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地理空間差異下的家事訴訟:和田市與阿勒泰市的比較分析
- 肖建飛
- 1871字
- 2019-01-10 16:19:58
第一章 社會地理空間差異背景下新疆人口的婚姻狀況
盼望它漸漸成為一種沾滿泥巴的地理,不僅準確地勾勒了山河地域……
——張承志:《人文地理文件夾》
新疆的高離婚率,以及由此導致的離婚人口占比偏高是歷時性現象。就此已有多位學者進行相關研究,相對一致的結論是,維吾爾族的高離婚率及高婚次現象是新疆離婚率及離婚人口占比偏高的首要原因。但新疆婚姻家庭的穩定狀況、變化發展尚缺乏更為細致、全面的分析框架。
學界認為“離婚率”是“衡量一個地區婚姻和睦和穩定性的重要指標,較高的離婚率意味著家庭小單元的不穩定,從而可能帶來社會的不穩定”。離婚率計算簡易,即一地一年內發生的離婚對數除以年均人口數,這一數據過于單一,無法呈現更為多元、豐富的社會結構與社會關系信息。比較而言,人口普查數據是最權威的涵蓋人口各方面發展情況的數據。在人口普查匯總資料中,有關于人口婚姻狀況的多項信息。故人口普查資料可作為考察新疆人口的婚姻家庭狀況,探討新疆婚姻家庭穩定性及其變動特點、趨勢的基礎資料和數據來源。
作者本人利用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整體上基于時點指標分析新疆離婚人口變動情況;在此基礎上,基于地域、民族、城鄉三項二級指標,考察在同一時點新疆離婚人口在地域、族別、城鄉方面的共時性差異,及其歷時性的變化。
在本章中,本人所使用的數據為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新疆人口普查辦公室公開發布的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文中簡稱為“四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文中簡稱為“五普”)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文中簡稱為“六普”)的匯總數據。本人從三次人口普查婚姻狀況數據中選擇適合于本研究的部分數據進行分析,即新疆人口婚姻狀況的地域、民族、城鄉分類統計數據。除了上述分類外,歷次人口普查還有性別、年齡、職業的分類統計數據,但地域、民族、城鄉的分項統計數據比較適合做中觀層面的區域性人口學和社會學分析;性別、年齡、職業分類較為個體化,對于不同社會結構、不同地域文化影響下婚姻家庭狀況差異的解釋力較為有限。地域、民族、城鄉也是作者本人剖析新疆“社會地理空間”的關鍵詞,用以分析新疆不同地區、不同族別、各地城鄉的人口婚姻狀況的差異。
為了描述和分析的便利,本人依據新疆5個地理經濟帶對15個地州(市)人口婚姻狀況進行分區描述。基于資源環境、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地域分布特征,新疆全區可分為5個地理經濟帶: “天北帶”(即“天山北坡經濟帶”),包括烏魯木齊市、昌吉回族自治州(簡稱“昌吉”)、石河子市、克拉瑪依市;“天西帶”(即“天山西北-阿勒泰經濟帶”),包括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直屬地區(簡稱“伊犁州直”)、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簡稱“博州”)、塔城地區(簡稱“塔城”)、阿勒泰地區(簡稱“阿勒泰”); “吐哈帶”(即“吐哈經濟帶”),包括吐魯番地區(簡稱“吐魯番”)和哈密地區(簡稱“哈密”); “塔北帶”(即“塔北經濟帶”),包括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簡稱“巴州”)和阿克蘇地區(簡稱“阿克蘇”); “塔南帶”(即“塔南經濟帶”),包括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簡稱“克州”)、和田地區(簡稱“和田”)和喀什地區(簡稱“喀什”)
。5個地理經濟帶的各個地州(市)具有共性時,故此本人不再對地州(市)的人口婚姻狀況進行分析;當地理經濟帶無法涵蓋其所轄各地州(市)人口婚姻狀況及特點時,本人再做進一步分析。本人舍棄通常使用的新疆地理劃分,即以天山為界,把新疆劃分為“南疆”“北疆”與“東疆”,原因在于這一地理劃分過于粗略。
新疆多民族聚居。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除了怒族、鄂溫克族、德昂族、獨龍族、門巴族、基諾族外,新疆有50個民族居住。為了統計便利,也遵循新疆人口學、社會學研究的常規分類,本人僅就新疆13個世居民族婚姻情況進行統計,即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回族、柯爾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錫伯族、滿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達斡爾族和塔塔爾族。因各族人口數量差異懸殊,本人著重分析在三次人口普查時點人口均超過10萬的6個民族,即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回族、柯爾克孜族、蒙古族。
“四普”“五普”“六普”期間,新疆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城鎮化率分別是32.50%、33.75%、42.97%。至2015年底,新疆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7.23%。“四普”以來城鎮化對婚姻家庭穩定性的影響日趨明顯,新疆城市化程度較高的地區,離婚率增長、離婚人口占比增長也明顯高于新疆全區均值。新疆“四普”資料尚無依城鄉標準分類統計各地州(市)人口婚姻狀況的相關數據,“五普”“六普”均有此分類,且將各地城鎮鄉分類統計數據置于年齡和職業分類統計數據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