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 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

筆者選用了南京圖書館編《圖書館學論文索引(1949.10—1980.12)》,北京世紀超星有限責任公司的《讀秀學術搜索》,清華同方《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網絡版)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和《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等四種數據庫進行大陸地區相關研究文獻的檢索。這些檢索工具涵蓋了從1949年至2011年我國大陸地區各類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論文,范圍比較全面廣泛。檢索臺灣地區的相關研究文獻,筆者選用《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和《臺灣大學機構典藏》兩個數據庫,這兩個數據庫基本覆蓋了臺灣地區所有高校的學位論文,筆者再根據相關學位論文的參考文獻使用Google進行二次檢索。

關于英文文獻,筆者選用了EBSCOhost數據庫、Emerald數據庫、Project MUSE期刊數據庫、Elsevier Science全文學術期刊和Taylor & Francis人文社科期刊數據庫進行檢索。最終共檢索到超過一千篇相關的英文論文。為了保證檢索結果的質量,在外國文獻搜索的最終結果中,筆者以美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收錄的圖書館學、檔案學和情報學期刊論文為主進行分析。

對于中文文獻的檢索方法,筆者首先根據索引進行分類檢索,再使用數據庫進行主題檢索,然后在此基礎上以核心著者為檢索詞進行二次檢索。在關鍵詞的選取上,“圖書館空間設計”具有跨學科的性質,“圖書館建筑”屬于圖書館學研究的范疇;“建筑空間設計”則包含了建筑學和藝術方面的內容,因此在檢索詞的界定上,筆者選用布爾邏輯檢索將“圖書館”與建筑、設計、圖書館藝術等概念組合檢索。對檢索出的全部結果進行查重和篩選,對于檢索結果,筆者只選取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核心期刊和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論文,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研究主題的偏向性和論文的學術性和研究質量。同著者相同題名分別發表在不同期刊上的文章作為同一篇計算。

對于英文文獻的檢索,筆者采取與中文文獻相似的檢索策略。對于期刊論文檢索結果的篩選,筆者只選取美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收錄期刊的論文,以保證檢索結果的質量,更準確地反映本課題研究領域的國際研究水平、研究方向和趨勢。在檢索詞方面,筆者使用“library building”、“library architecture”和“library design”這三個關鍵詞分別進行檢索,然后再使用“space design”和“space planning”兩個關鍵詞進行二次檢索。

1.3.1 論文研究情況

1.3.1.1 時間分布

根據上述的檢索方法,筆者共檢索到國內自1949年以來關于現代圖書館空間設計的中文期刊論文336篇。從期刊論文的檢索結果來看,國內關于圖書館空間設計的研究從20世紀50年代已經開始出現,但到20世紀80年代,才處于初步發展狀態。從1982年開始到2012年的30年間,平均每年發表于期刊中的關于圖書館空間設計的論文約11篇。檢索日期:2012年4月24日。相對于改革開放后新的圖書館館舍建設的發展程度,圖書館空間設計的相關研究暫未得到圖書館學術界相應的重視。

從期刊論文的年度分布表可見(見《表1-1 現代圖書館空間設計研究論文年度分布統計》和《圖1-1 現代圖書館空間設計研究論文年度分布》),在20世紀50年代,已經有若干學者進行了圖書館建筑或空間設計的研究,但從每年不足一篇研究論文的情況所見,該研究處于休眠狀態。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關于圖書館建筑和空間設計的研究開始萌芽。1982~1991年,以該主題為核心的期刊論文共16篇;1992~1999年,該主題的研究論文達到72篇,年均論文9篇,現代圖書館空間設計研究進入起步階段;從2000年至2012年,該主題相關的研究論文達到244篇,年均論文數量約19篇,圖書館建筑和空間設計的研究進入發展階段。可見,近十年關于圖書館建筑、空間設計的研究仍然保持一定的熱度,但從年均論文發表量來看,這個主題的研究仍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尚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表1-1 現代圖書館空間設計研究論文年度分布統計

圖1-1 現代圖書館空間設計研究論文年度分布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業待興,圖書館事業也在緩慢恢復。20世紀80年代初,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下,圖書館事業也開始迅速發展,各地相繼興建圖書館館舍建筑,是“圖書館建筑的黃金時代”金沛霖:《圖書館建筑與設備研究論文綜述(1949~1989)》,《圖書館學通訊》1989年第3期,第52~56、92~93頁。。1980年后,國內對圖書館概念認識開始轉變,圖書館不僅是文獻收藏中心,還是學術研究交流場所。因此,這個階段的圖書館空間設計開始關注書庫以外的讀者空間。該時期“同層高”、“同柱距”和“同荷載”的“模數式圖書館建筑”開始出現,并成為圖書館建筑的新趨勢。由于當時我國絕大部分圖書館仍然采取閉架管理方式,在1982年至1991年間,國內關于現代圖書館空間設計的研究主要關注如何在“模數式圖書館建筑”中規劃相對獨立的書庫、閱覽室、目錄廳和館員空間,使“書流”和“人流”的運行便捷流暢,使文獻、讀者和工作人員有滿意的存在空間和相互關系的主題。譚祥金:《八十年代我國圖書館建筑述評》,《圖書與情報》1989年第4期,第12~18頁。總體來說,這個時期圖書館空間設計研究開始關注讀者的需求。

1992~1999年圖書館建筑和空間設計研究進入起步階段。20世紀90年代我國圖書館建設的數量、規模、形式、功能布局都有了很大的飛躍。夏國棟:《20世紀90年代中國圖書館建筑概覽》,《中國圖書館學報》2001年第5期,第66~70頁。圖書館界舉辦了具有代表性的關于圖書館建筑的研討會,分別是于1990年在寧波舉行的“全國圖書館建筑設計學術研討會”和1991年在大慶舉辦的“圖書館未來及其建筑研討會”,關于圖書館建筑的研究開始增加。這時期的現代圖書館空間設計研究集中于圖書館建筑的理念和思想的探討。“圖書館現代化”和圖書館建筑的“經濟性—功能性—美觀”是兩個主要研究內容。在新技術和新設備環境下,研究圖書館功能變化與圖書館建筑形式變化的關系也是這時期研究的重點。從研究的角度來看,這一階段的研究主要表現為對概念的闡述、理論的探討和方法的總結三個方面。

2000年至今,是圖書館建筑和空間設計研究的發展階段,學術論文的年均發文數量較前一階段增加了一倍多。進入21世紀,社會環境、技術的發展、用戶需求與習慣的改變及圖書館功能的變化使圖書館空間隨之出現新形式。以圖書館空間變化之實質為根據,研究圖書館空間布局變化的學術論文迅速增多。“智能化”、“數字化”、“人性化”和“綠色環保”等是這一階段現代圖書館空間設計學術論文研究的主要關鍵詞。“智能化”和“數字化”的研究主要關注計算機控制系統下現代圖書館建筑如何通過建筑形式和空間布局的改變以實現建筑整體的智能調節;“人性化”關注現代圖書館空間設計對用戶的人性關懷;“綠色環保”研究圖書館建筑實體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這一階段關于現代圖書館的學術論文題材多樣,并出現跨學科研究方法。從研究的切入點來看,這一階段對現代圖書館空間設計研究主要表現為理論層面的研究與實踐層面的研究相結合。

而在國外期刊研究方面,從搜索結果的情況可見,關于“library building”、“library architecture”和“library design”的外文文獻數量眾多,時間跨度超過一個世紀。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早在17世紀已經有相當數量和規模的大學圖書館,而到1850年,英國通過《公共圖書館法案》,使公共圖書館乃至其他各類型圖書館在歐洲地區迅速發展,圖書館建筑也隨之蓬勃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美國的現代圖書館數量不斷增多。因此,經過近一百年的平穩發展,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圖書館事業已經處于較為完善的狀態,關于圖書館建筑的研究與國內相比也相應地有更多的數量。

筆者對搜索結果中較為重要的論文,以及對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國外相關研究進行簡要的分析,發現西方關于該課題的研究始于19世紀后期,并出現較為快速的增長。該情況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三點。其一,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歐美地區蓬勃的經濟和持續的工業發展,促使民眾增加對文化和藝術的需求,歐美圖書館事業也相應發展迅速,許多新的圖書館建筑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其二,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成立了國家級專業圖書館協會,并開始關注圖書館建筑的規劃與設計。自1876年美國圖書館協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成立之后,許多學會的會議報告中常有關于圖書館規劃和圖書館建筑的討論。杜威(Melvil Dewey)于1876年成立的《圖書館雜志》(Library Journal),美國每一年新建的圖書館建筑的分析報道開始正式出現在專業期刊中,其后該期刊陸續發表建筑界對圖書館室內設計、供熱、通風等問題的探討,以及圖書館館員關于圖書館建筑與建筑師不同的意見稿,引起激烈的學術討論。Orne, J., Academic Library Buildings: a Century in Review, 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 1976, 37(7): 316-331.其三,至1900年前后,建筑技術和工業生產技術的進步使現代圖書館建筑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電燈成為圖書館主要的照明設備,熱力和通風設備逐步改進,鐵框架有更好的站立平穩度而致使新型書架設計的誕生。現代圖書館實體建筑和空間的實質變化帶領了相關研究的熱度。其四,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主要戰區之外的美國,雖然經濟上有一定影響,但由于各州早年通過的圖書館法案和鋼鐵工業大亨卡內基(Andrew Carnegie)對圖書館事業的支持,圖書館新館建設的數量仍然十分可觀,因此該時期關于現代圖書館空間設計的論文主要來源于美國的研究人員和學者。

