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國城鎮社區居民公共文化參與探析

——基于我國17個省市51個社區居民的調查分析

涂岑 蔡武進涂岑,湖北通山人,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碩士研究生;蔡武進,湖北武穴人,法學博士,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摘要: 本文基于對全國范圍不同社區的問卷調查,就公共文化服務參與情況、公共文化服務評價與滿意度、公共文化服務的期望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發現我國公共文化參與情況存在社區文化服務中心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能力和動力欠缺、公共文化參與質量低下以及居民深入參與熱情與實際參與情況之間存在差距等問題。促進居民公共文化參與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保障公民文化權利的關鍵環節,需要居民、社區、文化場館、政府的一致努力和行動。

關鍵詞: 文化參與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文化權利

一 樣本概況

2016年2月至3月,武漢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開展了以“城鎮社區公共文化參與人口”為主題的調研,采取分社區隨機抽樣的調查方式,共收回全國17個?。|部5個、中部6個、西部6個)49個社區的3499份有效個人問卷,49份有效社區單位問卷。個人問卷內容主要包括受訪者基本情況、公共文化參與的頻次與偏好,以及受訪者對公共文化參與的認知與評價。單位問卷主要涉及該社區工作人員及收支狀況、社區內文化場館數量和舉辦活動頻率,以及社區舉辦文化活動時面臨的挑戰和訴求。個人問卷與單位問卷基本涵蓋了社區內文化參與的主要方面,因此本文以該數據為主要支撐,對現階段我國城鎮社區公共文化參與情況進行整體分析。

有效的問卷中受訪者的性別比例基本相當,女性略多一些,占51.7%;年齡結構分布也較為均衡,17歲以下、18至25歲、26至35歲、36至44歲、45至60歲、61歲及以上各年齡段分別占到10.7%、24.9%、17.7%、18.4%、20.1%、8.1%;由于調研集中在城鎮社區,因此在職業分布上,學生和企業員工占比較大,分別為26.1%和18.6%,農民占比較小,為5.3%,其他職業如個體工商戶、公務員、教研人員、自由職業者等占比均勻,為10%左右;受訪者的文化層次整體偏高,大專和本科以上學歷群體占54.4%,中學和中專學歷占比為40.6%,小學及以下學歷僅占5%;由于受訪者中學生占比較高,因此受訪者中等偏低收入群體(1001~3000元)占比達38.7%,中等收入群體(3001~5000元)和小康群體(5001元以上)占比分別為22.7%和13.9%。

二 社區公共文化參與狀況

(一)公共文化參與內容以休閑娛樂為主,不同群體參與偏好存在差別

從公共文化活動的內容上看,最受歡迎的公共文化活動均是休閑娛樂活動,諸如“讀書看報”(43.7%)、“文化廣場活動”(40.6%)以及“棋牌娛樂”(33.6%)等;而最受冷遇的公共文化活動則具有較強的專業性、知識性,如“技能培訓”(15.8%)、“文博展品”(16%)以及“文體競賽”(16.3%)和“科普宣傳”(17.6%)等。這一結果也與受訪者的參與目的以及公共文化場館的參與率相一致,數據顯示,以“休閑娛樂”為目的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受訪者達五成以上,公園和文化休閑廣場的參與率最高,分別有83.6%和85.5%的受訪者表示參與過公園和文化休閑廣場的公共文化活動。

經卡方檢驗,受眾的年齡、職業、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對社區居民參與文化活動的主要內容具有顯著的影響。參與各場館的男女比例較為均衡,學生、高知群體和高收入群體更傾向于選擇去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和美術館參觀;老年群體和少年群體、初知群體和中等偏低收入群體更傾向于選擇參與文化宮、公園和文化休閑廣場的文化活動。

青年群體、學生群體、高知群體及較高收入群體更偏好于教育欣賞類的文化活動,如技能培訓、科普宣傳、文化展覽、文博展品等;中老年群體、農民群體、初知群體及中低收入群體更傾向于選擇休閑娛樂類的文化活動,如廣場文化活動、棋牌娛樂、群眾文藝表演等。

(二)公共文化參與較為便利,群眾滿意度較高

從居民到文化場館的距離來看,67.9%的受訪者表示前往慣常參與的公共文化場地只需要半個小時,九成以上的受訪者表示一個小時以內可以到達慣常參與的公共文化場地,這表明居民距離慣常參與的文化場館普遍較近,社區居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務較為便利。調研數據顯示,受訪者對當前的公共文化參與環境大體上以滿意為主,“比較滿意”和“一般滿意”居多,分別占到38.5%和37.3%,表示“不滿意”的居民僅占到5.6%。

