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電影記憶與國家形象建構
- 李娟
- 624字
- 2019-02-19 10:11:50
第三章 藝術電影與國家形象建構
當代社會文化的主潮深刻影響了人們的價值取向、生活方式與生產性勞動本身,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當代社會的結構和文化走向。民眾對于文化選擇的困難來自對個體價值體系和信仰體系的挑戰。人們選擇的文化類型與文化生活,從根本上體現著自身的價值取向與精神訴求。中國國家電影經歷了由藝術電影、商業電影、主旋律電影由精英文化轉向大眾文化的過程。即便是當下全球化、全媒介、“互聯網+”時代文化語境中,國產藝術電影所承載與傳遞的精神力量,仍然是中國電影國際化進程中的重要維度。其實,在目前國產電影語境中,并沒有嚴格意義上對“藝術電影”進行定義或定位,沒有嚴格對國產文藝片與藝術片的界限進行區分。一般認為,國產藝術電影泛指那些以電影中藝術表達色彩較為濃厚,一定程度上與商業盈利保持距離,包含了較高審美體驗與人文關懷的電影,一般具有更多哲理與隱喻、批判性與反思性。精神生活是構成人類完整生活的重要部分,是關涉人類發展的一種本質性存在方式。國產藝術電影獨特的人文性質、影像價值,讓電影接受者通過體悟影像中富有文學性、哲學性的畫面語言,使藝術電影本身獨立為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21世紀以來的國產藝術電影,一定程度上喪失了20世紀80年代藝術電影的探索性、藝術性、哲理性,本身顯示了其通俗性、觀賞性、娛樂性。國產藝術電影雖然不是電影發展中的全部內容,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國家和民族在人文表達與藝術水準方面的表征,從側面反映了特定時期的社會文化形態與民眾的價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