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云論道:何亞非談變化中的世界
- 何亞非
- 6字
- 2018-11-08 18:01:45
二 論國際政治
溫故而知新,戰爭與和平
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周年,也是甲午海戰120周年。人類為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付出了慘重代價。中國人民在甲午戰爭和二次大戰中前仆后繼,數千萬軍人和平民為反抗侵略、為反法西斯斗爭獻出了生命。
百年彈指一揮間,如今日本安倍政府不僅對侵略戰爭毫無懺悔之意,反而變本加厲,參拜供有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公然挑戰二戰確立的國際秩序,并將中日關系比作當時的英德關系,企圖以錯誤、錯位的歷史類比來誤導國際社會,為日本重走軍國主義道路尋找“替罪羊”,放“煙幕彈”。安倍政府的所作所為使中日關系跌入冰點,使東亞充滿了火藥味,緊張局勢不斷升級。
撫今追昔,從痛苦的歷史中汲取教訓,以堅定的態度努力維護有利于長期和平與發展的國際秩序,避免戰爭惡魔再次抬頭,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歷史是老師,更是一面鏡子”
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后走上了國力日盛的資本主義道路,為了獲得更大的市場和資源,領土擴張的野心膨脹,制定了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企圖通過征服中國將亞洲納入自己的版圖。甲午戰爭實質是新興的日本為挑戰東亞舊秩序而發動的戰爭。日本的做法得到當時西方列強的支持,它們除了想趁機獲利,也想利用日本牽制俄國。甲午戰爭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1894年7月25日,日軍以偷襲大清帝國運兵艦隊為發端,不宣而戰,挑起了蓄謀已久的大規模侵華戰爭。從豐島海戰到《馬關條約》的簽訂,戰爭最后以中國割讓臺灣及其附屬島嶼、賠償2.3億兩白銀而告終。這筆巨額賠款相當于清朝年收入的3倍,日本年財政收入的4.5倍!這場戰爭的結果是,日本靠強索巨額賠償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進而脫亞入歐,躋身列強,走上對外擴張的帝國主義道路,為其后更大規模的侵華戰爭種下禍根。
甲午戰爭加深了中國殖民地半殖民地進程。《馬關條約》簽訂之后,中國徹底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引起外國殖民者新一輪瓜分中國的高潮。
一戰是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加劇、同盟國與協約國為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而進行的戰爭。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政府為獲取最大壟斷利益,推行對外擴張和侵略政策。老牌殖民帝國英、俄、法占據絕大部分殖民地,德、日、美等新興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卻不多。這種不均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激化。
同時,資本主義國家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和國內矛盾尖銳化,導致各國政權不穩,紛紛擴軍備戰,通過發動侵略戰爭來轉移、緩和國內矛盾。
30多個國家、15億人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場覆蓋歐、亞、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等海域,死亡人數逾5500萬,總損失4萬億美元。
日本通過一戰在亞洲攫取了巨大利益,刺激日本其后發動對中國等亞洲國家的侵略和太平洋戰爭。
一戰后建立的《凡爾賽條約》對德國實行嚴厲制裁,德國失去了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并被解除武裝。但德國元氣并未大傷,工業體系保存完整。《凡爾賽條約》使德國產生極強的抵觸,引發強烈的民族復仇主義情緒,最終導致希特勒納粹黨上臺。德、意、日法西斯政權在英、法、美等國綏靖政策的縱容下,挑起二戰浩劫,造成7000萬人死亡,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61個國家和地區、20多億人陷入戰爭。
