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斯瓦爾巴群島概述

斯瓦爾巴群島位于北極圈之內的北冰洋上,巴倫支海和格陵蘭海之間,斯島特殊的地理位置、獨特的地質地貌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吸引著眾多的科考人員和探險者的目光,使其成為北極最重要的科考基地和天然實驗室。

一 斯瓦爾巴群島的地理范圍

斯瓦爾巴群島斯瓦爾巴群島(又名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意為“寒冷海岸的島嶼”,是挪威的屬地,群島中最大的是西斯匹次卑爾根島,約占總面積的一半,1925年8月14日,《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生效,同年,挪威官方將斯匹次卑爾根群島與熊島等島嶼合稱為斯瓦爾巴群島。屬于挪威的特羅姆瑟(Tromso)地區,位于北極圈內的北緯74°~81°,東經10°~35°,處于挪威和北極極點之間,北面距北極點1750公里,南面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距挪威北海岸657公里,東面是格陵蘭島,西面是俄羅斯(見圖1-1)。斯瓦爾巴群島長約450公里,寬約40~225公里,面積約62700平方公里,占挪威國土總面積的16%,面積等同于愛爾蘭,由西斯匹次卑爾根島、東北地島、埃季島、巴倫支島等九個主島和眾多小島組成,該群島將近60%的土地為冰川所覆蓋,永久凍土層厚達500米,夏季只有地表以下2~3米的土層解凍,每年有長達4個月的黑暗嚴冬,受流經群島的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該地區的氣溫比北極其他地區要溫暖許多,群島屬苔原氣候,多霧,年平均氣溫為零下4攝氏度,平均氣溫最高7攝氏度,最低零下22攝氏度,冬夏各有一百多天的極夜、極晝。島上多崎嶇山脈,最高點為海拔1713米的牛頓峰。煤、磷灰石等礦藏儲量豐富。植被主要是巖高蘭和云莓。其中西斯匹次卑爾根島是群島中最大的島嶼,面積39044平方公里,首府朗伊爾城(挪威語“城市”的意思)在該島的西岸,南距挪威北海岸657公里,是最接近北極的可居住陸地之一,現有居民約3000人。

二 斯瓦爾巴群島的地質地貌

地貌又稱地形,指地表起伏的形態。斯瓦爾巴群島有冰蝕地貌、冰磧地貌和冰水堆積地貌三種地貌類型。冰蝕地貌是由冰川侵蝕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態。冰磧地貌是磧物堆積的各種地形的總稱,主要由相對高度數十米到數百米的冰磧丘陵、側磧堤、終磧堤、鼓丘等構成。冰水堆積地貌是冰融水將原來冰川搬運堆積的物質經過再搬運堆積而成,多分布于山腳下或海岸邊低洼處,冰水沿冰水河道下瀉,夾帶大量沙礫入海,從而形成外沖平原、冰水河谷和冰礫阜階地等。

從地質構造上看,斯瓦爾巴群島作為歐洲北部的大陸島,具有典型的平頂山和V型谷地貌特征,基底是十幾億年前的元古代到約4億年前的古生代志留紀經過長期構造變動形成的變質巖系;隨后從泥盆紀到早第三紀接受了廣闊的海相沉積和少量陸相沉積,各時期地層中含有豐富的動植物化石,包括公元前2.1億年到公元前1.4億年期間侏羅紀生存恐龍和公元前7000萬年到公元前2500萬年之間早第三紀形成的煤,這一時期形成的沉積巖層至今基本上仍保持水平狀態,那些桌狀、金字塔狀的平頂山大都由這些沉積巖組成。第四紀形成的冰川、湖泊、河流、海洋沉積物多呈分散狀態,尚未固結為巖石,還有活火山活動發生。劉嘉麒:《北極的寶地——斯匹茨卑爾根群島》,中國科學院網,http://www.cas.cn/html/dir/2001/12/24/6464.htm,訪問時間:2016年3月4日。西斯匹次卑爾根群島地層發育礁圈,幾乎所有的地質時代的底層均有出露。雖然,由于冰雪掩蓋其多次構造破壞痕跡,露頭也有限,但在陡坡峭壁處,因沒有冰雪和植被浮土覆蓋,各種地質現象十分清晰。其地層分布受構造控制非常明顯,前寒武系下古生界主要分布在島的東西兩側,泥盆系老紅砂巖限于中部地區,石質、二疊系及中新生界出露于南部。吳瑞棠:《北極斯匹茨卑爾根群島地址狀況》,《中國地質》1987年第2期。斯匹次卑爾根島和東北地島的西部和北部海岸線上有深入陸地的海灣。東北地島東海岸由陸冰前沿形成,許多冰河延伸到海,斯匹次卑爾根島上有些大塊的無冰谷地,別處還有當年海面較高時生成的廣大海岸平原。

圖1-1 斯瓦爾巴群島

資料來源:參見中國科學院網站,http://www.lzb.cas.cn/kyjz/201012/t20101214_3044554.html,訪問時間:2015年3月16日。

三 斯瓦爾巴群島的自然資源

斯瓦爾巴群島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孕育了寶貴的礦產資源及動植物資源,這使得斯島無論是作為北極科考基地還是旅游地都充滿吸引力。