(三)公共文化參與以享有性參與為主

在公共文化參與過程中,85.6%的居民主要作為普通觀眾參與,曾作為志愿者、組織者和表演者參與的居民均為10%左右,表明居民對于公共文化活動以享有性參與蔡武進:《我國城鎮公共文化參與的狀況、特征及政策建議》,《文化軟實力研究》2017年第3期。為主。但值得肯定的是,在詢問是否愿意采取更為積極主動的方式投身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時,83.6%的居民表示愿意為公共文化活動貢獻自己的力量。并且,在選擇深入參與公共文化建設的方式時,選擇“建言獻策”的居民占到受訪者的55%,選擇“志愿者”的占到40%,選擇“捐贈”方式的占到20%。由此可見,盡管在現實行動上滯后,但我國城鎮居民還是具有較強的建設性參與的主觀意愿,建設性參與滯后局面之改變仍值得期待。

(四)主客觀條件對不同群體開展公共文化參與的不同重要影響

從影響居民公共文化活動的因素來看,以“文化參與氛圍”(51.1%)、“場館設施及便利性”(44.3%)、“供給方式及質量”(37.7%)這些客觀因素為主,同時“生活條件”(41.8%)、“文化參與成本”(33.2%)這些主觀因素依然對居民有重要影響。經過卡方檢驗分析,對于不同群體,主要的影響因素也有所差異。對于高知群體、高收入群體,“供給方式及質量”“文化參與氛圍”“場館設施及便利性”等公共文化場館的軟硬件條件對其進行文化參與的影響更加顯著;對于知識和收入程度較低的群體,“生活條件”“文化參與成本”等主觀條件的局限則在更大程度上影響了其進行文化參與的行為。

三 社區公共文化參與存在的問題

(一)社區居委會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動力和能力欠缺

我國大部分社區建立了以供給公共文化服務為核心的社區服務中心,正如調研數據所顯示,有91.7%的居民表示本社區擁有社區服務中心及文化活動空間。但是,與此相悖的是,有高達40.8%的居民表示從未去過社區服務中心,更沒有體驗過其中的公共文化服務。這一現狀與社區居委會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時存在的動力和能力不足有直接關系。

根據我國《村委會組織法》和《居委會組織法》的相關法律規定,村委會和居委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不隸屬于任何政府機構。然而,在當代中國,“‘兩委’在實際運轉中早已經脫離其基層自治組織的法理屬性,褪變為國家政權的末梢環節,扮演著國家代理人的 ‘準政府’角色。”楊愛平、余燕鴻:《選擇性應付——社區居委會行動邏輯的組織分析》,《社會學研究》2012年第4期。作為城市政府最終代理人及各種職能的延伸工具,社區居委會承攬了上級分發下來大量的工作任務。居委會受內部的人力、財力、權力、時間等資源短缺的束縛,對社區的事務進行選擇性治理,基于自身利益選擇性開展上級分發的活動,而不是以居民的利益為出發點。社區保質保量完成上級政府舉辦的公共文化活動都尚且存在問題,更無須談在政府舉辦的文化活動之外主動承攬公共文化活動以滿足居民文化需求。社區居委會的選擇性治理導致了社區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動力機制存在嚴重不足。

此外,目前我國社區的資金來源以上級政府的財政撥款為主,社區舉辦的文化活動一般是由上級政府將活動安排與資金打包一次性下發,換言之,社區內文化活動以政府安排為主,社區擁有的財務自主權為零。在對全國各個社區居委會的調研中發現,近九成社區要求政府提高對社區的關注以及加大資金支持力度。上級政府對社區財權的直接限制以及對事權的間接控制,導致了社區在舉辦活動時缺乏相應的能力。

(二)公共文化參與質量不高

參與質量是針對公共文化場館及活動的參與率、參與頻次、參與時間而進行的共同評價。就參與率而言,調研數據顯示,九成受訪者從未參與過美術館舉辦的文化活動,約七成受訪者從未參與過博物館、文化館及文化站所舉辦的文化活動,半數左右的受訪者未參與過圖書館及社區服務中心所舉辦的文化活動。公共文化場館資源被大量閑置和浪費。就參與頻次、參與時間而言,居民以偶爾參與(每月三次以下)、短時段參與為主——平均每次公共文化參與時間為1小時以下的受訪者占34%,參與時間為1~3小時的受訪者占49.1%,僅16.7%的受訪者參與時間為3小時以上。社區居民在公共文化活動參與中從各方面都表現出較為低迷的狀態。

