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圖書館事業發展的角度而言,楊威理認為,在18世紀晚期,作為一種文化財產的圖書館,它的所有關系、服務性質隨著社會變革而發生巨大的變化;19世紀中后期,各國圖書館協會的成立、圖書館法案的訂立和圖書館教育的發展,使服務公眾的圖書館事業也隨之發展迅速。美國著名教授約埃爾默·約翰遜(Elmer D. Johnson)認為,1500年以后西方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技術等多個方面都出現了劃時代的發展,西方逐漸形成的民族國家所提倡的各國內部文化建設以及鉛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與普及大力促使了西方圖書館事業的發展,西方的圖書館結束了“中古時代”;及其后的幾百年間,歐洲圖書館發展緩慢,但在19世紀以后發展迅速。日本學者小野泰博將18世紀至19世紀初期的會員圖書館、社團圖書館、巡回圖書館和工人圖書館總結為“近代”圖書館的形式;而發展至19世紀中期,西方各國普遍掀起公共圖書館運動標志著圖書館進入了“現代”階段。在中國,民國初年的圖書館學家對區別于古代藏書的“近現代圖書館”的概念也有相關論述。金敏甫認為民國初年的圖書館是區別于古代的“現代”圖書館形式。劉國鈞認為“近代圖書館之興起則在十九世紀尤以中葉以后為甚”, “以美國為先河”……“至一八七二年美國圖書館聯合會成而后新式圖書館之發展乃一日千里,其影響不僅及于全美且波及世界各處”。程煥文認為,就世界范圍來看,“近代圖書館萌芽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興起于19世紀中葉以后,以美國和英國為先河,然后傳遍世界各國”。在中國,隨著晚清時期的西學東漸和中國社會近代化的發展,中國的古代藏書在晚清時期逐漸向“近代”圖書館轉變。與古代藏書不同的是,近代圖書館是公共、公開和共享的。從以上觀點可見,關于“現代圖書館”的定義也存在一定共識:其一,圖書館事業在18世紀至20世紀產生了深刻的改變,而此階段也是歷史學家所認為的全球范圍內出現重大社會變革的時期;其二,18世紀以后轉變的圖書館事業,其主要特征表現為服務理念、服務對象、服務形式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