(一)斯瓦爾巴群島豐富的礦產資源

斯島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現已發現儲量豐富的煤、石油、天然氣、磷灰石、鐵、石棉、石膏、硫磺、金、鋅、鉛、銅和大理石等多種礦產,其中煤礦資源儲量豐富,這些煤產生于7000萬年前,當時那里的氣候溫暖,積存大量的森林,在地質作用下形成了煤,地球板塊運動的作用又使煤層移到了斯島,形成了北極地區迄今為止最重要的商業礦產資源(儲量約110億噸)。周萍:《斯匹次卑爾根群島與巴倫支海油氣資源》,《國土資源情報》2005年第4期。除此之外,熊島盆地和西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水域130~2000米永久凍土區還可能蘊藏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王平康等:《極地天然氣水合物勘探開發現狀及對中國的啟示》,《極地研究》2014年第4期。

(二)斯瓦爾巴群島珍稀的動物資源

相比同緯度的北極其他地區和南極地區,斯瓦爾巴群島孕育了豐富的動物資源,但這些動物主要分布在內陸和沿岸,生活在斯瓦爾巴地區的動物都擁有能夠適應北極極端嚴酷寒冷環境、食物營養周期性缺乏和漫長極夜的生理結構和生活方式。群島陸地及周邊海域是北極熊、斯瓦爾巴馴鹿(1925年被列入保護動物,現有約10000頭)、麋鹿、麝香鹿(1930年在群島放養,1985年全部消亡)、旅鼠、野鵝、北極野兔、北極狐、海象、海豹、鯨等珍稀動物的活動場所,北極熊的種群數量在5000頭左右(1973年以來北極熊受到保護), 陳丹晨:《全球農業“諾亞方舟”計劃啟動》,《生態經濟》2006年第10期。研究表明,生活在斯瓦爾巴群島的北極熊源自活躍在北極地區的一支較大種群,它們從東格陵蘭島向東經過斯瓦爾巴群島到達俄羅斯所屬的島嶼。

斯瓦爾巴海域常見的鯨魚是白鯨,1611年鯨貿易開始之前,斯瓦爾巴海域有大約25000頭北極露脊鯨,荷蘭、英國最先開始在該島附近海域捕鯨,隨后法國、丹麥、俄國等國家也相繼加入捕鯨爭奪戰,現在北極露脊鯨已經非常少見了。

海象曾是斯瓦爾巴地區最大的動物種群,但在1952年實施保護之前,人類為了獲取油脂和皮革,大量掠殺海象,使其種群數量下降到幾百只。近年來,海象種群數量迅速恢復,達到幾千只。

海豹是斯瓦爾巴地區最常見的海洋哺乳動物(1952年實行全面保護),春季時常在海灣地區的海冰上活動,髯海豹是斯瓦爾巴地區除鯨魚以外最大的哺乳動物,這種懶惰的動物在淺水區常見,但不如環海豹普遍。

此外,在斯瓦爾巴地區有300萬~500萬只的海鳥,鷗鳥、磯鷸、雪地頰白鳥、棉鳧、松雞(學名斯瓦爾巴巖雷鳥)、三趾鷗(棲息在群島北部Liefdefjord島內冰山頂)等160多種鳥類在島上繁衍生息,其中只有20~30種在此長期棲息。斯匹次卑爾根的西海岸稀疏的植物和裸露的土壤,是海雀(Allealle, Cepphus grille, Urialomvia)、三趾鷗(Rissatridactyla)、北極燕鷗(Sterna paradises)等大量海鳥的聚居區,是世界最大的遷棲鳥類聚集地之一,海岸的山崖上可見大量的鳥巢,在斯島棲息的鳥類大多數在冬季到來之前從斯瓦爾巴地區飛向南方,在此越冬的鳥類只有松雞。

斯島漁業保護區孕育了豐富的漁業資源,斯島所在的巴倫支海更是挪威乃至世界范圍內最重要的漁業產區之一,主要魚類有黑線鱈魚(Melanogrammus aeglefinus)、北極鱈魚(Gadus morhua)、挪威鯡魚(Clupea harengus)、鮭魚(Salmon)、北極嘉魚(Arctic charr)、格陵蘭比目魚(Flounder),具有重要經濟價值。其中,大西洋東北部70%~75%的北極鱈魚和鯡魚春季在這一海域產卵繁殖,春季熊島周圍也蘊藏著豐富的鱈魚(Cod fishery)資源。由于群島漁業保護區海水溫度常年較低,其中一些魚類僅生活在淡水中,另一些在海洋和淡水之間遷移,北極嘉魚(生活在世界最北端的大麻哈魚)是斯瓦爾巴地區唯一的淡水魚種,北極鱈魚是該地區最重要的魚類(見表1-1)。

