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債券市場(2017)
- 李揚 錢龍海等
- 2275字
- 2019-01-10 16:06:04
4.5 人民幣外匯市場形勢
2016年人民幣被IMF正式納入SDR貨幣籃子,中國境內外匯交易量出現較大幅度增長
在全球外匯交易量減少的情況下,人民幣外匯成交量仍有顯著增長,這意味著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不斷推進,尤其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宣布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國際社會對人民幣的信心有所增強
2016年人民幣被IMF正式納入SDR貨幣籃子,中國境內外匯交易量出現較大幅度增長。根據2016年4月國際清算銀行發布的報告,與2013年相比,全球外匯市場成交量有所下滑,外匯市場最活躍的9種貨幣依次為美元、歐元、日元、英鎊、澳元、瑞士法郎、加元、人民幣和墨西哥比索,位居前三的貨幣日均外匯成交量分別為4.4萬億美元、1.6萬億美元、1.1萬億美元,排名居后的貨幣從英鎊起日均成交量分別為6513億美元、3510億美元、2595億美元、2442億美元、1119億美元、2035億美元。其中,與2013年相比,除了英鎊、加元和人民幣之外,其他幾種貨幣的交易量都有所下降。由表4-6可以看出,人民幣外匯成交量的市場份額達到4%,在全球外匯交易量減少的情況下,人民幣外匯成交量仍有顯著增長,這意味著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不斷推進,尤其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宣布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國際社會對人民幣的信心有所增強。
表4-6 按幣種細分全球外匯市場成交量 單位:%

資料來源:國際清算銀行。
隨著人民幣升值預期消失,雙向波動加劇,人民幣跨境套利活動迅速減少,離岸人民幣存款也隨之減少
自2015年“8·11匯改”開始,人民幣波動幅度擴大,離岸與在岸市場的匯率差距減小,人民幣從此前的升值預期轉為貶值預期(見圖4-19)。從歷史數據來看,離岸人民幣存款的累積很大程度上源于人民幣跨境套利活動。隨著人民幣升值預期消失,雙向波動加劇,人民幣跨境套利活動迅速減少,離岸人民幣存款也隨之減少。
圖4-19 人民幣中間價、在岸市場即期匯率(CNY)、離岸市場即期匯率(CNH)

資料來源:WIND。
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小幅貶值。根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數據,2017年6月末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參考BIS貨幣籃子的人民幣匯率指數和SDR貨幣籃子的人民幣匯率指數分別為93.29、94.25和94.18,分別較上年末貶值1.6%、2.1%和1.4%。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的數據,2017年1~5月人民幣實際匯率貶值,2017年5月26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表示,中國央行考慮在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價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從2017年6月起人民幣實際匯率有所回升。截至2017年8月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累計貶值1.8%,扣除通貨膨脹因素的實際有效匯率累計貶值3%(見圖4-20)。
圖4-20 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與名義有效匯率指數

資料來源:BIS。
截至2017年8月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累計貶值1.8%,扣除通貨膨脹因素的實際有效匯率累計貶值3%
人民幣外匯市場交易總額逐步上升,衍生品交易比重超過58%
人民幣外匯市場交易總額逐步上升,衍生品交易比重超過58%。截至2017年8月,人民幣外匯市場累計成交10.49萬億美元(日均881億美元),同比增長17.8%。其中,銀行對客戶市場和銀行間外匯市場分別成交1.79萬億美元和8.69萬億美元;即期和衍生產品分別成交4.39萬億美元和6.09萬億美元,衍生產品在外匯市場交易總量中的比重升至歷史新高58.1%,交易產品構成進一步接近全球外匯市場狀況。
人民幣外匯市場即期外匯交易量呈現前低后高的趨勢
人民幣外匯市場即期外匯交易量呈現前低后高的趨勢。2017年2月,人民幣即期外匯交易量大幅下跌,日均交易量跌至180億美元左右(見圖4-1)。此后,央行宣布在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價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后,人民幣匯率結束單邊貶值預期,人民幣外匯市場即期交易量呈現上升趨勢,8月日均交易量達到312億美元。
圖4-21 在岸人民幣外匯市場即期交易量

資料來源:WIND。
遠期外匯交易回升,掉期交易和外匯期權交易持續增長
遠期外匯交易回升,掉期交易和外匯期權交易持續增長。2017年以來,遠期市場累計成交1695億美元,同比增長11.1%。在市場分布上,銀行對客戶遠期結售匯累計簽約1290億美元,同比增長19.1%,其中結匯693億美元,增長94.3%,售匯598億美元,下降17.8%;6個月以內的短期交易占67.1%,較2016年增長7.8個百分點;銀行間遠期外匯市場累計成交404億美元,同比下降8.5%。
2017年上半年,外匯和貨幣掉期市場累計成交5.6萬億美元,同比增長25.6%
掉期交易是銀行管理本外幣流動性的一個重要工具,掉期市場持續活躍,表明國內本外幣資金、利率與匯率之間的市場化機制日趨緊密
2017年上半年,外匯和貨幣掉期市場累計成交5.6萬億美元,同比增長25.6%。在市場分布上,銀行對客戶外匯和貨幣掉期累計簽約506億美元,同比下降6.5%,其中近端結匯/遠端購匯和近端購匯/遠端結匯的交易量分別為381億美元和125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7.9%和下降48.7%,主要反映了遠期匯率變化對市場主體本外幣流動性和融資管理的影響;銀行間外匯和貨幣掉期市場累計成交5.6萬億美元,同比增長26.0%。掉期交易是銀行管理本外幣流動性的一個重要工具,掉期市場持續活躍,表明國內本外幣資金、利率與匯率之間的市場化機制日趨緊密。
2017年上半年,期權市場累計成交2807億美元,同比增長4.8%。在市場分布上,銀行對客戶期權市場累計成交1214億美元,同比增長44.2%,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顯示了期權交易在匯率風險管理上的靈活性和吸引力;銀行間外匯期權市場累計成交1593億美元,同比下降13.3%。
外匯市場參與者結構保持穩定。非銀行金融機構交易的市場份額由1%小幅下降至0.9%,非銀行金融機構在我國外匯市場的參與度仍有限
外匯市場參與者結構保持穩定。銀行自營交易延續主導地位,2017年上半年銀行間交易占整個外匯市場的比重從2016年的81.9%上升至82.3%;非金融客戶交易的比重從18.1%下降至16.9%,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發展產生的替代效應可能是一個重要原因。非銀行金融機構交易的市場份額由1%小幅下降至0.9%,非銀行金融機構在我國外匯市場的參與度仍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