二戰后雅爾塔體系將蘇聯和美英兩種不同社會制度國家的和平共處原則納入國際體系和制度,建立了在美蘇中英法五大國力量均勢基礎上的以聯合國安理會為核心的集體安全體系以及美國獨強、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為代表的全球經濟、金融布雷頓森林體系。這些代表了二戰后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兩次大戰都與德國、日本有關,但兩國對歷史的態度卻截然不同。德國徹底反省侵略歷史,汲取歷史教訓,獲得歐洲和國際社會的原諒,現已成為歐洲強國。而日本卻始終不愿直面歷史,承認侵略歷史和錯誤,相反美化歷史,修改教科書,甚至把自己打扮成“歷史的受害者”。這與二戰后沒有徹底清算日本戰爭罪行,個別國家扶持日本在亞洲作為平衡中國的力量,也有很大的關系。
如今安倍政府在軍國主義極端危險的道路上越滑越遠,不僅參拜靖國神社,公然挑釁現有國際秩序,還四處出擊,圍堵、攻擊中國,企圖倒打一耙,將東亞局勢緊張的責任推給中國。最近安倍在達沃斯和印度的講話完全就是這個調門。這自然遭到國際社會特別是中國和亞洲鄰國的譴責和唾棄。
“從釣魚島說起……”
目前不少輿論將一戰爆發前的歐洲與百年后的東亞做比較,認為戰爭危險迫在眉睫。這種看法過于簡單化,但戰爭危險確實不能完全排除。當前東亞地緣政治和安全環境十分復雜,主要是日本圍繞釣魚島挑起的領土和海洋爭端引發局勢緊張,背后又有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的復雜關系。
中日釣魚島之爭的根源在于,日本政府竭力回避、掩蓋甚至斷章取義篡改當年日本外交檔案記錄的事實,編造日本對所謂“無主地”先占的謊言,仍然在以甲午戰爭勝利者自居。這是在踐踏歷史,中國絕不接受。
從歷史上看,連沖繩縣都不是日本固有領土,釣魚島就更不是日本的領土。釣魚島問題的直接起因是1894年日本發動的甲午戰爭。這場戰爭硝煙未散,日本明治政府次年元月就秘密決定占有釣魚島。
1950年12月4日,中國周恩來外長發表聲明,反對排除中國參與的《舊金山和約》及美國對琉球的“托管”。1971年日美達成歸還沖繩協議,把釣魚島劃入“歸還區域”,中國表示強烈反對。美國聲稱交給日本的只是釣魚島行政管轄權,對釣魚島主權,美國沒有特定立場。
2010年中日釣魚島“撞船事件”后,日本同年末公布新的《防衛計劃大綱》,制訂了為期五年的軍事整備計劃,把軍事戰略重點轉向包括釣魚島的西南諸島。日本防務省將官還提出多種應對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和中國海洋戰略的軍事作戰計劃,其中包括利用中國內亂先行軍事占據釣魚島。
近年來,日本軍國主義本性日益暴露,有其深刻的歷史和現實緣由。
首先,日本自“廣場協議”簽署以來,國民經濟長期低迷,國家債務一路攀升,陷入“日本式經濟陷阱”。2012年日本國家債務高達1000萬億日元,約為當年日本國內生產總值的2.5倍,在全球排名第一。安倍上臺后推行“安倍經濟學”,說是“三箭齊發”,其實主要是印鈔票,實行量化寬松,來刺激日本經濟。其結果雖然對日本出口有所幫助,但卻進一步筑高債臺。有專家說,日本已經進入“國家破產”階段。經濟持續低迷必然伴隨政治動蕩和社會矛盾積累。安倍近來“拜鬼”等制造緊張局勢的一系列逆歷史潮流之舉動,顯然是想轉移國內矛盾,轉嫁經濟危機。
其次,日本在進行一場巨大而危險的軍事賭博。日本右翼政客對中國這些年快速發展壯大心里總有一道坎邁不過去,尤其幾年前中國GDP總量超過日本對日刺激很大。于是乎日本寄希望以美日同盟來牽制中國,為中國的發展使絆子、制造障礙,其做法是在安全上緊緊拉住美國,同時挑唆亞洲鄰國與中國的海洋權益等矛盾,企圖構筑針對中國的“小圈子”。這場賭博日本下的賭注很大,甚至不惜犧牲東亞的和平與安全。
最后是日本對待歷史的態度使然。日本政客長期扭曲歷史,不愿面對曾經給亞洲和其他國家帶來生靈涂炭、遍地廢墟的巨大災難的侵略戰爭,更談不上徹底反省侵略歷史,使日本長期陷入“強烈而狹隘的民族主義陷阱”。日本媒體最近居然聲稱,從一戰前局勢吸取的教訓是,針對中國一定要提高日本獨自的震懾力以及日美同盟的戰斗力。
可惜日本的如意算盤難以得逞,賭得越大就越可能血本無歸。當今和平與發展是世界主流。日本安倍政府加緊軍備,挑戰國際秩序,使東亞火藥味濃重,已經遭到亞洲鄰國的警覺和反對。連日本的盟友美國在安倍參拜靖國神社后也即表示不滿。最近美國高官訪問中日韓,傳遞的也是要維護國際秩序的信息。
安倍炒作中國因素,企圖用簡單歷史類比來推論戰爭邏輯,與事實相去十萬八千里。如果不是單純的無知,那就是心里有鬼!