二戰期間,世界范圍的現代圖書館事業發展放緩,各國的圖書館館舍建設一度停滯,國外關于圖書館建筑和空間設計的論文數量也隨之驟減。二戰以后近半個世紀的圖書館建筑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推動下有了極大的變化,美國和歐洲的圖書館館舍建設在數量和質量上步入新臺階。這些科學技術包括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結構、照明材料、通風設備、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等。關于圖書館建筑、圖書館空間設計的學術研究隨著現代館舍建設的蓬勃而興盛。近半個世紀以來關于圖書館空間設計研究具有研究對象廣泛、研究方法多樣和研究者跨學科等三個特征。在研究對象方面,包括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專門圖書館等不同類型圖書館的建筑選址、空間規劃、燈光照明、通路設計、家具陳設、綠色環保、智能化等命題;研究方法方面,既有現代圖書館設計規劃案例研究,對用戶習慣的實證分析,又有對文獻史料釋讀的理論研究;研究者既有傳統圖書館學的教授,又有信息學、計算機科學和建筑學的研究人員。國外近半個世紀的現代圖書館空間設計研究處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階段。

1.3.1.2 著者分析

筆者對國內期刊的每位著者的發文數量進行統計,表1-2是發表論文5篇以上的著者統計。發文數量排在前三位的作者分別是杭州時代圖書館建設咨詢公司的李明華經理,湖南師范大學圖書館的李良平副研究館員和唐山師范學院圖書館的周進良教授。

李明華原為杭州圖書館副館長,是中國圖書館學會圖書館建筑專業委員會顧問,2000年在杭州圖書館退休后擔任杭州時代圖書館建設咨詢公司經理。他在圖書館學和建筑學期刊上發表多篇關于圖書館建筑的學術論文,是我國關注圖書館建筑研究的著名學者。李明華所發表的關于現代圖書館空間設計的論文以圖書館建筑設計思想和方法為主,關注圖書館建筑形式、建筑特征的總結和預測,圖書館功能和圖書館建筑形式關系,等等。圖書館建筑須具備“前瞻性”、“功能性”、“人性化”、“科學化”和“生態化”,是李明華主要的現代圖書館空間的設計思想,這些觀點在《對未來圖書館及其建筑的探索》、《論以人為本的圖書館建筑》和《大學圖書館建筑的走向》等論文中都作了具體的闡述。“學習與借鑒”是李明華倡導的圖書館建筑設計方法。通過對臺灣地區公共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典型案例的研究,他指出大陸地區圖書館應借鑒臺灣地區優秀圖書館建筑的設計方法,學習其建筑空間布局、家具設置和文化氛圍營造。李明華:《臺灣圖書館建設及其研究》,《圖書館論壇》2001年第1期,第52~54、19頁。

發文數量排在第二位的是李良平,也是國內較早關注圖書館建筑研究領域的學者之一。他的研究涉及圖書館空間設計的各個方面:圖書館現代化的整體設計思想,書庫和閱讀空間等圖書館空間的規劃和建設,圖書館館舍建設中功能與外形、現實與未來等各種矛盾關系的處理,等等。“有效地利用投資,取得最大的使用價值”李良平:《論圖書館建筑的經濟性》,《圖書館建設》1993年第2期,第72~73頁。是李良平現代圖書館建筑空間規劃的一貫主張。他指出現代圖書館建筑需要處理好“經濟—功能—美觀”三者的關系,才能使功能布局和讀者使用達到合理。

周進良教授關于現代圖書館空間設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層面,以圖書館建筑設計的理念和思想研究為主。他提出,現代圖書館建筑設計需要處理好幾個辯證關系:內容和形式、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的關系;周進良:《圖書館建筑中的辯證法——紀念全國圖書館建筑設計研討會召開10周年》,《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0年第2期,第11~13頁。在現代信息社會中,圖書館建筑應該滿足開放性原則、靈活性原則、人文化原則、智能化原則和藝術美原則。周進良:《現代高校圖書館建筑設計的五條原則》,《圖書館建設》2004年第5期,第102~105頁。

表1-2 發表論文5篇以上的作者統計

發文數量為5篇的作者有三位,分別是:上海社會科學院信息研究所所長王世偉教授,寧夏大學圖書館的莊青館員,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院的譚祥金教授。王世偉教授原為上海圖書館副書記,具有豐富的圖書館管理和實踐經驗,曾擔任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大都市圖書館委員會常委,發表多篇介紹國外世界級圖書館建筑管理和圖書館建筑設計的研究論文。他的研究具有前瞻性,以新時期、新技術背景下圖書館功能轉變與圖書館建筑形式改變的議題為主,兼有對圖書館建筑設計具體問題分析和應對策略的論文。莊青館員的研究以案例分析和設計思想研究為主。圖書館建筑的節能環保設計也是他研究的主要關注點。

譚祥金教授曾任北京圖書館(今中國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后擔任中山大學信息管理系(現為資訊管理學院)主任,他的研究論文具有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特點,關注圖書館建筑的哲學思辨和圖書館空間設計的具體方法。譚祥金教授提出,圖書館建筑不僅需要哲學智慧和哲學思考,建設圖書館館舍還需要正確的方法。譚祥金:《圖書館建筑的哲學思考初探》,《圖書館論壇》2003年第6期,第199~202頁。建館理念和長遠規劃是圖書館建筑實體的靈魂,因此要樹立正確的圖書館服務理念和管理理念,并設計好適合社會發展和本館發展的圖書館建筑規劃。譚祥金:《圖書館建筑的實體與靈魂》,《圖書與情報》2010年第2期,第45~48頁。

在國外研究方面,文獻出現的時間跨度較長,數量繁多,相關的作者出現于不同的年代。其中某些作者的文章和本論文的主題有密切關系,對本研究有重要參考借鑒作用,筆者因此對他們進行簡要的介紹。這些作者分別是:威廉·普爾(William F. Poole)、安格斯·麥當勞(Angus S. Macdonald)、基思·梅特卡夫(Keyes Metcalf)、貝蒂·李·福克斯(Bette-Lee Fox)、唐納德·比格(Donald Beagle)和斯科特·班奈特(Scott Bennett)。

芝加哥公共圖書館館長威廉·普爾是美國19世紀末期非常重要的圖書館學家。他曾擔任美國圖書館協會的會長,對美國圖書館,甚至歐洲和其他地區的圖書館建筑十分關注。普爾認為,19世紀末期的圖書館建筑應該符合藏書和閱讀等服務的需要,而不是盲目地遵循一些古典建筑中的規范和條約。America Library Association St. Louis Conference, The Library Journal, 1888, 16(2): 69-77.他在圖書館相關會議以及早期的圖書館學專業期刊中發表多篇文章,強烈抨擊參考古典形式的圖書館建筑。他不僅總結了圖書館建筑的發展歷程,Poole, W. F., Progress of Library Architecture, The Library Journal, 1882, 26(5):130-136.還提出了針對大、中、小型圖書館建筑的新的設計方案。Poole, W. F., Small Library Buildings, The Library Journal, 1885, 10: 250-256.盡管普爾在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并不是非常多,但是在現代圖書館發展的初期,他對圖書館建筑的關切引起了圖書館界的高度關注,對圖書館建筑和空間設計的研究起到了引領的作用。

20世紀早期至中期全球最大的圖書館鋼鐵堆架書庫和圖書館家具生產商安格斯·麥當勞對圖書館建筑的研究也非常關注。他從建筑和工程的角度對圖書館建筑結構、建筑空間布局方面提出了不少意見和建議。20世紀初,麥當勞大力推廣堆架式書庫,以期解決圖書館文獻資源激增和防火的問題。而到了20世紀中期,他看到了建筑結構和材料的發展,因此發表多篇文章介紹相關技術,MacDonald, A. S., New Possibilities in Library Planning, Library Journal, 1945, 6(2): 1169-1174.并積極將“模數式”的設計思維引入圖書館建筑設計和空間布局規劃之中。麥當勞雖然不是圖書館學的專家,但是他對圖書館建筑技術的進步和形式的發展功不可沒。

基思·梅特卡夫是20世紀中期圖書館建筑和空間設計最重要的人物。他將早期在哈佛本科生圖書館建筑規劃的經驗,以及日后參與圖書館建筑咨詢的心得體會總結成文,發表于多個圖書館學專業期刊中。梅特卡夫從宏觀的角度對圖書館建筑的可持續發展提出許多建議,他指出館際合作、功能評估和服務整合等問題對館舍規劃的重要性。Metcalf, K. D., University Libraries Face the Future, Library Quarterly, 1952, 22(1): 5-12.他不僅是“模數式”圖書館規劃最重要的推廣者,Metcalf, K. D., Spatial Problems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Library Trends, 1954, 2(4): 554-561.還對圖書館家具設計和擺放Metcalf, K. D., Furniture and Equipment: Sizes, Spacing, and Arrangement, Library Trends, 1965, 13(4): 488-502.等微觀性的設計問題提出很多見解。梅特卡夫的研究非常系統,也非常深入,但他的論文大部分圍繞20世紀中期的圖書館建筑,所涉及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

