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抗洪救災研究(1949~1956)
- 石武英
- 4444字
- 2018-11-08 18:30:56
緒論
一 選題緣起與研究意義
(一)選題緣起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災的國家。早在抗日戰爭前夕,鄧拓同志以鄧云特為筆名出版的《中國救荒史》就指出:“我國歷史上,水、旱、蝗、雹、風、疫、地震、霜、雪等災害,自西歷紀元前1766年(商湯十八年)至紀元后1937年止,計3703年間,共達5282次,平均約每六個月強即罹災一次。”其中,水旱災害是各種自然災害中發生最頻繁的。1990年3月14日《人民日報》載文說:“據文字記載,從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間,幾乎每年都有一次較大的水災或旱災。”
20世紀我國發生的最大洪水有三次。一次是新中國成立前,兩次為新中國成立后。1931年,長江流域連續下了長達1個多月的暴雨,發生了長江全流域大洪水,使得湘、贛、皖、蘇桑田變滄海,湖北幾乎成了澤國,武漢市區大部分水深數尺至丈余,受洪水浸泡3個月之久。長江流域受災面積達15萬平方公里,中下游淹沒農田5000多萬畝。據統計,半數房屋被沖,近半數的人流離失所,不少人舉家逃難。這次大水災禍不單行,還伴有其他自然災害,加上社會動蕩,使得受災人口達1億人,死亡370萬人,令人觸目驚心。新中國成立后全國性的大水災主要有兩次:1954年大水災和1998年大水災。1954年那次全國受災面積2.4億畝,成災面積1.7億畝。洪水淹沒的耕地4700余萬畝,死亡3.3萬人,京廣鐵路行車受阻100天。國家對自然災害的救濟費為3.2億元。其他重大水災有:1958年黃河流域、1963年海河流域遭遇歷史上罕見的洪水;長江最長的支流漢江1982年發生特大洪水,安康老城被淹,損失慘重。目前,我國平均每年受洪澇面積約1億畝,成災面積6000萬畝,因災害造成糧食減產上百億公斤。縱觀歷史,在遼闊的土地上,濱河地方常“十歲九淹”。
因此,控制并減輕洪水災害問題和有效解決抗洪救災問題客觀上已經成為我國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抗洪救災任務十分繁重和艱巨。
本書之所以把研究空間定在湖北省,是因為湖北省歷來是中國水災的重災區。千百年來,湖北省境內水、旱災害頻繁、嚴重,特別是在利于人類活動、經濟發展的中南部平原,江河縱橫,湖泊密布,洪澇災害經常發生,其間也常有干旱。據有文字記載的史料統計,從公元前3世紀至1949年的2200年間,湖北省境內發生范圍在州、府或5個縣以上的洪、澇或干旱災害,共有551次,平均約每4年1次。其中洪、澇災337次。而洪、澇、旱災發生的頻次越到近代越頻繁,災害損失也越嚴重。如清代的268年間,湖北省境內發生水、旱災害154次,平均1.74年1次;中華民國的38年間,湖北省境內遭遇水、旱災害33次,平均1.15年1次。史料還顯示,連續多年發生的水、旱災害,屢見不鮮。如1865—1871年,連續7年發生洪澇災害,其中尤以1870年的大洪水危害最嚴重。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自然災害發生相當頻繁,新中國成立頭7年,每年都有或輕或重的水、旱、風、雹、霜、蟲等災害發生。其中較大的災荒有三次: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河北、山東、皖北、蘇北、河南等地方面臨嚴重的水災;1954年,江淮流域發生了百年未有的大水災;1956年,發生了50年未有的臺風和嚴重水災。頭7年平均每年約有1億畝左右的土地和4000萬左右的人口受災。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扭轉了我國人民同災荒斗爭的歷史。首先,政府高度重視和關注,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興修水利,改善生態環境,這極大地提高了全社會抗災防災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自然災害的發生或減輕了災害造成的損失。其次,自然災害發生后,政府立即組織人民群眾開展抗災斗爭,同時調集救災資金和物資,盡力保障災民的生活,提供恢復生產的必要物質條件。因此,雖然災害依舊,但從前那種災荒之年人間地獄式的悲慘情景,終究已經成為歷史。此外,這一時期是中國共產黨開始執政的頭7年,新中國的一系列政治制度相繼建立。經過三大改造,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初步建立,中國步入社會主義社會。這一時期,社會秩序相對穩定,經濟恢復和發展較快。在社會救災方面,新政府表現出與舊政府明顯的不同之處:新政府重視救災,在救災方針上突出生產自救,在方式上運用中共一貫的方式——群眾運動來發動全社會救災。研究救災運動對改造社會的影響,能全面考察新中國成立初期湖北省社會的歷史。
筆者認為新中國成立初期是研究新中國水災救助的最佳時期。一是因為新中國成立初期湖北省水災發生頻繁。比較嚴重的有1949年大水災和1954年大水災。尤其是在1954年,這一年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湖北省災情嚴重,遭受的損失尤為慘重。長江流域共計3000萬災民,湖北省就占了1/3。與水災伴隨而來的是衛生狀況極其惡劣,各種疾病流行,人民群眾的健康狀況非常嚴峻。面對肆虐的洪水,湖北省黨政軍民在黨中央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團結一致,共同努力,與這場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展開了頑強的搏斗。二是因為這一時期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中國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經歷劇烈的變遷與整合,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向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社會變遷導致社會全方位的劇烈變動,使得這一時期社會運動頻繁,如土改運動、鎮壓反革命運動、社會主義改造運動等。具體到湖北省,這一時期,政權初建,面臨嶄新的政治經濟環境。1949—1956年,湖北省先后出現了減租減息、土地改革、穩定金融、平抑物價、統一財政經濟工作以及農業合作化運動等一系列整治經濟環境的運動,而應對自然災害和災荒的生產自救運動是貫穿其始終的。研究抗洪救災運動和上述運動的關系,梳理這一時期湖北省應對水災和水災引起的災荒的實踐和歷史經驗,能全面地反映出黨和政府在當時的環境下是怎樣治理災害的,并在此基礎上總結出經驗和教訓。
(二)研究意義
首先,新中國成立初期災荒史研究是中國當代史研究的重要的領域之一。截至目前,在公開出版的國史、黨史著作中涉及新中國成立初期災荒史研究的并不多見。本書將從微觀的角度來充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災荒史研究,加深對國史、黨史的研究。