公共文化參與質量的不足存在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單位社區走向終結后,“單位人”蛻化成為“社區人”,新時期中的各社區內部出現了居民群體的高度分化,各群體的空間特征差異明顯,而且在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難以整合,城市中“身體的靠近和空間的狹小僅僅使得精神距離更加可見”包亞明:《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第85頁。。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逐漸淡化,從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居民參與社區公共文化生活的動機和意愿。顏玉凡、葉南客:《城市社區居民公共文化服務弱參與場域的結構性因素》,《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2期。另一方面,長期以來自上而下的公共文化供給體系忽視了公民的文化需求,掌握公共文化服務主導權和資源調配權的政府部門,在片面追求“文化形象工程”的思路下,盲目推崇文化服務的硬件設施建設,導致“文化服務形式多樣化的制度理想與政府的單一政策實踐之間的隔閡始終難以消融”顏玉凡、葉南客:《城市社區居民公共文化服務弱參與場域的結構性因素》,《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2期。。隨著文化產業的繁榮,居民滿足自身文化需求的方式愈加多樣化,單一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難以滿足社區居民對文化實踐的多重期許。

(三)深入參與熱情與實際參與情況之間存在差距

與較為低迷的公共文化參與情況相對應的是,有83%的群眾表示愿意以普通群眾以外更加深入的方式參與公共文化活動,即以提供志愿服務、捐贈或建言獻策等方式為社區公共文化活動提供自己的力量。調研數據顯示,有40%的受訪者表示曾以普通觀眾以外的方式參與社區公共文化服務。換言之,尚且存在四成左右的居民愿意以多種形式主動參與到社區公共文化服務中,然而由于客觀因素的限制,這四成居民尚未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中來。

各級政府雖然大多已經制定了動員基層民眾參與社區公共活動的政策文件,但是大多偏重于較強的全局性和原則性話語,而缺乏具備針對性、可操作性的實施細則和制度路徑設計。尤其是當前社區居民存在多樣化特征,群體間文化需求日益多樣,各群體所適用的文化服務方式和社區參與模式均存在差異。這一方面導致社區文化工作者缺乏相關文本來具體指導居民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另一方面也使居民缺乏具體的社區文化參與渠道和制度保障,制約了行動者參與的主觀能動性。因而當前,在運作機制與管理方式的選擇,文化服務內容與形式的選擇、提供以及服務質量、績效的評估、考核方面,社區居民的參與均非常有限。公共文化決策的參與是公民文化權利的一項重要內容,然而在涉及公共文化決策的各個領域公民的參與都是缺乏的,沒有公民參與的公共文化決策缺乏了自身的民主性和合法性,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持續健康發展埋下了隱患。

四 推進城鎮社區居民公共文化參與的政策建議

(一)保障社區文化服務中心事權與財權的相對自由,建立配套考核機制

社區文化服務中心由于其地理位置的天然優越性,理應是城鎮社區居民相互溝通交流、滿足精神文化需求、獲得全面發展的重要場所。因而,社區文化服務中心本身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首先應當獲得強化。每一個社區基于其人口結構、地理環境、歷史文化、生活習俗等元素的差異而具有自身的特點特色,因此每個社區居民在文化需求上會形成差異,對各類文化活動的偏好也會有所不同。因此,構建以人民為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必須確保社區文化服務中心在文化服務供給上的主體地位。

一方面,要保障社區文化服務中心的事權自由。即處理好社區居委會的去行政化問題,明確社區文化服務中心的重要職能是辦理社區的公共文化事務和公益文化事業,協助政府或其派出機關做好與居民文化權益相關的工作。社區文化服務中心應當協助完成上級政府派發的文化活動,但社區文化服務中心的工作重點并非僅限于此,而更多地應著眼于滿足社區居民的文化訴求。這就要求政府在宏觀上解決好國家公共事務的分層治理問題,破解因政府工作層級不分、層層下壓而導致的“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問題,讓社區從繁重的行政性事務中脫身,擁有足夠的人力、物力以及時間資源進行社區公共文化建設。另一方面,要保障社區文化服務中心的財權自由。即解除社區公共文化服務活動與資金的雙向捆綁,政府除了撥付舉辦上級指定的公共文化服務活動所需的資金之外,應綜合社區人口規模的大小、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狀況、文化供需之間的差異等條件綜合評估社區所需的公共文化發展資金,賦予社區文化服務中心一定的財務自主權,讓社區文化服務中心有條件按照本社區居民的文化訴求開展相應的公共文化服務。