貝蒂·李·福克斯是現任美國《圖書館雜志》的執行主編,她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在《圖書館雜志》上發表多篇關于圖書館建筑的論文。其中,福克斯在每一年年底會對美國新建、擴建或改建的圖書館建筑進行宏觀的綜述,用數據統計的方法呈現出美國圖書館館舍的年度建設狀況,并采用精簡的語言和案例分析總結出美國圖書館建設的發展趨勢。如2006年,福克斯總結美國圖書館建筑更加關注環境和青少年的需求;Fox, B., Betwixt and be Teen, Library Journal, 2006, 131(20): 42-56.而2010年的圖書館就顯示出營造舒適、快樂環境的傾向。Fox, B., Comfort & Joy, Library Journal, 2010, 135(20): 30-46.福克斯的論文是研究近三四十年美國圖書館建筑發展非常重要的材料之一。

唐納德·比格和斯科特·班奈特是近二十年關注圖書館建筑的重要學者。他們的主要關注點是圖書館建筑、空間布局和室內設計對于快速變化的信息環境應采取的措施等命題。比格是圖書館建立“信息共享空間”(Information Commons)的主要倡導者,他從概念上定義了“信息共享空間”的內涵,描述了它應包含的基本要素,提出了適應信息時代需求的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的建設方法。Bennett, D., Conceptualizing an Information Commons,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1999, 25(2): 82-89.班奈特在比格的“信息共享空間”論的基礎上提出“學習共享空間”(Learning Commons)的構想,將圖書館館藏文獻資源、電子資源和核心價值聯系在一起,為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圖書館公共空間的重塑指明了一定的新的方向。Bennett, S., “The Information or the Learning Commons: Which Will We Have?”,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008, 34(3): 183-185.這兩位學者的研究對圖書館微觀空間,特別是與信息資源結合的空間設計思想方面有著重要的指導性作用。

1.3.2 論文主題分析

1.3.2.1 國內情況

為更深入了解現代圖書館空間設計研究領域中各主題的研究情況,筆者對檢索所得的全部論文進行主題劃分,再根據每一主題的具體論文內容進行二級劃分。以上述標準,筆者將336篇期刊論文分為8個主題:研究綜述、圖書館建筑總體研究、設計理念與思想、空間設計、設計管理、技術與圖書館建筑設計、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案例研究。“研究綜述”是對有關“現代圖書館空間設計”研究論文的文獻計量分析和主題分析的論文;對我國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圖書館館舍建筑進行分析和總結,對圖書館建筑的功能和形式關系進行探討的論文歸入“圖書館建筑總體研究”主題之下;“設計理念與思想”研究內容是現代圖書館空間設計規劃的價值觀,是圖書館館舍建設、空間規劃實施的指導思想,包括“現代化”、“人性化”和“生態化”等相關的分主題內容;“空間設計”的主題包含了對圖書館室內書庫、閱讀空間、館員空間等不同功能空間的布局、規劃和具體設計方法的研究;將圖書館館舍建設作為一項整體項目進行觀察,對不同時期的設計與施行進行管理、評估和監督的研究屬于“設計管理”的主題;“技術與圖書館建筑設計”研究的主題是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網絡技術等新技術對圖書館實體建筑和建筑空間設計的影響;“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的主題包含了圖書館空間中對文化內涵、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構建研究;最后,對中國和外國具有代表性的現代圖書館建筑的形式、空間布局等進行深入分析和總結的研究歸入“案例研究”的主題。

從研究主題之論文分布圖可見(見圖1-2), “設計理念與思想”(108篇,32.24%)、“空間設計”(54篇,16.12%)和“圖書館建筑總體研究”(52篇,16.12%)是關于現代圖書館空間設計研究最主要的研究主題。“案例研究”(49篇,14.63%)、“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28篇,8.36%)、“技術與圖書館建筑設計”(27篇,8.06%)是次要的研究主題。“研究綜述”和“設計管理”兩個主題的研究較少。

圖1-2 研究主題的論文分布

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的現代圖書館館舍建設的質量、數量、功能規劃、空間布局和家具陳設都與國外的現代圖書館建筑有一定的差距,相關的學術研究也與國外的研究關注點不盡相同。雖然國內對圖書館建筑的研究從20世紀50年代已經開始,在20世紀80年代末起步,并在90年代末迅速發展,但研究的主題主要還是集中在理論層面,對圖書館空間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思想關注較多,主要從宏觀上探討指導圖書館館舍建設和規劃的價值觀、哲學思考、方法論等。

“設計理念與思想”、“空間設計”和“圖書館建筑總體研究”三個最主要主題的論文數量(215篇)占全部論文(336篇)的63.99%,是國內關于現代圖書館空間設計研究的核心主題。根據這三個主題論文的具體內容,可再細分為若干個分主題(見《表1-3 三個最主要研究主題的論文分主題分布》)。

表1-3 三個最主要研究主題的論文分主題分布

“設計理念與思想”是國內現代圖書館空間設計研究中最受關注的主題。其中,“通論”是該主題中論文數量最多的分主題,其研究重點是關于圖書館建筑趨勢的預測和圖書館館舍建設中各種關系的處理。李華明和李良平是對圖書館建筑關注較早的學者,20世紀90年代,他們對圖書館建筑的未來走向作了總結性的預測,指出在科學技術發展的帶動下,未來的圖書館將趨向網絡化、自動化和社會化,其建筑將更加靈活和多樣。李明華:《對未來圖書館及其建筑的探索》,《圖書館建設》1994年第2期,第68~70頁;李良平:《談圖書館建筑設計若干問題》,《圖書館論壇》1994年第4期,第66~68頁。關于圖書館建筑中的各種關系的研究主要圍繞以下五個方面展開:理念與實際、人與環境、人與人、人與技術、政策與實施的關系等。周進良提出,“內容和形式”“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這三個辯證關系是圖書館建筑中必須慎重思考的關系。周進良:《圖書館建筑中的辯證法——紀念全國圖書館建筑設計研討會召開10周年》,《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0年第2期,第11~13頁。

譚祥金在2003年發表的《圖書館建筑的哲學思考初探》將圖書館建筑關系處理的論述上升到哲學層面。他指出對圖書館建筑首要明晰圖書館的本質和圖書館的價值觀,然后處理圖書館中人與環境、館員與讀者、圖書館與領導部門、圖書館員與建筑師、外形與功能、館舍規模與文獻數量、圖書館建筑與技術、紙質文獻與電子文獻、實體與虛擬、現實與長遠等十種關系,運用哲學方法、一般科學方法和圖書館專門科學方法來指導圖書館建筑的規劃和建設。譚祥金:《圖書館建筑的哲學思考初探》,《圖書館論壇》2003年第6期,第199~202頁。“生態化”是另一個關注較多的分主題,該主題在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提出,進入21世紀成為設計理念與思想研究的熱點之一。2003年,李昭醇發表《圖書館建設的綠色文化思考》,提出“生態技術是人文精神的物質支撐,而人文精神的追求才是綠色建筑的終極目標”。李昭醇:《圖書館建設的綠色文化思考》,《圖書館論壇》2003年第6期,第203~206頁。此后,關于“生態化”的研究論文逐年增多。“綠色”“生態”“環保”“節能”是“生態化”主題下使用最多的關鍵詞。該分主題主要探求現代圖書館中人與自然、內部與外部之間構建和諧關系的方法。“人性化”是近年被提及較多的現代圖書館空間設計理念。以人為本,一切從人的需要出發,實現人的價值,追求人的發展,是“人性化”圖書館空間設計思想的主要觀點,也是“人性化”圖書館空間設計的本質。王海泉:《以人為本:現代圖書館發展的新理念》,《中國圖書館學報》2002年第4期,第45~48頁。“現代化”的分主題在20世紀90年代有較多的關注。李良平在1995年發表的《論圖書館建筑現代化》中提出圖書館建筑現代化是圖書館建筑設計工作中的主題。李良平:《論圖書館建筑現代化》,《圖書館理論與實踐》1995年第1期,第30~32頁。該分主題主要討論了適應時代發展和圖書館自身發展的現代圖書館建筑式樣和空間規劃。關于“美學”的研究是“設計理念與思想”最后一個分主題,這個分主題主要關注現代圖書館建筑造型、裝飾風格的美學標準與美學方法。

“空間設計”是另一個關注較多的主題,其中關于“總述”、“信息共享空間/學習共享空間”和“閱讀空間”的研究論文數量較多。總結國內外現代圖書館建筑典型案例,結合圖書館所在的社會背景進行分析,指出現代圖書館的建筑空間設計應該滿足功能需求、審美需求和讀者人文精神需求,是空間設計“總述”的主要關注點。“信息共享空間”和“學習共享空間”的概念在國外首先提出,在21世紀引入中國后,為國內圖書館發展提供了新的機會,吳建中:《開放存取環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間》,《國家圖書館學刊》2005年第3期,第7~10頁。同時也引起了一輪研究熱潮,但關于“信息共享空間/學習共享空間”的研究是以介紹國外圖書館相關經驗和綜述國外相關研究為主。國內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已經有關于“閱讀空間”的研究。生琴在1995年發表《圖書館建筑空間與閱讀環境》,提出“閱讀空間”的命題,并指出通過環境的啟示可作用于讀者的心理,從而提升圖書館內讀者的閱讀體驗。生琴:《圖書館建筑空間與閱讀環境》,《圖書館建設》1955年第5期,第64~65頁。2000年以后,關于“閱讀空間”的研究主要關注新技術對讀者的影響以及傳統閱讀空間向信息共享空間、學習共享空間轉變等命題。