新中國成立初期,剛剛結束了帝國主義及國民黨政權的統治,經濟蕭條,社會動蕩不安,新生的人民政權處于風雨飄搖之中。然而,上天并沒有眷顧這個飽經風雨的新生政權,新生政權尚未鞏固即面臨百年不遇的自然災害和土匪等封建殘余勢力的破壞。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各種原因,湖北省水災頻發,嚴重的水災給湖北人民造成了巨大危害。嚴重的水災災情和災荒是對新生政權一大嚴峻的考驗。這一時期,湖北省百廢待興,百業待舉,人力、物力、財力以及技術力量都十分緊張,但各級黨委和政府對抗洪救災工作予以高度重視。為保護人民的生命安全,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湖北省各級黨委和政府在黨中央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整合執政資源,采取了一系列積極的生產救災措施,帶領人民群眾與災害進行堅決的斗爭,最終取得了抗擊災害的勝利,使各地災民度過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嚴重的災荒,保障了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維護了社會的穩定,贏得了人民的擁護和支持,為新中國成立初期湖北省各項工作的展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一成功經驗對我國當前的災害救濟工作、公共部門危機管理、建設服務型政府和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從單純學術研究的角度看,重新審視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災荒與其他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不僅有助于深化對這段歷史的研究,而且可以為研究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歷史提供新的視角。抗洪救災不僅關系到人民的生命財產,而且關系到新生的人民政權的鞏固,關系到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剿匪、農業互助合作等運動的順利進行,關系到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關系到中國現代化的進程。綜上所述,加深對新中國成立初期災荒史的研究對我們理解其他的重要歷史事件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新中國成立初期災荒史研究是社會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古以來,災害就是相對于人的生存而提出的命題,其中包含社會性的內容,是一種社會性事件。因此,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災荒史研究應該是中國當代社會史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災害作為人類無法控制的具有破壞性的自然力,會給社會帶來多方面的災難性影響,如導致大批社會成員的非正常死亡、引發和加劇各種社會動亂、產生大量的流動人口、導致或加重疾病流行和家庭破裂,以及影響人們的社會心理和精神狀態,最終影響或中斷社會的現代化進程。新中國的成立,扭轉了我國人民同災荒斗爭的歷史,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一直把領導人民戰勝災荒當作一件大事,因而取得了舊社會不能取得的成就。但是由于新中國成立初期特殊的社會條件,百廢待興,科技不發達,缺乏對災害的預見性,災荒還是引起了一系列的社會后果。據統計,1949年的春荒造成179萬人口外流;1950年這一數字雖有減少,但也達到35萬人之多;到1955年,由于災荒引起的外流人口達到52萬人。另外,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災荒使得尚未平息的匪患更加嚴重,大大增加了剿匪工作的復雜性和難度;災荒還引起了霍亂、麻疹等各種疫病的流行。在災害救助過程中,基層社會參與救災的程度如何、災民與救災主體的互動關系如何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社會史研究的重要內容。
綜上所述,災荒史研究可以把研究災荒作為考察現代中國社會的一個重要視角,更深入、更具體地去觀察現代社會,從災荒同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以及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相互關系中,反映自然災害與人類社會的相互作用,揭示出有關社會歷史發展的許多本質內容。因此,對現代自然災害進行充分的探討,十分有益于我們對社會歷史進行系統、準確的把握。
再次,新中國成立初期災荒史研究是災荒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民間關于新中國成立初期災荒史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進入90年代,國內學術界興起了一陣關于清代、民國時期災荒史研究的熱潮,無論研究內容還是研究方法都有了重大創新,而新中國成立初期災荒史的研究尚沒有引起學術界足夠的重視。進入21世紀后,新中國成立初期災荒史的研究逐步引起了部分學者的關注。據不完全統計,2000年以來,有關新中國成立初期災荒史研究的學術論文有二十幾篇。令人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一部專門研究新中國成立初期災荒史的學術性專著。
中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災害問題是當今社會一大突出的現實問題。近年來,中國特大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如2008年南方冰雪災害、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樹大地震、2011年云南盈江連續地震,除此之外,各種水旱災害也時有發生,并且這些自然災害的危害范圍在蔓延擴大。另外,人為災害與環境災害也不斷發生,重發展、輕災害的現象普遍存在,減災工程建設落后于經濟建設的進程,包括災害理論研究、減災宣傳等在內的各種減災非工程建設存在很多薄弱環節。因此,控制并減輕災害問題和有效解決抗災救災問題客觀上已經成為我國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我國的抗災救災任務十分繁重和艱巨。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災荒史是執政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災救災的歷史,其中許多的思想和做法值得研究和總結,以便為今天的抗災救災減災工作服務。地處長江流域腹地的湖北省歷來是中國水災的重災區,當前,湖北省水災依然不能忽視,抗洪救災任務比較繁重。反思新中國成立初期湖北省各級黨委和政府應對水災的理念和行動,總結其中的成功經驗和存在的問題,對于今天抗洪救災具有一定的歷史啟示,這正是該課題研究的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