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相關概念界定

(一)農民

由于國內外學術界在“農民”概念上存在差異,因此需要首先將農民的概念界定清楚。上文提到,西方的農民是一個構成十分復雜的群體。英國人類學學者M.布洛克在研究“農民”問題時就“面臨困難”。在西方發達國家,農民(farmer)主要指農場主,即從事農業生產和經營農業的群體,是職業之一。如上文所述,農民包含土地所有者、自耕農與半自耕農、租地農場主和農業雇工等,是一個有不同利益關系的群體。但是在許多發展中國家,農民(peasant)一般被認為是通過農業糊口的人,其生產規模較小,更多講的是一種生活狀態。我國對農民的界定更加復雜,因為我國存在特殊的“戶籍制度”:農業和非農業戶口,而這種劃分標準主要是居民的主要生活區域和家庭成員關系。現有研究主要將農民定義為具有農業戶口的人。這種做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曾起到積極作用。在改革開放前,擁有農業戶口的人絕大部分在從事農業生產,因此該定義在當時比較符合農民的職業特點。但隨著城鄉交流的日益廣泛,該制度已引起愈來愈嚴重的矛盾和問題。尤其是隨著大量農民工的出現,農民的定義受到了挑戰。2015年高達1.69億擁有農業戶口的人以農民工身份外出務工而不是從事農業生產。但是,我國法律上依然認定,“農民”是擁有農村戶口的居民,戶籍制度仍為唯一標準。從2005年起,我國改革戶籍制度的進程進入起步階段。截至2015年5月,全國至少已有16個省、自治區、市正式出臺了該地區的戶籍制度改革意見,合并或準備合并現有的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從而建立統一的城鄉戶口制度。我國的戶籍制度改革,使得我國農民的概念在將來一段時間可能會出現進一步的變化。參照我國宏觀統計數據,本書所使用的農民概念為農村居民家庭中的常住居民,主要是指全年持續在農村家庭或在該家庭中居住六個月以上,并且經濟生活與其家庭無法分離的人;部分農民工和農村公務員:在外工作超過六個月但其收入補貼家用的農民工,以及在農村工作并生活的國家公務員或職工。

(二)農民收入

在統計數據中,有關農民收入的指標包括總收入、現金收入以及純收入。農民的總收入是指一定時期內農村住戶以及其家庭居民從所有渠道獲取的收入之和。農民的現金收入是指一定時期內農村住戶以及其家庭成員從全部渠道以現金形式獲取的收入。農民的純收入是指一定時期內農村住戶以及其家庭成員從所有渠道獲取的總收入扣除其獲得收入過程中發生的費用后的收入,發生費用主要包括家庭經營支出、生產性固定資產折舊、稅費支出和贈送親友支出。農民純收入主要用于生活與再生產,如消費、投資、儲蓄以及其他轉移性支出等。農民純收入屬于農民凈收益衡量指標,該指標主要用來衡量農村家庭對收入的可支配能力,例如購買和擴大生產的能力。因此,現有研究中的農民收入,以及前文提到的農民收入數量一般是使用純收入作為指標。根據現有農民收入統計方法,第一產業中所有收入,第二產業中建筑業與工業收入,以及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服務、餐飲、文衛等收入均屬于家庭經營性收入;在本地或外地的企業或非企業組織中通過勞動獲得的收入等屬于工資性收入;利息、股息、紅利、租金、出售財物及轉讓無形資產等均屬于財產性收入;農民在二次收入分配過程中的所得主要屬于轉移性收入,包括國家糧食直補等補貼資金以及救濟金、保險賠償、退休金等。