關于“圖書館建筑總體研究”的研究論文數量排在第三位。該主題主要研究對象是圖書館的建筑實體,從宏觀上對不同年代的圖書館建筑作評述、總結和發展預測,對影響圖書館建筑實體的因素進行分析和探討。在這個主題之下包括“建筑通論”、“建筑功能與形式”和“館舍面積”三個分主題。黃克武等以我國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80年代三百多所圖書館建筑作研究對象,指出新中國成立后三十年間我國圖書館建筑存在數量不斷增長、地域分布不均和館舍設備陳舊等狀況,提出設計現代化圖書館建筑的一些建議。黃克武、王天星、王覺:《圖書館建筑三十年》,《中國圖書館學報》1982年第4期,第57~70頁。此后,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紀初,均有若干篇關于圖書館建筑實體年代總結的研究論文。“建筑功能與形式”是20世紀90年代討論較多的分主題。研究主要認為,由于經濟、技術、社會形態和社會需求的發展,圖書館在不同歷史階段有不同的功能,決定其建筑形式也隨之改變。圖書館“功能決定形式”是該命題下的主要觀點。

1.3.2.2 國外情況

由于國情和圖書館發展水平的差異,國外關于圖書館空間設計的論文主題與國內有所區別。筆者根據國外文獻的具體關鍵詞和主題內容,將檢索所得的論文分為五個主題:通論、圖書館建筑發展史、圖書館用戶研究、新技術與圖書館建筑、圖書館空間。

其一是通論方面。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多位研究者從建筑學和信息學的角度出發,研究圖書館建筑設計和空間設計。密歇根大學羅伯特·穆勒(Robert H. Muller)對美國50多所高校圖書館進行圖書館建設規劃調查,結果指出,館藏空間、閱讀座位、服務區域和館員工作區域等空間規劃是高校圖書館建筑設計規劃中的重要部分。Muller, R. H., Master Planning for University Libraries, Library Trends, 1969, 18(2): 138-149.湯姆斯·巴拉德(Thomas H. Ballard)闡述建筑學理論“形式服從功能”在新圖書館建筑和圖書館分館建筑設計中的本質理解,并指出該原理在圖書館館舍建造過程中的具體化操作方法。Ballard, T. H., Library Buildings: “Form Follows Function?”, Library Journal, 1985, 110(20): 44-47.理查德·華特斯(Richard L. Waters)對未來圖書館建筑作出預測,總結政府的職能、人口特征、服務的發展、生活及工作方式的改變、價值觀的變化、教育的影響等因素,對未來圖書館建筑和空間布局的發展趨勢、規劃模式和造型特征的影響。Waters, R. L., The Library Building Tomorrow, Library Trends, 1987, 36(2): 455-474.雷蒙·霍爾特(Raymond M. Holt)對1968~1985年美國公共圖書館建筑作了統計,回顧這17年間美國公共圖書館建造預算、選址、建筑模式、使用方式、建筑規模的特點,對未來公共圖書館建筑靈活多變空間的設計提出了預想。Holt, R. M., Trends in Public Library Buildings, library trends, 1987, 36(2):267-285.

20世紀90年代,學者開始關注現代圖書館空間設計中圖書館學與建筑學的結合。跨學科研究者莫雷爾·布恩(Morell D. Boone)提出,不能過分夸大建筑師在建筑項目中的位置,圖書館建筑規劃和空間設計項目應該由圖書館設計者和建筑師通力合作,在充分考慮圖書館服務流程和日常業務管理的前提下結合建筑理念和技術進行圖書館館舍規劃和建設。Boone, M. D., Library Design—the Architect's View. A Discussion with Tom Frinley, Library Hi Tech, 2002, 20(3): 388-392.斯蒂芬·富特(Steven M. Foote)從建筑學角度闡述21世紀的高校圖書館建筑設計師的理念需要適應新的教育技術和方法。Foote, S. M., Charges in Library Design: Architect's Perspective, Portal: Libraries& the Academy, 2004, 4(1): 41-59.麗貝卡·奧德里奇(Rebekkah S. Aldrich)闡述了由圖書館負責人、建筑師、結構工程師等一同構成的整合的設計小組,指出整合設計是圖書館建筑規劃和設計整體的系統的設計方法。Aldrich, R. S., A Whole Systems Approach, Library Journal, 2011, 136(15):30-33.

其二是圖書館建筑發展史。美國《圖書館雜志》(Library Jour-nal)是美國研究圖書館建筑、圖書館設計的主要陣地。19世紀80年代末,關于圖書館建筑的文章開始出現在該期刊,“美國年度圖書館建筑總結”專題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出現在每年的11月或12月期號。該專題曾經有多位圖書館界的研究者參與,包括高校圖書館建筑專家杰羅爾德·奧恩(J. Orne),圖書館顧問霍伊特·葛爾文(Hoyt R. Galvin),圖書館雜志的編輯卡爾·拉恩(Karl Nyren)、芭芭拉·利文斯頓(Barbara Livingston)和貝蒂·李·福克斯等。為時多年的系列研究表明,近40年內關于美國圖書館建筑史的研究在數量上和質量上持續發展。

奧恩指出,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是美國高校圖書館新館數量顯著增長的時期。高校圖書館建筑面積與經費的使用密切相關,在70年代中期美國圖書館經費充足的情況下,高校圖書館依然面臨讀者閱覽空間缺乏的情況,這是由于當時對高校圖書館空間規劃的研究關注較少造成的。Orne, J., Gosling, J. O., Academic Library Building in 1976, Library Journal, 1976, 101(21): 2435-2439.葛爾文通過對圖書館建筑面積、經費使用分布、書庫空間和讀者座位數量的數據統計,指出在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的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等各類型的圖書館建筑主要關注的是建筑面積、建筑費用和建筑翻新的主題,甚少涉及館內空間的規劃。Galvin, H. R., Asbury, B. N., Public Library Building in 1977, Library Journal, 1977, 102(21): 2402-2410; Galvin, H. R., Asbury, B. N., Public Library Building in 1978, Library Journal, 1978, 103(21): 2384-2396.

現任美國《圖書館雜志》的執行總編輯福克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參與該期刊的“美國年度圖書館建筑報告”,至2008年,她對美國圖書館建筑的數據收集和分析的系列研究進行了整整30年。Fox, B., Library Buildings 2008: Keep the “eco” in Economy, Library Journal, 2008, 133(20): 36-39.她指出20世紀80年代初期到中期,經濟蕭條導致資金短缺,建造圖書館的設計師通過建筑造型和空間布局的優化節省開支,Livingston, B., Fox, B., Waithe, D., Public Library Buildings in 1980, Library Journal, 1980, 105(21): 2469-2478.建設者以提高能源效能的方式使圖書館建筑的功能和形態的美觀達到平衡。大型玻璃窗和天窗被廣泛應用在圖書館建筑中增加自然采光以減少能源的消耗。Fox, B., Library Buildings in 1984, Library Journal, 1984, 109(20): 2224-2235.20世紀80年代后期,越來越多圖書館新建的館舍與城市中的商業建筑共享空間。便利的購物、娛樂也使圖書館用戶大為增加。Fox, B., Burns, A., Rogers, M., et al., A Grand Design, Library Journal, 1988, 113(20): 45-59.90年代初期至中期,經費緊縮并沒有阻擋美國的圖書館建筑的發展:通過翻新舊館舍或者新建而獲得新的圖書館。Fox, B., Nelson, C. O., Library Construction Hits the Ceiling, Library Journal, 1993, 118(21): 53-67; Fox, B., Jones, E., Library Buildings 1997: the Renovation Role Model, Library Journal, 1997, 122(20): 49-60.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美國的經濟持續增長,圖書館所獲得的資金也相應增多,圖書館建筑數量出現持續增長。Fox, B., Keep on Constructin', Library Journal, 2001, 126(20): 48-62.現時美國公共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建筑在美國許多社區成為溫暖而包容的場所,為每一位進入圖書館的用戶提供了一個安全而溫馨的“第二家園”。Fox, B., Comfort & Joy, Library Journal, 2010, 135(20): 30-46.福克斯最新的研究表明,美國圖書館空間設計的特點趨向“團體空間的創建”。圖書館的空間規劃更多著眼于它所服務的區域居民的需求,為他們創建一個如家般溫馨的聚會場所。這些場所的例子包括:兒童“博物館體驗”區域、室外閱讀花園、家庭閱讀花園、交互的文化學習環境等。Fox, B., Design of the Times, Library Journal(2011)136(20): 30-31.