表1-1 斯瓦爾巴地區特色生物資源

(三)斯瓦爾巴群島特有的植物資源

在寒冷的斯瓦爾巴地區還生長著特殊的植物資源。由于該地區屬苔原氣候,多年生苔蘚類和極地沙漠植物區系成為優勢植物,地表覆蓋苔蘚厚度超過10厘米。除此之外,這里還生長著168種管狀本土植物、373種苔蘚類植物、606種地衣、705種真菌和超過1100種陸地淡水和海水藻類植物。袁林喜等:《北極新奧爾松古海鳥糞土層的識別》,《極地研究》2007年第3期。巖高蘭、云莓、虎耳草屬植物、斯瓦爾巴罌粟、山地水楊梅屬植物(呈鐘形八瓣大白花、木質莖和根系)是斯瓦爾巴最常見的植被,但多年生維管植物較少,僅有的樹木是小極地柳和矮樺木,沒有大型的灌木存活,植被稀疏。這里的植物為了抵御嚴寒氣候、短暫的夏季以及缺乏授粉昆蟲等生存的障礙,進化繁衍出獨特的物種形態,正因如此,斯瓦爾巴群島建有世界聞名的種子銀行“末日糧倉”,挪威建造的“末日糧倉”種子冷藏庫于2008年2月6日正式竣工并啟用。“末日糧倉”選擇建造在斯瓦爾巴群島一座山的山體內,比海平面高出130米。由于位于北極圈地下60米的凍土層中,即使意外停電,種子庫也能常年保持低溫,室溫要在200年后才能緩慢升至零攝氏度。這里保存著全球已知的75萬種農作物種子,目的是在地球遭遇核戰爭、自然災害或氣候變化等災難時,劫后余生的人類還能重新播種,保證世界農作物的多樣性。存儲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數以億計的種子。

四 斯瓦爾巴群島的人口和居民

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整個斯瓦爾巴群島幾乎沒有原住民,相比人類,北極熊、麋鹿、海象、飛鳥更屬于這片土地。但由于北大西洋暖流經過,地處高緯的斯瓦爾巴仍然適合人類居住。截至2012年,斯島大約有居民2642人,“Population in the Settlements Svalbard”, Statistics Norway, 22 October 2009.其中439人為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10人為波蘭人,其他長住居民來自泰國、瑞典、丹麥、伊朗、德國等締約國,“Non-Norwegian population in Longyearbyen, by nationality, Number of persons”, Statistics Norway, Per 1 January.2004 and 2005.形成巴倫支堡(Barentsburg)、希望島(Hopen)、朗伊爾城(Longyearbyen)、新奧爾松(NyAlesund)、Isbj?rnhamna、斯維格魯瓦(Sveagruva)六大居住區。這些居民大部分是礦工以及在斯瓦爾巴大學從事極地研究的師生與科研人員,早期,蘇聯礦工在島上建了巴倫支堡礦區,曾有近500人在那里開采煤礦。目前,朗伊爾城(Longyearbyen)是斯瓦爾巴群島最大的居民區,也是挪威在斯瓦爾巴群島的管理中心,每天有從挪威本土到朗伊爾城的航班穿梭兩地。

五 斯瓦爾巴群島行政管理制度及其首府

斯島的最高行政長官是斯瓦爾巴總督,集地方行政長官、警察局長和公證人的職能于一身。總督向司法部長負責,負責本地的救援工作。與斯瓦爾巴群島有關的事務通常由中央政府的各個部門負責辦理。司法部牽頭組成了跨部門委員會,負責協調與群島有關的行政管理事務。此外,斯島還設有咨詢機構——“斯瓦爾巴群島理事會”。

斯瓦爾巴群島的首府朗伊爾城位于朗伊爾山谷和Adventfjorden海岸之間,斯匹次卑爾根群島西岸,距北極點僅1300千米,是世界最北端的有較多人口的城市之一(截至2015年12月有居民約2144人,大約有1000多名永久居民,當中挪威人居多,俄羅斯人次之),基于其極端的地理位置,亦以多項世界之最列入世界紀錄。

早在1906年,美國人約翰·芒羅·朗伊爾(John Munro Longyear)在這里成立北極煤炭公司,開采煤炭資源,這一城市因此得名。1916年挪威的Store Norske Spitsbergen Kulkompani(SNSK)公司接管了北極煤炭公司,直到今天仍然從事采礦業。1943年8月8日,該島被德國納粹完全摧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重建。一直以來,朗伊爾城都是采煤公司的生活區,但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多數采礦作業搬到斯維格魯瓦(Sveagruva),這里成為北極旅游和科學研究中心。自2002年以來,朗伊爾城社區委員會開始行使公共事務、教育、文化、消防、公路和港口等諸多的管轄責任。建有斯瓦爾巴酒店、每年可以滿足2萬名左右游客的夜宿要求。斯瓦爾巴餐館、斯瓦爾巴商店、斯瓦爾巴醫院、朗伊爾和斯瓦爾巴群島教堂、斯瓦爾巴機場、斯瓦爾巴博物館、斯瓦爾巴大學(最大的研究機構)、斯瓦爾巴報紙、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斯瓦爾巴群島衛星電臺、無線電通信基地。1984年斯瓦爾巴群島開始第一次接收挪威本土電視節目。參見https://en.wikipedia.org/wiki/Longyearbyen,訪問時間:2016年4月4日。

六 斯瓦爾巴群島主要人類活動

由于斯瓦爾巴群島特殊的地理位置,群島在北極地區有著特殊的地位,一直是人們探索北極的前沿陣地,人們在這里的探險、科考、礦產開發、捕魚、狩獵等活動從來沒有停止過。

(一)科考活動

斯瓦爾巴群島是世界上保持原生自然狀態的最后幾個島嶼之一,整個群島被大峽灣、冰川、冰磧巖、冰川河流、山和典型的苔原生態系統所包圍,其地形地貌、地層系統、生態環境的復雜多樣性為海洋、大氣、冰川與海冰、生物生態、地質、大地測量等學科的研究提供了天然場所。此外,由于氣候的特殊性,斯島孕育了特有的適合于極地生活的特殊的植物群和動物群,少雪少冰的地理環境適合冰河學、地質學和氣象學研究,是北極天然實驗室,也是世界各國北極科考的基地,在北極科考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挪威研究理事會(The Research Council of Norway)主持的“斯瓦爾巴群島科學論壇”(Svalbard Science Forum)是各國斯島科考活動重要的國際協調機構。