在事權、財權下放的同時,還應配套樹立起以文化參與效能為導向的社區文化服務中心管理理念,引導社區文化服務中心由“被動完成任務”向“主動滿足需求”轉變。克服只管投入、不重產出、不問績效的傳統投入方式的弊端,建立“規劃—預算—投入—產出—評估—反饋”績效考評管理流程。

堅持以人為本,強化民眾參與度與滿意度在績效考評指標體系中的權重,針對社區內的軟硬件條件、投入產出比、居民滿意度和參與度等進行綜合評價。在居民滿意度測評過程中加強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強化社區居民對公共文化機構服務效能的過程監督,建立和完善“第三方評估”制度,切實將績效考核結果與獎懲激勵措施相結合,形成以考核促服務的常態機制。

(二)聯動多方文化資源,加強公共文化服務的多樣化供給

“當前我國居民公共文化參與,特別是公共文化場館參與率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公共文化場館相互之間本身存在著功能和設施上的分散化、碎片化等問題;另一方面,公共文化場館與城鎮其他文化空間、其他公共空間不對接,以至于文化生活與其他日常生活銜接不暢?!?img alt="蔡武進:《我國城鎮公共文化參與的狀況、特征及政策建議》,《文化軟實力研究》2017年第3期。"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D7148/11228676004596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272718-gJMomtTnQcYsOiQ70bmXO6ROHeDo7bVu-0-4a021fe35a1518fbde882b7bf1d95094">隨著居民文化需求日益多樣化,公共文化場館提供的單一化文化服務內容逐漸失去對居民的吸引力。這就要求公共文化服務的提供者必須集思廣益,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文化資源,加強公共文化服務的多樣化供給。

首先要利用好既有的公共文化資源。其一,加強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場館的功能整合和資源互補,提升公共文化場館功能的多樣性和資源的豐富性,提高公共文化場館利用率。根據公共文化場館周邊居民的文化層次、文化需求和職業特點等因素綜合分析,設計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公共文化服務,實現公共文化供給效益的最大化。其二,除了公共文化場館的公共文化資源可以互相補足以外,還可以將公共文化場館的文化資源與周邊的旅游資源、文化消費資源、娛樂休閑資源等相結合,打造多功能于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產品和活動,將公共文化服務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使居民潛移默化地形成公共文化參與的生活方式。其三,構建連接起社區文化服務中心與公共文化場館的橋梁。由于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場館的數量和位置存在局限性,而社區文化服務中心的文化資源存在稀缺性,因此亟須推動公共文化場館總分館制在社區文化服務中心的落實,將社區文化服務中心建立成以各個文化場館的主館為中心的社區分館或社區聯系點,形成優化整合的城鎮公共文化場館服務網絡,讓城鎮居民享受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場館服務。加強公共文化場館與社區之間的雙向互動,公共文化場館為社區文化中心提供文化資源和文化人才,社區文化中心為公共文化場館提供居民文化需求信息、宣傳文化活動。

其次,充分發揮民間文化資源。居民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尤其是參與文化活動的舉辦、文化成果的創造有很多優勢。一方面,對居民個人而言,其自身的文化能力、才華有了發揮的舞臺;另一方面,對于公共文化服務提供者而言,可以推動文化資源、文化服務下移,更多地創辦群眾喜聞樂見的公共文化服務。不僅如此,民間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能保證廣大人民群眾享受文化成果、參與文化活動、開展文化創造,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培育深厚的社會基礎。政府可以通過政策扶持、資金引導,調動企業家和文化精英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推動民間資本參與圖書館、文化館和美術館等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有效拓展公共文化服務渠道,實現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的多元化與優勢互補。此外,政府還可以通過政策引導為民間文化團體提供文化場所和展示平臺,并通過評比獎勵等形式激發民間文化團體的發展活力。最后,文化志愿者隊伍是動員、組織民眾參與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專業性文化服務機構在資金和人員上難以滿足群眾多元化、多層次的文化需要,文化志愿者這一群體為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我們應動員各類文化精英和其他熱心群眾成為文化志愿者,擴大文化志愿者隊伍和服務范圍;對文化志愿者進行集中強化培訓,發揮其紐帶作用;建立獎勵機制,激發文化志愿者文化參與的持久力。主要是側重于精神層面獎勵,增強他們對于文化志愿者的身份認同,對表現突出的文化志愿者進行表彰、宣傳,讓其獲得更多的社會尊重和價值肯定;開展針對文化志愿者的特色文化活動,增加其凝聚力和歸屬感。

