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6年中國服務業與服務經濟全景報告
- 沈丹陽 吳德勝 陳麗芬
- 10518字
- 2019-02-25 16:33:16
第一節 “十二五”期間中國批發業發展情況
一 營業規模情況
“十二五”期間,批發業整體營業規模保持穩定增長。其中,商品銷售額、商品購進額以及期末商品庫存額都呈現前四年穩步上升、最后一年略有下降的特點;而商品銷售額、商品購進額以及期末商品庫存額的增長速度則表現出明顯的波動式下降的趨勢。

圖1 “十二五”期間批發業營業規模
注:統計數據為限額以上批發企業。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6)。
從商品流轉規模上看,限額以上批發企業商品銷售額由“十二五”初期(2011年)的28.87萬億元增長至“十二五”末(2015年)的40.13萬億元;商品銷售額增速呈波動式下降的特點,2011~2015年增速分別為31.75%、13.30%、21.71%、8.1%和-6.82%; “十二五”期間,商品銷售額累計達184.59萬億元。商品購進額由“十二五”初期的26.61萬億元增加至“十二五”末的36.95萬億元;增長速度的變動與商品銷售額增速趨勢基本一致,表現出波動式下降的特征,2011~2015年商品購進額的增速分別為33.61%、14.36%、20.03%、8.73%和-6.95%;五年內商品購進額累計達170.23萬億元。期末商品庫存額由“十二五”初期的1.83萬億元增長至“十二五”末的2.54萬億元;且商品庫存額的增速在“十二五”期間呈現比較明顯的波動,2011~2015年商品庫存額增速分別為24.58%、16.02%、9.38%、12.12% 和-2.69%;五年內商品庫存額累計達11.43萬億元。
商品銷售額與期末商品庫存額的變動以及增速的差異進一步反映了“十二五”期間限額以上批發業商品流轉效率的變動情況。總體上,“十二五”期間,限額以上批發企業的商品流轉效率呈現一定波動性——2011~2015年,商品流轉效率分別為15.75次、15.38次、17.12次、16.51次和15.81次,整體流轉效率高于“十一五”期間的平均水平。
此外,根據對全口徑批發業營業收入的推算可見,“十二五”期間,批發業營業收入也呈現前四年逐年上升、第五年有所回落的情況。根據估算,2011~2015年,批發業營業收入分別為35.98萬億元、40.77萬億元、49.90萬億元、54.04萬億元和50.02萬億元。“十二五”期間,批發業整體的營業收入總額超過230萬億元。

圖2 “十二五”期間批發業營業收入情況
注:全口徑不包括個體工商業數據,指全部法人企業數據(下同)。當年批發業全口徑營業收入數據=當年限上批發業主營業務收入 ÷(2013年限上主營業務收入 ÷ 2013年普查數據營業收入)。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經濟普查年鑒》(2013)以及限上批發企業數據推算。
二 資產規模情況
“十二五”期間,批發業的資產規模保持了持續的增長,資產總額、流動資產、固定資產、負債以及所有者權益等財務指標均表現出總量穩定上升、增速波動式下降的態勢。其中,2011年與2013年是資產規模增速的兩個峰值年份,而2015年是批發業資產規模增速最低的年份。
至“十二五”末,批發業的資產總計達18.12萬億元,比“十一五”末增加了近1.16倍;“十二五”最后一年,資產總額下降了2.81%,比“十二五”初期增速下降了近25個百分點;負債合計達13.20萬億元,比“十一五”末增加了近1.18倍,增速下降為1.42%;所有者權益合計達4.92萬億元,比“十一五”末增加了近1.09倍,增速下降為6.43%。
從資產總額的構成看,至“十二五”末,批發業的流動資產規模為14.15萬億元,比“十一五”末增加了近1.12倍;固定資產規模達0.83萬億元,比“十一五”末增長了近0.72倍;除2013年以外,在“十二五”期間的其他各年,批發業流動資產的增速均高于固定資產增速;2015年,流動資產增速下降至2.08%,而固定資產出現負增長,增速為-2.69%。

