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土地制度的歷史沿革及其歷史貢獻

諾貝爾獎得主諾斯說過,改革路徑的選擇是歷史在起作用,經濟的發展也是如此,無論是政治制度本身,還是信仰制度都與歷史密切相關。因此,有必要對我國農村土地制度的歷史沿革及其歷史貢獻進行概括梳理,這對于我國農村土地制度未來的發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我國古代土地制度

在我國古代社會,土地制度不斷發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也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土地制度也隨之變遷。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時期,封建土地國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農民土地所有制互有消長,但總的趨勢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逐漸居于統治地位。縱觀我國封建社會時期土地制度的沿革,發現土地制度變遷是國家、地主和農民三者圍繞獲取土地權益博弈的結果,是三種土地所有制互動演進的過程。

(二)我國近代土地制度

清朝末期,洪秀全帶領下的太平天國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提出平分土地方案,這是農民階級對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否定。“平均地權、核定地價,使耕者有其田”是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中“民生主義”的重要內容,也是民國時期國民黨土地政策的指導原則。蒲堅、張積:《中國歷代土地資源法制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其目的是以土地國有的手段,在消滅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達到“耕者有其田”的目的,同時,以建立農民土地所有制作為通向資本主義大農業生產的過渡,為資本主義大生產的發展掃清障礙。

(三)新中國成立至1978年我國的土地制度

1978年之前,中國農村土地制度經歷了土地改革、合作化運動和人民公社化三個階段。這一時期的制度變遷具有連續性的特點,主流意識形態決定了變遷的基本方向,中央政府主導和強制性變遷是這一時期中國農村土地制度變遷的基本特征。

1.土地改革時期(1949~1952年)

1950年6月28日,中央討論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明確指出我國土地改革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指導中國農村開展工作,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標志性的法律法規,主要內容是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勞動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2.合作化運動時期(1953~1958年)

1953年12月中央發布《關于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將合作化運動分為兩個階段:初級合作社階段(1953~1956年)和高級合作社階段(1956~1958年)。初級合作社的推行使土地制度由“農民所有、農民經營”轉變為“農民所有、集體經營”,土地私有制的土地性質沒有根本改變,改革的只是土地使用及經營方式。高級合作化從根本上廢除了土地私有制,變農民土地所有制為農業合作社集體所有。

3.人民公社時期(1958~1978年)

截至1958年年底,全國74萬個農業合作社合并為2.6萬個人民公社,全國90%以上的農戶參加了公社。胡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實現了全國范圍的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化運動的興起,導致了以“一平二調”“一大二公”為特征的農村土地制度代替了本身就暴露出很多問題的高級社條件下的農村土地制度。

(四)改革開放后我國的土地制度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改革開放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旋律,而農村為改革開啟先河,土地政策就是改革的核心,農村土地政策的變遷主要圍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展開。

1.過渡和確立時期(1978~1983年)

從1979年起,政策開始放寬,初步肯定了“包產到戶”的辦法。1980年9月,中央文件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給予了肯定。1982年1月,中央一號文件第一次確定了“包產到戶”的社會主義性質,同年12月修訂的《憲法》中也明確規定“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于國家所有的以外,其余屬于集體所有”。同時,原來的鄉、鎮、村體制也得到恢復,這標志著推行20多年的人民公社體制開始解體。到1983年年底,全國農村實行包干到戶的生產隊達到576.4萬個,占全國總數的97.8%,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在全國確立。張紅宇:《中國農村的土地制度變遷》,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2.穩定和發展時期(1984~1991年)

1984年,中央文件強調,要繼續穩定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延長土地承包期。1985年,針對糧食增收引發的“賣糧難”現象,中央一方面提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并取消30年來農副產品統購派購的制度,將農業稅由實物稅改為現金稅。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1985年1月1日。另一方面規定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作為中國鄉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一項基本制度長期穩定下來,并不斷加以完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決定》,1991年11月29日。1988年《憲法》修正案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占、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

3.穩固和深化時期(1992~1999年)

1993年4月,第八屆全國人大會議上,“家庭承包經營”作為國家一項基本經濟制度被寫入修正后的《憲法》,至此,多年來關于家庭聯產承包經營制度的爭論和誤解得以解決。1998年8月,“土地承包經營期限為30年”的土地政策被寫入了第九屆全國人大第十次會議提出的《土地管理法》修訂案中,該政策上升為法律,使得穩定承包關系具有了法律保障。同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三中全會決定“長期穩定農村基本政策”,土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要堅持自愿、有償的原則依法進行,不得以任何理由強制農戶轉讓。同時也指出,少數確實具備條件的地方,可以在提高農業集約化程度和群眾自愿的基礎上,發展多種形式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中共十五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1998年10月。1999年1月,黨和國家要求將“一證一書”即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和承包合同書全部簽發到戶,對其實行規范的管理,切實保證農村土地承包關系長期穩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1999年農村和農業工作的意見》,1999年1月11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自治县| 墨玉县| 天柱县| 邯郸市| 军事| 隆德县| 平顶山市| 子长县| 五台县| 汉川市| 乌鲁木齐市| 喀喇沁旗| 舒兰市| 广东省| 灌南县| 务川| 阿拉善左旗| 嘉祥县| 资阳市| 乐亭县| 怀宁县| 安吉县| 枣阳市| 上蔡县| 宁强县| 都昌县| 诸城市| 日喀则市| 常熟市| 济宁市| 璧山县| 宁都县| 隆安县| 全南县| 广宗县| 天柱县| 肇源县| 沙河市| 枣阳市| 娄底市| 环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