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1920年2月9日,美國、丹麥、法國、意大利、日本、荷蘭、挪威、瑞典和英國等9國作為原始締約國,在巴黎簽署《有關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地位和授予挪威主權的條約》(Treaty Concerning the Stat-us of Spitsbergen and Conferring the Sovereignty on Norway),即《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 1925年8月14日,《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生效,同年,挪威官方將斯匹次卑爾根群島與熊島等島嶼合稱為斯瓦爾巴群島(Svalbard),將條約名稱改為《斯瓦爾巴條約》(The Svalbard Treaty)。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的《世界地理名錄》(1983),將Svalbard翻譯為“斯瓦爾巴群島”,我國政府部門和學者有的稱其為《斯瓦爾巴條約》,有的稱為《斯瓦爾巴德條約》,這主要是翻譯不同造成的不同稱呼,如2018年1月2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的《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將該條約稱為《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外交部副部長張明在“第三屆北極圈論壇大會”中國國別專題會議的主旨發言中將其稱為《斯瓦爾巴德條約》(引自外交部網站http://www.fmprc.gov.cn/web/wjbxw_673019/t1306852.shtml, 2015-10-17);“海洋局副局長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海洋局和格陵蘭教育、文化、研究和宗教部科學合作諒解備忘錄》簽字儀式和拜會丹麥外交部北極大使”的報道中稱其為《斯瓦爾巴德條約》,將該島稱為斯瓦爾巴德群島(引自國家海洋局官網http://www.gov.cn/xinwen/2016-05/16/content_5073689.htm, 2016-05-16),外交部網站新聞報道“駐挪威大使王民訪問挪北極地區斯瓦爾巴群島”將該條約稱為《斯瓦爾巴條約》,將該島稱為斯瓦爾巴群島(外交部網站:http://www.fmprc.gov.cn/web/zwbd_673032/nbhd_673044/t1397588.shtml, 2016-09-10)。中國海洋大學劉惠榮教授是較早關注并研究斯島問題的國內學者,其代表作《斯瓦爾巴群島海域的法律適用問題研究——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為視角》也將該條約稱為《斯瓦爾巴條約》;此外,一些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學者如柳思思(《“近北極機制”的提出與中國參與北極》,《社會科學》2012年第10期)、吳慧(《“北極爭奪戰”的國際法分析》,《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孫凱(《參與實踐、話語互動與身份承認——理解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的進程》,《世界經濟與政治》2014年第7期)等將該島稱為斯瓦爾巴德群島,將該條約稱為《斯瓦爾巴德條約》。(又稱《斯瓦爾巴條約》,以下簡稱《斯約》)是北極國家與非北極國家就解決北極斯瓦爾巴群島(以下簡稱斯島,意為“寒冷海岸的島嶼”)的主權問題進行的多邊合作。這一條約讓斯瓦爾巴水域平靜了將近100年。隨著北極海權爭議頻發,締約國圍繞《斯約》對斯島權利的爭奪日益凸顯。2011年10月,歐洲議會對斯島“漁業保護區(FPA)”捕撈配額發布內部研究報告指出,挪威在斯瓦爾巴群島“漁業保護區”捕撈配額安排是對《斯約》“平等利用斯島資源”根本原則的違背。Note Verbale No.19/11, of 8 July 2011, from the EU Delegation to Norway to the Royal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Norway.無獨有偶,2012年9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訪問挪威時也被問及“美國對《斯約》適用范圍是否包括大陸架”這一問題的看法。http://translations.state.gov/st/english/texttrans/2012/06/201206016654.html#ixzz2AnF7zsIj,訪問時間:2013年6月20日。2015年5月,歐盟調整漁業政策,強調歐盟統一的漁業政策適用于斯瓦爾巴水域的非挪威船只。參見:http://ec.europa.eu/fisheries/cfp/control/conversion_factors/index_n.htm.訪問時間:2016年19月23日。《斯約》與斯島在北極事務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作為締約國,《斯約》賦予我國在斯島陸地及領海,甚至在漁業保護區、大陸架內(依英國、荷蘭、丹麥、西班牙等締約國主張)平等的科考權、資源開發權、捕魚權、通信權等權利,這些權利是我國在北極開展各項活動重要的法律基礎,如何充分利用這份寶貴的政治財富,有效維護和拓展我國在斯瓦爾巴群島及北極地區的合法利益,提高我國在國際極地事務中的影響力,是我國在北極戰略與外交政策方面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為此,我們有必要對《斯約》中的各項法律制度進行深入研究和評估。