自1596年荷蘭探險家威廉·巴倫支(Willem Barents)發現斯島以來,一些簡陋的海圖中便記錄了斯瓦爾巴地區的地形、水、航道和資源等情況。1827年挪威的探險隊在這里開展活動,19世紀和20世紀,研究與考察活動的重要性逐漸增加,人們逐漸對這個區域的海流、地質歷史、動植物區系、北極光、氣候、冰川和地貌等情況有所了解,更多國家陸續在斯島開展科考活動。1871年佩耶(Payer)和魏普雷希特(Weyprecht)帶領一支探險隊到達斯瓦爾巴群島,隨后在1872~1874年組織了名為“奧匈帝國北極探險隊”的探險隊,雖然被困在船上,但是探險隊對冰的永久存在問題進行了研究,指出沒有永久的冰存在,同時指出那里是千年前并無人類生存。唐述林等:《極地海冰的研究及其在氣候變化中的作用》,《冰川凍土》2006年第1期。1882~1883年的第一次國際極年期間,從事國際緯度測量考察的瑞典科學家在伊斯峽灣(Isfjor)越冬,1899~1901年確定了地球的精確形狀。在1896~1928年間,不少于9個考察隊從斯瓦爾巴出發開始了尋找北極點的競賽。其中以所羅門·安德烈(Salomon Andre)科考隊最為著名,該科考隊于1897年7月11日乘大氣球從Virgohamn(斯島一個小港口)出發,目的地是北極點,氣球在高空飛行了幾天。1928年,斯瓦爾巴群島和極地海洋調查研究所成立,在斯島開展科考活動已經成為國際慣例,1948年這一機構改名為挪威極地研究所。挪威極地研究所的成立可以追溯到1906年至1907年對斯瓦爾巴地區的科研探險,1928年,挪威極地研究所在尼阿桑得古老的采煤小鎮設立,該站位于北緯79度55分。是世界上位置最北的永久性陸地考察站之一,既是一個觀測站、實驗室,又可作為科研機構實地考察活動的基地。1998年科考站從奧斯陸遷往特羅姆瑟。研究所隸屬于挪威環境部,主要負責北極地區的環境監測、實地考察和數據收集工作,并就北極地區的相關問題向挪威當局提出建議。挪威極地研究所在北極冰川和生物的研究領域一直處在世界領先地位。2009年3月,研究所專門成立了“冰、氣候和生態系統研究中心”(Centre for Ice, Climate and Ecosystems),簡稱ICE,該中心主要研究北極海冰的變化過程,同時關注北極冰蓋及其與海洋間的相互作用。目前,我國正與挪威極地研究所在這一領域展開深入合作。近幾年來,斯島的科考活動無論在科考次數、科學家數量還是參與國數量上都大大增加,隨著北極科考活動的發展,斯島已經成為北極一個突出的、普遍的科學、研究和教育中心,成為世界各地觀測北極的窗口。

目前,新奧爾松是斯島科考活動的主要場所。新奧爾松距北極點1231公里,離斯瓦爾巴群島首府朗伊爾僅107公里,位于斯瓦爾巴群島的最大島嶼斯匹次卑爾根島西海岸,是一個由大峽灣、冰川、冰磧巖、冰川河流構成的典型的苔原生態系統,其地形地貌、地層系統、生態環境的復雜和多樣性為海洋、大氣、冰川與海冰、生物生態、地質、大地測量等學科的研究提供了天然的場所。不僅如此,新奧爾松由于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屬極地海洋性氣候,常年溫暖濕潤,最冷的2月份平均氣溫約零下14攝氏度,最暖的7月份平均氣溫約5攝氏度,年平均氣溫約零下5.8攝氏度,比同緯度的東格陵蘭高出6攝氏度,溫暖濕潤的氣候更適宜人類活動,這些優越的自然條件使新奧爾松成為斯島科考活動中心。

