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促進區域和平與繁榮

2000多年前,始于中國秦漢時期的“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拓展了東西方之間的交往,譜寫了中國與世界緊密聯系、人類文明交流的絢麗篇章。

星移斗轉。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期間,分別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宏大戰略構想,賦予古絲綢之路嶄新的時代內涵和歷史使命,贏得許多國家的強烈共鳴和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強調,要“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中國從中央到中西部和沿海省份正在進行戰略謀劃和具體設計,藍圖已經繪就,集結號已經吹響。東盟和中亞國家以及俄羅斯、印度、巴基斯坦等重要鄰國予以積極回應,均希望與其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相銜接。這充分凸顯“一帶一路”蘊含的巨大發展機遇和潛力。

一 全面把握“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意義

中國地處亞歐大陸東部,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廣義周邊國家多達29個。這些國家在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豐富性、多樣性和差異性,決定了中國周邊關系的特殊復雜性,也使各種矛盾在周邊聚集。

第一,“一帶一路”建設是互利多贏、破解難題的戰略舉措。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擴大,更深融入經濟全球化,周邊地區已成為中國的重要戰略依托和主權、發展利益、海外安全風險挑戰最直接、最集中的地區。

特別是在后金融危機時代,美國為保持全球領先地位,拉亞洲盟友加緊構建“亞洲版北約”,將反導系統部署前移至東亞,積極推進“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談判,實施“亞洲再平衡”戰略。美國對中國的“戰略模糊”逐步清晰化,對亞太的巨大投入已難以用“兩面下注”的傳統外交、軍事定義來解釋。美國的做法削弱了本來就不怎么牢固的中美戰略互信,客觀上刺激了個別國家的領土和海洋權益要求,加上部分國家對中國發展壯大存在憂慮和誤解,更加深了中國周邊環境的復雜性和不穩定性。

如何應對這樣錯綜復雜的地緣政治、經濟局面成為中國地區和全球戰略的首要挑戰。中國在21世紀能否鞏固發展戰略機遇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首先取決于能否穩定、發展好周邊關系。“一帶一路”構想從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方面尋求區域一體化和互利共贏,是破解上述難題之道。

“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兼顧內外戰略需求以及政治、經濟、文化和安全利益的均衡發展,是前瞻性很強的綜合性戰略規劃。“一帶”連接歐盟和環太平洋經濟帶,其沿線許多國家為“塌陷地帶”,民眾普遍希望發展經濟。中亞地區地處地緣戰略要沖,是東西方文化的交匯點。建設“一帶”還能帶動中國西部地區的發展,形成新的開放前沿。

第二,“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國積極參與21世紀全球治理新秩序頂層設計的主動作為,是中國堅定不移地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戰略的具體體現。它不僅僅是地緣經濟的概念,成為中國與歐亞、東南亞及其他沿線國家之間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深化經貿投資合作、拓展文化交流融合、促進普惠共贏發展的戰略契合點,也是地緣政治的構想,有助于促進戰略互信與合作,同周邊國家增進共識、擱置爭議,推動各對雙邊與多邊關系的穩定、健康發展,為地區和平與繁榮營造良好氛圍,創造有利條件。

“一帶一路”建設立足亞洲、惠及全球,將來“一帶”建設會逐步涵蓋和輻射中東歐、西歐以及西亞北非等廣泛地域,“一路”建設將延伸至印度洋、中東、非洲和地中海國家。

目前,國際上已經有一些“絲綢之路”的設想,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開發計劃署的“絲綢之路復興計劃”、美國的“新絲綢之路計劃”、日本的“絲綢之路外交”戰略、俄羅斯的“新絲綢之路”以及哈薩克斯坦的“新絲綢之路”等。需要處理好與這些設想的關系,能合作的就合作,突出共同利益,尋找利益和設想的契合點,實現互利共贏。

第三,“一帶一路”建設對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十分重要。這種全方位的合作涵蓋鐵路、公路、航空、海運、電信、金融、旅游、現代農業等眾多行業,將給中國帶來有效擴大內需和經濟轉型升級的全新機遇,有助于保障中國持續發展所需的能源、資源和通道要求。據測算,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從連云港到荷蘭鹿特丹的運輸距離將比海運縮短9000多公里,時間節約近一個月,運費節省近1/4。

它對于中國推動縮小地區城鄉發展差距的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加速城鎮化進程等,將提供新的動力。中國西部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至關重要,西部大開發與向西開放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是緊密相連的。目前中國西部部分省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還不及中亞國家,這給“一帶”建設造成了困難。