一 問題的提出和選題意義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今天,蘊藏豐富資源的兩極冰蓋融化,在世界各地資源爭奪日益緊張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將目光投向北極地區,北極重要的地緣價值、豐富的礦產資源、潛在的航運價值和巨大的科研價值使北極之爭成為國際法和國際關系中的一大熱點問題。《斯約》是第一個關于北極地區事務的政府間條約,到目前為止,雖然斯島在挪威的完全主權之下,但近幾年締約國紛紛對挪威的主權、主權權利、管轄權等問題提出質疑,其中還涉及挪威外大陸架劃界案及斯島漁業保護區管轄權問題,可謂是北極沖突鏈條中不可忽視的一環。我國雖然是北極域外國家,但作為《斯約》締約國,我國享有在斯島陸地及領海的捕魚權、狩獵權(第2條)、礦產開發權、航行權(第3條)、通訊權(第4條)和科考權(第5條)等重要權利,這些權利對于我國北極權益的拓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至今,我國在斯島的活動僅以科考和零散的旅游活動為主,其他權利尚未得到有效利用。作為一個海洋大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應重視些權利,并以此為切入點,拓展在北極的合法權益。由此可見,詳細分析《斯約》的適用范圍、各項制度,明確我國依據《斯約》享有的權利和可獲得的利益,跟蹤各《斯約》締約國的相關立法和舉措,對《斯約》予以評價和定位,對我國北極權益拓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本書以國際法尤其是國際海洋法理論為支撐,以挪威在斯島科學考察、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等各項法律制度及面臨的管轄權爭議為研究對象,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關于領海、專屬經濟區、大陸架的法律規定,參照挪威針對斯島的專門法,分析斯島爭議的理論問題,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客觀理性地評估和預判我國參與北極事務的機遇和挑戰,明確《斯約》在我國北極戰略中的定位,明確我國對《斯約》爭議問題的應有立場,以期在《斯約》爭議解決過程中發揮作用,取得應有的權益,為我國北極權益拓展與維護打下堅實的法律基礎。

二 國內外研究現狀

迄今為止,《斯約》仍是北極地區重要的政府間條約,也是平衡各方資源權屬沖突的妥協方案,該條約對解決當前的北極爭議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斯約》背后,既有錯綜復雜的政治和外交因素,也涉及諸多獨特的國際法問題。

國外學者對《斯約》關涉的斯島漁業保護區管轄權、大陸架、科考、礦產開發等問題的關注由來已久。國際關系和國際法是相關學者研究該問題的兩個重要視角。從國際關系角度看,學者們較為關注環北極八國特別是與斯島密切關聯的俄羅斯、挪威、美國、丹麥等國對于《斯約》和斯島的政策變遷,由于與斯島漁業保護區管轄權問題的密切關系,歐盟作為國際組織對《斯約》的態度立場也成為近幾年研究的新熱點。從國際法角度展開的研究則更為關注斯島的領土主權、斯島漁業保護區管轄權、斯島大陸架爭議、《斯約》與《公約》的矛盾沖突等國際法律問題,這些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開拓性。

斯島是挪威的領土,因此挪威對《斯約》的研究尤為重視。挪威奧斯陸大學教授蓋爾·尤福斯頓(Geir Ulfstein)在1995年發表了專著《斯瓦爾巴條約:從無主地到挪威的主權》, Geir Ulfstein, The Svalbard Treaty from Terra to Norwegian Sovereignty(Oslo: Scandinavian University Press, 1995).此書對《斯約》的歷史、主要內容、挪威對斯島主權的行使、《斯約》原則在實踐中的適用、《斯瓦爾巴采礦法典》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是較全面地論述《斯約》問題的專著;蓋爾·尤福斯頓(Geir Ulfstein)和羅賓·邱吉爾(Robin Churchill)合著的《爭議區域的海洋管理:以巴倫支海為例》一書詳細梳理了斯瓦爾巴群島和巴倫支海域邊界、漁業管理和油氣開發等問題的發展歷史、主要爭議及現狀。Churchill, R. and G. Ulfstein, Marine Management in Disputed Areas: the Case of the Barents Sea,(London: Routledge, 1992).近幾年,挪威特隆姆瑟大學的學者托爾比約恩·彼得森(Torbj?rn Pedersen)成為《斯約》研究的一面旗幟,他的專著《斯瓦爾巴水域的沖突與規則》Torbj?rn Pedersen, Conflict and order in Svalbard Waters(Oslo: Universitetet I Troms?, 2008). http://munin.uit.no/bitstream/handle/10037/2436/thesis?sequence=1.訪問時間:2015年9月16日。以專題的形式對斯島漁業保護區制度、大陸架制度、斯島的法律地位、俄羅斯和美國對《斯約》的政策等問題進行論述分析,是目前對《斯約》研究較新且較為全面的一本專著。此外,學者們還從不同的角度對《斯約》加以深入研究,美國密西西比大學教授艾倫·C·辛格(Elen C. Singh)的專著《斯匹次卑爾根群島問題:美國的外交政策(1907~1935)》Elen C. Singh, The Spitsbergen(Svalbard)Question: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y, 1907 -1935(Oslo: Universitetsforlaget, 1980).就是從歷史學角度研究《斯約》的代表作,這部專著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考察了美國在一戰前對《斯約》的態度立場變遷以及在一戰后對斯島戰略定位的變化,是一部比較有特色的研究《斯約》歷史的參考書。此外,國外學者還發表了大量關于《斯約》的論文。總的來說,國外學者對于《斯約》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幾個領域。