“中國的發展對中國和世界都是福音。”
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都主張“和為貴”,這與當年德日的窮兵黷武根本沒有可比性。
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不是權宜之計,而是基于歷史和現實的戰略抉擇。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中國的現代化是在現有國際體系中進行的。中國是現有國際體系的積極參與者、建設者和維護者。以聯合國維和行動為例,中國是五個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部隊最多的國家,迄今已派出一萬多名官兵參與了24項維和行動。中國積極參與全球問題的解決,近年來在20國集團中為遏制金融危機蔓延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貢獻有目共睹。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積極參與和推動全球經濟和貿易的發展,從來料加工到制造業的全面發展,已經成為全球生產鏈的關鍵一環。2014年中國直接對外投資將超過外國對華的直接投資,成為資本凈輸出國。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已躍居世界第二,人均超過7000美元,對外貿易首次超過4萬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而且中國經濟發展的空間還很大。這些都充分證明中國是國際體系和全球化的受益者和貢獻者。中國與世界各國已結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中國的發展壯大將是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也離不開中國。
有人問,歷史上新興大國的崛起大約有15次,其中11次與守成大國發生對抗。那么東亞會不會重蹈當年歐洲的覆轍呢?答案是明確的,也是否定的。
當前東亞和亞洲局勢總體可控,除非安倍政府真的不顧一切,鋌而走險。而且近百年來國際體系的發展與完善加上核武器“確保相互摧毀”的制約,戰爭已不再是大國博弈的首選。
這里關鍵要看中美如何處理“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的關系。中美互為第一大貿易國,經濟相互依存,又都有相互摧毀的核力量,戰爭手段肯定不是選項。而且如果有人膽敢鋌而走險,拿東亞和平當兒戲,兩國就要加強溝通與協調,果斷行動,決不容許被別國或某一事件拖入大國的沖突。
中國對外戰略要有底線思維。甲午戰爭是中華民族覺醒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遭此奇恥大辱,國人開始重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梁啟超對此有過入木三分的評論:“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二百兆始。”
中國有理由也有能力在東亞發揮影響力,釣魚島問題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利益底線,必須寸土不讓。中美在東亞合作符合雙方和亞太各國總體利益。中美都是二戰的勝利國,都是現有國際秩序的受益者,對遏制日本重走軍國主義老路負有共同責任。
我們希望鑄劍為犁,我們熱愛和平,向往和平,但實現偉大的中國夢,需要強化使命和擔當意識。有備才能無患,能戰方能止戈。憂患意識不能丟,居安思危不能少。
習近平主席提出中美建立“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得到美方和奧巴馬總統的積極響應。雙方建立這種雙贏、多贏的關系,將為其他國家樹立榜樣。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溫故而知新,重溫戰爭與和平的歷史是為了更好地迎接未來。中國對自己和世界的美好未來都充滿信心,希望與其他國家一起共圓中國夢,共圓世界和平與繁榮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