它對中國企業走出去、轉移于中國是過剩產能而于周邊國家則是經濟發展需要的有效產能,對人民幣區域化和國際化進程將開辟新的重要渠道。現在使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貿易融資最多的是中國的周邊地區。馬來西亞等國家已經把人民幣作為國家的儲備貨幣之一。

二 深刻認識“一帶一路”建設的現實基礎

亞洲目前是世界最大制造業基地和產業布局集中地,擁有最龐大消費群體,已成為最具發展活力和潛力的地區,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可從兩方面來認識“一帶一路”建設的基礎條件。

第一,“一帶一路”將與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相輔相成。亞洲一體化穩步向前,已形成東盟、上合組織、南亞區域合作聯盟、海灣合作委員會等地區合作組織,以及東盟與中日韓等合作機制和范圍更廣的亞太經合組織。亞洲內部貿易依存度逾50%。亞洲經濟融合步伐加快,經濟實力提升,有效增強了亞洲國家抵御外部風險的能力。

當前,歐美日經濟體艱難前行,經濟復蘇緩慢,世界經濟走勢充滿風險和變數。對于部分新興經濟體,特別是債務赤字風險高企、經濟依賴資源出口的國家,新一輪危機正在逼近。倚重外部需求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創新能力和生產效率欠缺、現代服務業在經濟中比重較低、收入差距懸殊以及能源資源供給瓶頸和風險,制約著亞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要解決這些難題,使亞洲經濟穩定發展,減少不確定因素的負面影響,不僅需要亞洲各國進行國內改革,更有賴于相互間的協同合作,以實現區域經濟的轉型升級和緊密融合。“一帶一路”建設將推動亞洲經濟合作與融合進一步走實、走強。“一帶一路”建設或許就是“亞洲的機會”、“亞洲的出路”!

亞洲國家自然稟賦不同、發展水平各異,優勢互補、合作共贏潛力巨大。與世界上經濟一體化發展成熟地區相比,亞洲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擴大相互市場開放、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構筑完善產業鏈、開展金融科技合作等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第二,“一帶一路”建設將與中俄戰略協作關系相得益彰。從地緣政治、經濟角度看,中俄戰略關系應該體現在歐亞大陸的緊密連接,凸顯中國西進戰略與俄羅斯亞歐一體化的重合和默契。

“絲綢之路經濟帶”橫貫歐亞大陸,由鐵路、公路、航空、海運、管道、通信光纜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多層面、現代化經濟大通道。這條世界上最長、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東連亞太經濟圈,西系歐洲經濟圈,穿越亞歐18個國家,總面積約5000萬平方公里,覆蓋人口約30億,區域內能源、礦產、旅游、文化和農業資源豐厚,市場規模和潛力獨一無二。俄羅斯地處歐亞大陸腹地,是中國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伙伴,歐亞大陸的經濟發展潛力尚未充分挖掘,中俄貿易投資合作發展空間很大。

具體而言,俄是中國石油和天然氣供應國。“一帶一路”將帶動中俄在原油、天然氣、輸油管道、合資煉油廠、交通等資源能源和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大項目合作,實現兩國產業優勢互補,推動區域經濟合作。

中國正在建設中巴鐵路以連接印度洋與沿線各國,建設中巴伊鐵路直達地中海,建設中俄英高鐵大動脈縱貫亞歐大陸。習近平主席并就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政治主張明確指出,中國要與中亞各國做好朋友、好鄰居、好伙伴,但不干涉對方國家內政,不謀求地區事務主導權,不經營勢力范圍。中方“一帶一路”旨在各國平等參與、互利互惠,與歐亞國家推動區域政治、經濟一體化方向一致,互補性很強。

第三,中國長期堅持和平發展、互利共贏,不斷增進與周邊國家的友好合作,為“一帶一路”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就“一帶”而言,首先是不斷邁向更高水平的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習近平主席出席索契冬奧會就是重要標志。同時中國同中亞國家關系處于最好時期。20多年來,與中亞國家都已建立戰略伙伴關系,解決了歷史遺留邊界問題,并通過上合組織正深化全方位合作。同建交初期相比,中國同中亞國家貿易額增長100多倍,交通、能源領域合作成效顯著,油氣合作成果突出。對中亞國家來說,中國的投資互利互惠、不附帶政治條件,正是其發展戰略所需要的。