(一)挪威對斯瓦爾巴群島管轄權問題的研究

《斯約》規定,所有締約國享有在群島陸地及其領海內捕魚、狩獵,開展海洋、工業、礦業、商業活動及科學考察的權利。隨著《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的生效,海洋被劃分成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大陸架、公海、國際海底區域等具有不同法律地位的海域,《公約》規定,每個沿海國有權享有領海、專屬經濟區、大陸架、外大陸架的主權和管轄權。鑒此,作為《公約》的締約國,挪威以《斯約》賦予其在斯島的主權為基礎,主張對200海里的漁業保護區、挪威依據國際習慣主張斯島200海里漁業保護區管轄權。大陸架以及外大陸架,行使主權和管轄權。由于挪威對斯島的主權并不屬于現代國際法規定的任何一種傳統領土主權的取得方式(如先占、征服、時效、添附、割讓), 傳統國際法上國家領土取得方式有五種:先占,即國家發現無主地,并實行有效統治而取得領土主權。例如,中國取得釣魚島、南海諸島等領土就是先占的結果。時效是基于一國對別國領土長期平穩行使管轄權而取得該領土主權。添附是由于自然或人為的原因使國家領土有了新增加。例如河流入海口形成三角洲或圍海造田等都會使國家領土面積擴展。割讓是國家通過條約將部分領土轉移給別國,從而使受轉國取得領土主權。征服是以武力對別國領土的兼并。這種方式是為現代國際法所禁止的,因為這是對國際法基本原則的破壞,是非法使用武力的結果。所以挪威是否有權享有斯島漁業保護區和大陸架的主權權利成為締約國與挪威在斯島權力分配問題上的爭議焦點,也自然成為學者們關注的焦點。

針對締約國之間不同的態度立場,英國鄧迪大學的羅賓·邱吉爾(Robin Churchill)和挪威奧斯陸大學的蓋爾·尤福斯頓(Geir Ulfstein)將締約國的態度立場分為四類:第一類是支持締約國的權利僅適用于斯島陸地及領海,持這一立場的國家有挪威、加拿大和芬蘭(過去支持,現持反對意見)。第二類是《公約》的規定適用于斯島,斯島有自己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但挪威在這一區域并沒有非歧視的管轄權,持這一立場的國家有英國、冰島、西班牙等。第三類是挪威不享有斯島領海外任何管轄權,蘇聯/俄羅斯持這一立場。第四類是公開保留依《斯約》享有的權利,法國、德國和美國等締約國持這一立場。

對于斯島漁業保護區的專屬管轄權問題,挪威南森研究所教授蓋爾(Geir H?nnelanda)在其論文《遵守斯島漁業保護區制度》一文中指出:挪威建立漁業保護區,實行無歧視管轄權體現了《斯約》的平等原則,雖然其他締約國反對其建立200海里的漁業保護區,但是30多年來其他締約國在該區域的捕魚活動一直是在遵守挪威法律的前提下進行的,這也從事實上表明其他締約國接受了挪威在該區域的管理,是對挪威主權權利的承認。Geir H?nnelanda, “Compliance in the fishery protection zone around Svalbard”, Ocean Development & International Law, 29(1998): 339-360.對此,其他締約國的學者多持否定立場,2015年愛荷華大學法學院克里斯多夫·R.羅西(Christopher R. Rossi)的論文《一個獨特的國際問題:〈斯瓦爾巴條約〉——平等的權利和無主地:領土引發的教訓》一文對斯瓦爾巴爭議問題和發展現狀加以梳理,從無主地、事實和歷史發展、有效控制等角度對挪威主權提出質疑。

