釋。利拉德較早對預防性儲蓄進行了研究。依照生命周期理論,消費者進行儲蓄是為了將財富平均分配到整個生命周期。但是預防性儲蓄理論認為,消費者儲蓄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防止未來的不確定性而進行的預防性儲蓄。流動性約束假說理論提出,流動性約束能從兩方面減少消費提高儲蓄:首先,流動性約束為緊約束時,會降低消費者的消費;其次,即使流動性約束在當期不屬于緊約束,但是如果消費者認為今后必然會受到流動性約束,其依然會減少消費,增加儲蓄。在此基礎上,坎貝爾和曼昆(1989)提出了λ假說。λ是消費決策僅取決于當期收入的消費者占全部消費者的比重,被稱為“超敏感系數”。λ越大,說明全社會受到流動性約束的消費者比重越大,對消費越不利。

(五)人力資本理論

人力資本理論最早屬于經濟學范疇,創建于20世紀60年代,是新興學科。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和貝克爾從勞動者的資本這一角度展開研究,開創了經濟管理研究的新篇章。該理論首先重新對資本進行了定義,將資本分為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物質資本是指體現在物質上的資本,包括實體(廠房、機器、土地、原材料等)與非實體(股票、公債、抵押單、品牌等)形式;人力資本是指體現在勞動者本身上的資本,人力資本形成主要包括支出費用(教育、技術培訓、管理)和機會成本(接受教育、培訓而放棄的其他機會),直觀表現為參與生產所掌握的專業技能知識、參與管理所掌握的綜合管理能力以及參與勞動所必備的身體健康素質三個方面。人力資本理論討論并詮釋了如下內容:首先,人力資源能夠配置和掌握其他資源,因此運用經濟學時應重點關注人力資本理論;其次,人力資本的增長速度高于物質資本,并且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高于物質資本;再次,人力資本提升的主要手段為教育,教育應被視作投資而不是消費,最終目的是提高人口質量;最后,人力資本的形成過程應以市場供求關系為導向,但其中的基礎教育投資依然需要以政府導向為主。

人力資本理論創建較晚,該理論還在不斷發展和完善之中。該理論的主要發展過程如下:西奧多·舒爾茨被稱為“人力資本之父”,他對人力資本的最杰出貢獻是首次在美國經濟學年會研究中系統地提出人力資本理論,并為之不懈努力,使人力資本最終被絕大多數經濟學術界學者所接受,成為經濟學的新分支。此外,舒爾茨對人力資本的貢獻還體現在其進一步地研究了人力資本的形成方式與途徑,以及較早地測算了教育投資的收益率以及教育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等。

貝克爾在舒爾茨研究的基礎上對人力資本理論進行了修正,他從微觀角度系統研究了經濟增長受到人力資本影響的方式和途徑。他首次提出了人力資本的投資方式并將其模型化,同樣運用傳統的微觀均衡分析方法探究人力資本投資的均衡。在該模型中,他探討了年齡、收入、人力資本折舊、勞動力隊伍和工資率等對人力資本投資的影響。此外,貝克爾還研究了人力資本與收入分配之間的關系,將培訓劃分為“一般培訓”和“特殊培訓”。

愛德華·丹尼森從勞動力、資本、人力資源的改善、規模經濟效應和知識進展及應用五個方面研究了美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并重新測算了正規教育年限對美國經濟增長率的影響,得到的結果比舒爾茨測算的結果低10個百分點。他將“知識進展及應用”納入經濟增長因素中,證明知識的進展源自社會生產中重要知識的增加。

雅各布·明瑟探討了人力資本投資與收入分配的關系,并創造性地提出了首個人力資本收益的模型——明瑟方程。該學者認為工資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受教育年限和工作年限,并測算了教育的投資回報率等關鍵指標,擴展了人力資本的研究內容,此外該學者還研究了個人收入差別與正規教育、在職培訓和工作中經驗積累三者差別的聯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桂林市| 周宁县| 米易县| 兴海县| 南城县| 赤城县| 汾阳市| 高雄市| 林口县| 江安县| 瑞安市| 孙吴县| 民丰县| 资兴市| 黑山县| 祁连县| 玛曲县| 南木林县| 新密市| 神池县| 梁平县| 盐源县| 贞丰县| 连云港市| 邵武市| 赤壁市| 景德镇市| 乐东| 徐闻县| 兴义市| 巴东县| 南宁市| 平乐县| 额济纳旗| 方正县| 新巴尔虎右旗| 自治县| 来宾市| 灵山县| 洛浦县| 襄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