圖3 “十二五”期間批發業資產規模情況
注:統計數據為限額以上批發企業。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6)。
表1是根據批發業限上企業資產數據以及2013年普查數據推算的2011~2015年批發業企業法人的全口徑資產總計數據。根據推算,至2015年,批發業資產總計為31.22萬億元,負債總計為22.75萬億元,所有者權益為8.48萬億元。
表1 2011~2015年批發業資產規模

注:估算方法:全口徑資產總計=限上資產總計÷(2013年限上資產總計÷ 2013年普查數據資產總計)。全口徑負債=全口徑資產總計×(限上負債÷限上資產)。
全口徑所有者權益=全口徑資產總計×(限上所有者權益÷限上資產)。
資料來源:根據相關數據推算所得。
三 法人企業數量情況
“十二五”期間,批發業法人企業總數持續增長,增速呈現較大的波動性。至“十二五”末,批發業法人企業總數達2561313家,較“十一五”結束期增長了近1.1倍。從增長速度上看,“十二五”期間,法人企業數量的增速出現比較明顯的波動——在“十二五”的前三年,法人企業數量持續下降,至2013年,法人企業數增速達到“十二五”期間的最低值4.36%; 2014年,法人企業數增速快速上升,達25.61%;至2015年,法人企業數增速回落至17.58%。

圖4 “十二五”期間批發業法人企業總數和增速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6)。
從各所有制企業法人數的規模以及增速來看,內資企業法人總數呈現與法人企業總數一致的變動特點——從總量上看,內資企業數保持了連續五年的持續增長;從增長速度看,2011~2013年內資法人企業增速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2014年,內資企業法人數增速回升至25.69%,至2015年,增速略有回落,為17.76%。港、澳、臺商投資批發企業法人數保持了穩定增長,增長速度表現出明顯的波動性;其中,2011年是增速最高的年份,增速達21.77%; 2013年和2015年為增速的兩個低峰年份,增速為1.92%和4.69%。外商投資批發企業法人數在“十二五”期間呈現比較明顯的波動——2011年和2012年,外商投資企業法人數和增長速度逐年上升,增速分別為18.14%和23.15%; 2013年,外商投資企業法人數出現驟降,僅為15719家,同比下降了19.12%; 2014年,外商投資企業法人數回升至19336家,同比增長23.01%;至2015年,外商投資企業數量繼續增長,但增速放緩,僅為6.49%。
從批發業法人企業的所有制構成上看,內資批發企業占主導,內資批發企業法人數量所占比例在“十二五”期間各年份雖略有波動,但整體略有提升,超過98.00%;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占比出現持續下降,至2015年僅為0.56%;而外商投資法人企業數占比也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至“十二五”結束,占比僅為2.63%,略高于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占比。

圖5 “十二五”期間批發業內資法人企業總數和增速
資料來源:《中國第三產業統計年鑒》(2011~2016)。

圖6 “十二五”期間批發業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總數和增速
資料來源:《中國第三產業統計年鑒》(2011~2016)。