(三)農民收入質量

隨著對農民收入的研究深入,部分學者發現收入數量已經不能確切反映農民的收入或者生活水平的變化。2013年,孔榮、王欣在研究農民工收入時最早提出了“收入質量”的概念。該概念指出,農民工收入不僅有量的規定性,同時也有質的規定性。收入質量涵蓋收入的充足性、結構性、穩定性、成本性和知識性五個維度。收入質量決定收入數量,收入質量的提高是收入數量增長的前提。收入充足、結構合理、增長穩定、獲取成本低、知識含量高的農民工自我感知的收入質量滿意度高。相比于城鎮居民,農民工的收入公平感嚴重失衡,收入質量滿意度低。隨后,收入質量的研究對象從農民工轉為農戶。這不僅因為農戶是農業生產、農產品銷售和剩余產品消費的基本單位,而且隨著時代發展,農戶農業收入比重急劇下降,工資性收入大幅提升,與收入質量的概念契合。此外,隨著戶籍制度改革,農民工將逐漸成為一個歷史稱謂。農民將不再被城鄉“二元”經濟和戶籍制度所束縛,成為一個真正的職業——從事農業生產的行為人。因此,收入質量的研究對象從農民工到農戶的轉移,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綜上,通過借鑒人力資本理論和經濟增長理論,收入質量以收入數量為評價基礎,從收入的充足性、結構性、穩定性、成本性以及知識性五個方面考察收入的優劣程度。

農民收入質量是本書為研究農民收入提出的新概念。該概念以收入質量為依托,借鑒收入質量的維度思想、收入分配理論和經濟增長理論,從宏觀上綜合考察農民收入的多個維度,判斷其收入的優劣程度,用以代替傳統的收入數量概念。由于收入質量的早期研究對象為農民工,他們的收入數量、獲取收入周期、工作地點等是否穩定與其生活質量息息相關。但在宏觀研究中,農民收入成長性能夠反映農民收入的增長情況,體現收入質量的增長情況,比穩定性更具有考察的意義。因此,宏觀視角下的農民收入質量具有如下五個維度:充足性、結構性、成長性、成本性和知識性。目前主流的收入增長研究均將收入數量作為衡量標準。然而,根據上文分析,農民收入數量不再適合衡量收入水平,收入數量的增長與經濟增長的趨勢也呈現了不同步的現象。而在收入質量概念中,不但考慮了收入的數量,也考慮了收入的結構性、成長性、成本性和知識性的總體進步。本書為了與傳統“收入增長”概念進行區分,將在宏觀視角下以農民為研究對象的依托收入質量理念的收入的充足性、結構性、成長性、成本性和知識性的總體衡量定義為“農民收入質量”,將衡量農民收入質量的理論體系稱為“農民收入質量體系”,將通過農民收入質量體系量化的衡量農民收入質量的具體數值稱為“農民收入質量指數”。

(四)農民消費

消費是生產的最終目的和動力,也是產品的最終流向。消費是指通過社會產品滿足消費者需求的過程。消費包括生產性消費和個人消費(生活性消費)。生產性消費是指生產過程中對勞動和生產資料的消耗,個人消費是指滿足消費者在生活需求方面的消耗。在宏觀經濟學中,消費是指一定時期內某人或某國在消費品方面的總支出。統計學與經濟學不同的是,經濟學中的消費概念限定于一定時期內完全消耗了的(不再存在的)消費品,但在統計學以及我國宏觀統計中,消費是指購買所有消費品的過程,但是很多消費品的使用時間已經超越考察時期,如家具、衣物和汽車等。本書使用的“消費”定義更傾向于統計學概念。

由于本書研究的對象是農民和農民收入質量,因此本書涉及的消費,特指農村居民消費。本書對農民的定義為農村居民家庭常住人口,所以農村居民消費亦可簡稱為農民消費。根據上文對消費的定義,農村居民消費是指農村居民為滿足物質、文化和精神生活需要所購買的貨物和服務支出,是農村經濟重要的組成部分。農民消費的對象被稱為消費資料,農民為了補償維持生存必須勞動進行消費的對象為農民消費生存資料;為了投資和擴大再生產中進行消費的對象稱之為農民消費發展資料(與投資不同,消費資料將被消耗);為了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滿足農民閑暇享受需要而進行消費的對象為農民消費享受資料。生存資料是消費資料中的基本。但是,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這三種消費資料類別所涉及的消費資料也會出現范圍擴大和相互轉換,因此生存資料、享受資料、發展資料的內涵始終在變化之中。