對于斯島大陸架的專屬管轄權問題,挪威學者托爾比約恩·彼得森(Torbj?rn Pedersen)和亨里克森·托雷(Henriksen Tore)表示支持,兩位學者在《斯瓦爾巴水域:法律不確定性的終結?》一文中指出:無論《斯約》是否規定這一水域,根據《公約》,挪威均有權在群島周圍設立管轄海域,Torbj?rn Pedersen, Henriksen Tore, “Svalbard's Maritime Zones: The End of Legal Uncertaint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ine and Coastal Law 24(2009): 141-161.《斯約》僅適用于群島及其領海海域,其他締約國的自由進入、平等經營、捕魚、狩獵等權利也僅限于陸地及領海,而《公約》適用于斯島各類海域,特別是《斯約》未涉及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挪威作為沿海國享有對這兩個區域的主權權利,其他締約國在此區域內不享有《斯約》賦予的權利,而是應當遵守挪威的國內法。Torbj?rn Pedersen, “Norway's Rule on Svalbard: Tightening the Grip on the Arctic Islands”, Cambridge Journals 45(2009): 147-152.約爾根森(Arnfinn Jorgensen Dahla)教授對這一問題持不同意見,他在《蘇聯與挪威北極爭議:法律與政治》一文中指出,依據《斯約》的平等原則,《斯約》締約國在斯島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應享有同等的權利,這是《斯約》宗旨的應有之義。Arnfinn Jorgensen Dahl, “The Soviet-Norwegian Maritime Disputes in the Arctic: Law and Politics, Ocean Development & International Law 21(1990): 411-429.此外,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學國際法教授艾達·卡拉喬洛(Ida Caracciolo)從國家領土取得角度入手考察斯島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管轄權問題,指出挪威對斯島的主權取得并不屬于現代國際法中任何一種領土主權取得和變更的方式,挪威對于斯瓦爾巴地區的主權是由條約賦予的,這種賦權的同時也伴隨著其他締約國(蘇聯/俄羅斯、英國、荷蘭等締約國)領土主張的撤回,從而在群島建立起“主權確定,共同利用”的法律原則,以維持群島基于“無主地”而具有的自由特征,Ida Caracciolo, “Unresolved Controversy: the Legal Situation of the Svalbard Islands Maritime Areas: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Paris Treaty in Light of UNCLOS 1982”International Boundaries Research Unit Conference 2009, 2April track2 session5.從這一點看,挪威在該地區是否具有主權看似一個具有爭議性的問題,D. H. Andersona, “The Status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Maritime Areas Around Svalbard,” Ocean Development & International Law 40(2009): 373-384.挪威以具有爭議的主權為基礎主張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主權權利是有爭議的。此外,艾達·卡拉喬洛(Ida Caracciolo)教授肯定斯瓦爾巴群島應擁有其獨立的大陸架,挪威不認為斯島有獨立的大陸架,主張斯島的大陸架是挪威大陸架的一部分。《斯約》所確立的公平原則應適用于群島大陸架,挪威享有群島大陸架主權權利的同時,締約國有權勘探開發大陸架上的自然資源,挪威應在平等的基礎上對締約國開放群島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Ida Caracciolo, “Unresolved Controversy: the Legal Situation of the Svalbard Islands Maritime Areas: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Paris Treaty in Light of UNCLOS 1982”, International Boundaries Research Unit Conference 2009, 2April track2 session5. http://www.dur.ac.uk/resources/ibru/conferences/sos/ida_caracciolo_paper.pdf.訪問時間:2015年12月3日。

總的看來,對斯島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管轄權爭議的焦點在于對《斯約》平等原則適用的理解不同,挪威學者傾向于從嚴解釋,將《斯約》適用范圍固化于條約本身的約定;而多數締約國的學者均主張按照《斯約》宗旨和原則從寬解釋,賦予締約國在斯島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相應的權利。

(二)對《公約》與《斯約》矛盾沖突問題的研究

根據《公約》的規定,挪威在斯島的權利大于《斯約》締約國的權利,而根據《斯約》規定,締約國的權利遠大于《公約》規定的非沿海國的權利。從這一邏輯上看,挪威既不能依《公約》的權利否定《斯約》締約國的權利,《斯約》締約國也不應將《斯約》的權利擴大到斯島的陸地和領海外去行使。隨著挪威依《公約》行使主權的范圍擴大,《斯約》與《公約》適用的矛盾分歧日益深化,這一問題如何解決是學者們關注的另一個主題。