圖7 “十二五”期間批發業外資企業總數和增速
資料來源:《中國第三產業統計年鑒》(2011~2016)。

圖8 按所有制劃分的各類批發企業占比
資料來源:《中國第三產業統計年鑒》(2011~2016)。

圖9 “十二五”期間內資批發企業各類企業數
資料來源:《中國第三產業統計年鑒》(2011~2016)。
“十二五”期間,批發業體現出比較明顯的“國退民進”的特征,私營企業數占比超過70%,有限責任公司占比不斷上升。“十二五”期間,國有批發企業、集體所有制批發企業以及股份合作制企業均出現了持續下降的趨勢,至2015年,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和股份合作企業的數量分別為18501家、19133家和8239家,分別較“十一五”末降低了24.14%、21.85%和2.57%。有限責任公司數量保持了持續上升,至2015年,有限責任公司總數達430755家,比“十一五”末數量增長了近1.8倍。此外,聯營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和私營企業數量也在“十二五”期間實現了增長。聯營企業在2015年總數達3701家,較“十一五”期末數量增長了93.57%;私營企業也實現了較高速度的增長,2015年達1853675家,較“十一五”末數量增長了近1倍;股份有限公司“十一五”末數量增長了29.31%。
四 就業情況和工資總額情況
(一)就業情況
“十二五”時期,限額以上批發業企業年末從業人數保持了整體上升的態勢。其中,2011~2014年批發業從業人數逐年上升,最后一年從業人數略有下降;從業人員數量增長速度則呈現前三年不斷上升、后兩年驟降的“倒V”形特點。
至“十二五”末期,限額以上批發業企業年末從業人數達490.70萬人,比“十一五”末增長了39.82%。其中,至“十二五”末,港、澳、臺商投資批發企業的就業人數達34.45萬人,較“十一五”末增加了近1.56倍,增速最高;外商投資批發企業就業人數達40.35萬人,較“十一五”末增加了76.61%;內資企業就業總人數達415.90萬人,較“十一五”末增加了32.20%。從“十二五”期間各年度批發企業增速來看,與批發企業法人數的增長趨勢接近,在“十二五”的前三年,批發業企業總體年末從業人數的增速保持持續增長,增速分別為6.43%、9.88%和17.98%;但在“十二五”的后兩年,增速出現明顯下降——2014年增速驟降至3.28%, 2015年出現負增長,較2014年下降1.88%。內資批發企業就業人數的增速也呈現與行業總體就業人數增速一致的“倒V”形特點——內資批發企業在“十二五”前三年就業人數增速分別為2.43%、9%和17.61%; 2014年增速大幅下降,僅為2.73%; “十二五”最后一年則出現負增長,增速為-1.99%。港、澳、臺投資批發企業年末就業人數保持了逐年上升態勢,其中,“十二五”的前兩年迎來高速增長,但整體增速呈現逐年下降的態勢——2011~2015年,港、澳、臺投資批發企業就業人數增速分別為37.2%、34.9%、25.91%、8.79%和0.70%。最后,外商投資批發企業年末就業人數增速表現出波動式下降的特點,五年就業人數增速分別為43.22%、4.55%、16.05%、4.44%和-2.66%。
從各所有制企業就業人數占批發業總就業人數的比重來看,內資批發企業就業人數占比最高,其次是外商投資批發企業,港、澳、臺商投資批發企業占比最低。根據“十二五”期間各所有制企業就業人數占比的變化,內資批發企業就業人數占比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外商投資批發企業就業人數占總人數比重略有下降,而港、澳、臺商投資批發企業的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則有所提升。
內資批發企業各類企業“十二五”期間就業人數的變動情況顯示出批發業呈現“國退民進”的特點。國有企業、集體企業、股份合作企業和聯營企業就業人數出現明顯的下降,而股份有限公司、私營企業的就業人數則不斷增加。相較于“十一五”末期,至“十二五”末,國有企業就業人數下降了46.71%,集體企業就業人數下降了52.42%,股份合作企業就業人數下降了70.64%,聯營企業就業人數下降了76.67%;而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私營企業就業人數則呈現明顯上升,相較于2010年,2015年上述批發企業就業人數分別增長了85.5%、30.61%和52.73%。

圖10 “十二五”期間批發業年末從業人數和增速
注:統計數據為限額以上批發企業。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1~2016)。

圖11 “十二五”期間內資批發企業年末從業人數和增速
注:統計數據為限額以上批發企業。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1~2016)。

圖12 “十二五”期間港、澳、臺商投資批發企業就業人數和增速
注:統計數據為限額以上批發企業。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1~2016)。

圖13 “十二五”期間外商投資批發企業就業人數和增速
注:統計數據為限額以上批發企業。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1~2016)。

圖14 “十二五”期間按所有制劃分的各類企業就業人數占比
注:統計數據為限額以上批發企業。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1~2016)。
圖16是根據批發業限額以上企業就業情況、2013年普查數據以及國家工商總局提供的批發和零售業個體工商戶從業人數的數據推算的2011~2015年批發業全口徑就業人數顯示,至“十二五”末,批發業就業人數達5672.52萬人。

圖15 “十二五”期間內資批發企業就業人數情況
注:統計數據為限額以上批發企業。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1~2016)。