其三是圖書館用戶研究。環境心理學家羅伯特·索莫(Robert Sommer)對圖書館用戶的個人空間有較深入的研究。1966年,他在美國《圖書館季刊》(The Library Quarterly)發表《隱私的生態學》,以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圖書館的用戶為樣本,通過直接觀察、訪談、問卷調查和偶然試驗的方法,研究高校圖書館用戶對閱讀座位的選擇和他們營造閱讀空間的行為。Sommer, R., The Ecology of Privacy, Library Quarterly, 1966, 36(3): 234-248.1968年,索莫在同一期刊上發表《大學圖書館閱讀空間》,通過問卷調查獲取美國22所高校學生的對閱讀空間的需求、觀點和他們的閱讀行為,為高校圖書館閱讀空間設計提供參考。Sommer, R., Reading Areas in College Libraries, Library Quarterly, 1968, 38(3):249-260.由于受時代科技環境和建筑技術的局限,當時的圖書館建筑主要為用戶提供的是閱讀空間,索莫的研究在“圖書館不鼓勵用戶交流的前提下”進行,但他的研究對了解圖書館用戶心理、思維方式和態度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戴維·坎貝爾(David E. Campbell)在1979年運用了一系列相互交叉的用戶調查的方法研究圖書館空間設計對用戶行為和滿意度的影響。這些用戶調查方法包括:用戶訪談、用戶行為日記和行為地圖。通過這些調查,該研究總結了用戶在圖書館物理空間中的典型行為并測量了這些行為的頻率和時長,為圖書館空間規劃和設計提供了指導。Campbell, D. E., Shlechter, T. M., Library Design Influences on User Behavior and Satisfaction, Library Quarterly, 1979, 49(1): 26-41.

拉馬爾·維奇(Lamar Veatch)于1987年提出在圖書館建筑中引入環境設計的概念。他認為“通過環境設計后的信息可以使圖書館更可用和能用。圖書館的環境隨之更加‘以人為中心’”。圖書館的環境設計應考慮眾多因素和綜合多個學科,包括環境心理學、隱私、空間關系學、隱喻和人機工程學等。Veatch, L., Toward the Environmental Design of Library Buildings, Library trends, 1987, 36(2): 361-376.

勞倫·曼德爾(Lauren H. Mandel)在南佛羅里達州某中型公共圖書館進行用戶尋路行為觀察研究。她采取了“無打擾式觀察”的方法對進入該圖書館兩個入口的用戶進行行走路線的記錄,發現四分之三的用戶所走路線極其相似,她的研究結果可以協助地理信息系統在圖書館空間的應用。Mandel, L H.,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Library Patron Wayfinding: Observing Patrons'entry Routes in a Public Library,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2010, 32(2): 116-130.

其四是新技術與圖書館建筑。匹茲堡大學圖書館沃爾特·斯通(Walter Stone)在1969年提出大學圖書館建筑應全面規劃新媒體空間。他認為,設計大學圖書館新媒體空間首先應考慮圖書館的教學、研究任務和該新媒體空間的使用目的。通過事實論證和文獻參考,他總結了規劃未來大學圖書館新媒體空間的影響因素列表,對后來的圖書館設置各種新媒體空間起了借鑒作用。Stone, C. W., Planning for Media Within University Library Buildings, Library Trends, 1969, 18(2): 235-245.

自動化、電子化、網絡化是新技術與空間設計主題關注較多的內容。瑪格利特·貝克曼(Margaret Beckman)總結指出,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包括自動化、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信息網絡、縮微膠片和視頻音頻光盤等新技術的發展促使圖書館物理空間產生巨大變化。在美國,許多建設于19世紀的圖書館建筑需重新規劃和設計室內空間,這一變化對于圖書館界既是挑戰,也是機遇。Beckman, M., Library Buildings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1983, 9(5): 281-284.弗雷德·迪賓(Fred Dubin)認為現代圖書館家具設備的設計應結合人員流通、物資資源和技術系統三個方面,靈活性和適應性是在未來多變環境下進行圖書館建筑空間設計的關鍵。Dubin, F., Mechanical Systems and Libraries, Library Trends, 1987, 36(2):351-360.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與圖書館空間布局的關系成為研究重點。霍爾特從圖書館使命、圖書館的社會價值和社會角色、書籍及計算機之間的平衡、電子市場、圖書館聯盟和圖書館經費等方面對互聯網時代的現代圖書館建筑提出意見和建議。Holt, G., Balancing Buildings, Books, Bytes, and Bucks: Steps to Secure the Public Library Future in the Internet Age, Library Trends, 1997, 46(1): 92-117.海倫·尼嘉(Hellen Niegaard)以丹麥的兩家公共圖書館為例,論述在數字化發展中圖書館物理空間的相應改變,提出適應數字時代的用戶交互空間和活動空間等的現代圖書館空間設計模式。Niegaard, H., Library Space and Digital Challenges, Library Trends, 2011, 60(1):174-189.

其五是圖書館空間。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關于現代圖書館空間的研究開始出現,早期以讀者的閱讀空間、交流空間和館員空間等命題為主。1980年后,信息共享空間(Information Commons, IC)和學習共享空間(Learning Commons, LC)成為圖書館空間主題中研究較多的內容。

IC發展于20世紀80年代,而LC是在IC的基礎上發展的另一個圖書館空間設計的概念。時任美國紐約倫斯勒理工學院圖書館副館長帕特·莫霍特(Pat Molholt)于1985年發表《在轉變的路上》一文,闡述了圖書館系統和計算機系統的完美結合從而成為時代信息整合的領導者角色。她構想“信息整合的空間”在未來的圖書館中以“信息支持中心”的形式出現,以提供任何時段的信息獲取服務和高質量的技術支持。Molholt, P., On Converging Paths: The Computing Center and the Library,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1985, 11(5): 284-289.莫霍特的研究為圖書館的功能以及其空間規劃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1999年,北卡羅來納大學夏洛特分校圖書館服務部主任比格發表了著名的論文,將IC的概念具體化。他指出,在新環境下,IC是圖書館空間戰略的重組,是高校圖書館一種新型的服務模型。圖書館包括虛擬空間和物理空間的IC。在物理環境中,最基本的IC應包括兩個共性元素:總信息服務臺和協同學習空間。他預見,IC使圖書館中跨學科信息資源得到更好的應用,使圖書館在科技快速發展的環境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Beagle, D., Conceptualizing an Information Commons,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1999, 25(2): 82-89同年,新澤西學院圖書館的菲利普·卓迪克(Philip J. Tramdack)和埃默里大學圖書館的馬丁·赫爾伯特(Martin Halbert)對比格的論文作出回應,在他們服務的圖書館進行IC的實踐,并作理論總結以進行更深入的探討。Tramdack, P. J., Reaction to Beagl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1999, 25(2): 92-94; Halbert, M., Lessons from the Information Commons Frontier,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1999, 25(2): 90-92.2001年,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圖書館將傳統的計算機閱覽室改建為IC,艾莉森·科爾吉(Allison Cowgill)等對改建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加以討論,提出對圖書館員構建IC的培訓模型和IC的評價系統。Cowgill, A., Beam, J., Wess, L., Implementing an Information Commons in a University Library,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001, 27(6): 432-440.2002年,Beagle所在的圖書館研究人員提出IC建設過程中潛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Bailey, R., Tierney, B., Information Commons Redux: Concept, Evolution, and Transcending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002, 28(5): 277-287.2003年,勞里·馬克溫妮(Laurie A. MacWhinnie)考察了當時美國和加拿大所有設置了IC的高校圖書館,總結了它們的特點、任務、優缺點,并提出了對高校圖書館IC發展的一些建議。MacWhinnie, L. A., The Information Commons: The Academic Library of the Future, Portal: Libraries and the Academy, 2003, 3(2): 241-257.從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IC的理論不斷完善,并在美國和其他國家的許多研究圖書館中得到實踐的檢驗。

LC是在“信息共享空間”的理論和實踐中發展而來,是圖書館界在信息技術發展和用戶需求變化的環境下所產生的另一種圖書館空間設計新理念。當IC在圖書館迅速發展之時,研究者開始探討在發展過程中IC所遇到的問題以及相應的對策。查爾斯·佛利斯特(Charles Forrest)和麗莎·漢考夫(Lisa J. Hinchliffe)重新審視圖書館的任務和功能,指出在21世紀協同學習和小組工作已成為教學的基本組成部分,圖書館應將“學習”理念更好地融入IC的規劃之中,將IC進一步發展為圖書館用戶的“協同學習”和“分享信息”的空間。Forrest, C., Hinchliffe, L. J., Beyond Classroom Construction and Design, Reference& User Services Quarterly, 2005, 44(4): 296-300.耶魯大學的圖書館設計專家班尼特對IC和LC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進行了比較分析,指出IC是圖書館以“學習”為目的的信息資源整合空間,而LC除了具備IC的特質,還包括研究單位不同機構之間的參與,因此在現階段,LC還有待發展。Bennett, S., “The Information or the Learning Commons: Which Will We Have?”,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008, 34(3): 183-185.