(三)完善居民公共文化參與機制

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不僅需要提供器物層面的公共文化產品,而且也需要提供制度層面的文化參與機制。

首先要健全公共文化需求的表達機制,保障公民文化參與的權利,實現文化內容的供給與需求對接。“與傳統文化事業體系 ‘以生產為中心’的管理體制不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一種 ‘以需求為中心’的管理體制?!?img alt="傅才武:《當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傳統文化事業體系的轉型》,《江漢論壇》2012年第1期。"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D7148/11228676004596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272718-gJMomtTnQcYsOiQ70bmXO6ROHeDo7bVu-0-4a021fe35a1518fbde882b7bf1d95094">當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是圍繞著居民的文化需求展開的,健全公共文化需求的表達機制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環節。因此要求公共文化服務的提供者提前做好居民需求調查,在社區和文化場館通過實地調研訪談、問卷調查以及網絡平臺數據搜集等方式,了解居民對文化內容的真實需求,最大限度地提供與居民的文化需求和社會發展相契合的文化服務,提高有效供給率。

其次是健全公共文化政策制定、執行和考評過程中的民主參與機制??死嗽谄洹缎抡挝幕芬粫兄赋?,現在正走向市民文化參與的時代,文化參與對于改變城市的公共政策相關議題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特里·N.克拉克等編:《新政治文化》,何道寬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第62頁。個體的富足會帶來公眾對非經濟性訴求愈加重視,諸如生活方式、價值理念和生活環境等,不僅如此,對文化與藝術等非物質的需求也會隨之增長。此外,主動參與到公共文化決策制定、執行及考評過程中也是公民文化權利的內容之一。因而必須健全居民在公共文化政策制定、執行和考評過程中的民主參與機制。應當細化當前相關法律法規,強化公民文化參與的地位及相應的權利,并在公眾參與的范圍、內容和方式等方面做出保障與促進性規定;應當依法確定公民參與的多元化通道和程序,明確公共文化服務中公眾的權利、義務,把公眾主體參與納入法治保障軌道。蔡武進:《我國城鎮公共文化參與的狀況、特征及政策建議》,《文化軟實力研究》2017年第3期。保證政策制定、執行的公正性和科學性,完善運作機制,保障公民文化權利的實現。因為,“只有在 ‘非官僚的權利’強大得足以控制并獎懲官僚的成績表現時,以及政策之執行步驟能很清晰地被規制時,我們才能期望一個高水準的行政的產出的獲得?!?img alt="陳輝:《服務型政府與社會治理創新研究》,《行政論壇》2012年第1期。"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D7148/11228676004596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272718-gJMomtTnQcYsOiQ70bmXO6ROHeDo7bVu-0-4a021fe35a1518fbde882b7bf1d95094">

最后是健全居民公共文化參與結果的反饋機制。現代人出于自身理性考慮,在選擇是否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時,首要考慮的是參與這一行為是否能帶來超過參與行為本身的利益。此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中政府存在信任危機,導致居民在參與公共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對于自身參與所帶來的作用和影響無從判斷,從而影響居民的參與積極性。因此,在居民參與公共文化建設后,應及時消化吸收居民參與公共文化建設過程中所提出的建議、監督意見、考核評價結論,并針對問題和矛盾與居民一同協商決定相應的改進和處理方案,并將方案進行及時反饋,增強居民對社區和政府的認同感、信任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如东县| 班戈县| 武冈市| 西乌| 报价| 乌兰县| 邵阳市| 临城县| 广州市| 绥滨县| 皮山县| 全椒县| 九寨沟县| 濮阳县| 房产| 陈巴尔虎旗| 鹤庆县| 玛沁县| 平陆县| 锡林浩特市| 育儿| 图木舒克市| 新蔡县| 万盛区| 嘉禾县| 怀集县| 金川县| 青神县| 屏东县| 东丽区| 阿克| 鄂伦春自治旗| 岗巴县| 阿克陶县| 敖汉旗| 海林市| 沙坪坝区| 通城县| 宜春市| 高安市| 西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