圖16 “十二五”期間批發業全行業年末從業人數
注:此處全口徑包括個體工商戶就業人數,批發業年末從業人數=法人企業年末從業人數+個體工商戶從業人數。法人企業年末從業人數=批發業當年限上從業人數÷(2013年限上批發業從業人數/2013年普查批發業從業人數數據),批發業個體工商戶就業人數=批零個體工商戶從業人數×(批發法人企業就業人數/批零法人企業就業人數)。
資料來源:根據相關數據測算所得。
(二)工資總額
“十二五”期間,批發業城鎮單位工資總額保持穩定上漲,增長速度呈現波動式下降趨勢;批發業城鎮單位平均工資水平也保持了逐年增長的態勢,增速表現出平穩下降的特點。
2011~2013年,城鎮單位工資總額逐年提升,增速經歷了先下降后回升的波動,增速分別為45.32%、22.83%和30.91%; 2014年,工資總額增速降至11.53%; 2015年,增速進一步下降為7.63%。至2015年,批發業城鎮單位工資總額達3151.9億元,較“十一五”末期增長了近1.81倍。“十二五”期間,城鎮單位平均工資水平由2011年的51687元增長至2015年的79895元,增速分別為22.28%、15.46%、9.95%、12.32%和8.40%。與工資總額增速的變動趨勢不同,平均工資水平的增速在前三年逐年下降,在2014年回升,至2015年再次下降,但2015年平均工資水平增速高于工資總額增速。


圖17 “十二五”期間批發業城鎮單位工資總額與平均工資水平
資料來源:《中國勞動統計年鑒》(2011~2016)。
圖18是根據估算的批發業全行業從業人數計算的工資總額情況。根據估算,至“十二五”末,批發業全行業工資總額達4.53萬億元。“十二五”期間累計工資總額達16.46萬億元。

圖18 “十二五”期間批發業全行業工資總額情況
資料來源:根據相關數據估算所得。
五 固定資產投資情況
“十二五”期間,批發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保持了高速增長、逐年上升的整體態勢。至2015年,投資額達9430.2億元,較2010年增長了近3.07倍。其中,“十二五”第一年投資額增速最高,達52.73%; 2012年增速下降至22.05%; 2013年,增速再次攀升至38.03%; 2014年和2015年,增速逐年下降,分別為26.04%和25.39%。
按建筑性質分固定資產投資情況,超過60%的固定資產投資額用于新建;用于擴建以及改建和技術改造的投資額占比比較接近。其中,用于新建和用于改建和技術改造的投資額增速在2011年達到最大,分別為62.07%和59.73%;用于擴建的投資額在2013年達到最高增速,為40.23%。至2015年,用于新建的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額達5983.1億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長了約3.25倍;用于擴建的投資額達1502.7億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長了近2.59倍;用于改建和技術改造的投資額達1428.3億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長了近3.27倍。

圖19 “十二五”期間按建筑性質分固定資產投資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1~2016)。
根據固定資產投資來源的隸屬關系可見,批發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幾乎全部來源于地方,至“十二五”期末,地方投資額占比高達99.5%。根據批發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來源的登記注冊類型,投資主要來源于內資,占比接近98.0%;外商投資占比略高于港、澳、臺商投資占比,且內資固定資產投資保持了穩定上升的總體趨勢;港、澳、臺商投資呈現隔年上升的波動性特點;而外商投資企業則表現出逐年遞增的態勢。根據固定資產投資來源的控股情況,批發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主要來源于私人控股,其次是國有控股,集體控股的投資占比最低。“十二五”期間,私人控股的批發業固定資產投資保持了高速增長,年平均增速達34.0%;國有控股投資呈現前三年高速增長、第四年大幅下降、第五年略有回升的特點;而集體控股的投資在2011年迎來高速增長,在2012年投資總量有所降低,在后三年保持了較低水平的增長。

圖20 “十二五”期間按隸屬關系分固定資產投資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1~2016)。

圖21 “十二五”期間按登記注冊類型分固定資產投資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1~2016)。