新奧爾松曾經是煤礦,1962年發生事故后煤礦關閉,1964年,歐洲空間研究機構在此建設了衛星遙感監測站,用來觀測北極極光現象,同時搜集、研究并提供太陽能在北極活動的數據,由此拉開北極科考的序幕。1964年以來,挪威、因地理上接近的關系,挪威很早就開始在斯島進行科學考察,1906年實施對斯瓦爾巴群島的測繪,在朗伊爾建有北極研究分所,主要從事北極生物、地質、大氣、環境、地球物理等方面的研究,每年和世界各國科學家合作的項目有60多個。此外,挪威還在新奧爾松設有一個永久性考察站,既是觀測站、實驗室,又是科學機構進行野外考察的基地。俄羅斯、德國、德國擁有在斯瓦爾巴群島(與法國合作建立)和薩莫伊洛夫(與俄羅斯合作建立)的兩個科考站,以及六艘科考船,包括德國科考破冰船“極地斯特恩號”(RV Polar Stern)和五架固定翼民用科研飛機。英國、英國于1991年在新奧爾松建立了北極科考站,目前英國自然環境研究委員會(NERC)擁有兩艘具備破冰能力的極地科考船。意大利、日本、日本于1990年在新奧爾松設立了考察站。法國、荷蘭、中國、波蘭、1957年,波蘭科學院(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在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紅孫島建立了臨時性北極科考站,1978年波蘭將其建成永久性的全天候科考站。波蘭北極科考站被公認為歐洲海洋生物多樣性研究的旗艦站。其與法德聯合北極科考站并稱為歐盟兩大永久性北極科考站,此外,波蘭還擁有4個季節性北極科考站。印度、2009年,印度在新奧爾松組建北極科考站,成為第9個在該地區建站的國家。韓國韓國于2001年在新奧爾松設立了考察站——茶山站。等國家都在新奧爾松建立了永久性的野外觀測考察站,其他一些國家的研究機構通過租借、合作的方式來這里開展研究,多達120名科學家長期或短期在島上進行大規模氣象學、地質學、海洋學、冰河學等領域的科研活動。姜珊:《過去3000年南北極典型地區生態環境變化的沉積記錄及對比》,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2年博士論文,第36頁。因此,挪威政府將新奧爾松定位為北極科學研究和環境監測的國際中心,新奧爾松地區的國王灣被選為歐洲海洋生物多樣性監測的基準站點。

總的看來,挪威十分重視與締約國在斯島展開多領域、多層面、多形式的科考活動合作,挪威也樂于將科考活動發展成挪威與《斯約》締約方發展外交關系的重要平臺,為其整體外交政策服務。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斯島在全球環境與氣候研究方面的價值也顯得越來越重要。挪威政府也希望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加強與主要國家的交流與合作。

(二)大學教育

為了促進斯島科考活動的發展,同時更好地利用各地科考信息資源,挪威在斯島組建了斯瓦爾巴大學,發展北極特色教育。1993年,四家挪威大學及私人基金會在斯島首府朗伊爾城協作組建斯瓦爾巴大學(University Centre in Svalbard, UNIS),斯瓦爾巴大學為挪威政府直屬大學,也是世界上最北的大學,該大學占地3200平方米,從1993年8月開始招生,當時有23名學生在此進修北極地質學和地球物理學方面的課程。1994年學校正式成立,目前有北極地球物理、北極地質、北極生物及北極工程科技4個系,現有14名教授和副教授,開設37門課程,全部用英文授課,每年還從全球各地邀請180多名客座教授和講師前來授課,為大約300名學生提供學士、碩士、博士等學位教育,Jacek Machowski, “Scientific activities on Spitsbergen in the light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status of the archipelago”, Polish Polar Research 16(1995): 33.斯瓦爾巴大學已經成為世界北極研究的重要機構,挪威科學研究評估委員會對大學的教學和科研力量有很高的評價。中國科學探險協會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成立于1989年1月21日,是由從事和熱愛科學探險事業的科技工作者、科學探險愛好者及關心、支持科學探險事業的有關人士自愿組成的全國性、學術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接受業務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社團登記管理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的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也于2001年10月與斯瓦爾巴大學部簽署合作協議,根據協議,中國科學探險協會和斯瓦爾巴大學部在北極高空大氣物理、地質、生物和冰川學領域開展聯合研究,雙方將互換科學家和留學生,并進行中國和斯瓦爾巴群島相關地區的科學考察數據的對比研究。

(三)旅游活動

斯瓦爾巴群島及其周邊海域是人們最容易接觸高緯度北極區的地方,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環境使其成為極具吸引力的北極旅游地。

從19世紀中期起,就開始有觀光游客來到斯島。1975年,朗伊爾城機場的開通為旅游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斯堪的納維亞航空公司(SAS)和布拉森斯航空公司開通了特羅姆瑟至朗伊爾城的航線,冬天每周5次航班,夏天每周6~7次。航班開通后,斯島旅游業快速升溫。以新奧爾松為例,2004年夏季,一周僅有一艘旅游船到訪,到2008年夏季旅游人數不斷增多,6月到8月是斯島的夏季。多的時候一天有1~3艘游船光臨;僅科斯塔號郵輪(Costa Atlantica)載入的游客與船員就多達4000人。而今,每年大約有25艘這類游船來群島進行40~50次的游覽活動,帶來1.5萬到2萬名游客。俄羅斯人居住點——尼阿桑得也是重要的游船掛靠港。

目前,朗伊爾城是斯島旅游活動的中心,該地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和便利的設施使它成為旅游首選地。從氣候特點看,由于挪威海暖流從群島西岸流過,帶來的熱量大大提高了朗伊爾城周圍的氣溫,因此比同緯度的地區溫暖,全年平均氣溫零下7℃,最低氣溫零下40℃至零下50℃,一年中有一百多天極晝,是人們游玩的好去處。大多數游客會在春、夏兩季抵達朗伊爾城,春季更受歡迎,二月至十一月,多家旅行社提供了各式各樣的旅游行程。除了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環境,較為便利的交通運輸系統也為朗伊爾城旅游活動提供了保證,挪威的特羅姆瑟及奧斯陸(Oslo)兩地有定期航班,當地的斯瓦爾巴機場,僅在2004年就接納了9萬名旅客。島上還備有直升飛機和輕型飛機在空閑的時候出租給游客,冬天人們還可以租用滑雪車或狗拉雪橇,群島是挪威少數許可駕駛雪橇的地方之一,夏天,可以進行數小時或數天的帶向導的徒步旅行。