實際上,這一問題在國際法適用過程中是比較普遍的法律現象,由于國際法體系中缺乏統一的立法和司法機制,隨著國際法調整領域的擴大,不同國際法規則之間難免出現不和諧,如何使這些規范之間相互協調一致,條約的解釋在實踐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何運用《維也納條約法公約》對《斯約》和《公約》適用沖突加以解釋是學者們研究的重點。挪威奧斯陸大學教授卡爾·奧古斯特·弗萊舍爾(Carl August Fleischer)在《國際海洋法與〈斯瓦爾巴條約〉》一文中對《斯約》的目的加以限制解釋,他指出,《斯約》設立的目的與挪威是否有權設立斯島專屬經濟區大陸架是否有相關性目前沒有明確規定,對《斯約》的解釋只是一種猜測,不能依此限制挪威在斯島的主權和管轄權,將《斯約》締約國的權利限定在斯島的領海更為符合條約本意。Carl August Fleischer, “The New 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Sea and Svalbard”, The Norwegian Academy of Science and Letters 150th Anniversary Symposium January 25, 2007, 2-15.意大利國際法學教授艾達·卡拉喬洛(Ida Caracciolo)認為應按照《斯約》訂立的宗旨,對條約進行目的性解釋。《斯約》訂立的目的是在斯島及其海域建立一種公平機制,這種公平機制既適用于其他締約國之間,也適用于挪威和其他締約國之間,挪威權利擴大,締約國的權利也應平等地擴大。Ida Caracciolo, “Unresolved Controversy: the Legal Situation of the Svalbard Islands Maritime Areas: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Paris Treaty in Light of UNCLOS 1982”, International Boundaries Research Unit Conference 2009, 2 April track 2 session 5.

對于如何解決《公約》與《斯約》的矛盾沖突,學者們提出了不同觀點,針對漁業保護區爭議與大陸架爭議在性質和權利內涵上的不同,學者們傾向于分別考量。對于斯島漁業保護區爭議的解決,A. H.赫爾(A. H. Hoel)認為,即使將這一爭議提交國際法院等司法機構,挪威在斯島漁業保護區內根據沿岸國家歷史活動情況規定捕撈配額的做法已被締約國廣泛認可,在國際法院有可能被認為是一種平等的適用,國際法院將判決締約國嚴格遵守挪威在斯島200海里漁業保護區的管轄,挪威有權保留在這一區域的管轄權,因此,為了避免更多的非締約國或是沒有歷史捕撈份額的國家進入這一海域捕撈,主張不應將該爭議提交國際司法機構解決。G. H?nneland, Barentsbrytninger. Norsk nordomr adepolitikk etter den kalde krigen(Kristiansand S: H?yskoleforlaget, 2005),pp.85-88.而對于大陸架管轄權的爭議則存在不同的看法,艾達·卡特琳·托馬森(Ida Cathrine Thomassen)在《斯瓦爾巴群島的大陸架:非生物資源開發過程中〈斯約〉的法律地位與法律適用》一文中指出與斯島漁業保護區漁業資源爭端相比,斯島近海石油資源管轄權問題則更為復雜,與斯島漁業保護區問題的解決情況有所不同,支持維持斯島的漁業制度現狀的締約國不希望在大陸架的資源開發權問題上保持相同的立場,目前締約國在斯島大陸架資源開發問題上都沒有任何的獲利,只有挪威有獨占權,挪威不希望開放斯島大陸架資源的開發權,因此,有較多的締約國主張將這一爭議提交國際法院等爭端解決機構解決。Ida Cathrine Thomassen,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 Svalbard: Its Legal Status and the Legal Implication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valbard Treaty Regarding Exploitation of Non-Living Resources”, Small Master's Thesis Master of Law in the Law of the Sea UiT The Arctic University of Norway Faculty of Law Fall 2013.