圖22 “十二五”期間按控股情況分固定資產投資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1~2016)。
六 稅收情況
(一)稅收繳納情況
“十二五”期間,批發業稅收收入呈現前四年穩定上升、最后一年收入下降的態勢。2011~2015年,全國批發業稅收收入總額分別為10615.46億元、11053.44億元、11794.83億元、12139.69億元和12061.88億元;前四年增速呈現波動式下降的趨勢,而“十二五”最后一年批發業稅收收入同比下降0.64%。

圖23 “十二五”期間批發業稅收收入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稅務年鑒》(2011~2016)。
(二)應納稅情況
“十二五”期間,限額以上批發業企業應交所得稅呈現前四年逐年上升、最后一年下降的趨勢;批發業企業應交增值稅則表現出前期上升、后期略有下降的態勢;而批發業企業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呈現逐年上升的特點。
應交所得稅在“十二五”第一年增加了31.01%, 2012年增速下降為6.00%, 2013年增速上升為15.71%, 2014年、2015年增速持續下降,其中,2015年稅收出現負增長,較2014年降低了7.87%;至“十二五”末,應交所得稅額為1690.5億元,較2010年增長了65.27%。應交增值稅在前三年增速不斷上升,至2013年,應交增值稅增速達25.01%,超過同年應交所得稅增速;之后的兩年,應交增值稅出現負增長,增速分別為-0.04%和-5.95%;至“十二五”末,應交增值稅額約為3758.3億元。限額以上批發業企業的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保持了逐年上升的趨勢,至“十二五”末,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達2127.1億元;從增速變動上可見,“十二五”期間,批發業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的增長速度呈現“W”形的特點,其中,2011年、2013年和2015年增速較高,分別為29.95%、31.5%和42.12%,而“十二五”最后一年增速達最高值。總體上看,批發業企業的應交所得稅、應交增值稅以及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在2015年的變動呈現較大差異,其中,應交所得稅與應交增值稅在2015年均出現一定幅度的下降,而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卻在2015年出現較大幅度的提升。

圖24 “十二五”期間限額以上批發業企業稅收繳納情況
注:統計數據為限額以上批發業企業。
資料來源:《中國貿易外經統計年鑒》(2011~2016)。
七 企業利潤情況
“十二五”期間,限額以上批發業企業的利潤情況保持了總體增長的趨勢。
首先,主營業務利潤在“十二五”前四年保持了逐年增長趨勢,2011年和2013年增速較高,分別達25.02%和28.75%; 2015年,批發業主營業務利潤略有下降,為22376.1億元,較2014年下降了1.49%。與主營業務發展的趨勢相似,限額以上批發業企業的其他業務利潤在“十二五”前四年持續增加,在“十二五”最后一年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不同的是,其他業務利潤在2011年和2014年增速較高,其中,2014年增速達100.60%,總額達1257.3億元;2015年,限額以上批發業企業其他業務利潤額為837.4億元,較2014年下降了33.40%,但仍高于“十二五”期初的利潤額。營業利潤與利潤總額變動趨勢比較一致,2011年、2013年營業利潤與利潤總額保持了高速增長,營業利潤增速分別達20.70%和43.13%,利潤總額增速分別為14.72%和35.65%; 2012年營業利潤增速為-3.49%,而利潤總額繼續保持2.71%的增長速度,這主要源于2012年批發業企業營業外凈收入水平較高,達377.1億元;2014年和2015年營業利潤與利潤總額的增速均為負值,其中,營業利潤降速高于利潤總額的降速。至“十二五”末,限額以上批發業企業營業利潤達7381.3億元,利潤總額達7641.9億元;“十二五”期間,限額以上批發業企業利潤總額合計36838億元。

圖25 “十二五”期間限額以上批發業企業利潤情況
注:統計數據為限額以上批發業企業。
資料來源:《中國貿易外經統計年鑒》(2011~2016)。
根據“十二五”期間限額以上批發業企業的費用情況變動,批發業企業支付的費用總量持續增加,至“十二五”末增速放緩;從費用構成上來看,銷售費用占三大費用的比重最高,其次是管理費用;這在一定程度反映了經營成本壓力和管理成本壓力的不斷增大。從三大費用整體變動情況來看,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的變動趨勢基本一致,“十二五”前期增長較快,后期增速下降;財務費用增長速度相對較快,2011~2015年增速分別為53.79%、42.97%、-1.69%、35.97%和0.29%。
根據2013年經濟普查數據以及2011~2015年限額以上批發業企業營業利潤數據估算,至“十二五”末,批發業全口徑營業利潤達10215.81億元,“十二五”期間批發業營業利潤累計達49734.76億元;批發業利潤總額達10576.44億元,“十二五”期間批發業利潤總額累計達50984.28億元。