為配合旅游業的發展,目前挪威已在朗伊爾城建成世界上最北的郵局、在郵政系統普遍衰落的今天,這個郵局平均每天寄出幾百張明信片,可謂世界上生意最紅火的郵局。斯瓦爾巴博物館、斯瓦爾巴博物館是世界最北的博物館,面積與一個網球場相當,館內每一件展品——海豹、馴鹿、野鴨、礦燈和測距儀等講述著斯瓦爾巴的歷史和文化。極光觀測雷達站,為避免游客對斯島脆弱的生態環境的破壞,挪威制定了專門在斯島適用的《關于在斯瓦爾巴群島旅游及其他旅行的規定》等法律法規,針對游客規定了生態保護的各項禁令。如不準亂丟垃圾、不準捕殺或驚動鳥獸、不準遷植樹木、不準采花、不準破壞文物。

(四)采礦活動

斯島是挪威唯一的產煤區,也被稱為世界最北的煤都。早在19世紀,挪威、美國、沙俄等國就陸續開發島上的煤礦資源,1920年前后中斷。雖然煤炭工業規模不大,但煤炭產業是斯島的傳統產業,也是人類在該島建立的第一個產業,對斯瓦爾巴群島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1.斯瓦爾巴群島礦產開發活動的重要意義

在挪威的能源分布圖中,斯瓦爾巴群島是一個重要的產煤區。煤炭工業在挪威并不是一個重要的產業,只占能源總產量的0.07%,煤炭消費量占能源總消費的1.75%,規模不大的煤炭生產只在遠離大陸的斯瓦爾巴群島上進行,島上也只有一家煤炭發電廠,因此煤炭利用在挪威只占據著很小的一塊份額。雖然挪威煤炭工業規模不大,但如上文所述,它對斯瓦爾巴群島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斯約》的產生也是締約國對斯島煤炭資源爭奪的結果。

2.締約國在斯島的礦產開發活動

早在1800年,島上的煤礦資源陸續即被發現和開發,1900年以來,基于工業化及歐洲市場優惠的價格,采礦業蓬勃發展,美國、英國、荷蘭、瑞典等都曾在群島采礦,投資者投入大量資金購買設備,雇用工人,建立廠房,如在斯瓦爾巴離首府朗伊爾城(Longyearbyen)約10千米的Bjeirndalen處就留存著一個廢棄的礦區,這個礦區從1969年到1996年被開采,是凍土區的地下礦,現在還留著一個高約20米的煤矸石堆。采礦活動持續了100多年。各國的無政府活動刺激了《斯約》的最終締結,以解決日益混亂的采礦業無序的發展問題。《斯約》將斯島的礦產開發權平等地賦予所有締約國,此后,英國、俄羅斯、挪威仍在斯島開展礦產開發活動,二戰期間還曾在斯瓦爾巴群島發生沖突。英國于1941年撤走了它的采礦人員。隨后,該島被德軍占領,隨后他們又被英國和挪威的軍隊趕走。德國的戰艦于1943年炮轟采礦區,將礦區摧毀。

目前,島上主要的礦產開發區位于朗伊爾城(Longyearbyen)、斯維格魯瓦(Sveagruva,礦業居住地,斯島第三大居住地)、巴倫支堡(Barents-burg)和新奧爾松,現在只有俄羅斯和挪威仍在該群島從事采礦活動。

采礦業是俄羅斯在斯島的傳統產業,俄羅斯主要在皮拉米登(Pyramiden)1998年,皮拉米登的煤礦關閉。和巴倫支堡(Barentsburg)采煤,礦區總面積為251平方公里,當前正在運營的是巴倫支堡礦井。巴倫支堡在朗伊爾城西南40公里處,是斯瓦爾巴群島地區第二大居民區,本身就是一座煤城,是因煤炭生產形成的永久居民區,該區隸屬于俄羅斯Trust Arktikugo采礦公司,俄國人自20世紀30年代起便在巴倫支堡開礦,年開采量為30~40萬噸(1920~1930年,當時挪威在朗伊爾城的煤礦產量為40萬噸),二戰期間曾一度撤離,戰后蘇聯的煤礦工人仍在這里從事礦產開發活動,如今仍是座名副其實的俄羅斯城,但近年來,俄羅斯的采礦人員和采礦量都有所下降。

3.挪威在斯島的礦產開發活動

1916年,挪威斯托諾斯克斯匹茲伯根煤礦收購了1906年由美國人成立的朗伊爾煤礦,該公司由總公司Store Norske Spitsbergen Kulkompani(SNSK)和其兩個子公司Store Norske Spitsbergen Grubekompani(SNSG)和Store Norske Boliger公司組成,在朗伊爾城從事煤炭勘探、生產、銷售及煤礦社區房屋建設等商業活動。目前年產70萬噸,張筱青:《論挪威國家安全政策的轉變(1945—1949)》,廣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第13頁。該集團99%股份為國家所有,年利潤達1000多萬挪威克朗,由于礦井采掘及運輸均采用機械化,僅有100多名礦工,但人口幾乎占了全鎮人口的三分之一。