綜上所述,國內的論文研究較多地關注“設計理念”和“空間設計”主題,但它們的重點都是關于當代這段時期內的設計觀念的集合,而沒有系統地考察理念發展的脈絡。就世界范圍而言,關于圖書館設計的研究多停留于技術層面,對理念層面的研究較少。因此,本課題擬將散見于建筑理論、空間設計和圖書館管理規劃等領域的國內和國外相關文獻進行系統整理和提煉,詳述18世紀末至21世紀初圖書館空間設計發展進程、設計理念、設計方法和設計案例,以期深化圖書館史和圖書館建筑史的相關研究。

1.3.3 著作情況

筆者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出版的有關現代圖書館空間設計研究的著作做進一步分析。經調查,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出版的相關著作主要可分為工具書、研究著作和會議論文集三大類型,其主要內容如下。

1.3.3.1 工具書

王文友等編《高等學校圖書館建筑設計圖集》(東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該圖集收集了我國1993年以前新建、改建和擴建的77項圖書館建筑設計項目,其中包括5項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具有歷史代表性的圖書館館舍項目,72項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建設的圖書館建筑項目。該書除了收錄圖書館建筑項目的建筑圖紙、照片和相關數據以外,還附有編者對圖書館建筑的簡要評價,是研究我國20世紀圖書館建筑實體的重要參考書之一。

杜克等編《中國圖書館建筑集錦》(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年7月)。該畫冊收錄了我國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新建的200多個圖書館新館舍圖片,包括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學校圖書館等各類型圖書館的建筑外觀、內部閱覽室、公共區域等空間,每個圖書館均有中英文簡介。該書較全面地反映了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后至20世紀末圖書館空間設計情況。

吳建中主編《國際圖書館建筑大觀》(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9年8月)。該著是1999年國際圖聯進行的一次世界圖書館建筑調查結果匯集。該著包含了全世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圖書館新館建筑的基本數據資料,如建筑面積、層數、總成本、職員人數和服務人口等,并配以中英文簡介。全書覆蓋面廣泛,可作為查閱現代圖書館建筑案例的工具書。

吳建中編著《世界經典圖書館建筑》(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年11月)。該著是在1999年出版的《國際圖書館建筑大觀》基礎上進行編輯的。該著匯集了22個國家47所經典圖書館建筑概況和藝術風格,資料翔實,圖片清晰,是研究圖書館空間設計較為重要的工具書。

圖書館作為一種文化教育機構,其建筑具有類型學特點,是近年建筑設計學的研究熱點。因此在建筑學領域,也有出版圖書館空間設計的圖集。日本MEISEI出版公司編《現代建筑集成——圖書館建筑》(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1月)。該著收集了日本著名城市公共圖書館和大學圖書館,建筑外觀、細部、平面圖等圖片較為詳盡。韓國貝思出版有限公司編《圖書館及科研中心圖集》(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11月)。該著匯集了韓國具特點的公共圖書館和大學圖書館建筑外觀和平面圖。這兩本圖集基本反映了日本和韓國地區現代圖書館建筑的發展概況。林耕、夏青編《國外當代圖書館建筑設計精品集》(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年)。該著收集和分析了60多個國外圖書館新館和舊館改建項目,通過大量圖片和簡要的文字闡述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著名圖書館建筑的設計思想和設計風格。

1.3.3.2 研究著作

國內關于圖書館建筑、圖書館空間設計的著作從20世紀70年代以后才出現,這些著作的主要內容包括介紹國外的建筑案例和設計方法、闡述符合我國國情的圖書館建筑、探討在信息社會下圖書館建筑的發展趨勢等。

鮑家聲主編、姚宇澄等著《圖書館建筑》(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年9月)。該著分為兩部分:圖書館建筑設計的理論與方法和圖書館建筑設計實例。在理論方法部分,第三章“圖書館選址與總體布置”和第四章“圖書館建筑平面布局及空間組織”都有涉及圖書館空間設計的內容,從宏觀的角度闡述圖書館空間以圖書館的功能要求為依據,進行總體的規劃與布局。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別論述了圖書館書庫和閱覽室設計的一些基本設計模式和方法及家具配置的選擇。該著在參考大量中國和美國圖書館建筑案例基礎上進行的論述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其闡述的原則和方法主要從圖書館業務和功能出發,較少涉及對服務對象的研究。

單行編著《圖書館建筑與設備》(東北工學院出版社,1990年12月)。該著是為圖書館學情報學專業的學生所編寫的圖書館建筑與設備等方面的教材。單行:《圖書館建筑與設備》,東北工學院出版社,1990。該著分為十一章:圖書館建筑發展、建筑類型和功能、規劃、基礎知識、建館程序、總體設計、各部分設計、技術工藝設計、家具設備、技術設備和標示系統等,最后附上國內外圖書館建筑實例。在“圖書館總體設計”、“圖書館各部分設計”和“圖書館家具設備”章節中闡述了圖書館空間設計的基本原則和注意事項,內容涉及面廣泛。作為教材,該著突出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對圖書館空間設計的理論研究較少。

鮑家聲編著《現代圖書館建筑設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年7月)。該著較全面地論述了圖書館整體設計的流程和方法,內容包括圖書館選址、功能構成和空間組織、閱覽和藏書空間設計、館員空間設計、公共和輔助空間設計、圖書館建筑造型、圖書館設計案例等。該著從建筑學的角度,以圖書館業務作為出發點,闡述圖書館中不同空間的設計要點和設計方案,是著者進行多年圖書館設計實踐經驗的總結。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編《中國圖書館建筑研究跨世紀文集》(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11月)。該文集收錄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數十篇關于圖書館建筑的論文。主題分為圖書館哲學、圖書館設計管理、圖書館建筑發展、中國特色圖書館建筑、圖書館建筑美學、現代化與圖書館建筑、關于圖書館建筑的研討會等。其中對圖書館空間設計的研究較為分散,主要從設計理念、設計思想層面進行探討。

鮑家聲主編《圖書館建筑設計手冊》(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年12月)。該著雖然在編排上作了變化,但內容與鮑家聲編著《現代圖書館建筑設計》較為相近。

李東來、劉錦山主編的《城市圖書館新館建設》(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12月)。該著分為三個部分:城市圖書館新館建設實務、以東莞圖書館為例的詳細案例研究和部分城市圖書館新館介紹。第一部分主要關注圖書館建筑建設項目的籌備、立項、設計管理、驗收等設計、施工環節,其中“新館建設的布局”一節闡述了圖書館空間布局的通用方案。第二部分詳細介紹東莞圖書館新館的設計和實施,其中“新館功能布局規劃與實施”和“家具采購與布局規劃”涉及圖書館空間設計的內容。第三部分是部分城市圖書館新館的平面圖和布局介紹。該著側重圖書館建筑工程的設計管理,對于圖書館新館建設具有一定的理論與實踐指導,但關于圖書館空間設計的理論論述成分較少。

付瑤主編《圖書館建筑設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年7月)。該著是建筑學和環境藝術專業建筑設計系列教學用書,主要側重建筑基礎數據和國家有關規范,從建筑學的角度闡述圖書館類型建筑整體設計方法。其中“圖書館空間組織”、“圖書館空間設計”和“家具與設備”章節闡述了圖書館室內環境布局的一些基本準則和要求,并簡單介紹了國內一些圖書館空間設計的案例。該著的形式是建筑學類教材,側重點是建筑設計具體操作,甚少涉及對圖書館業務、用戶需求和人文環境等影響圖書館空間設計因素的理論探討。

鮑家聲等編著《圖書館建筑求索》(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年7月)。該著分上、下兩篇,上篇以時間為主線,論述我國不同時期圖書館建筑設計的類型、理論依據和設計思想。下篇總結了著者從1975年至2007年參與的圖書館建筑設計項目,并詳細分析了我國34個圖書館建筑設計案例。其中上篇的“理論探索”有部分涉及圖書館空間設計的論述,但著作以案例研究為主。

張廣欽著《公共圖書館面積規劃研究》(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年6月)。該著是作者在參與制定《公共圖書館建設標準》過程中完成的博士學位論文。全書分為九個部分:我國公共圖書館建設的現狀、公共圖書館面積規劃實踐、理論基礎、原則與方法、影響圖書館面積規劃的社會因素、業務因素、公共圖書館面積規劃實證研究、發展趨勢和結語。該著作主要從圖書館業務工作角度出發,探討影響圖書館面積規劃的因素以及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提出適合我國公共圖書館使用的面積規劃方法與通用原則。張廣欽:《公共圖書館面積規劃研究》,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第4頁。

除了上述9部研究著作以外,還有幾部關于現代圖書館空間設計的譯著,對本課題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其一,日本近畿工高建筑聯盟編,蘇貴安譯《圖書館建筑設計》(遼寧省圖書館學會,1982年12月)。該譯著分為圖書館建筑設計計劃、各部分設計和實例三部分內容。該著以日本城市的小型圖書館建筑為主要研究對象,將圖書館空間設計緊密聯系圖書館業務,但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其二,林祖藻編譯《圖書館規劃、建筑、設施 美國圖書館建筑介紹》(浙江圖書館,1985年4月)。該譯著根據當時美國發表的圖書館建筑相關論文編譯,分為圖書館館舍規劃技術、規劃隊伍、美國圖書館建筑綜述、圖書館作用與其空間設計的關系、規劃指導準則、美國中學圖書館建筑實例、圖書館的設備、縮微閱讀器等內容。并介紹了美國一些圖書館閱覽室、書庫、家具設備設計的實例,對我國圖書館的建筑空間規劃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林祖藻編譯《圖書館規劃、建筑、設施 美國圖書館建筑介紹》,浙江科技出版社,1985。其三,張鼎鐘編《圖書館建筑趨勢》(三民書局,1990年12月)。該著翻譯自美國《圖書館趨勢》(Library Trends)1987年第36期內容。內容包括公共圖書館、學術圖書館和專門圖書館建筑趨勢,學校圖書館媒體設備、家具發展趨勢,照明設計發展趨勢,機械系統、環境設計趨勢,工作人員家具設計、空間規劃評估、舊館翻新和明日圖書館建筑預想,等等,是當時掌握圖書館空間設計未來走向的重要參考資料。張鼎鐘:《圖書館建筑趨勢》,臺北三民書局,1990,第3頁。