就“一路”而言,中國創下多個“第一”:作為域外國家第一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第一個與東盟結成戰略伙伴、第一個與東盟啟動自貿區談判。雙方走過了戰略伙伴關系的“黃金十年”,中國與東盟正努力開創新的“鉆石十年”,希望通過進一步開放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市場,力爭2020年雙方貿易額達到1萬億美元,新增雙向投資1500億美元。中國與南亞國家共建自貿區亦在積極推動。

三 對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思考

“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構想要付諸實施是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包含地緣政治安全、對外開放合作、轉變發展方式、區域經濟一體化、不同文明對話等豐富內涵,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統籌規劃、堅定推進,努力做到“五個緊密結合”。

(一)將“一帶一路”建設與構建穩固周邊環境緊密結合

周邊是中國安身立命之所,發展繁榮之基。要充分發揮與周邊國家來往頻繁、地緣相近、文化相通、華人眾多的優勢,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深入貫徹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努力尋求利益交匯點、文化交融點和歷史交流點,擴大共識、縮小分歧,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周邊國家,讓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使周邊國家真正成為同中國政治關系更加友好、經濟紐帶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聯系更加緊密的可靠戰略依托。

(二)將“一帶一路”建設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緊密結合

改革開放成就了今日中國,更是未來中國發展進步的最大紅利和動力。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贏得先機、把握主動,正如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所說,需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決定性作用并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不斷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努力促進沿海、內陸和沿邊開放優勢互補,全面推進科技創新體制、投融資體制、財稅體制、金融改革試驗等重點領域的改革。同時打破各種束縛和框框,在“一帶一路”沿途設立各類自由貿易園區、金融改革試驗區,以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國內國際投資的便捷化、自由化,形成引領區域和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新區塊優勢。

(三)將“一帶一路”建設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緊密結合

當代國際經濟秩序是二戰后以美國和西方國家為主建立起來的,主要體現西方利益。國際金融危機暴露出全球治理體系和能力的種種弊端,激發出國際社會的強烈變革愿望,推動代表性較為平衡的二十國集團峰會機制成為全球經濟治理的主要平臺。但治理體系北強南弱的力量對比未發生根本轉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重要全球治理機制的主導權依然掌握在西方發達國家手中。

“一帶一路”建設需要眾多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參與,涉及區域經濟合作、區域治理與全球治理的改革,要抓住機遇,發揮“一帶一路”對區域一體化的示范和引領作用,團結更多發展中國家、匯聚更多變革能量,推動全球治理改革朝著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四)將“一帶一路”建設與公共外交緊密結合

各國普遍重視運用軟實力,重視公共外交和對外宣傳的抓手作用。長期以來,西方國家掌控全球信息流通系統,主導國際話語權,對外輸出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和西方文化。隨著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普及,西方對輿論的影響力更加明顯,不時干擾中國內政和外交大局。

建設“一帶一路”既體現硬實力也凸顯軟實力,在積極擴大經濟和貿易往來的同時,要推動以文化交流為主要載體的民間交往,大力開展公共外交,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努力把握對外宣傳主動權,用事實說話,講好中國故事,表明中國的發展對各國都是機遇,有利于周邊的穩定與繁榮,中國夢與其他國家人民的夢是相通相連的。

(五)將“一帶一路”建設與華商經濟緊密結合起來

據估算,東南亞華人華僑超過3000萬。東盟華商經濟實力雄厚,統計表明,2009年全球華商企業總資產約3.9萬億美元,其中東南亞華商經濟總量為1.1萬億至1.2萬億美元。世界華商500強中約1/3在東盟國家。在東南亞證券交易市場上市企業中,華人上市公司約占70%。在中亞、南亞等同樣有許多華人華僑和重要的華商經濟。

海外僑胞有雄厚的經濟科技實力、成熟的生產營銷網絡、廣泛的政界商界人脈以及溝通中外的獨特優勢,要充分發揮他們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巨大潛力和作用,使華商經濟與“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區域一體化有機銜接,相得益彰,實現多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肥市| 凌云县| 吉水县| 永兴县| 龙江县| 威远县| 西乡县| 额尔古纳市| 克拉玛依市| 莱州市| 武功县| 运城市| 普陀区| 泉州市| 绥芬河市| 公安县| 普格县| 玉屏| 竹北市| 朝阳县| 嵊州市| 罗江县| 莱芜市| 靖宇县| 墨脱县| 新邵县| 凤阳县| 乌审旗| 宜阳县| 高青县| 微山县| 昌图县| 亚东县| 海林市| 高邑县| 田林县| 峨山| 乐安县| 达孜县| 丽水市| 淅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