集團自成立至今的90年中,先后開采過8個礦,分別是位于首府朗伊爾城的1到7號礦和位于另一塊聚居地斯韋亞(Svea)的斯韋亞·諾德礦(Svea Nord)。其中,1到6號礦現已先后開采完畢,一些還被開辟成了旅游參觀地,目前仍在生產的是7號礦和斯韋亞·諾德礦。7號礦現年產約7萬噸,斯韋亞·諾德礦(Svea Nord)年產約280萬噸,是挪威煤炭工業的未來,其出產的煤炭主要供應給挪威唯一的火電廠——朗伊爾城火電廠,為朗伊爾城居民供給電和熱。該集團除在朗伊爾城從事煤炭生產外,還負責對該地區進行社區建設,如建立配套的醫院、學校、商店和各種公共設施,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該集團逐漸將醫療保健等社會服務和商業活動管理權交給挪威政府,2002年斯瓦爾巴群島自治,這些權力又被轉交給新成立的自治政府——朗伊爾城社區委員會,可以說該集團的發展史便是朗伊爾城的發展史,其對朗伊爾城的意義已遠遠超過了一個單純的煤炭生產公司,該公司對朗伊爾城的穩定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五)漁業活動

漁業活動是目前締約國在斯島的主要經濟活動。就商業捕撈的海洋魚類而言,北極鱈魚是最常見的捕撈魚種,隨著鱈魚活動區域的移動,西班牙、葡萄牙、冰島、俄羅斯、波蘭等國家大量的拖網漁船有規律地沿挪威海岸、俄羅斯巴倫支海專屬經濟區北部、斯島漁業保護區一帶作業,因挪威距這一海域較遠,僅有極少的挪威本國漁船在這一海域捕撈,但對于俄羅斯漁民來說,斯島漁業資源的經濟回報是實質性的,俄羅斯漁民幾乎整年都在斯島東南部海域開展捕魚活動,僅鱈魚就有超過一個季度的捕撈季。俄羅斯在這一海域捕獲的鱈魚比在俄羅斯東部專屬經濟區的鱈魚更大,肉質更為鮮美,由此引發的締約國針對保護區管轄權、漁業捕撈配額、漁具使用、網孔大小等的爭議從來沒有停止過。

七 斯瓦爾巴群島的戰略價值

斯島靠近地球的北極,不但是理想的北極氣候研究實驗室、北極搜救活動訓練基地和衛星服務的重要區域,更是大國戰略博弈焦點,有著極為重要的地緣政治價值。

(一)斯島豐富的自然資源對締約國具有相當的吸引力

斯瓦爾巴群島擁有十分豐富的生物資源和非生物資源。斯瓦爾巴群島漁業保護區是世界上漁業資源最豐富的漁場之一,北極漁業主要與以下幾大區域緊密關聯:東北大西洋海域,包括巴倫支海、挪威海東部和南部、冰島及東格陵蘭周邊水域;西北大西洋海域,包括加拿大東北水域、紐芬蘭和拉布拉多周邊水域;西北太平洋海域,包括俄羅斯與加拿大、美國之間的西南陸地界限沿岸水域;東北太平洋海域,主要指白令海水域。這一水域面積為130萬平方公里,擁有豐富的浮游生物資源、底棲魚類和遠洋物種,北極鱈魚是該地區最重要的魚類。此外,已在斯島發現煤、磷灰石、鐵等多種礦產資源,其中煤礦資源蘊藏豐富,北極地區迄今最重要的商業礦產資源就是斯瓦爾巴的煤礦資源。斯島海域與丹麥格陵蘭東側陸架區、法羅群島陸架、挪威海以及巴倫支海等區域一樣都是北歐北極地區的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區域。張俠、屠景芳、郭培清、孫凱、凌曉良:《北極航線的海運經濟潛力評估及其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意義》,《中國軟科學》2009年S2期。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以及冰川逐漸消融,斯島資源的開采成為可能,圍繞著斯島資源的爭奪必將快速升溫。在新的氣候和技術條件下,美國、俄羅斯、加拿大、瑞典、丹麥等《斯約》締約國紛紛調整、推出各自的北極戰略,力爭未來在斯島的資源之爭中占據優勢地位,斯島的資源之爭、利益之爭近在咫尺。

(二)斯島在大國戰略格局中地位非常重要

資源是地緣政治理論演繹的邏輯起點,地緣政治與資源政治的統一,是現代地緣政治的本質特征。斯瓦爾巴水域與科拉半島(Kola Peninsula,見圖1-2)隔巴倫支海相望,與北極公海相連,由于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資源儲備而成為大國地緣政治博弈的中心。