羅賓·邱吉爾(Robin Churchill)教授和蓋爾·尤福斯頓(Geir Ulfstein)教授在《斯瓦爾巴群島的爭議水域》一文中提出以下六個可能的解決方案:挪威接受《斯約》適用于領海以外海域、締約國接受《斯約》并不適用與斯島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召開新的斯瓦爾巴群島會議、通過國際爭端解決機制強制解決、通過談判等方式協商解釋、維持現狀,通過談判協商方式解決爭議是最為可行的方案。Robin Churchill and Geir Ulfstein, “The Disputed Maritime Zones Around Svalbard”,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on “Changes in the Artic Environment and the Law of the Sea”,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2010, http://ulfstein.net/wp-content/uploads/2012/08/ChurchillUlfstein20101.pdf.,訪問時間:2015年3月13日。荷蘭烏德勒茲大學的研究人員E. J.莫倫奈爾(E. J. Molenaar)的論文《斯瓦爾巴群島的漁業制度》一文在考察歐盟、冰島、西班牙和俄羅斯等締約國對漁業保護區態度和立場,以及挪威相關立法和地區性的雙邊條約的規定后,對挪威在斯島漁業保護區管轄權的合法性提出質疑,強調締約國之間應就斯島漁業保護區管轄權問題進行協商,以解決爭議。E. J. Molenaar, “Fisheries Regulation in the Maritime Zones of Svalbard”,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ine and Coastal Law 27(2012): 3-58.托爾比約恩·彼得森(Torbj?rn Pedersen)在其論文《斯瓦爾巴群島的大陸架爭議:法律爭端與政治競爭》一文中也認為,這一沖突無須采用司法途徑解決,談判協商是最可行的解決爭端的途徑,談判的焦點問題在于三個關鍵問題:其一,《斯約》與《公約》沖突的法律基礎;其二,《斯約》簽訂的政治背景和立法意圖;其三,《斯約》“平等原則”的解釋與適用。Torbj?rn Pedersen, “The Svalbard Continental Shelf Controversy: Legal Disputes and Political Rivalries”, Ocean Development & International Law 37(2006): 339-358.蒂莫(Timo Koivurova)教授主張《斯約》締約國可以重新建立一個類似于《南極條約》的國際法機制,凍結斯島主權。Timo Koivurova, “Alternatives for an Arctic Treaty-Evaluation and a New Proposal”, Review of European Community &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17(2008): 14-26.

對于解釋《斯約》與《公約》適用爭議的法律淵源,伊凡·V(Ivan V·Bunik)認為《公約》并不是國際海洋法領域唯一有效的法律淵源,與之并存的還有國際習慣法,當《公約》對一個問題沒有規定或規定由普遍國際法管轄時,國際習慣法就要發揮作用,目前締約國僅僅對挪威在斯島漁業保護區和大陸架權利主張提出異議,締約國和非締約國都未對斯島的主權提出任何形式的爭議,依據不得反言原則,挪威對斯島的主權已經依據國際習慣法被各國廣泛認可。Ivan V. Bunik,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the Delimitation of The Arctic Continental Shelf,” International Energy Law Review 4(2008): 114-125.

(三)締約國對《斯約》的立場變遷

締約國對《斯約》的態度立場及戰略布局也是學者們關注的焦點。美國密西西比大學教授艾倫·C.辛格(Elen C. Singh)的專著《斯匹次卑爾根群島問題:美國的外交政策(1907~1935)》,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考察了美國在一戰前對斯島的基本態度立場以及在一戰后對斯島的戰略定位的變化。Elen C. Singh, The Spitsbergen(Svalbard)Question: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y, 1907 -1935(Oslo: Universitetsforlaget, 1980).美國對斯島的政策主張與其在斯島的戰略利益密切相關,早期美國北極煤礦公司在斯島的商業活動對美國政策決定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私人企業主的推動下,美國國會開始關注私人企業在這一區域的活動,以及如何保護他們在這一地區的利益。美國認為,只要斯島是無主地,美國就可以在斯島開展相關的開發活動,這一立場是美國對斯島主權的一貫主張。托爾比約恩·彼得森(Torbj?rn Pedersen)的論文《國際法與美國政策的制定:美國與斯瓦爾巴群島爭議》Torbj?rn Pedersen, “International Law and Politics in U. S. Policymaking: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valbard Dispute”, Ocean Development & International Law 42(2011): 120-135.介紹了冷戰至今美國對斯瓦爾巴問題的政策走向,認為美國對斯島戰略定位經歷了從經濟利益向戰略利益的轉變,冷戰后美國對挪威建立漁業保護區表示支持,利用《斯約》賦予締約國在斯島的捕魚權,平衡俄羅斯、英國等在該地區有漁業利益的國家關系,另外大陸架的權利,是美國未來的關注點,對此美國一直持保留態度,總的看來,對于《斯約》美國最為關心的還是第9條關于禁止斯瓦爾巴群島用于戰爭目的的規定,這也是美國在斯島核心利益的集中體現。