圖26 “十二五”期間限額以上批發業企業費用情況
注:統計數據為限額以上批發業企業。
資料來源:《中國貿易外經統計年鑒》(2011~2016)。


圖27 “十二五”期間我國批發業全口徑營業利潤和利潤總額情況
資料來源:根據相關數據估算所得。
八 國內區域分布情況
(一)營業規模
“十二五”期間,我國各地區限額以上批發業企業商品銷售總額保持了整體上升的態勢,但地區間批發業營業規模差異顯著,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
根據2015年我國東部、中部、西部以及東北四個地區批發業商品銷售額數據,東部地區營業規模最大,東部10個省份2015年商品銷售額達301056億元,占全國商品銷售總額的近75.0%;其次是西部12個省份,商品銷售總額達44720億元,占全國批發業銷售總額的約11.0%;中部6個省份商品銷售總額達39722億元,占全國總額的約10.0%;而東北三省商品銷售總額為15814億元,占比約為4.0%。可見,區域之間批發業營業規模差距十分明顯;而各地區內部營業規模也存在明顯差異。根據“十二五”時期各省份商品銷售額總額分布情況,北京、天津、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等東部經濟發達省份位于發展的第一梯隊,其中上海、廣東、北京三個地區“十二五”期間商品銷售額總計排名全國前三,3個省份五年內銷售額之和占全國“十二五”期內商品銷售額的近39.2%;遼寧、河北、山西、河南、湖北、重慶、四川和新疆位于發展的第二梯隊,黑龍江、內蒙古、陜西、甘肅、云南、廣西、湖南、安徽等省份處于第三梯隊,而吉林、江西、貴州、海南、青海、西藏等省份批發業發展相對落后,處于發展的落后梯隊,其中,西藏地區批發業發展最為落后,五年商品銷售額累計僅為394.24億元。
根據“十二五”期間各省份批發業商品銷售額整體增速來看,青海、西藏、福建、天津、上海等五個省份增速位列前五,其中,青海、西藏地區由于發展較為落后、基數較小,因此增速最快;福建、上海、天津3個省份本身批發業發達,且在“十二五”期間繼續保持了高速增長的態勢。內蒙古、東北三省批發業的增長速度則相對緩慢;其中,吉林省在商品銷售總額以及商品銷售額增速上都較為落后。
(二)資產規模
“十二五”期間,全國各地區限額以上批發業企業資產規模保持了上升趨勢,但資產總額以及增速均呈現較大的地區差異。其中,東部地區資產總額規模最大,而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整體增速更快。
至“十二五”末,東部地區限額以上批發業企業資產總計達134654億元,占全國限額以上批發業企業資產總額的接近74%;中部6個省份資產總額達17135億元,占比僅為10%;西部12個省份資產總額達22232億元,占比達12%;東北三省資產總額為7179億元,占比約4%。從各省份發展情況可見,2015年,資產總計排名前10的省份中,前8名均屬于東部地區,分別為北京、廣東、上海、浙江、江蘇、天津、福建、山東;此外,遼寧省和山西省分列第9位和第10位;西部地區中云南、四川、新疆等地區的批發業資產總額也處于第二梯隊;而西藏、寧夏、青海、甘肅等西部地區以及海南省和吉林省等地則處于落后梯隊。

圖28 2015年全國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商品銷售額占比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6)。

圖29 “十二五”期間各省份限額以上批發業企業商品銷售額總體增速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1~2016)。
從整體“十二五”期間資產總額的增長速度上看,貴州、青海、西藏等地區由于基數較小,因此增長速度相對較快;天津、福建、廣東等批發業資產規模基數比較大的省份也仍然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甘肅、遼寧、江蘇、北京、云南等省份資產總額的增長速度則相對落后。