(五)農民投資

通俗地講,投資便是通過一定投入而形成資本的過程。具體來說,投資是通過購買資本(該資本并未被消耗掉)用來未來生產,亦即資本形成的過程。在西方經濟學的理論中,資本屬于生產過程中的一部分投入,是生產的基本要素,如資金、廠房、設備、材料等。傳統的資本即指物質資本。但隨著經濟學對資本研究的深入,資本的分類逐漸詳細。如今,能夠廣為認同的資本分類為:物質資本、人力資本、自然資源和技術知識。其中,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是資本的主要構成形式和研究熱點領域。但是,在我國的國民經濟核算中,投資的概念較為寬泛。我國的資本形成總額統計,是指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增加的固定資產和存貨,并不重視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和存貨變動是否用于未來生產,而關注的是資本形成的總額和存貨的市場價值。因此,如農民的住宅等與生產無關的投入,也均算在資本形成總額之中,亦即農民的住宅投入,算作農民的固定資產投資。

本書研究的投資特指農村居民投資,以下簡稱為農民投資。根據資本形成特點以及我國統計口徑,本書將農民投資定義為,農民為了獲得一定收益投入一定資金并形成資本的過程。國家統計局在統計農民投資過程中雖然以戶為最小單位,主要是考慮了我國農民在投資過程中主要以農戶為單位的現狀,在宏觀統計中二者并無差異。

根據本書研究思路,農民收入質量通過農村居民消費和投資影響農村經濟。本書認為,農村居民消費及投資能體現農村經濟狀況。關于農村經濟目前尚未有一個準確的概念,本書認為,農村經濟是指以農村居民為主體的經濟活動與經濟關系的總和,與農業生產有著較為直接的關系。與農業經濟不同的是,農業經濟僅涉及農、林、牧、副、漁的總產值,而農村經濟可以包含農村所有經濟部門和行業。因此,農村經濟增長是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收入質量對農村經濟的貢獻直接體現在農民收入質量對農民消費及投資的影響上。

(六)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通常是指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上,一個國家產出(或收入)水平的持續增加。經濟增長率的高低體現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經濟總量的增長速度,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總體經濟實力的標志。決定經濟增長的直接因素包括投資量、勞動量、生產率水平。用現價計算的GDP,可以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規模,用不變價計算的GDP可以用來計算經濟增長的速度。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講,經濟增長可以等同于GDP的增加。GDP是國內生產總值的縮寫,是一個國家(國界范圍內)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總體經濟狀況的重要指標。GDP核算有三種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國民經濟生產活動的成果,理論上三種方法的核算結果相同。生產法是從生產的角度衡量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新創造價值的一種方法,即從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在核算期內生產的總產品價值中,扣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價值,得到增加值,即增加值等于總產出減去中間投入。收入法是從生產過程創造收入的角度,根據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應得的收入份額反映最終成果的一種核算方法。按照這種核算方法,增加值由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余四部分相加得到。支出法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內產品和服務的最終去向,包括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與貨物和服務凈出口三個部分。本書在農民收入質量對經濟增長的具體影響研究中,將經濟增長按照支出法分類。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辽市| 镇原县| 赤城县| 米林县| 河南省| 灵璧县| 长葛市| 小金县| 应用必备| 丘北县| 兰溪市| 罗甸县| 兴安县| 武宣县| 同仁县| 英吉沙县| 奉节县| 广西| 察隅县| 嘉定区| 崇州市| 嘉鱼县| 福州市| 鹤峰县| 钟山县| 连城县| 大竹县| 长春市| 读书| 四子王旗| 东乡族自治县| 敖汉旗| 漠河县| 吴堡县| 子长县| 西盟| 芜湖市| 惠水县| 怀化市| 儋州市| 贵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