與斯島有著密切關系的俄羅斯也是學者們關注的重點。挪威國防研究院(FFI)教授克里斯蒂安(Kristian ?tland)和托爾比約恩·彼得森(Torbj?rn Pedersen)的論文《俄羅斯在斯瓦爾巴群島的安全政策:戰勝恐慌或是再生》對蘇聯/俄羅斯的斯島政策主張及態度立場的繼承性和差異性等問題加以梳理,他們認為,俄羅斯一直以來都將斯島爭議看作是重要的戰略安全問題,挪威在斯瓦爾巴群島的管理是俄羅斯北極安全利益的威脅,在《斯約》的框架下解決在這一爭議是可行的解決方案。

丹麥在斯島漁業保護區有傳統的漁業利益,因此,對丹麥立場變化的研究也是學者關注的焦點,托爾比約恩·彼得森(Torbj?rn Pedersen)在《丹麥對斯瓦爾巴地區的政策》一文中對丹麥的政策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丹麥比其他締約方更堅定地認同《斯約》,但丹麥仍舊沒有默許挪威對斯瓦爾巴群島漁業保護區和大陸架享有專屬管轄權。

歐盟的態度立場由于其成員國與挪威之間的漁業糾紛也浮出水面,安德里亞斯·特尼克(Andreas Raspotnik)梳理了1977年至今歐盟對挪威建立斯島漁業保護區問題的態度立場,他認為歐盟一直以來都堅持主張挪威無權采取任何措施限制懸掛歐盟成員國國旗的船只在斯島漁業保護區活動,即使這些船只有不當行為,也應在船旗國的法律體系下起訴,而非接受挪威國內司法的管轄。RASPOTNIK A, OSTHAGEN A. From Seal Ban to Svalbard-The European parliament engages in Arctic matters, http://www.thearcticinstitute.org/2014/03/from-seal-ban-to-svalbard-european.html,訪問時間:2016年4月5日。

(四)《斯約》面臨的新爭議

隨著海洋新興能源的開發利用,挪威在斯島漁業保護區或大陸架的專屬管轄權問題面臨新的挑戰,這一問題不但是挪威政府面臨的新的挑戰,也是學者關注的問題。挪威科技大學的雷切爾·G.蒂勒(Rachel G. Tiller)就對斯島漁業保護區內的浮游生物資源管轄權問題展開討論。Rachel G. Tiller, “New Resources and Old Regimes: Will the Harvest of Zooplankton Bring Critical Changes to the Svalbard Fisheries Protection Zone?”, Ocean Development & International Law 40(2009): 309-318.在斯島漁業保護區內蘊藏著2100萬~2800萬噸紅餌(red feed)資源,紅餌是一種浮游動物,是整個東北大西洋海域鯖魚、鯡魚、鱈魚、毛鱗魚等大多數商業魚類種群的主要食物來源,一旦放開對這些浮游生物資源的捕撈,對斯島漁業保護區內魚類種群的繁衍是致命的打擊。但斯島的漁業保護區制度沒有設定對浮游生物資源的管轄權,如何保護漁業區內的浮游生物資源是《斯約》締約國面臨的新問題,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各國對海洋資源的深度利用和開發,圍繞斯島漁業保護區和大陸架甚至外大陸架資源管轄權問題還將出現更多新的爭議,這些爭議不但是挪威外交面臨的難題,也將成為學者們關注的焦點。

總的來看,目前學者們對《斯約》的研究呈現出多學科交叉研究的特點。由于北極問題的獨特性,不存在單純的政治、法律、經濟或戰略解決機制,該問題研究必將呈現各學科融合交叉的趨勢。但目前已有的研究大多缺乏全球視野,多局限于研究者的本國視角,從本國利益出發來分析《斯約》面臨的各種爭議和問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主觀性。