圖30 “十二五”期間各省份限額以上批發業企業資產總計總體增速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1~2016)。

圖31 2015年全國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限額以上批發業企業資產總計占比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6)。
(三)法人企業數
根據我國各地區限額以上批發業法人企業數的分布,“十二五”期間,我國多數地區的批發業得以繼續發展——除了海南、北京、寧夏、上海四個地區批發法人企業數有所下降,其他各省份限額以上批發業法人企業數均呈現出明顯的增加,但是,批發業法人企業數的地區分布并不平衡,并且區域之間發展差異較大。
至2015年,東部地區匯集了最多的批發業法人企業,近69%的批發業法人企業匯聚于東部各省份;中部地區次之,中部6個省份批發法人企業數總額達12512家,占全國總數的14%;西部12個省份擁有的批發法人企業數為11504家,占12%;而東北三省批發業法人企業總數為4230家。從各省份來看,除海南省,其他東部地區各省份法人企業數均位于第一梯隊;而中部地區主要省份(除江西)、遼寧、黑龍江以及西部的四川和新疆地區擁有的法人企業數也比較多,在全國范圍內處于第二梯隊;陜西、河南、江西、廣西、云南、貴州等省份法人企業數量相對較少,批發業發展水平相對比較落后;而內蒙古、吉林、青海、西藏、海南、甘肅、寧夏等省份的批發業整體較為落后。“十二五”期間,法人企業數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別是上海、廣東、北京、浙江和江蘇,上述五省份2015年法人企業總數達43707家,占當年全國限額以上法人企業總數的47.6%,但上述省份法人企業數在2015年都出現了負增長;從上述各省份法人企業數增速來看,廣東省在“十二五”期間批發業法人企業數增長了近1倍,浙江省“十二五”期間的整體增長速度超過50%,江蘇省增速約為35%,而北京和上海兩地則出現批發業法人企業數“萎縮”的情況。此外,福建省、安徽省和湖北省的批發業在“十二五”期間得以高速發展,尤其是福建省,總量和增速都位于全國前列;而東北三省、寧夏等地區批發業法人企業數的增長速度則相對落后。

圖32 2015年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限額以上批發業法人企業數占比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1~2016)。
(四)就業人數
與各地區法人企業數的區域分布變化略有不同,“十二五”期間,全國范圍內有六個省份批發業就業人數出現下降,分別是內蒙古、吉林、寧夏、山西、黑龍江和海南;其他各省份的就業人數保持增加。但無論從各地區就業人數的規模,還是從“十二五”期間各地區批發業就業人數的變動來看,區域之間都存在較大差異。

圖33 “十二五”期間各省份批發業法人企業數總體增速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6)。

圖34 2015年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限額以上批發業企業就業人數占比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6)。
與批發業法人企業的區域分布基本一致,從批發業就業人數的區域分布上可見,東部沿海地區批發業就業人數相對較多,中部地區以及四川地區的就業人數處于第二梯隊,黑龍江、新疆、西南地區省份以及陜西、山西等中部地區就業人數相對較少,處于第三梯隊,而吉林、內蒙古、青海、寧夏、甘肅、西藏和海南等省份的就業人數處于第四梯隊。根據2015年各地區限額以上批發業企業就業人數情況,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別是廣東、上海、江蘇、山東和浙江,北京位列第六,且上述6個省份批發業就業人數均超過38.0萬人。廣東省2015年批發業就業人數達73.2萬人,占全國就業人數的14.9%,且在整個“十二五”期間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北京、上海、浙江等省份限額以上批發業企業就業人數也保持了整體增長的態勢。此外,“十二五”期間,西藏地區批發業就業人數增長速度超過150%,增速位列全國第一,但考慮到西藏地區批發業發展較為落后,基數較小,因此與其他地區差距仍然很大。而內蒙古、黑龍江、寧夏、山西、吉林五省份出現明顯的批發業發展衰落的現象,在原有批發業就業人數較低的情況下,上述地區的批發業就業人數呈現進一步下降的趨勢。

圖35 “十二五”期間各省份批發業就業人數總體增速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1~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