國外在19世紀末已有關于現代圖書館空間設計的研究著作。隨著經濟增長、文化教育普及,工業技術、信息技術、建筑技術等影響圖書館建筑建造和設計的因素逐漸出現,關于現代圖書館館舍建造、建筑規劃、空間劃分、家具配置、光照通風、節能環保、信息空間設計等的研究也隨之出現和增多。從19世紀末至21世紀二百多年間,國外關于現代圖書館空間設計研究的著作數量頗多,時間和內容跨度大。其中,一些著作出版時間較早,但在該研究領域極具參考價值。以下是對于本課題研究具有較大參考價值的著作。

1876年美國國家教育局(Bureau of Education of United States)發表的特別報告,通過“免費閱覽室”和“圖書館建筑”兩章詳細闡述了當時美國各大公共圖書館閱覽室的空間規劃、家具陳設,圖書館建筑設計、規劃和管理等內容。U. S. Bureau of Education, Public librar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eir history, condition, and management: Special report. Washington, D. C. : Govt. Print. Off., 1876:460-476.

1928年美國圖書館協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出版了關于圖書館建筑專題討論專刊,匯集了美國20世紀初著名的圖書館建筑師蒂爾頓(Tilton),美國早期的著名圖書館員鮑士偉(Bostwick)和蘭克(Ranck)對現代圖書館建筑規劃、空間設計、通風和光照等方面的研究論文。Tilton, E. L., et al. Essentials in Library Planning, Chicago, ALA Editions, 1928.

1965年基思·梅特卡夫著《大學和研究圖書館建筑規劃》(Planning Academic and Research Library Buildings),從美學、經濟、舒適、功用等多個角度詳述大學及研究圖書館建筑的基本規劃步驟和設計原則,包括模數式圖書館建筑的高度、空間設計、家具設備配置等問題,有重要的參考價值。Matcalf, K. D., Planning Academic and Research Library Buildings, New York, McGraw-Hill, 1965.

1973年葛弗通·湯姆遜(Godfreyton Thompson)通過研究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英國地區新建的不同類型圖書館建設項目,總結圖書館建筑的方案規劃、家具與設備、書架與閱覽區、交通傳輸與燈光照明等方面的注意要點和設計建議。湯姆遜的著作為圖書館建筑設計人員、圖書館管理人員和圖書館學研究者提供了參考。Thompson, G., Planning and Design of Library Buildings, London: Architectural Press, 1973.

1987年理查德·博斯(Richard Boss)等著《圖書館和信息中心的信息技術與空間規劃》(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d Space Planning for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Centers),回顧信息技術如聯機目錄、鐳射光盤等的發展歷程,闡述這些技術對圖書館空間的影響,總結適用于當時信息環境下高校圖書館和信息中心的空間規劃模式。Boss, R. W.,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d Space Planning for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Centers, Boston: G. K. Hall Publishers, 1987.

1995年克沃爾特·勞福德(Walt Crawford)以圖書館和圖書館員永恒價值觀為主線,回顧包括印刷和電子出版等的書籍產生方式與圖書館理念、功能和形態變化的關系。內容包括印刷的歷史、技術革新、電子出版與發行、電子信息、圖書館多樣化、信息資源的儲存和獲取的經濟學、未來信息獲取方式和未來圖書館形態預想。Crawford, W., Gorman, M., Future Libraries: Dreams, Madness, and Reality, Chicago: ALA Editions, 1995.

1999年菲利普·雷頓(Philip D. Leighton)和戴維·韋伯(David C. Weberg)全面分析高校圖書館和研究型圖書館規劃和建造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從圖書館需求與規劃流程、規劃準備工作、規劃小組、館藏資源空間規劃、讀者空間規劃、館員空間規劃、預算控制、擴建和翻新等方面作經驗性總結,并提出具體的實施建議。Leighton, P. D., Weberg, D. C., Planning Academic and Research Library Buildings, Chicago: ALA Editions, 1999.

2001年理查德·巴斯利安(Richard J. Bazillion)和康麗·布勞恩(Connie Braun)通過實證調查提出高校圖書館應為教育和學習的場所。高校圖書館可以通過設置電子教室、信息廊和高校科技中心等空間的方式成為科技創新的集中地。Bazillion, R. J., Braun, C., Academic Libraries as High-Tech Gateways: A Guide to Design and Space, Chicago: ALA Editions, 2001.同年,邁克爾·克洛斯比(Michael J. Crosbie)等建筑評論員和高校圖書館管理者對著名建筑師佩里·羅杰斯(Perry D. Rogers)設計的美國七所高校圖書館進行調查,總結信息社會對圖書館空間設計的幾大影響因素,并提出現代圖書館空間設計的設計參考原則。Crosbie, M. J., Hickey, D., When Change is Set in Stone: An Analysis of Seven Academic Libraries Designed by Perry Dean Rogers & Partners, 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2001.威廉·杉維德(William W. Sannwald)總結圖書館建筑規劃設計中各個環節需要考慮的因素,列舉詳細清單并匯集成冊。這些環節包括圖書館建筑物計劃、規劃機構組建、空間需求分析、設計方案選擇、館址選擇、規模設計、環境設計、館員空間設計、讀者空間設計、線路設計、照明設計等,內容詳盡,是指導現代圖書館建筑設計和空間設計實際操作的重要參考資料。Sannwald, W., Checklist of Library Building Design Considerations, Chicago, ALA Editions, 2001.

2003年斯科特·班奈特發表的以學習為主題的圖書館空間設計調研報告,通過對高校圖書館使用者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分析電子聯機目錄、信息技術等科技的發展對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所帶來的改變,并討論在這些改變的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如何通過空間設計擴建、改造和再設計更好地為協同教學和協同學習服務。Bennet, S., Libraries Designed for Learning, Washington, D. C. : Council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2003.同年,邁克爾·克洛斯比(Michael J. Crosbie)著《現代圖書館建筑》(Architecture for the Books)介紹了世界各地包括美洲、歐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地區的四十多個建筑空間設計與家具完美配置的公共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的建筑工程范例。該著中每個圖書館項目案例都配以工程平面圖、立面圖和圖書館的實際效果圖,同時配以簡要的文字介紹。Crosbie, M. J., Architecture for the Books, Mulgrave: Images Publishing, 2003.杰拉德·麥卡比(Gerard B. McCabe)和詹姆斯·肯尼迪(James R. Kennedy)將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圖書館員和圖書館設計師關于圖書館建筑設計的22篇論文編輯成冊,這些論文包括圖書館館舍建設規劃的關鍵問題、空間和建筑設計、家具選購、景觀設計、服務和自動化、技術應用等,為21世紀圖書館建筑規劃和空間設計提供了廣闊的視野和新穎的觀點。Mccabe, G. B., Kennedy, J. R., Planning the Modern Public Library Building, Santa Barbara: Libraries Unlimited, 2003.

2005年美國圖書館與信息資源研究理事會出版(Concil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論文集,從多個角度觀察了電子刊物和計算機技術使創造方式和圖書館空間設計方法的改變。該論文集的作者包括圖書館建筑規劃的著名顧問、建筑師、圖書館員和信息科學研究人員等,這些作者為圖書館服務與使用、圖書館功能和未來帶來新的思考方式。該論文集探討了圖書館在數字社會中的角色和潛能,深入分析新需求對圖書館物理空間設計的影響。Freeman, G. T., et al., Library as place: Rethinking Roles, Rethinking Space, Washington, D. C. : Concil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2005: Ⅴ-ⅶ.