就我國而言,目前對于《斯約》專門的研究不多,學者及政府相關部門對這一政治財富的關注度不夠。從學者研究成果看,雖然一些研究對《斯約》略有涉獵,但僅限于對《斯約》歷史的簡單介紹,對于斯島適用的法律制度和締約國對《斯約》的立場和戰略布局深入研究的著述不多,目前國內對《斯約》研究的較早較全面的代表性研究著述是中國海洋大學劉惠榮教授的論文《斯瓦爾巴群島海域的法律適用問題研究——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為視角》, 劉惠榮、張馨元:《斯瓦爾巴群島海域的法律適用問題研究——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為視角》,《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9年第6期。該文對《斯約》的內容、基本原則以及主要爭議做了全面介紹,認為我國應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為視角,遵循《斯約》的宗旨,對該條約作出目的性解釋;四川大學何苗、李黎將《斯約》與我國南海爭端作對比性研究,認為南沙群島各方可以按該“斯瓦爾巴模式”簽訂一個類似的協定,理順各方關系,調和各方沖突,在該地區形成和平、有序的環境,確保共同利益的最大化。何苗、李黎:《〈斯瓦爾巴條約〉及南沙問題對其的借鑒》,《蘇州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這種歷史研究和比較研究方法拓寬了學者的研究視野和領域。此外,一些學者也從不同的領域關注《斯約》賦予我國的各項權益。如西北政法大學王澤林副教授的專著《極地科考與海洋科學研究問題》對斯島的科考制度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梳理,王澤林:《極地科考與海洋科學研究問題》,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華東政法大學吳瓊的博士論文《北極海域的國際法律問題研究》、吳瓊:《北極海域的國際法律問題研究》, 2010年華東政法大學博士論文。上海海洋大學鄒磊磊的博士論文《南北極漁業管理機制的對比研究及中國極地漁業政策》對斯島漁業保護區爭議做了對比分析研究。鄒磊磊:《南北極漁業管理機制的對比研究及中國極地漁業政策》, 2014年上海海洋大學博士論文。

總的來看,我國對《斯約》的研究存在以下問題:其一,目前對《斯約》的研究還僅限于對國外學者觀點的介紹和翻譯,缺少前瞻性和預見性的研究,缺少對爭端如何解決等重點問題的深度探討。其二,大多數的研究僅限于對現狀的分析,沒有建立路徑和研究方法對《斯約》的歷史、現狀、未來趨勢以及將產生的影響和各國可能的對策進行整體分析。其三,斯瓦爾巴周邊水域應適用的法律制度和法律地位、中國依據《斯約》享有的權利和可獲得的利益、《斯約》與《公約》的沖突和協調等問題研究仍是空白,而這些問題都是關乎我國北極戰略的,亟待深入研究和規劃的重要現實問題。

三 研究框架

本書以斯瓦爾巴地區法律問題國際法歸類和我國北極權益有關法律問題這兩條主線謀篇布局,整體形成了第一章概述、第二至第四章斯瓦爾巴地區法律問題以及第五章我國在斯島的利益研究三大部分。其中,第二章和第三章從理論層面對斯瓦爾巴地區涉及的國際法、挪威國內法、國際爭端解決機制等相關法律問題加以分析介紹。第四章對主要締約國的立法、政策與實踐做對比研究,最后一章以中國北極權益為落腳點,探討我國對《斯約》應有的態度立場及對策建議。

四 研究方法

本書以規范分析法、比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為基本研究方法,運用國際法與國際海洋法基礎理論研習斯瓦爾巴地區法律問題。

(一)規范分析方法

本書第二章與第三章運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有關領海、專屬經濟區、大陸架制度對斯島法律制度加以規范分析,認為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為主的國際海洋法體系適用于斯瓦爾巴海域。

(二)比較分析方法

第二、四章運用國別比較方法對主要締約國的政策主張及其相關的北極地區國內法管轄規范進行比較,在論述過程中對有關數據性的材料以圖表方式進行了比較分析。

(三)案例分析方法

由于斯瓦爾巴法律制度涉及具體的案例和國家之間的爭議,筆者將在論證過程中對有關案例予以引用分析。同時,斯島問題是一個由“冷”趨“熱”、在變動中不斷發展的新興熱點問題,因此近幾年來涉及締約國與挪威之間有關斯島爭議的新聞報道逐漸增多,筆者必須結合締約國對斯島最新的政策主張和發展動態加以分析論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间市| 永寿县| 阿克苏市| 温州市| 毕节市| 通州市| 宜丰县| 惠州市| 陇南市| 海安县| 吉林省| 南澳县| 肇东市| 黄骅市| 浑源县| 定边县| 醴陵市| 靖远县| 阳西县| 肥西县| 浦北县| 互助| 徐州市| 岳阳市| 新竹县| 武平县| 昂仁县| 常熟市| 乳山市| 邓州市| 陆川县| 华容县| 安溪县| 壶关县| 伊宁县| 阳谷县| 双江| 扶沟县| 保亭| 云和县| 宣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