圖1-2 科拉半島

斯瓦爾巴水域與俄羅斯科拉半島隔海相望,由于科拉灣及科拉半島在俄羅斯戰略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俄羅斯十分關注斯島水域的航行及戰略安全。科拉半島是俄羅斯摩爾曼斯克州內的一個半島,北面是巴倫支海,東南面是白海,近鄰芬蘭,雖地處北緯,位于北極圈內,但冬季科拉灣海水不結冰,是俄羅斯少有的不凍港。船艦出入該港不經過別國控制的峽灣,交通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為全俄最大的軍港和北冰洋沿岸最大的商港,俄羅斯船只由此通往世界各地170個港口,年吞吐量800萬~1000萬噸,現在仍是俄羅斯北方艦隊的總部,俄羅斯196艘核潛艇T. Nilsen, I. Kudrik, and A. Nikitin, The Russian Northern Fleet: Sources of Radioactive Contamination, in Bellona Report(Oslo: Bellona, 1996), available at http://www.bellona.org/reports/the_Russian_Northern_Fleet_report_chapters/1175892548.15.大部分都停靠在科拉半島、斯瓦爾巴群島東南部,靠近挪威邊境。從戰略布局角度看,俄羅斯的四個海軍基地(北冰洋、波羅的海、黑海和太平洋)中,俄羅斯與波羅的海、黑海和太平洋海域的沿海國均處于緊張狀態,這些水域的沿海國不僅能夠密切監視俄羅斯的海軍艦隊,而且還很有可能隨時切斷俄羅斯海軍艦隊駛往公海的通道。因此,俄羅斯的海軍艦隊要到達公海,很大程度上要依賴允許自由穿行的各種海峽和海域,科拉灣恰好有其獨特的優勢,是四大基地中最難遭到封鎖的一個,戰略地位極為重要。俄羅斯一直以來將斯瓦爾巴群島和挪威大陸之間的水道看作“海峽”,以科拉半島大片的冰和陸地作為戰略潛艇基地,通過這個水道從巴倫支海到達西半球,俄羅斯的潛艇也可以直接從北冰洋發動進攻,那里的北極冰帽咆哮的冰和頻繁的海風會影響天氣溫度,干擾聲吶的探測,使監測數據不準確,從而阻礙反潛艇攻擊。因此,該國歷來重視這一水域重要的戰略地位。S. Sontag and C. Drew, Blind Man's Bluff, The Untold Story of American Submarine Espionage(New York: Harper Paperbacks, 1998).

斯島所在的北冰洋和巴倫支海海域在美國軍事戰略規劃格局中的地位也非常重要。斯島靠近北美,是北美大陸前沿防御和與歐洲通信聯絡的樞紐。在20世紀的“美蘇爭霸”中,上述地區一旦被蘇聯控制,將對美國的全球防御體系造成重大傷害,因此,美國必須設法控制這些地區。Jussi M. Hanhimaki, Scandinav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 Insecure Friendship(NewYork: Twayne, 1997).早期美國的雷達預警裝置可以橫跨阿拉斯加、加拿大和格陵蘭島,如果蘇聯從美國北部發起攻擊,美國借助斯島水域或巴倫支海的雷達預警裝置探測到相關信號,將有足夠的時間組織反擊,阻止來自蘇聯的進攻,斯瓦爾巴水域雷達信號為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情報搜集提供便利。如20世紀70年代,美國就借助這一水域的信號發現蘇聯核潛艇在巴倫支海水域數量大幅度增長,R. Tamnes,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Cold War in the High North(Oslo: Ad Notam Forlag, 1991),p.228.這些潛艇可以順著巴倫支海到達西半球,對此,挪威和美國作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國,曾聯合對蘇聯北方艦隊在這一區域日益增加的活動提出嚴厲的警告,E. P. Holmes, The Soviet Presence in the Atlantic, NATO Letter, September, XVIII/9, Special Naval Issue(1970); O. G. Skagestad, “Nasjonale utfordringer i nordomr?dene-sikkerhetspolitiske perspektiver”, Norsk Milit?t Tidsskrift 2(2004): 20-23.轉引自:Torbj?rn Pedersen, “International Law and Politics in U. S. Policymaking: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valbard Dispute”, Ocean Development & International Law 42(2011): 121.作為回應,北約要求海上作戰強調反潛操作的重要性,縱深防御,抓住海上主動權,美國和挪威建立起更為緊密的伙伴關系,開展更大范圍的情報搜集合作。R. Tamnes,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Cold War in the High North(Oslo: Ad Notam Forlag, 1991),p.213.由此可見,斯島儼然成為美蘇爭霸過程中最有戰略價值的區域之一。P. Crickmore, Lockheed Blackbird-Beyond the Secret Missions(Oxford: Osprey Publishing, 2004),p.266.

(三)斯瓦爾巴群島是北極科學考察的窗口

斯島作為世界上最北的陸地之一,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地理條件可同時用作天文臺、實驗室和野外作業基地,是北極科考活動的中心。隨著北極的地理大發現,一些國家陸續在斯島進行零星的海洋學、地質學、冰川學、測繪與制圖學、氣象學、生物學等領域的科研考察活動。1962年以來,挪威、蘇聯、波蘭、法國、德國、英國、意大利、日本、荷蘭、中國、印度、韓國等國家都在這里建立了永久性的野外觀測考察站,顧燕:《踏足世界最北人居區 揚子記者探訪中國北極科考站》, 2013年10月27日《揚子晚報》。大量的科學家長期或短期在島上進行大規模氣象學、地質學、海洋學、冰河學等領域的科研活動。20世紀80年代后期,隨著人類科學活動進入大科學時代,斯島的科考活動出現了真正的國際化趨勢,人類邁入了科考的北極時代。斯島作為北極科考的根據地,其重要的戰略地位不言而喻。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综艺| 理塘县| 涟源市| 临猗县| 琼中| 资中县| 藁城市| 凤冈县| 蓝田县| 泾源县| 澎湖县| 微博| 巧家县| 冷水江市| 岢岚县| 常州市| 平乡县| 河津市| 寻乌县| 赤水市| 商河县| 武定县| 邹城市| 荥阳市| 化德县| 康定县| 电白县| 南投县| 紫金县| 常山县| 桑植县| 邢台县| 广饶县| 应用必备| 遂溪县| 原阳县| 高陵县| 盐源县| 井陉县| 油尖旺区| 永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