1.3.3.3 會議論文集

李明華等編《論圖書館設計:國情與未來 全國圖書館建筑設計學術研討會文集》(浙江大學出版社,1994年4月)。該論文集收錄兩次會議論文:中國圖書館學會和中國建筑學會于1990年在寧波舉行的“全國圖書館建筑設計學術研討會”、中國圖書館學會圖書與建筑設備分委會和黑龍江圖書館學會1991年在大慶舉辦的“圖書館未來及其建筑研討會”。其中,關于圖書館空間設計具體方案的論文數量較少,主要關注圖書館空間設計的發展歷程、空間設計理念、設計思想等主題。

黃世雄等編《1999海峽兩岸圖書館建筑研討會論文集》(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季刊社,1999年4月)。該論文集收錄了1999年在淡江大學舉行的圖書館建筑研討會論文。其中與圖書館空間設計相關的論文主題包括:現代圖書館空間模式探討、地域性圖書館建筑特點研究、圖書館建筑物理空間與虛擬空間的關系等。論文集所涵蓋的范圍廣泛,對圖書館空間設計的主題探討未盡深入。

戴利華主編《2003海峽兩岸圖書館建筑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12月)。該論文集收錄了2003年在北京舉行的圖書館建筑研討會論文。論文集分為緒論、圖書館建筑設計、圖書館建筑的環境與藝術、公共圖書館建筑、大學圖書館建筑和圖書館建筑的管理與維護等6部分內容。大部分論文關注圖書館建筑設計的新理念,其中有若干篇論文研究閱讀空間設計、新媒體空間規劃和圖書館空間設計案例。

1.3.4 學位論文

筆者選用國家圖書館文津搜索系統和ProQuest學位論文數據庫進行學位論文的檢索,所得與本課題研究內容相關的學位論文共39篇,其中博士學位論文5篇,碩士學位論文34篇。所有論文完成的年份均在2000年以后。其中唯一一篇相關的中文博士論文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的尹晶于2008年完成的《生態建筑的實踐性研究——以山東交通學院圖書館建設為例》,指導教師為楊豪中教授。尹文將作者全程參與的山東交通學院圖書館建設項目作為案例,以生態建筑規劃和建筑設計理論為綱要,從分析、設計、建造和評估四個方面全面闡述生態圖書館建筑的實踐過程與評價方法。從現代圖書館建筑個案分析的角度來看,此文對山東交通學院圖書館館舍的整體規劃、建筑體與環境的融合、館內外的綠化設計、建筑使用的節能技術等論述詳盡。但由于是建筑學專業的博士學位論文,該文主要揭示生態建筑理論對生態圖書館建筑設計與建造的指導,對圖書館功能和業務與生態圖書館設計的關系并未進行探討。

檢索所得有4篇英文博士學位論文與本課題研究的主題相關,它們分別是伊利諾伊大學約翰·布林(John Boll)于1969年撰寫的《圖書館建筑1800~1875》(Library Architecture 1800-1875),密歇根大學的肯尼斯·貝爾斯切(Kenneth A. Breisch)于1982年撰寫的《1850~1890年美國小型圖書館:關于圖書館建筑類型的創造和發展》(Small Public Libraries in America 1850-1890 The Invention and Evolution of a Building),哥倫比亞大學李相哲(Sang Chul Lee)于1985年完成的《學術圖書館建筑規劃和設計》(Planning and Design of Academic Library Buildings),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克里斯多夫·斯圖爾特(Christopher Stewart)于2009年完成的《數字化時代學術圖書館建筑》(The acdemic Library Building in the Digital Age)。其中布林和貝爾斯切的論文闡述和分析了19世紀早期美國圖書館建筑的發展歷程,里面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對本文的撰寫有非常重要的借鑒作用。李相哲的論文從宏觀的角度分析了作為項目而言的圖書館建筑的規劃、構思和設計,內容較為翔實,但對不同階段圖書館空間設計理念分析的幫助較少。斯圖爾特的論文關注21世紀信息社會中的圖書館建筑和空間布局,采用數據分析和調查的方法分析了若干新建的圖書館建筑,提出了應對信息技術的圖書館規劃建議。

其他的34篇碩士學位論文,均為中文論文。其中有21篇論文題名包含“圖書館空間”這一關鍵詞。根據對“圖書館空間”的不同定義,這些論文可分為“總述”“閱覽空間”“公共活動空間”“信息共享空間/學習共享空間”等四類(見《表1-4 “圖書館空間”主題的碩士學位論文之分主題)。

表1-4 “圖書館空間”主題的碩士學位論文之分主題

關于圖書館空間“總述”的研究有3篇碩士學位論文。其一,《信息時代公共圖書館建筑空間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的馬瑞芹于2005年完成,指導教師為李志民教授。該文分析數字技術對用戶使用行為和公共圖書館功能空間規劃的影響,論述信息時代公共圖書館閱覽區、藏書區、公共區等空間與傳統的異同,總結信息時代公共圖書館空間組織的模式和原則。其二,《大學圖書館復合空間研究》,青島理工大學建筑學院的王媛媛于2009年完成,指導教師為郝赤彪教授。該文提出將圖書館讀者空間和藏書空間進行優化組合而形成效率更高的大學圖書館復合空間的命題。作者運用環境心理學、建筑空間論和城市設計等理論進行讀者分析,探討大學圖書館復合空間的組織模式。其三,《新媒質轉型下高校圖書館內部空間環境藝術設計研究》,大連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的孟方卿于2010年完成,指導教師為唐建教授。該文討論了包含數字資源等新媒介的高校圖書館藏閱空間設計的發展趨勢,分析空間的組織形式和環境藝術形式嬗變。

關于圖書館“閱覽空間”的碩士學位論文共6篇,均以高校圖書館為研究對象。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宋宇輝的《高校圖書館閱覽空間設計研究》(2006年完成,指導教師為楊昌鳴教授),在對圖書館使用者和管理者調查的基礎上總結了我國高校圖書館閱覽空間的使用狀況,論述統一柱網、統一層高、統一荷載的“模數式”圖書館閱覽空間的布局、界面設計、采光、家具和綠化等設計原則和方法。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郭曄的《高校圖書館閱覽空間使用適宜性研究》(2009年完成,指導教師為趙洪宇教授),調查并總結了我國十幾所高校圖書館的使用者行為,分析影響高校圖書館閱讀空間使用適宜性的客觀因素,從建筑布局、光環境、聲環境、氣候環境、家具使用等方面總結閱讀空間設計模式與原則。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張春洋的《高校圖書館開架閱覽空間的優化設計研究》(2011年完成,指導教師為李志民教授),對我國西安地區和德國東部地區的綜合類、專科類和私立大學進行調研,對比分析國內外高校開架閱覽空間的固有設計模式,提出高校圖書館開架閱覽空間的優化設計方案。其他3篇對本研究亦有參考價值,茲不列舉。

關于“公共活動空間”的碩士學位論文有3篇。以高校圖書館為研究對象的學位論文中,山東建筑大學藝術學院臧培的《高校圖書館交往空間的環境藝術設計研究》(2008年完成,指導教師為周長積教授)關注高校圖書館中以促進學習交流為主要功能的公共“交往空間”,通過空間組合和類型學分析,論述“交往空間”的環境藝術設計理念和設計模式。關注公共圖書館的論文中,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學院的高中嶺以公共圖書館中具有“交通、交往、展示、休閑”等多功能的公共“庭空間”為研究對象,分析該空間類型的使用功能、精神功能和生態功能,提出公共圖書館中“庭空間”的設計原則和設計策略。高中嶺:《公共圖書館庭空間設計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學院,2010,第3頁。重慶大學建筑規劃學院的楊洋分析公共圖書館中介空間的物質構成和活動構成,論述引入城市空間要素進行公共圖書館中介空間規劃和設計的策略。

在國外研究熱度的引領下,關于“信息共享空間/學習共享空間”的學位論文數量較多。大部分相關的學位論文主要關注“信息共享空間/學習共享空間”建設的整體管理,包括物理層面和虛擬層面空間的構建、人員安排、運行機制等。吉林大學圖書館學系的許琦和東北師范大學圖書館學系的宋妮,提出構建“信息共享空間”中較為具體的物理空間整體布局方案和設備配置,并配以簡要的圖示說明。華東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系的張田力分析高校圖書館中學習空間的理論和功能模型,詳細闡述了華東師范大學孟憲承教育圖書館學習空間的設計理念和實施方法,是國內“信息共享空間/學習共享空間”的較為詳盡的案例研究。

另外13篇學位論文題名中雖然不包含“圖書館空間”的關鍵詞,但其研究內容都與圖書館建筑及其空間設計相關。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郝玲的《圖書館建筑的環境與藝術設計研究》(2006年完成,指導教師為楊豪中教授)論述了圖書館建筑外部空間的基面和圍護以及內部空間的色彩、光照、裝置藝術和標識系統的設計方法。大連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王雪的《當代高校圖書館設計的新趨勢》(2007年完成,指導教師為張險峰教授)對國內外高校圖書館進行了歷史回顧,總結當代高校圖書館人性化、開放化、智能和復合化的設計趨勢,提出適合這些趨勢的高校圖書館空間設計原則。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學院朱學昭的《現代公共圖書館設計趨向研究》(2010年完成,指導教師為孫澄副教授)剖析國內外公共圖書館的發展沿革,論述“功能城市化”、“空間綜合化”和“形式多樣化”的發展趨勢,提出公共圖書館藏書空間、公共空間和衍生空間的設計建議。朱學昭:《現代公共圖書館設計趨向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學院,2010,第43~59頁。其他各篇亦有可參考之處,在此不一一列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乐市| 防城港市| 汽车| 巴楚县| 莱州市| 江津市| 平塘县| 东乡族自治县| 章丘市| 巩义市| 伊川县| 海丰县| 应城市| 类乌齐县| 综艺| 北流市| 沙洋县| 黄山市| 额济纳旗| 茌平县| 台州市| 宣汉县| 郁南县| 富锦市| 博客| 翁源县| 饶河县| 犍为县| 宁化县| 山阳县| 东乡县| 连山| 株洲县| 南汇区| 平昌县| 双辽市| 晋城| 元阳县| 嘉祥县| 乌什县| 昌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